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當前經濟環境淺談農民增收論文

時間:2022-12-15 02:51:00

導語:基于當前經濟環境淺談農民增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基于當前經濟環境淺談農民增收論文

摘要:近年來,隨著中央農業政策的調整和一系列惠農政策的實施,農民收入呈現良好的增長態勢。但是,當前我國農民增收的經濟基礎還是不穩定的,農民要想持續穩定地增收也還存在不少難點和障礙,這里既有農業自身發展規律的內在因素,也有市場化、現代化推進過程中的政策和人文因素。其中農村要素稟賦、農業產業特性、農產品市場特征等是制約農民收入增長的重要因素。

一、要素稟賦對農民收入增長的約束

現代經濟學理論認為,任何社會生產都是多種不同的生產要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不同的商品需要不同的生產要素配置。由于不同國家、地區或行業的生產要素儲備或資源稟賦不同,因而產品的相對成本不僅由技術差別決定,而且由生產要素稟賦決定。

(一)土地資源的約束

土地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與發展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從土地資源來看,農業可以說是一種典型的資源約束性行業,包括剛性約束與軟性約束。剛性約束是指不斷膨脹的人口基數日益受到有限的自然資源的制約,使人均土地資源占有量極低。從全國來看,我國土地所承載的農業人口壓力過大,使本來已經緊張的人地矛盾更加突出。資源的軟性約束是指在現行的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政策框架下,土地資源流轉性差,配置不合理,導致了超小的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和較低的收益水平。進入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來,谷物生產效率已經接近耕地光熱水土條件下的生產潛力,土地增產空間不大。理論上說,在單產無法提高的情況下,增加農業收入還可以通過擴大規模來實現,但由于人增地減,規模經營無法實現,如此,靠小規模土地經營并不能夠實現農民收入的增加。

(二)資本要素的約束

公共財政理論強調,財政作為一種社會再分配和宏觀調控的方式,應該把有限的資金投向重要產業、弱勢群體、弱小產業或私人資本不愿投資的領域,也就是財政要扶持和保護市場中的弱勢產業和群體。但不合理的財政體制制約了財政對農業的投入?!敖鹑谝种啤焙汀敖鹑谏罨崩碚撜J為,金融制度和經濟增長之間存在一種相互促進和相互影響的關系。但現實情況是,脆弱的農村金融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第一,農村金融信貸主體功能發揮不到位,農村信貸支持總量不足。目前,農業銀行收縮其在農村的網點,貸款審批權限上收,信貸資金已基本從農村市場退出。農業發展銀行應有的農業開發信貸功能未予發揮,對需要政策性金融投入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業務很少。農村信用社普遍存在產權不清、治理結構不完善的問題,在硬件設施、經營管理、業務品種、人員素質、服務功能等方面尚不能與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相適應。

第二,金融主體信貸服務與創新能力不足,農戶聯保貸款難。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和農村經濟組織對金融服務的需求也呈現出多元化趨勢,但目前農村金融市場的主體——農村信用社的服務卻落后于發展的需求。一是農村信用社貸款的期限與農業生產周期相脫節,影響了支農資金的使用和周轉,降低了資金的使用效率。二是金融工具單一,一些新的信貸品種沒有系統運用,金融服務效率較低。

第三,農村金融風險管理和風險補償機制建設滯后。當前,我國的農產品由長期短缺變為總量平衡,農業發展由資源約束轉變為資源與市場雙重約束,農業生產的市場風險加大。同時,農業發展項目受自然條件和政策因素影響較大,具有相當程度的不確定性。加之信用環境較差,欠貸不還問題時有發生,金融部門支持“三農”承擔著較高的風險,而目前相應的風險管理和擔保機制尚未建立,政策性支農貸款風險也幾乎全由商業性金融機構承擔,缺乏相應的風險分散、補償機制,導致支農貸款難以持續快速增長。此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的趨利性使農村閑置資金大量外流。其中,農村信用社是農村資金外流的重要渠道,郵政儲蓄被認為是農村資金外流的“高速公路”。農村資金的外流,削弱了金融對“三農”的支持力度。

(三)人力資本的約束

現代經濟發展的實踐證明,勞動力資源是國民財富的最終基礎。農村人力資本對農民收入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非農產業就業收入普遍高于農業收入,大批有文化和技能的農業勞動力轉移到非農產業,從而導致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的整體素質偏低,嚴重影響了對先進農業技術的接受能力,進而使科學技術在農村中的普及推廣難度增大,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能力的效率不高,最終影響了農民收入的增長。二是由于我國城市二、三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大,大批新興產業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不斷提高,使原來許多可以在城市就業的農村勞動力難以適應新的需求,相對收益下降,甚至因無法找到工作被迫返鄉。尤其是在非國有企業,由國家統一制定的工資收入標準已被突破,收入按人力資本水平由市場機制決定在勞動力市場中非常明顯,高素質群體收入增加很多,而入城務工農民群體的收入則增長緩慢甚至下降。

