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農村的網絡家庭研究論文
時間:2022-01-21 03:51:00
導語:北方農村的網絡家庭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網絡家庭是一種家庭聯合體,它由若干具有血緣關系成員所建立的經濟相對獨立、生活自成一體的家庭單位所構成。網絡家庭最能體現血緣家庭之間的關系方式和狀態。不過,網絡家庭的關系水平和功能在不同社會環境和發展階段也有差異。中國當代農村正處于社會轉型初期,網絡家庭的傳統關系方式依然保持。但農村人口就業的非農化比例和向城鎮遷移流動的頻度明顯增加,使網絡家庭的傳統功能發揮受到限制,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對網絡家庭的基本認識
對網絡家庭分析能夠豐富我們對具有密切血緣關系對的“群體”家庭的認識。它克服了一般家庭分析只關注單個家庭的生活和居住形式、對父系血緣家庭之間的聯系認識的不足。
本文的經驗研究以河北省農村調查為基礎,以60歲及以上親代及其子代為調查對象。這些親代老年人是網絡家庭的“網紐”。在所有533個親代樣本中,超過80%的60歲以上老年人生活在網絡家庭中。
網絡家庭能否形成與兒子數量有很大關系。所調查農村的網絡家庭第一代人70%以上有2個以上的存活兒子;非網絡家庭第一代人中36%的無子者基本失去組成網絡家庭的條件,58%只有1個兒子者多選擇婚后與父母同住。網絡家庭第一代人生活在單人家庭和夫婦家庭中者占多數,這是本家庭分解、子代獨立炊爨的結果;而非網絡家庭中第一代人則多生活在直系家庭中。農村網絡家庭中,第一代60歲及以上存世代數達到三代及以上者占98.16%;75歲以上組超過40%見到第四代,至80歲組以上四代同世者達到66%;五代只是個別家庭現象。由于第四代人多數尚未婚配,因而能夠形成網絡家庭獨立單元者主要是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人;第二代人所形成的單元家庭在網絡家庭中所占比例超過60010,因而他們是網絡家庭的主體。
網絡家庭中第一代人真正與子孫共同居住所形成的三代以上直系家庭只占17.32%,即使將非網絡家庭樣本包含在內,三代以上直系家庭也只有24.2%。這就形成高比例的三代存世網絡家庭與低比例的三代及以上單元直系家庭。
調查地區3個以上多單元家庭在網絡家庭中占主導地位。同時也要注意到,這種分布有很明顯的年齡組差異。網絡家庭單元家庭60歲組為2.71個,至85歲以上組達到4.36個,平均單元家庭數為3.37個。目前農村65歲以上老年多數有兩個以上的成年兒子,因而,農村網絡家庭的單元數總體水平正處于最高時期。網絡家庭中的單元家庭在村定居比例超過90%。因而,盡管本家庭有較高的分解率,并且第一代老年人多生活在單人和夫婦家庭中,但由于圍繞他們形成多個單元家庭,故其生活費用提供者和失去自理能力后的照料人力并不短缺。這為家庭養老行為的維系提供了可能。
但20世紀70年代計劃生育政策實行之后,由于外部環境限制和生育觀念改變,家庭子女數量特別是兒子數量明顯減少;80年代開始的社會轉型過程中,非農化和城市化進程加速,成年兒子出外工作并在父母所在村莊以外城鎮建立單元家庭的可能性在提高,有些已婚兒子雖在村莊定居,但其主要勞動時間卻在村外的城鎮度過,網絡家庭贍養老人的傳統功能發揮受到限制。
單元家庭之間的生活和經濟互助關系,特別是支家庭兒子對本家庭老年父母的贍養,能夠彌補社會保障和福利制度不健全、公共服務缺乏、人口遷移流動行為較少時代單元小家庭所面臨的問題。但這種關系形式及其功能與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有一定距離。在社會轉型初期,代際之間資源占有水平發生逆向變化,非農化就業成為趨向,網絡家庭單元之間的關系方式也在發生改變,建立在權利和義務等束縛基礎上的成員關系難以保持以往的狀態。此外,隨著生育子女數量減少,構成網絡家庭的“單元”數和網絡家庭內部的“關系資源”也在萎縮。因而,應該尋求建立和完善替代網絡家庭作用和功能的社會保障制度,減少家庭在社會變革中的不適應表現。
網絡家庭與家庭網絡
