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農村倫理道德體系危機及原因探究

時間:2022-04-28 11:31:00

導語:小議農村倫理道德體系危機及原因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農村倫理道德體系危機及原因探究

摘要:現代化進程中,我國的農村倫理道德體系發生了深刻的碰撞和變化,并給農村帶來種種社會問題,給和諧新農村建設設置了一定阻礙。因此,重構農村倫理道德體系意義重大,必須從現實問題出發,深刻剖析農村倫理道德體系的現狀,并全面系統地從政治、經濟、文化方面探尋成因,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出重建農村倫理道德體系的具體措施和方法,確保和諧新農村建設又好又快地進行。

關鍵詞:農村倫理道德體系;危機;重建;和諧新農村建設。

農村的倫理道德體系是用來調整農村社會行為規范的倫理思想綜合體。生產方式的轉變必然會引起倫理道德觀念的轉變,改革開放以后,市場經濟的導入引起了這一體系的深刻變化??傮w而言,我國農村的倫理道德建設不斷完善,基本方向是正確的。原有的一些舊傳統、舊道德、舊觀念開始動搖,小農的狹隘觀念和家長制觀念被破除,消極、封閉、保守逐步向積極、開放轉變,與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市場觀念、信息觀念、時間觀念、競爭意識、公平意識、效率觀念、民主科學、平等互利等新倫理、新思想、新觀念逐步形成,[1]并在農村和諧社會的建設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也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建設和諧新農村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但由于社會轉型過程中諸多因素的影響,整個大環境的變化是深刻而巨大的,農村社會也不例外,隨著生產關系的變革,農村的社會結構、社會關系與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各種社會矛盾和沖突應運而生,誘發了當代農村倫理失范、道德滑坡和良好社會風氣的不斷弱化,如果這些問題我們不高度重視、及時解決,和諧新農村建設將停滯不前甚至倒退。在面對農村社會整體的進步但農民的倫理道德體系卻處于失范狀態以及人文環境不斷下滑的悖論,我們只有直面危機,剔骨療傷,深入剖析,才能透過諸多的失范表象找尋問題的根源所在。

一、現代化進程中農村倫理道德存在的主要問題。

1、個體倫理道德價值的迷失。

(1)信仰缺失、理想淡化、精神空虛在社會轉型時期,農村傳統的信仰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強烈沖擊,而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再次造成了普遍的價值失落,加快了信仰在農民心中的缺失。農民既無思想體系的信仰,又無宗教的信仰,也沒有對領袖人物的信仰,很多人處于“什么都不信”的無信仰狀態。他們心中沒有敬畏的對象和價值標準,不再熱心政治活動,缺乏投身國家各種大型建設運動的信仰動力。由此建立在信仰基礎上的理想也隨之淡化,許多農民不愿意設立長遠的發展目標,不再對美好明天有過多的展望與期冀,更進一層地導致了精神世界的空虛與貧乏。

(2)利己主義、實用主義盛行隨著農民的生產和經濟活動領域的不斷擴大、利益關系的調整和經營形式的多樣化,再加上思想政治工作薄弱,放松對農民進行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致使部分農民政策觀念淡薄,對物質和金錢的占有以及享受欲望增長過快,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抬頭,只講索取,不講奉獻。而實用主義的盛行使得一部分農民過分注重現實、講求實效,沒有系統長遠的發展規劃,引發出“只顧眼前,不慮長遠”的實用性的短期行為,往往造成其創業缺乏可持續的動力和操作性。

(3)誠信意識衰退在農村,傳統的純樸敦厚、誠實守信的民風逐漸退化了。

有的農民個體為了獲取利益昧著良心買賣病豬、制造人造蛋黃的雞蛋等,有的農民向信用社貸款了卻不守信用逾期不還或賴賬。而不少農村基層政府組織在誠信方面也沒有發揮帶頭作用,村里的領導干部失職失信、弄虛作假的現象時有發生。有的地方政府信用意識淡薄,政策朝令夕改,出爾反爾,往往使農民的合法權益受到嚴重損失。不言而喻,如果誠信危機不斷上升,和諧新農村的建設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

