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國建意識形態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01 04:18:00

導語:社會主義國建意識形態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主義國建意識形態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落后國家;當代形態

[論文摘要]新中國成立六十年,尤其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取得的巨大成就已經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大的生命力,這主要是因為其艱難探索并成功找到了落后國家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規律,這奈偉大的道路因為其典型的后發展國家的社會主義和后現代化體征將對其他正在摸索中前進的國家尤其是社會主義國家指明方向。

新中國成立六十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社會的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的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條道路之所以正確,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發展進步,關鍵是我們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的實際和時代特色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也就是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是社會主義道路而不是資本主義道路;根據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征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不是傳統模式的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其特色就在于,中國是在各種條件不具備的條件下進人社會主義的,因而每一步必然要伴隨著艱辛的探索和巨大的創造。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殊本質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殊本質,筆者認為它應該體現在一個前提下的兩個重要區別上,一個前提即社會主義的前提;兩個區別:一是與經典科學社會主義的區別,另一個體現在與傳統社會主義的區別上,這里主要說明這兩個區別。

第一,與經典科學社會主義的區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經典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與我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但兩者又有很大的不同。馬克思所設想的未來社會主義是建立在三個基礎條件之上的。第一個條件是生產力在人類歷史上顯著發展。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雖然一味地追求剩余價值,但另一方面它卻創造出了新社會的物質基礎。第二個條件是它經歷了社會簿記和管理形態,即管理社會生產和經濟的社會簿記和管理形式在資本主義母胎里已經準備好了,如“資本主義銀行、辛迪加、消費合作社”等都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強有力的杠桿”。第三個條件是造就了社會主義新人。即“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為特征的第二個階段向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自由個性”為特征的第三階段創造了條件。作為落后國家的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沒有這樣的基礎條件,它的前身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尚未占據支配地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同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依然處在人類社會發展的第二個階段上。馬克思認為:資本文明將經歷由孕育、發展到衰落最后至危機,然后無產者奪取生產資料,生產將在沒有危機的情況下運行,直至能實現共產主義的程度,人類才結束“史前史”。然而,現實是資本文明的發展還很不充分,遠沒有到危機的時刻。

從現代化的角度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是以對資本主義矛盾的分析為根據的,而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產生在工業革命造成的社會化大生產的現代化過箱中,所以,作為反對并超越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經典私學社會主義,在這個意義上是超越現代化的,但落后匡家的社會主義不是已經完成了現代化,而是要完成應該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完成的現代化任務。

第二,與傳統社會主義的區別。鄧小平認為,長欺以來人們對“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并沒有完全搞清楚,列寧的新經濟政策思路可能比較好,但是這個探索獻實踐異常艱辛。十月革命后,列寧曾一度在全國建立統一的生產消費公社,實現生產資料的全民所有制,對生產、分配實行全國統一計劃,力圖將全國建設成為一個沒有階級矛盾,沒有商品和貨幣的社會。后來由于困難重重,改為實行新經濟政策,列寧坦誠地承認:“我們原打算直接運用無產階級的法令在一個小農國家里按共產主義的原則調整國家的生產和分配,現實生活說明我們犯了錯誤。;y)cPzaz)列寧的新經濟政策是對落后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的非常有益的探索,但遺憾的是,之后由于當時國際國內形勢的復雜性,人們沒有將他艱辛探索出來的新經濟政策作為通向社會主義的“人口”實施下去。斯大林改變了思路,于1936年宣布蘇聯已經建成社會主義,并且宣布很快向共產主義過渡。事實上,蘇聯以后一直致力于向共產主義過渡。作為由落后國家走上社會主義的中國,在當時條件下只能向傳統的蘇聯社會主義學習,先是工業化與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接著按照經典科學社會主義的“共產主義第一階段”的社會特征與當時社會開始對號人座,實施、化,排斥“資產階級權利”,力圖消滅資本主義??梢?,“跨越階段”是傳統社會主義的最大特征,也是其最大弊病。

在這里,始終存在著馬克思所設想的未來社會主義和傳統社會主義兩種模式交織在一起,而后一種模式總是按照前一模式的設想為自己設計發展道路,但結果往往是不成功。主要原因在于:沒有認識到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即馬克思所設想的社會主義是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因為其生產方式已經成了自身發展的栓桔,并且是世界性的,為歷史和邏輯前提的,而現實的社會主義是在資本主義還不是占主導生產方式的落后國家產生的,即落后國家的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之處在于認識到并著力解決這一根本問題。

