和諧社會中心態構建探討論文
時間:2022-11-26 11:19:00
導語:和諧社會中心態構建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偉大理論和實踐成果。完成這一偉大的歷史任務,需要全社會做出多方面的不懈努力。不僅要下大力抓好“硬件”建設,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大力進行政治、經濟等方面的改革,使社會具有良好的動力機制及平衡機制,確實做到社會成果共享,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而且又必須重視“軟件”建設,準確把握社會輿情,加強宣傳思想工作的心理調適功能,使人們具備一種健康的和諧心態。為此,筆者僅就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健康和諧心態建設問題作一粗淺探討,以期引起人們的重視。
關鍵詞:和諧;心態;必要條件;標志
一、和諧心態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
所謂和諧心態,就是指社會成員能夠正確面對社會現實,能夠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具有樂觀向上、積極進取、豁達平和的心理狀態。
當前,我國社會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收入及生活水平存在著差距:有的人開著私家車,有的人卻在擠著公共汽車;有的人住著高樓大廈,有的人卻住著低矮的平房;有的人吃著山珍海味,有的人還在為溫飽奔波……對于這種社會現實,無論處于哪個社會層面上的人,都需要具備健康的心態。收入相對較低的人群,如果對此有個良好的心態,認識到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意義,認識到國家正在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實現社會的公平公正,認識到只有努力工作、奮力拼搏,才能改變自身的生存境地,進而為過上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奮斗。先富起來的人們,如果能有個良好的心態,就會理性的對待個人收入,正確看待目前社會上存在的收入差距現實,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去幫助生活水平低的群眾,帶動他們走共同富裕之路。如果人們都能以和諧的心態對待社會、對待他人、對待自身,那么,整個社會和諧相處就能實現。相反,如果有相當一部分社會成員的心態是不和諧的,那么他們對待他人和社會的態度肯定是難以友善和平和的,一旦遇到自身不滿意的事,一旦遇到分歧與矛盾,就不能以寬容的態度對待他人和社會,就會出現過激的言詞乃至過激的行為,就會出現劇烈沖突乃至群體性事件。當前,社會上出現的一些群體性事件,有相當一部分人卷進其中,這些人與事件本身并沒有直接的利害關系,有些人甚至對事情的原委都沒有搞清楚,其原因就在于不和諧心態在作祟,這種不和諧心態使這些人聚集在一起,借機宣泄自身的不滿情緒。如果人們在這樣一種心態下對待他人和社會,社會處于一種不穩乃至動蕩狀態之中,那么,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就無法實現。因此,必須充分認識和諧心態對建設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把保持社會成員健康理性的心態,作為一項長期的重要任務抓緊抓好。
二、心態和諧是和諧社會的重要標志
心態和諧屬于社會意識范疇,任何社會意識都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只有社會和諧了,表現在人們心理上,才能出現一種和諧的狀態。因此,和諧的心態不僅是全體社會成員發揮積極性、創造性,同心同德,精誠團結的前提條件,而且它本身就是和諧社會的重要標志。試想,如果一個社會政治黑暗、經濟落后、流弊叢生,而又要讓人們具備和諧的心態,那顯然是不可能的。新中國成立以來,由于我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人民群眾成為國家的主人,改變了受奴役、受剝削的狀態,因而從總體上來說,人民群眾的心態是和諧的。公務員之家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在構建和諧社會方面做了不懈努力,社會和諧的狀態取得了極大的進步。2006年,全國財政安排農村義務教育經費1840億元,全部免除了西部地區和部分中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5200萬名學生的學雜費,為3730萬名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對780萬名寄宿學生補助了生活費。這些投入在人民群眾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極大地增進了人們的心態和諧,有力促進了我國和諧社會的發展建設??偫碓诘谑粚萌珖嗣翊泶髸诙螘h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中央政府將加大力度,著力加大和諧社會建設:加快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的發展;加強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加強安全生產合作和整頓市場秩序;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維護社會安定團結??梢钥隙ǎS著我國和諧社會建設成就的取得,人們的和諧心態必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近些年來,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我國大力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出臺了一系列具體的政策和改革措施,收到了明顯的成效。人們應當努力克服消極心態,增強對改革的理解和支持,以一種樂觀向上、積極進取、豁達平和的心態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積極投身于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中去。
- 上一篇:發展新農村過程中金融困境研究論文
- 下一篇:思想政治提高自身素質探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