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生命化教育理念中的主體道德教育

時間:2022-04-28 02:29:00

導語:詮釋生命化教育理念中的主體道德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詮釋生命化教育理念中的主體道德教育

論文關鍵詞:主體性道德教育生命主體道德教育

論文摘要:“主體性”是人在與客體的交互作用中得到發展的自由、自主和超越的綜合特性.是入的精神生命之所在。將“主體性”理念融于道德教育是人尋求自身價值、完善生命意義之使然。主體道德教育著力在起點上.把學生看作實現生命意義的主體性存在;在教育過程中,以主體性的方式對學習者的生命型人格進行引導和建構:對教育終極目標的追求上,則意在提升學習者的生命型人格與德性品質,推動學習者向善。其全程凸顯了大寫的“人”.是對生命的追尋和顯現。

進入新世紀.教育越發背負著提高人之生命質量的神圣使命“學生是教育活動的主體”這一思想已經在學校教育實踐中逐步確立。然而.這一切只存在于一般的課堂教學中——學校道德教育仍然把學生當作接受各種規范教育的客體.當作“無德”或有待著色的白板。雖然有過一些相關改革.但終歸只流于形式——學生的主體性一直沒有被提升到生命意義的高度教育的過程雖然是在提倡學生的自由、自主和創造性.但其實質卻依然是在為“培育有用之人”.“培養英雄”等“無我”的目標而努力道德教育課是在宣揚“英雄”“圣人”的故事.是在傳授“愛國經”,然而,故事也好,“經文”也好,學生只會在看熱鬧,他們非但無法真正體會“道德”的究竟.反而學會了“偽飾”或“盲從”。因此,重新審視主體性道德教育的內涵、實質和目標;探求主體性與生命。生命與道德教育的關系,從而揭示主體道德教育的生命性實質成為研究的必要本文意在回答以下的問題:主體性與生命有什么樣的內在關聯性?它們對道德教育意味著什么?主體道德教育的實質和目標如何定位,何以體現?希望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再次明晰主體性、生命化理念對道德教育的深刻意義,使道德教育的開展真正是為了學生.為了讓他們真正成為一個人。引導他們追尋自我選擇的有價值人生。

一、主體性:精神生命的形與質

(一)主體性及其內在特征

主體性.是人作為活動主體的質的規定性.是在與客體的相互作用中得到發展的人的自由、自主、和超越的綜合特性。其中,“超越”作為主體性發展的高級要求。是主體性得以凸顯的最為重要的因素其表現為個體能夠以理性自覺的態度批判和反思各種規范、現象和問題,能夠對我,進而對選擇的意義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換句話說,“超越”就是尋求意向、行為的“自我管理”和意義的“自我實現”,就是對人的自然性的不滿足、否定和揚棄它是人的一種理性自覺。是人在適度自由、自主的基礎上表現出的“自我與人我”的統一。所以,超越性凸顯的關鍵即在于自覺性、批判性和創造性的施展。擁有超越性的人不但具有較高的主我意識,不但能夠認識到“我是活動的主導者”.而且能將自我看作待為提升的對象.自覺指導自我發展;同時,也將他人看作與自身共生共存的主體和合作的伙伴.而不是被利用的工具