筆者認為,所謂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要不在于說明一般理論和具體實踐的差別,也不是主要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的民族特色,而主要在于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屬于后發展國家的社會主義,它的任務不同于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的徹底消滅剝削、消滅資本主義,向無階級社會過渡,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殊本質。也只有這樣才能正確解釋當下中國的社會現實,才能充分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馬克思主義發展進程中的歷史地位。黨的十三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們的社會主義是脫胎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生產力水平遠遠落后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這就決定我們必須經歷一個很長的初級階段,去實現別的國家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實現的工業化和生產的商品化、社會化、現代化。”這里很明確,我國社會主義有其特定的經濟前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依然是先進生產力的承擔者;特定的歷史任務:要在社會主義社會完成應當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完成的工業化和生產的商品化、社會化、現代化;特定的發展階段:后發展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而不是已經完成形態的共產主義第一階段;特定的發展道路:不同于資本主義和傳統社會主義道路,而是經過第二次革命后形成的新型社會主義道路。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課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繼承、發展與創新的統一,對不同時代和同一時代不同階段一次又一次提出的新課題予以探索并成功回答,不斷地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

(一)面對解放思想,實現轉折的考驗—“鄧小平理論”。

1976年結束后,如何總結歷史,怎樣重新認識社會主義,中國向何處去,是當時需要回答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面對這些問題,鄧小平恢復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總結當代社會主義運動正反經驗的基礎上,在改革開放的嶄新實踐中找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闡明了中國建設、鞏固、發展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這其中關鍵是認識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殊性是落后國家建設的社會主義,這突破了傳統的社會主義’觀,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進行重新估價,打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天地。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對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階段重新定位,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基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突破了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不相容,無商品貨幣關系、無市場的社會主義觀,開創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現代化的新道路;社會主義本質論,為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作了輿論準備,為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向奠定了基礎。鄧小平理論的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是一個全新而系統的理論體系,其新社會主義觀具體到了政治、經濟、文化、民族、科學、軍事、外交、統一戰線、黨的建設等方方面面,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奠定了基本的理論框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偉大轉折。

(二)面對長期執政的考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一方面發生了蘇東劇變,出現了新一波的民主化浪潮,一些曾長期執政的大黨、老黨相繼下臺。另一方面,人類迎來了新科技革命的現代社會,社會結構、經濟條件都發生了重大變化,作為一個要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長期執政的黨,黨的建設面臨著新情況、新問題,由此,“三個代表”應運而生。

“三個代表”揭示了黨的階級性與先進性的辯證關系。面對新科技革命的挑戰,作為黨的階級基礎的工人階級必須提高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質,由此,必須建立吐故納新和自我更新的機制,把知識分子作為自己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把其他階層中的優秀分子吸收進來,只有這樣才能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才能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三個代表”是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本、力量之源?!叭齻€代表”提出必須始終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而不能脫離群眾,不能凌駕于群眾之上,不能形成特權階層和既得利益集團來危害人民群眾,只有這樣才能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三個代表”鞏固了黨執政的合法性基礎。強調我們黨始終成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對入黨條件和黨員標準都做了調整,更加強調合法性利益的表達與綜合,更加注重發揮黨的代表性功能。就這個意義而言“‘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強調了黨的建設戰略從結構性建設向功能型建設轉變”〔’〕,強調了通過黨的代表性功能來提高政治整合能力。

(三)面對實現新時期又好又快發展的考驗—科學發展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以單純GDP增長代替發展必然造成各種問題,而這些問題反過來又會對經濟的持續增長造成威脅,我們必須警惕“拉美化現象”。新時期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的特征是:改革的歷史性矛盾和問題與當前的新矛盾新問題獲得了共時性的存在,無論是廣度還是深度都達到了改革以來的最高峰。最主要的表現是:我們最不愿意看到的改革發展的成果在社會階層中不合理的分配形成和發展起來了,這不僅體現在收入差距上,而且體現在更廣泛的利益分化上,工人、農民付出最多,犧牲最大。二是大量社會矛盾開始凸顯。有國外、國內學者一致認為就業、貧富差距、社會保障已成為中國當前社會發展的三大矛盾。如何正確把握好前所未有的機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戰,關系到中國改革的成敗,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新的階段進行新探索的歷史起點。