2、家庭倫理的異化。

(1)孝道淪落。農村傳統的“養兒防老”的家庭觀念在現代化進程中逐漸弱化,孝道的淪落讓許多農村老人生活狀況令人堪憂。不少農村青壯年將養老義務視為一種經濟負擔,是小家庭致富路上的“累贅”和“絆腳石”。在一些農村家庭內部,由于子女多加之經濟條件不一,對失去勞動能力的父母贍養互相推諉,導致父母的贍養無人過問,生活無人照料。另一方面,子女對待父母的態度更是冷漠,很少有子女對父母給予精神上慰藉的。這種親情上的疏離讓很多農村老人情感上得不到滿足,感覺被子女邊緣化。

(2)婚戀觀異變。近年來,由于經濟、社會轉型以及農民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多元化,我國農村原有的穩固的且純良的婚戀觀念開始發生一系列的異變?!敖洕蛩亍敝匦鲁蔀閾衽嫉氖滓獥l件,而且比以往更加赤裸裸,有房有樓、幾大件、彩禮費成為一樁婚姻締結的重要保障。有的農村青年一經介紹或自由認識未深入了解就非法同居,未到結婚年齡便以夫妻名義生活,到齡后不及時補辦結婚證,生孩子也不領取準生證,一旦感情破裂便輕易解體。有的村民道德混亂,男人對家庭不負責任、女人輕易跟別人跑了逐漸成為農民由被動接受到習以為常的事情。甚至在外、包二奶、養情人不再成為隱晦,而是“有錢有本事”的象征。以上種種均說明,農民擇偶觀念、婚姻觀念、家庭觀念、性事觀念都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

(3)親子教育缺失。在農村中,由于許多農民夫婦本身的文化素質不高,在教育子女方面往往簡單粗暴,不能給予孩子應有的平等和尊重,親子間的情感交流與心理溝通更是缺乏。

甚至有的地方還出現虐待、遺棄兒童的現象。而因父母長期在外打工而產生的留守兒童問題更是不容小覷,多數留守兒童生活上缺少照顧,心理上缺少慰藉,學習上得不到很好的輔導與監督,逐漸演變成問題兒童。

3、財富倫理錯位。

(1)拜金主義當道。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使得農民對錢的關注度也空前高漲。在拜金主義的不斷侵蝕下,一些投機取巧的不良手段成為某些農民追求更高經濟收入的價值選擇。各種造假村、乞討村、詐騙村、賣血村等屢見報端;在一些農村地區,賭博、等屢禁不止;[2]“笑貧不笑娼,笑貧不笑貪,笑貧不笑黑,笑貧不笑腐”逐漸成為村民們新的倫理價值觀。

對于金錢赤裸裸的不擇手段的追求已經不再受到道德批判和輿論譴責,相反,“錢衡量價值”使得有違倫理方式掙錢的人獲得的是更多的優越感,而不需要面對倫理困境。

(2)消費主義流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的增長,農民的生活從溫飽走向了寬裕,腰包逐漸鼓了起來,但在消費主義的不良引導下,農民在財富的使用上缺乏必要的倫理審視,炫耀型、攀比型、跟風型、浪費型消費異化了勤儉節約的傳統消費倫理?,F在在一些農村,一旦遇到婚喪大事就大擺筵席,鄰里之間互相攀比,講排場,比闊氣,大吃大喝,鋪張浪費,事事都要請客吃飯,處處都要送禮,還有些“經濟能人”

外出掙了一些錢,回到農村就揮金如土,赤裸裸地炫耀自己的財富,通過毫無節制的消費來滿足對自我身份的認同,助長了農村中的攀比之風。

4、村莊倫理失序。

(1)輿論控制失效。轉型時期傳統的輿論控制失效、倫理評價標準的失范存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農村社會也是如此,主要表現在村莊不再有共同的榮辱、是非、對錯、善惡的判斷標準,不再有地方性的共識、規范和倫理。往往是事情明擺著,但評判標準卻隱匿了。村民越來越怕得罪人,他們越來越多的選擇閉眼閉口,不妄加評議。而當輿論控制和倫理評判規范都不再發揮作用的時候,村民評價的參照系就處于極端混亂和曖昧的狀態,如何評價往往只看個人的喜好以及與當事人的親疏遠近等。