具備完整意義上的“主體性”.個體才有望在施展充分自由、自主性的同時,將自己融于社會共同體中.才有望具備一種終極關懷意識。有自由、自主性的意識.但缺乏以理智為前提的超越性.個體往往局限于“情感欲望的釋放.進而不可避免地招致其思想和行為的盲目和混亂,成為自身欲望的奴隸.而無法作為真正意義的主體來生活:個體由于自然條件和內在條件的局限.他們對自由和自主的單純追求有時是盲目的甚至是非理性的尤其對兒童而言,他們早期階段的未成熟性、非理智性,往往決定其對自由、自主的追求是混沌的。在沒有理性突顯的情況下,他們自由、自主性的施展,一定意義上帶有個體化的主觀意向。這即是說,絕對化的“自由”和“自主”觀念的個體要么不存有“主體性”的觀念.要么則將主體性推向“唯我獨尊”的局面:他們對“主體性”的意念.是將“我”作為絕對意義的主體.其對人際關系的理解是“我對你”的關系——自身以外的事物包括他人在內.均被當作靜態的等待認識和改造的“客體”??梢姡M管“自由性”和“自主性”的提倡可以克服現象中“無我”和“異化”等“無人”的問題.但是在沒有理性或者其他具有更高自覺性力量引導的情況下.很容易導致人的“自我中心性”.個體呈現“癲狂”的生命形態——作為理性自覺的一種形態.“超越性”應該是主體性的核心要義.而主體性則是自由、自主及超越的有機聯合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主體性體現為一種善或者美。其表明.人作為社會共同體的成員.是平等相待.互尊互重的否則.那些擁有絕對自由的人很可能將他人當作實現自己個人利益的工具這即意味著.一部分人成為活動的“主動體”.而另一部分人則淪為被動.從而他們的自由受到前者的限制.其進一步發展的自主性與超越性也就無法成為現實所以.從社會共同體層面提出人的“主體性”.一定意義上.正是探求人與人的內在和諧正是由于主體性突顯這樣一種善或美.使其自然地與人的生命尤其是精神生命擁有了某種巧妙的通約性.成為精神生命的核心特征和外在表象。

(二)“主體性”與精神生命的關聯性

“什么是生命”在不同的學科或學術背景下均有不同的闡釋隨著西方生命哲學的發展以及我國生命化教育理念的大力提倡.人們如今已將生物學的“生命”概念與西方生命哲學中的“生命”內涵予以融合和提升.將“生物性”生命拓展為自然性生命和精神性生命的統一.或者是自然生命、價值生命和社會生命的統一而就精神性生命的實質以及它與“主體性”的內在關聯性.可從以下兩個方面理解:

一方面.如果說人的生命是集自然性生命和精神性生命于一體的類生命的話.那么.精神生命作為人的生命特質,就是人的價值生命和社會生命的綜合。如此,人自身生命意義和價值的實現即主要體現于精神生命的施展中而精神生命的實質一定意義上就主要體現為.一定社會活動中展現出來的自主性、獨創性及自我超越性。這表明,我們的生命不僅僅意味著“活著”、“生存”,不僅表現為“新陳代謝、生長發育”,還意味著精神上的自主性、開放性以及社會中的互動性與合作性等等正是由于人精神生命的不斷施展.人的生命才被看作“自在”的生命。人才被看作“自為”的存在.才有了對諸如“主體性”地位等的探求。

既然精神生命的施展離不開人的自主性、獨創性及自我超越性的釋放那么.“主體性”就在綜合自由、自主和超越性的特征上與人的精神生命具有了必然的通約性所以.“主體性”某種意義上即是精神生命的重要體現和核心特征之所在——主體性的發揚.主體性的實現.很大意義上就是生命意義的自我完成.是生命力量的開掘和提取——“主體性”與人之“生命”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另一方面.同“主體性”一樣.“精神生命是什么”的問題也可以用一句話回答:精神生命體現為一種善這不是對精神生命內涵的界定,而是對其體現的力量的概括?!吧啤痹谔K格拉底看來.就是對任何人有益的東西“一切可以達到幸福而沒有痛苦的行為都是好的行為.就是善和有益”。他還認為,美就是善。認為善是至高無上的宗教.是指導人們思想和行為的唯一東西亞里士多德則在前人基礎上,把善看作是生活中實現的美好的可能的生活狀態。我國的思想家們也將善看作一種高尚、純粹、美好的東西所以,精神生命作為一種美好的向上的力量.即是一種善如此.同為善的體現者,主體性與精神生命的共通性是不言而喻的——人的生命意義的實現過程就是人的主體性的體現.“主體性”是人的精神生命的形與質。