科學發展觀把發展問題上升到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高度,上升到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高度;深化了對社會主義發展方式的認識,強調發展進程的整體性、協同性、統一性,要求統籌處理現代化建設各領域各環節的重大關系,如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的關系,速度結構質量效益的關系等等;在發展思路上注重宏觀布局,注重內在協調,注重良性互動,注重機制創新,以有利于全面永續發展。

如果說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那么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堅持和發揚社會主義價值原則的必然選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具有自我擴張、自我繁殖的能力;市場具有誘導、迷惑的傾向,這對堅持社會主義價值原則是異常迅猛的挑戰。在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把握平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敗的關鍵所在,應該說這是科學發展觀最深刻的立意。正如有的學者概括“科學發展觀從發展的角度回答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怎樣搞社會主義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落后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的當代形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因其特殊本質和成功解決了不同時代的時代課題應該而且必然會為其他國家尤其是落后國家建設社會主義帶來示范效應。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觀點具有原創性、系統性,突破了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中關于社會主義的設想。

科學社會主義主要是針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主義革命、建設的,盡管馬克思晚年對東方落后國家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提出過“卡夫丁峽谷理論”,但總體上,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更多是關于革命的理論、世界發展的一般理論,至于落后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沒有也不可能給出現成的答案。所以,我們要在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在實踐不斷發展的要求下,回答歷史和時代提出的新問題,創造性地形成并發展符合自己實際、時代的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回答了時代的新課題,在我國改革開放的不同時期和同一時期的不同階段,逐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怎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問題,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成功地指導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一次又一地開拓了馬克思主義新視野。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堅持真正的馬克思主義。

(二)任何特殊形態都寓于普遍性內容。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但這并不影響它寓于后發展國家社會主義的普遍特征。作為“后發外生型”后發國家的現代化,中國本身銘鑄著后發展國家的各種典型性因素,體現著后發展因素的諸多矛盾和難題,代表著后發展國家問題解決的大致取向與總體特征,盡管每個國家具體情形不相同,但它們之間各不相同的情況卻可以在中國這個現代化因素極為復雜的東方大國身上得到不同的反應或體征。公務員之家

對于要實現現代化的后發展社會主義國家來說更是如此,不僅要實現現代化,還要實現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并且是后發展國家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現存的社會主義國家都是在蘇聯模式影響下,歷史上照搬蘇聯模式來建設社會主義的,都面臨著如何解放思想、實現偉大轉折的考驗;無產階級政黨都有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都面臨著在長期執政的條件下鞏固無產階級政黨的執政地位、加強黨的建設的考驗;面對新時期新階段不斷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都面臨著如何破解發展難題,實現持續、又好又快發展的考驗。對于后發展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來說,這些都是具有普遍性的矛盾和特征。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實踐中已經形成了能夠獨立成長、使自身不斷更新的價值體系和方法論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已經被實踐證明是行得通,能夠走得遠的,這不僅體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更體現于在實踐中已經形成的能夠使自身獨立成長、不斷更新、向前發展的價值體系和方法論體系上。公務員之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夠不斷地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新認識,不是偶然的。其必然性所體現的合理性在于:能夠與國情相結合,能夠不斷地與時代同進步,與人民群眾共命運。只有與國情相結合,才能不超越階段,才能實事求是;只有與時代同進步,才能不喪失機遇,才能與時俱進;只有與人民群眾共命運,才能不脫離人民群眾,才能以人為本。其必然性所體現的科學性在于:在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方法的指導下,在不斷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方法論體系。一是堅持—發展—完善、創新的發展范式,這個過程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即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方法、立場,以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態度,在實踐深化和時展的基礎上,為馬克思主義增添新內容,創造新思路,賦予新活力。二是堅持了實踐—經驗—規律—實踐的根本發展途徑,即廣大人民群眾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并上升到規律的層次再指導實踐,接受檢驗。三是形成了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的創新方法體系,即通過理論創新推動實踐創新、制度創新,通過實踐創新繼續深化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以制度創新為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提供保障,這樣形成了創新的良好循環機制,以保證持久的創新動力;從理論發展層次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已經形成了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層次體系,即:價值層次—基礎理論層次—總體布局和戰略部署層次,這不僅保證了理論的政治性,也保證了政策性,集科學性和現實性于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