(2)人際關系日趨淡漠。隨著市場因素對傳統農村社區的滲透,傳統的“熟人社會”的民間特有交流方式已經退出村民的生活。原有的“走鄰串戶”的習俗已經大大淡化,很多村民各自忙于發家致富,接觸相對減少,關系日趨淡化,彼此交往多限于點頭之交,還時常因一些雞毛蒜皮、流言蜚語等瑣事鬧矛盾。農戶之間因經濟利益發生的爭執不斷增多,鄰里間一旦涉及債權、宅基地、田間地角的歸屬等問題,往往更容易產生矛盾。這一切都是和樹立鄉村文明風貌格格不入的,是營造和諧鄰里關系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5、環境倫理缺失。

(1)生態意識淡薄。由于少農民往往容易受短期行為等市場經濟道德缺陷的影響,生態意識淡薄,拋棄了傳統的“三月不上山狩獵”、“四月不下網捕魚”等生態倫理觀,亂捕亂殺、濫砍樹木、亂挖山石,開山挖礦,導致水土流失、山體滑坡等,[3]或貪圖方便亂排亂放,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提高收入。這種以惡化自然環境的沉重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速度或短期的致富效應,輕則引起發展的停滯,重者引起經濟的嚴重倒退,而且會給子孫后代帶來諸多災難性后果。

(2)生產污染嚴重。我國農村長期以來是小農經濟,農村的生產方式普遍比較落后,再加上城鎮化進程中小工業小廠礦小化工小造紙小冶煉向農村轉移,農民在生產過程中的污染逐年加重。[4]農膜、化肥、農藥使用量的持續上升污染了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氣,有的破壞性具有不可逆轉的危害。一些鄉鎮企業或家庭作坊式工廠設備簡陋,沒有凈水系統,直接將工業污水排入河道,造成河道淤塞、水質惡化。

(3)衛生防疫意識低下。由于傳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難以改變,農民的公共環境意識淡漠,許多村民習慣隨手扔垃圾,隨處傾倒各式生活廢棄物和生活污水,畜禽糞便等更是臭味遠揚,有的地區“廁所養豬”甚至“人畜共屋”,成為損害農民健康的一大隱患。長期生活在臟亂差的環境中,環境意識防疫意識必然低下,再加上農村環境基礎設施不足,公共衛生防疫工作也相對落后,必然造成村容雜亂無序、村貌破舊臟亂和農民衛生無保障。

二、現代化進程中農村倫理道德問題的原因分析。

1、政治社會原因。

(1)農村社會轉型引發觀念沖突。在中國社會全面轉型時期,在經濟變革的助推下,各種社會矛盾和沖突不僅在經濟生活中給農民帶來深刻的沖擊,而且受經濟基礎決定的倫理道德體系也開始了前所未有的裂變。舊的倫理道德體系在社會轉型和市場經濟的沖擊下不斷瓦解,新的道德體系未能及時建構,廣大農民群眾的行為缺少了明確的價值引導和有效的內在規范約束,誘發了他們價值觀、生活態度的嬗變,于是維系社會秩序的倫理道德鏈條出現松脫,在倫理道德層面出現了激烈的碰撞和沖突,表現為重農抑商、農本商末觀念與發展市場經濟觀念的沖突,實用功利與信仰理想道義的沖突,封閉守舊與開放務實的沖突,平庸守舊與創新競爭的沖突,知足常樂、小富即安與富而思進、勤勞致富的沖突,宗法迷信與民主科學的沖突,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沖突,盲從與自由的沖突等。[5]這一系列激烈的思想沖突,形成先進與落后并存、封建與現代共生的復雜社會倫理道德心理,給農民價值觀念和道德行為選擇造成混亂。