二、農業產業弱質性對農民收入增長的約束

在任何一個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業是國民經濟增長的基礎和經濟波動的起點。在我國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作為國民經濟基礎的農業與非農產業相比,呈現出明顯的弱質性特點。

(一)農業生產經營的自然風險

農業是以生命有機體作為生產對象的,具有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交織統一的生產特點。正因為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經營活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從而形成了無法預測的農業自然風險。一方面,農業要利用生命有機體生長發育的自然規律來獲取產品,而這一過程和外部自然條件的優劣存在著直接的相關性,因此外部自然條件直接決定與影響到農業生產經營效率的高低。另一方面,農業中的主體部分——種植業存在顯著的空間分布廣延性特征,對自然條件的依賴性極強,特別是在科學技術與生產力水平對外部自然力控制程度相對一定時,氣候條件與自然災害往往直接決定了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命運。

農產品在市場競爭中處于相對被動地位,農民收入風險系數大。相對于非農產品而言,由于農產品的需求量的變動對收入變動的反應相對不靈敏,因此,即使在經濟發展、城鄉居民收入增加的情況下,農產品需求量的增加也相對有限,而不會像對非農產品的需求那樣迅速增加。農產品需求彈性不足,必然導致農業生產需求拉力不足與市場競爭乏力。而且,在農產品的買方市場條件下很容易形成過度競爭的不利局面,造成農民豐產不豐收的現象。

(二)農業形成產業利潤的缺失

農民所從事的產業是農業,農業本來是一個古老而完整的產業,而且這一產業還可以憑借自然生產力而實現產業的發育和進步。從理論上說,從事農業產業應該獲得較高的收入。然而社會的發育和經濟的運行,使農業產業被分割為產前、產中、產后三個產業,并且分屬于不同的經濟利益主體。產業資本通過農產品加工獲得利潤,商業資本在農產品流通中獲得利潤,而農民僅占有農業產業的中間環節低于平均利潤的收益,形成了產業利益獲得的空洞。產業空洞對農民收入的第一個影響是使農民收入以第一產業為主,失去了分享二、三產業利潤和剩余的機會。這樣當一、二、三產業利益不均衡,工農產品價格不合理及農業不景氣和農產品跌價時,農民的收入就要受到影響。產業空洞對農民收入的第二個影響是加大了農民收入對農產品供求形勢與價格的依賴程度。當農產品賣難和價格走低時,收入增長速度下降和收入減少則成為必然。

(三)農業勞動生產率和比較利益低下

農業產業化作為一種經營制度是農業生產力和農村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針對家庭小規模經營和市場之間的矛盾對經營體制的一種創新,主要是以當地資源開發利用為基礎,通過發揮比較優勢建立支柱產業,目的是通過農戶與農戶、農戶與企業之間的聯合形成集體組織力量抵御市場對農業的沖擊,并使農戶與企業分享農產品加工、銷售環節的利潤。這種方式必然會帶來農業的增效和從業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這是一條適合當前中國農村生產力水平的農業發展道路。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并不十分順利,除了在少數發達地區發展比較迅速之外,其他地區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很多問題。主要表現在:第一,經營規模小,目前還是以分散經營為主的小生產格局,缺乏大規模的企業,難以進行大規模的農產品加工。第二,企業和農戶之間的關系基本上是原料收購和被收購的關系。大頭利益一般都在工、商環節,農民不是平均利潤的分享者,在市場競爭中始終處于不利地位,市場風險基本上由農民消化和承受。第三,進入市場的初加工產品多,附加值低,產業鏈條短,比較利益低。第四,生產手段落后,以手工勞動為主,產品技術含量低,市場競爭力弱??梢?在原始農業——傳統農業——現代農業的農業發展道路中,目前我國農業仍然處于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階段。

三、市場風險對農民收入增長的約束

在傳統計劃經濟環境中,農業生產經營幾乎感受不到來自市場的挑戰與風險,但伴隨著傳統計劃經濟轉向現代市場經濟,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歷史性轉軌,特別是中國加入WTO之后,農業生產經營必須面對市場經濟的機遇和挑戰。