二、精神生命:道德教育目標之內核

道德教育不是簡單的思想品德的提升教育.學習者也不是生而無德或是有待著色的白板人的生命是向善的.這不僅要求個體自我內在精神境界的提升.也要求個體成為社會共同體中的一員.具備一種終極關懷意識——個體在提升自我內在價值的同時.還應具備一定的責任意識倘若脫離社會共同體這個大背景.僅僅是內在品格的提升并不能完全說明此人是一個有德之人正像麥金太爾認為的.真正的德性不僅維持實踐.使我們獲得實踐的內在利益.而且也使我們能夠克服我們所遭遇的傷害、危險、誘惑和渙散,從而在對相關類型的善的追求中支撐我們.并且還把不斷增長的自我認識和對善的認識充實我們意在說明,德性包含三個維度的意味:實踐共同體之間的你我互利:自我認識的增強:對善的認識和追求。因此.對于道德的衡量,如今已經不再僅僅是“愛國”、“無私”等就能說明的.道德是為了人更好地生活魯潔教授即認為.道德是要人循著做成一個人的目的去生活道德所關注的是怎樣使人活得更像一個人.它所確定的是人的生活原則、生活的根本方向它所涉及的是整體生活的善圈。

那么。道德教育究竟是什么?它的實質和目標義是什么?西方包括國內一些學者都認為.道德表現為一個人使自己成為一個像樣的人人的存在是依存性的.是一種共在狀態這就決定了他們對道德教育目標的認識集中于強調學生的需要:學生理性的、自主性的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能力的形成以及學生普遍化的道德建構從總體上看.道德教育作為一種求善的活動.是建構主體自我道德人格與尋求道德共契的統一道德教育是始終圍繞“人”而展開的由此.道德教育就在于引導學習者自我提升內在的品質和外在的德性。其中.內在品質是主體性道德人格的生發.而外在的德性.則是主體在外部行為活動中顯現的道德品性.它通常取決于個體自身對群體或社會中道德問題的認識程度.即一定的德性智慧人道德的好與壞.善與惡.往往在于是否會給社會其他群體成員帶來不便或者傷害所以.生命作為一種善.成為道德教育的可能關注點。

“精神生命”既然表明人之所以為“人”的重要特性.而道德教育也正是“為了人”的教育.那么,“人”就是德育的出發點和最終的落腳點精神生命之“主體性”在道德教育中的施展與提升.即是學習者理性的、自主性的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能力的顯現.是學習者融于現實.成為一個人的重要指標魯沽教授在《做成一個人——道德教育的根本指向》中指出,人從自然性中走出來.走上了道德為他們鋪設的成人之道.由偶然的人成為必然的人.這就是要使道德對于人性的自覺設定植根于個體內在的良心和人生信仰.把一條成人之路構筑在人的心中……對于整個社會而言.要使自覺的人性設定成為衡量是非善惡的根本尺度.促使整個社會生活秩序都能朝著有利于人的生成發展、自由解放的方向運行,必須有道德教育的參與。可見.道德教育區別于其他種類的教育活動即在于它將人的知、情、意、行統歸于“品格”的向度,統歸于自覺的人性的發掘道德教育是專門的向善的教育.而不是單純地填充知識、培養技能。它把“建構真正的人”作為自己的終極目標.是為了讓學習者去獲得人的本質.實現人的價值.完成人的使命還需強調的是.道德教育要求實現或建構的“人”是一個主體人.而不單單是個體人或社會人——主體人區別于“個體人”即在于,他是擁有理性自由、自主的“合法性存在”。也就是作為持有“我、你”人際關系之信念,存有人類共契道德之價值觀念的個體而存在.而不是完全生活在“自我”的世界里.不是道家所主張的出世的“逍遙人”;主體人區別于“社會人”.則在于,其不是“無我”的存在,社會人只是主體人生活于社會中體現的其中一面極端化的社會人甚至是為社會而存在的“工具人”.而主體人卻是人生意義的自我掌控者.他們會認為社會的發展是為了我以及與我同在的人更好地生活而存在.而不是相反——只有意識到主體人與個體人、社會人的區別.我們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生命化理念對教育.對道德教育的切深意義.才會進一步明確.“生命”作為道德教育目標之必然內核的原因所在。

三、主體道德教育:彰顯生命的意義

如果說道德教育的“意味”在于凸顯人的精神生命的話.那么作為精神生命的實質特征——主體性自然成為道德教育施展的重心之所在因此.生命化教育視野中的道德教育在形式上體現的就是一種主體性的道德教育,也即“主體道德教育”主體道德教育是什么?筆者認為,其突出三個維度:

首先.起點上.把學習者從真正意義上看作具體的“生命人”.看作是待發掘其生命意義的主體性存在主體性道德教育的初衷即是使學習者成為道德教育的主體.而不是有待改造或加工的客體或材料施教的前提.要求引導者明確學習者的人格傾向、道德需求和道德認知水平等。

其次.在過程中.以主體性的方式對學習者主體性人格進行引導和建構這即是倡導教育者充分尊重學習者的主體性,讓他們在德育活動中進行自我體驗、自覺探索。同時.教育者則順應情境,引導學習者學會關心,使他們富有責任感、義務感,具有自信心、創新思維以及公平、競爭與合作的意識。

結果上.則是把提升學習者生命型人格與德性品質以及推動學習者向善.作為終極目標。主體性道德教育的最終落腳點在道德教育.它是在推動學習者主體性人格.進而使道德教育的實質和價值得以凸顯.使道德教育真正為了“人”。

所以.主體道德教育始終圍繞著的是具體的人.始終不能忽視的是人的主體性的發揮,始終是在以“主體性”為內線.施展學習者的生命靈動。學習者的價值生命在這里得到良好凸顯。因而,要發掘學習者的生命性.幫助他們實現生命的意義.就必然會探求.道德教育能做些什么?道德教育能夠突出表現出或挖掘出學習者哪方面的生命品性?有研究者認為,主體道德教育是以受教育者的內在道德需求為出發點.根據受教育者已經形成的思維習慣、認知方式、人格傾向、價值觀念和情操修養,通過教育者在德育過程中的主動性、主導性和創造性作用的發揮.激發受教育者的主體意識.培養受教育者的主體性人格,完善受教育者的美好德性。這一定義。代表了多數研究者對主體道德教育的看法.其突出強調學習者的內在道德需求:學習者已有的道德經驗和道德認知:學習者的主體性并將道德教育的目標歸位于美好德性的養成。

但是.上述定義,倘若從主體性固有的內在生命性特征看,卻忽視了重要的一點:生命的主體性.決定人的生命意義的實現只能是“建構”.而不是“無事生非”.不是訓練或培養等外在添加的東西。教育者秉持建構的理念則同時說明他(她)是帶著與學習者共同交流對話的態度展開教學的.對于師生關系的理解是“我與你”的主體間性的關系.如此,師生雙方才可能跨越情感上的阻隔。為生命的釋放營造寬松和諧的氛圍:“培養”等詞匯本身就已經在意念上造成“我對你”的人際關系分離的局面.其即是已經承認教師對學生具有絕對的優勢.學生只是有待教師著色的白板因而.從實際意義上看.學生的主體性并沒有真正得到他們的承認.更不用說具體主體性教育的展開個體生命意義的實現等諸如此類目標的達成了個體主體性發揮得如何.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是否成為一個人.成為一個超越自然生命展現精神生命的人.而這正是道德教育被進一步冠之以“主體性”屬性的原因所在。

由此,不論對主體性道德教育的理解.還是具體的實施,均不離其“展現生命意義”的宗旨“生命只‘應該’在生命位于生命價值系列中的更高位置時.并在能自由支配有用事物的程度上制造有用事物.享受愜意事物”.閻這是舍勒在批判現實道德價值觀中“有用價值凌駕于生命價值之上”時做的論述,這也從一個側面表明.真正好的事物或者價值導向更在于它能更多意義上使人獲得精神生命的自我滿足感.否則.就會顛覆價值本身的真正意義.諸如道德教育之類的價值引導活動也會表現為無人的教育。基于這一原因對主體道德教育的提倡,最終歸旨即在于彰顯生命的意義主體道德教育是生命發掘的必然選擇人的生命意義的實現是主體性道德教育的終極價值,而不是條件性價值。主體道德教育尋求的是人的精神性的滿足感.是為了人能更好地生活

參考文獻

[1](美)A·麥金太爾.德性之后[M].龔群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277.

[2][3]魯潔.做成一個人——道德教育的根本指[J].教育研究,2007(11):13—15.

[4]張玉茹.主體性德育模式與德育有效性的探索[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1):68—69.

[5](德)馬克斯舍勒.價值的顛覆[M].羅悌倫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