(2)基層行政力量弱化與腐敗。社會轉型時期,部分農村基層黨政建設領導班子軟弱渙散,社會控制和管理能力相應降低,一般只能抓抓計劃生育或治安工作,基層組織漸漸變成一個“空架子”,村級權力的弱化趨勢十分明顯。沒能發揮好核心和領導的作用,諸如倫理道德教育、文化建設開展起來顯得特別吃力。另一個情況是,在經濟體制轉型的過程中,各種制度都不可能立即健全,加上基層組織監督不力、干部任免不科學、干部教育不當等原因,以權謀私、權錢交易、任人唯親、貪污受賄等權利道德腐敗的現象在不少農村基層干部身上時有出現。這種權力道德上的腐敗,將從更深層次侵蝕農村倫理道德體系,“帶頭人”和“指揮員”尚且如此,怎么能要求普通農民群眾樹立良好的倫理道德風尚呢?

(3)城鄉制度壁壘與城鎮化進程的沖突。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不斷高漲的“民工潮”中,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城打工或做生意。但是,城鄉二元分割制度使農民被牢牢地固著在土地上,嚴格的戶籍制度使農民很少有機會改變身份,也有效地限制了城鄉人口流動,使得他們只能成為“人在城市、根在農村”的農民工。這樣的二元化城鄉制度壁壘在某種程度上對農民采取了經濟吸納與社會拒入的雙重態度,他們的行為也受著“雙重價值系統”的支配,[6]在質詢社會合理性的同時必然給他們的倫理道德觀念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與質疑,并出現身份認同和角色意識的模糊及危機,容易向著極端的方式裂變。同時,失地農民更是在城鎮化和工業化過程中的尖銳反映,他們成為介于市民與農民之間的邊緣群體。一旦土地被征用后,在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隱性失業或就業不充分的情況下,變成種田無地、上班無崗、低保無份的“三無”人員,這一群體的倫理道德價值與意義更是失去了載體,他們的倫理道德觀念在這種過渡性質的城鎮化過程中逐漸出現明顯的斷裂,容易被扭曲化甚至帶來反主流倫理道德的傾向,成為影響我國社會穩定的巨大的不穩定因素。

(4)封建舊倫理觀念與西方腐朽思想的影響。

我國是有幾千年封建專制主義歷史的農業大國,舊的封建傳統和習慣勢力根深蒂固、影響深遠,要清除舊的不合時宜的封建倫理道德觀念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

同時,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一些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試圖借思想文化交流之機,通過各種手段,向中國輸入資本主義的價值觀、道德觀和各種腐朽沒落文化。由于大多數農民從未接觸過外來文化和外來的倫理道德理念,加之自身的分辨能力和抵御能力不強、從眾心理等原因,往往輕而易舉地便混淆了他們頭腦中既成的倫理觀念和思想,給以往的傳統美德和社會主義新文明新道德新風尚帶來不小的顛覆。如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個人享樂主義、崇洋媚外等思想和行為在一些農村地區、個別農民身上表現得較為突出。

2、經濟原因。

(1)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

市場經濟體制是一把雙刃劍,在合理配置資源、提高經濟效率、激勵科技創新等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也有著它自身的負面效應,即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如果不加以控制,則會導致整個社會的唯利主義風氣和個人的利己主義沖動,[7]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功利化,把擁有金錢、商品的多寡作為劃分人們等級地位的標準和判斷人們的價值尺度,等等。這嚴重地阻滯了農民群眾對倫理價值的追求,導致道德失范和倫理價值在社會生活中遭到貶低。因此,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完善,當前社會道德領域消極現象卻同時在滋生、蔓延,信用的缺失、金錢意識的高度膨脹、企業社會責任感滑坡等,仿佛市場經濟對社會經濟的推動是以犧牲社會基本的倫理道德為代價的方式換取來的。