對相互獨立但又有關系的親緣家庭來說,除了網絡家庭之外,還有家庭網絡。家庭網絡尚沒有統一的定義,在我看來,“家庭網絡”是一個涵蓋范圍更大的概念,它不僅包括父系親緣家庭、母系親緣家庭(與母親娘家親屬所形成的網絡關系),還有父系出嫁女兒所形成的姻緣網絡關系。可見,家庭網絡既具有父系、母系雙系特征,又有親緣和姻緣雙系特征。
由于家庭網絡涵蓋范圍大,伸縮性比較強,因而納入其中的家庭之間權利和義務比較模糊,關系比較松弛。相對來說,父系家庭的兄弟家庭、伯(叔)侄家庭之間,由父系出嫁女性所形成的父女家庭、兄弟姊妹家庭、姑侄家庭之間,由母系所形成的翁婿家庭、舅(姨)甥家庭之間,以及在此基礎上所形成的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家庭之間,關系相對密切。但這些家庭之間并沒有明確的財產繼承和贍養關系存在。既然家庭網絡所涉及的家庭之間關系模糊且松弛,因而我們很難將單個家庭視為家庭網絡的一個單元,亦即家庭網絡不是由界限明確的單元家庭所組成。家庭網絡各個家庭之間的關系主要在婚喪、祭祀、壽誕等社交禮儀之中顯示出來。
與家庭網絡不同,網絡家庭不僅是單元家庭的集合體,而且這些單元家庭具有排他性。網絡家庭中的單元不能同時既屬于此網絡家庭,又屬于彼網絡家庭,它有著清楚的邊界。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家庭網絡能將網絡家庭所包含的單元家庭囊括在內,但網絡家庭卻不能涵蓋家庭網絡所涉及的家庭。從這一點看,網絡家庭為父系血緣家庭集合體,家庭網絡則是父系、母系和血緣、姻緣多種關系家庭的混合體。
網絡家庭的變化及應注意的問題
傳統社會,網絡家庭是一種客觀存在。它建立在男娶女嫁和兒從父居、妻從夫居婚姻模式基礎上。農業社會中,女性婚姻有明顯的村外婚特征。網絡家庭的父系和男系色彩很濃厚。
當代中國社會的城市化速度加快。在城市社會中,多數青年男女結婚之前已經工作并有相對穩定的收入,他們結婚后所組成的家庭既非嚴格的從夫居、也非從妻居,即使雙方父母與其在同一城市也是如此。來自農村但在城市立足的青年男女已經脫離界限分明的村莊環境。他們婚后所建立的家庭處于父母居住地之外的第三地,不僅擺脫了子從父居狀態,妻從夫居色彩也大大淡化。
需要指出,在城市,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對男系網絡家庭的沖擊最大。按照現在的定義,只有獨生女兒的家庭,女兒結婚之后將無法形成網絡家庭。但實際上,她們與娘家的關系密切程度甚至超過已婚兒子。網絡家庭是否有可能形成交叉關系家庭?即獨生女兒婚后所組成的獨立家庭既是娘家網絡家庭的單元,也是夫家網絡家庭的單元,或者形成既不同于網絡家庭體、又與家庭網絡有別的家庭體的親子、親女家庭網。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隨著生育子女數量減少,人口預期壽命提高,網絡家庭的直系延伸特征將更加突出,旁系兄弟和子侄家庭將明顯萎縮。這種網絡家庭中,不僅第一代多數進入高齡階段,而且第二代也多步入老年。若農村社會的養老仍建立在家庭基礎上,單元家庭的養老負擔將加重。若單元家庭的地域分割現象增加,晚輩單元家庭成員將難以承擔贍養父(母)、祖(父母)等直系長輩的責任??梢姡鐣B老保障體制的建立和完善亟待加強。
在農業社會,家庭的核心化趨向并不足以對網絡家庭內成員之間的繼承和贍養關系產生本質影響。但在社會轉型時期,家庭成員在農村之外的不同地區就業和居住將成為趨向。盡管網絡家庭由多個單元所組成,但成員間的照料,特別是晚輩對長輩的直接照料功能將難以有效發揮。這意味著家庭養老的基礎已經出現從根本上被削弱的局面。即使異地居住的子女仍可履行經濟支持的義務,但照料之責則是他們難以承擔的。這一功能本應轉向社會性福利機構之中。然而,即使在城市,機構養老仍不為人認可。關鍵是機構養老服務缺乏“親情”、缺少規范。在我們看來,在這一形勢之下,建立多樣性的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是大勢所趨,但如何配置這一公共資源,如何使大眾從幾千年的家庭養老傳統中.走出來,接受新的形式,仍是一項需要社會、家庭和個人共同努力的事業。
- 上一篇:剖析體育課跨欄跑心理教學應對措施
- 下一篇:試探新世紀高校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