(一)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市場風險

在市場經濟運行環境中,農產品的價值實現必須借助于市場機制,因此市場供求狀況與經濟機制對農業生產經營效益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第一,市場經濟是通過價格來決定社會生產什么,生產多少以及如何生產的。由于農業生產周期長,生產決策與產品銷售在時間上分離,因此現實的供求狀況并不代表未來的供求狀況,生產決策的市場風險是客觀存在的。第二,農業生產增長受凱恩斯定律和恩格爾定律的雙重約束。前者的內涵在于人們邊際消費傾向的遞減趨勢,人們對農產品消費需求的相對縮小限制了農業的持續增長。后者的內涵在于人們的消費支出中用于購買食物的比重呈下降趨勢,而農業提供的主導產品恰恰是食物,于是在特定條件下農業生產發展往往會跌入恩格爾陷阱。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期之后,我國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特別是城市居民的恩格爾系數明顯下降,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產品市場的進一步開拓。第三,農產品市場是完全競爭市場,市場影響農民增收主要通過以下因素:一是市場容量大小。二是市場供求結構。三是市場開放度。這三個因素對農民增收的影響,往往又是通過農產品的供求價格彈性發生作用的。一般說來,農產品彈性系數同市場容量成正比,同市場需求結構和本國市場開放程度成反比。在農產品彈性系數一定的條件下,擴大市場容量,調整農產品供給結構,可以形成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格局。如果農產品受國外同類產品的沖擊,勢必造成農產品市場容量的相對減小和農產品市場彈性系數下降,于是出現了農民增產不增收的悖論。公務員之家

(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自我保護能力差

我國農業生產經營歷來沒有規模經營的傳統,農戶家庭經營分散狹小,市場組織化水平低下,這種小生產組織形式,不適應現代農業和市場經濟的需要,嚴重阻礙農業生產力的發展。一方面,超小型土地資源環境格局顯然不利于農業市場談判地位的強化,農民不可能去影響市場價格,相反只能是市場價格的被動接收者。因為農業人口過多,且經營分散,使農民通過適當的形式組織起來形成利益團體的成本過高,致使農民組織化程度低,形不成對損害農民利益行為的抗衡力量和制約機制。而作為需方的國家或農產品加工和流通機構卻組織嚴密,這種非對稱性導致農民利益受侵害,表現在市場交易活動中是農戶勢單力薄,在交易談判過程中處在弱者地位。作為買者,要受到來自專業商人和工業廠家的“賣方壟斷”,從而不得不接受比自由競爭條件下較高的工業品購買價格。作為賣者,又要受到來自專業商人和工業廠家的“買方壟斷”,從而不得不接受比自由競爭條件下較低的農產品出售價格。農民因此受到具有壟斷地位的市場主體的盤剝,從而降低了市場效率。另一方面,伴隨著中國加入WTO與農業市場化開放程度的不斷提升,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在獲取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的同時,將面臨著更大市場波動的風險。

(三)農村市場體系發育不完善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市場體系和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健全與否對農村生產要素的配置,農民收入的提高具有很強的關聯和影響。經過近30年的改革,應該說,農村市場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新的發展階段,農村市場體系發育還不健全。一方面,市場基礎建設差,不能及時為交易方提供準確的供銷信息,許多農產品價格形成沒有經過充分競爭。市場中介組織發育緩慢,基本上以戶為單位進行經營,沒有形成規模,導致成本高、效率低。農產品流通渠道不暢,環節過多,造成流通成本高,農民在經濟生活中利益損失嚴重。另一方面,作為市場交易基礎的產權制度仍不健全,農民作為市場主體,并未真正擁有獨立的受法律保護的產權,市場機制運行的效果也不理想。同時在供求機制方面,以市場調查和預測為指導的結構調整和農作物品種改良等工作進展相當緩慢。在競爭機制和價格機制方面,農資價格與質量的市場調控不力,農產品的價值實現困難,農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這些對農民增收目標的實現是很不利的。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李成勛.中國經濟發展戰[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3]舒爾茨.改造傳統產業[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4]劉易斯.二元經濟論[M].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

[5]陸學藝.三農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6]薩繆爾森.經濟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7]張長全,胡德仁.論我國農村金融服務的規范與創新[J].農業經濟問題,2003(5).

[8]徐勇.現代化視野中的“三農”問題[J].理論月刊,2004(9).

[9]韓曦.當代中國農民主體階層結構變遷及動因分析[J].井岡山學院學報,2006(6).

[10]張小青.農民增收的體制障礙與制度創新[J].北方經貿,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