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責任體系建設之基
時間:2022-04-28 02:38:00
導語:社會責任體系建設之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關鍵詞]責任社會責任體系道德責任道德責任建設
[論文摘要]社會責任體系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前提,道德責任建設是整個社會責任體系建設的基礎。當前,我們要高度重視加強道德責任建設,以夯實科學發展、社會和諧的文化根基。
一、社會責任體系建設是社會安定、繁榮發展的基礎性建設
“責任”是指應盡的義務、分內應做的事和應承擔的過失。顯然,在社會生活中,“責任”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任何人都會在不同的范圍、從不同的意義上承擔多重責任,小到個人責任、家庭責任大到國家責任、社會責任,行業上從政治責任、經濟責任到法律責任、道德責任等,各種各樣的責任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共同作用于人類發展進程。
1.責任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需要
首先,責任是社會存在的前提。求生是人的本能,但是客觀環境的復雜性決定了單個人是無法生存的,必須依靠他人和集體的力量。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人只有生活在集體中才能獲得滿足其生存所必需的物質需要和安全保證,社會正是人們出于生存目的而結成的一個共同體。社會生活的這一前提就決定了“責任”構成社會存在的紐帶,這種責任不僅源于個人對自身生存本能的滿足,同時也包含了由此派生出的個人對他人生存的責任以及社會對個人生存的責任。正如馬克思曾指出的:“作為確定的人,現實的人,你就有規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務,至于你是否意識到這一點,那都是無所謂的。這個任務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與現存世界的聯系而產生的?!盵1](腳其次,責任是社會穩定的保障。人的自然屬性決定了人總是處在對自身生存和發展的欲望追求中,推而廣之,整個人類系統中的個人與他人、與整個社會,總是處在對有限生存資源的爭奪之中。但是,作為社會的人,從個人自身利益的實現、從個人的長遠利益以及整個人類生存出發,人們又不會置其它于不顧,人們總會自覺不自覺同時也尋求著社會的認同和社會關系的和諧,培根所說,“力守對公家的職責,比維持生存和存在,更要珍貴得多”,即是說人在復雜的社會活動中,會有目的地進行行為選擇,盡量避免與他人和社會的矛盾沖突,從而維護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人對行為選擇的這種目的性,實質上就是人對行為選擇的責任預見以及對行為結果的責任承擔。
2.責任是維持社會統治秩序的需要
社會作為一個整體,要以特定的秩序和規范為社會存在提供保障,這種秩序和規范集中體現為人們由于不同的社會分工和社會地位而承擔的不同的社會責任。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人類社會發展史中求得印證。在原始社會早期,雖然沒有因為分工和階級差別而產生的責任要求,但是為了共同防御外來侵襲及生存的需要,男人和女人、老人和孩子已按照其責任能力的不同在部落中承擔著不同的責任,共同對部落的生存發展負責。隨著分工的發展和后來階級的出現,尤其是到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責任被看作是保護現成職業分工和統治階級進行統治的長治久安之方,比如先秦古籍《周禮·考工記》記載的“國有六職”: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農夫和婦功,不同的階層均對應著不同的責任要求。在工業社會,隨著分工的細化,責任更是得到了充分發展,職業責任這一獨特觀念成為資本主義社會責任的主要體現,每個人只要介入市場關系體系,資本主義社會秩序就會迫使他服從資本主義的行動規則。社會主義社會雖然消除了階級差別,廣大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翁,但是這不意味著責任的弱化,相反,更需要人們以主人翁的姿態對國家負責,為了維護國家性質和社會發展,仍需要對不同行業和不同階層提出不同的責任要求。
3.現代社會凸顯了社會責任的建設要求