(2)農村剩余勞動力外移。

隨著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向第二、三產業轉移,使傳統農業社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社會結構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束縛了農民幾千年的“有土即有財”的落后生存經營理念被拋棄了,這必然牽動著農民的倫理價值觀念、生活態度和行為模式的轉變。在城市繁華生活的刺激下,自由的利益取向行為選擇,思想與行為方式的多元化,都使農民感到沒有一個確定可循的倫理道德標準。同時生活環境的劇烈變化,自然地刺激了物質欲望的增長,消彌了農民對求利行為的貶抑與道德譴責。而且大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城市仍是體力勞動者,做的都是城市中臟、累、險的工種,但工資報酬與城市職工有著相當大的差距,居住權、子女受教育、醫療、社會救濟等無法保障,進一步導致了兩極分化和強化了身份等級觀念,這必將對農民的思想產生極大的沖擊,為農村倫理道德失范的產生提供了“催化”。

(3)貧富差距拉大。

伴隨著中國社會現代化進程,貧富的差距尤其是城鄉貧富差距擴大的速度過快,超出了農民的認可和承受的能力,摧毀他們心中原有的倫理思想和道德價值,取而代之的是震撼和對這個不公平世界的羨慕和不滿,極端的還會導致強烈的仇富心理,從而做出有悖倫理道德和法律的行為。其次,那種通過各種辛勤勞動等正當手段積累財富的“常規”被打破,以致農民對致富手段的倫理正當的懷疑,強烈顛覆了他們的財富倫理觀念,很容易地將原有的“取之有道”的觀念打破,轉而采用原始的、非倫理的方式來攫取物質財富和利益。

3、文化原因。

(1)思想道德教育落后。

長期以來,由于農村思想道德教育專門機構的缺乏,農村正規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導致當前農村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無論內容還是形式,無論方法還是手段,都無法適應建設和諧新農村的現實需要,在對農民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諸多失誤。近些年在農村先后進行了社會主義教育、奔小康教育,但卻忽視了理想信念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忽視了加強以集體主義為原則的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觀念的教育,農民的倫理道德素質難以得到整體提高。在教育方法和宣傳手段上,呆板、單一、陳舊,缺乏針對性和創新性,重布置,輕落實,重形式,輕內容,未能很好正視和解決農村倫理道德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2)公共文化事業發展滯后。

農民一直是我國社會中最大的弱勢群體,也是最大的文化貧困群體。很少鄉鎮把文化道德建設放在重要的位置,對農村宣傳文化事業投入總量相對較少,文化設施投入普遍不足,村里無文化站、圖書室、農民活動中心。道德文化的宣傳教育也越來越薄弱,沒有貼近農民真正的精神需求,在內容、方式、手段上都顯得十分空洞。由于缺乏積極健康的娛樂方式,農村出現了格調低下的文化娛樂活動,打麻將、打撲克、聚眾賭博、地下盛行等使得農村社會風氣敗壞,客觀上造成了文化道德建設難以開展的局面。

(3)傳播媒體多元化及錯誤誘導。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的大眾信息傳播范圍擴大、速度加快,除了傳統的書籍、雜志、報紙等傳播媒體,電視機、影碟機和電腦等傳媒家電也走進了廣大農民的家庭中。多元化的傳播媒體向農民展示著那些與傳統價值、倫理道德觀念相對抗或悖反的現代性倫理觀念,農民在無意識、無反思性的照單全收之后極易被低級趣味、不健康的傳媒所誤導和侵蝕,對農村文化倫理道德起著顛覆和極大的破壞作用。

綜上所述,面對現代化進程中中國農村的新變化、各項改革取得的成功,我們不能僅僅抱持樂觀的態度,還應以謹慎的、自我審視的態度正視當前農村社會正在經歷的轉型之痛,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倫理道德體系的危機。我們只有直面危機,剔骨療傷,深入剖析,才能找準癥結所在,把握行之有效的對策,從而在此基礎上建立與和諧新農村向匹配的新的倫理道德體系,使之更好地為和諧新農村建設提供價值導向和行為規范,更好地為中國農村的現代化營造一個良好的穩定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