現代社會由于生產力和科技的發展以及市場經濟的完善,對人的責任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人的自由意志使人們可以自由地進行行為選擇,而責任又是同人的自由選擇分不開的,因而人的社會責任問題變得比任何時候都更加突出和尖銳:一是人的生存的本能責任與對自然責任的沖突。雖然我們都認同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發展,但是現實生活中由于對經濟效益的盲目追求,人類的生存環境日益惡化,尤其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經濟效益和環境保護的矛盾十分突出。二是高科技廣泛應用的挑戰。我們通常說“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就是因為科技的進步既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創造力,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壞力,在新科技革命條件下,“我們正處于一種與以往不同的新地位,負有各種前所未有的責任;如果我們無知、疏忽、目光短淺和愚蠢,那么我們就會造成一個災難性的未來”。像克隆技術、大量核武器和各種化學武器的使用等,都關系到全人類的生存。這無疑要求強化與人類改造世界巨大力量相匹配的高度的責任心。三是處理市場經濟中利益沖突的需要。市場經濟要求經濟主體擁有自主自決的權力和利益,而它所倡導的求利原則,使人經常陷入自身的責任和對社會的責任的沖突中,處理不當便會導致唯利是圖、制假售假、坑蒙拐騙、行賄受賄、見義不為等各種丑惡現象的泛濫。因此,大力推進社會責任體系建設,是我國當前構建和諧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
二、道德責任是社會責任體系的根基
應當看到,在社會責任體系建設中,始終貫穿著道德要求,道德責任是社會責任體系的根基。很難想象,一個沒有道德責任的人會很好的履行社會賦予他的其他責任;更難以想象,一個缺乏道德責任的社會,會有完善的社會責任體系,會實現社會的安定和繁榮發展。
1.責任本身包含了鮮明的道德要求
《漢語大詞典簡編》對責任的定義有三重內涵其一,使人擔當起某種職務和職責;其二,分內應做之事;其三,做不好分內應該做的事,因而應承擔的過失?!冬F代漢語詞典》提到,“責任”一是指分內應做的事,盡責;二是指沒有做好分內應做的事,因而應承擔的過失,追究責任。在英語中,針對不同的語境表示責任的詞很豐富,詞義最寬泛的是resposibility。根據韋氏學生詞典,resposibility的含義主要有:其一,責任是一種盡職的品質和狀態,包括在道德上、法律上和精神上盡職,可靠的、可信賴的;其二,指擔負的事情。責任即是主體自覺履行其社會角色要求的份內的事,并對其履行的情況和后果的擔當??梢钥闯?,種種對責任的界定已包含了兩個過程:自律和他律,這其中就內含了道德的要求。第一,道德是責任發生的基礎?!八缘滦缘牧α?,不過是一種準備條件,把責任的‘應該’轉變成‘現實’的力量?!弊鳛橐环N社會意識和特殊的調節社會關系的規范,道德傾向于將外在要求轉化為主體內在的善惡標準,自覺引導人們的社會實踐。責任只有得到主體的內在認同,才能在實踐中真正的得到貫徹,如果沒有道德上對責任的認知,主體不但認識不到責任的必須性,甚至也意識不到責任的存在。第二,對責任履行的評判也依賴于人們道德上的善惡標準。道德的本質就在于它按照社會整體利益的要求所形成的善惡標準,對人的心靈、行為和相互關系提出“應該如何”的要求和勸告,人們的失責行為不僅要受到外在的懲罰,還受到自身良心的懲罰,“良心是希求自在自為的善和義務這種自我規定”,是一種內心認同的責任意識。所以人們常常把主體內心對責任的履行及行為后果的評判比作自己同自己打官司,“原告”是人們道德上的善惡標準,即對責任的認同程度;“被告”是主體在實踐過程中的行為選擇前即行為后對責任的履行程度,“法庭”就設在主體內心,“原告”、“被告”、“法庭”都集行為主體于一身,評判公正與否主要取決于主體道德上的善惡標準,即主體對內在道德標準的履行是否認真、堅決。
2.道德責任是社會責任體系建設的根基
現代社會在責任建設方面已經做出了很多努力,集中表現在法律法規的完善和執行上。但是,人作為自由能動的動物,這種強制性的制約機制總是有限的,要真正使人們認識到責任,切實履行責任,關鍵還在于增強人自身的責任感,而對責任感的提升關鍵在于道德的提升。這是由道德的功能決定的:第一,道德是調節人們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和行為規范的總和。調節功能是道德的最主要的功能,道德通過評價等方式來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和實際活動,以協調人們之間關系的能力。道德調節功能的實現主要是從現實生活中個人對他人和社會整體利益的態度出發,調節人的活動和社會關系,側重于引導當事人按其應有的責任來行事第二,道德的認識功能是用善惡觀念來觀察認識社會和認識人生。這有助于人們了解個人在社會上的地位、對社會應負的責任,從而引導人們選擇負責任的行為。第三,道德的評價功能是運用善惡觀念去評價別人和衡量自己的行為。在責任體系建立中人們按照社會公認的責任認知形成善惡觀念,對自己和他人的行為進行評價。第四,道德的教育功能尤其注重喚醒人們的羞恥心,培養人們的道義責任感和善惡判斷能力。人們的行為總是在一定的意識指導下進行的,道德教育能夠幫助人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從而指導人們在實踐中選擇正確的手段,即保證行為選擇的善的目的,最終達到善的結果。這種選擇本身就是人們對責任踐行。
3.道德責任定位及其內涵
道德責任是履行其他各項責任的推進劑。道德責任是一種超于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和社會責任之上的無形的、至高無上的責任。但是,它又不是一種獨立存在的責任,而是必須借助于經濟責任、政治責任、法律責任、社會責任才能實現。而道德責任與其他責任相比更為根本,主體正因為有了道德責任,才有自覺履行其他具體社會責任的行動因此,道德責任是社會責任的依據和前提,社會責任從本質上說是一種道德責任。在對道德責任內涵的概括上,曹鳳月教授的意見頗有建樹,即作為社會責任體系根基的道德責任應該是以下三方面的有機統一:一是在社會規范參考系中,主體對自己某一具體行為善惡性質的自覺控制力;二是行為執行的認真與否的程度;三是承擔行為的社會道德后果。也就是說,道德責任主要表現為一種基于自律的道德承擔,正如康德所說的,道德責任是我們的自覺,并承諾道德法則對我們的約束?!按艘桓拍畹闹匾饬x遠遠超出了強制的范圍,而且它所具有的最為重要的意義可能在于它在引導人們進行自由決策時所發揮的作用”。
三、加強道德責任建設,夯實科學發展、社會和諧的道德基礎
隨著人們對現實生活中不負責任現象的反思,“責任”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責任概念的分量越來越顯得沉重。我們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只有真正卓有成效地加強社會道德責任建設,才可能有效地實現社會責任體系建設的目標和任務,才能夯實科學發展、社會和諧的文化根基。
1.培養正確的價值觀
責任的主體首先是個人。英國學者哈耶克曾經指出,“欲使責任有效,責任還必須是個人的責任。在一自由的社會中,不存在任何由一群體的成員共同承擔的集體責任,除非他們通過商議而決定他們各自或分別承擔的責任”。這種觀點不無道理,一個自覺的、有理智的人,其每一個行為都是在其價值觀的規范約束下完成的。對責任的承擔關鍵還在于個人的選擇。當公民形成了某種價值觀后,對善惡美丑的判斷也就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思考方式,他的行為也就具有了特定的方式、傾向。因此價值觀對人的行為選擇有著重要的指引作用。
現代社會,多種價值觀的并存是一種客觀現象。但是,每個時代、每個社會都有占主導地位的價值觀念,這與市場經濟的提倡多元價值的精神并不矛盾。尤其當前我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化的轉軌過程中,社會成員的價值觀念和責任意識正遭受著比以往更多的沖擊和挑戰,如果缺乏應有的主流價值觀念的理性引導,勢必影響科學發展和和諧社會的構建。故加強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引導、倡導社會主義價值觀念,對責任建設大有裨益。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我們更應該以主人翁的姿態在國家利益、民族利益與公民個人利益之間尋找契合點,樹立既有利于和諧社會整體發展,又有利于個人全面發展的價值取向。這與《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強調的“堅持尊重個人合法權益與承擔社會責任相統一”的精神是高度一致的。社會成員這種集體主義價值觀念的培養,使人們在自己的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上有了共同的寄托和追求,在行動上有了共同的方向,并以它為尺度去量度、評判、裁定現實事物和主體的選擇,審視實際生活,使整個社會處于一種和諧的秩序之中。
2.加強道德責任教育
道德責任教育是責任養成的重要手段,它是指生活于現實各種社會關系的有道德責任認知的人們,依據一定的責任要求和責任規范,對其他人有組織有計劃地施加系統影響的一種活動。作為一種道德責任,最終能否被社會大多數人所接受,關鍵固然在于它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必然性,但在很大的程度上也取決于社會的道德環境和這種道德責任觀念的傳播,而道德責任教育則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
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起初并不懂得什么道德責任,只有在特定社會關系中的生活,將自身利益通過某種特定的方式和途徑與社會聯系在一起,才使其行為具有了某種道德責任的意義。這往往需要通過一種恰當的道德責任教育,揭示主體利益與其應當承擔的道德責任之問的關系,才有最后形成一定道德責任人格的可能。從某種意義上說,道德責任教育對于道德責任人格的形成具有關鍵性意義,這也已成為國際組織、各國政府及社會各界的共識。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教育是基礎”,道德責任教育關系到每一個國民的責任素質,也關系到整個社會的風貌和國家的命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21世紀的教育是“學會關心”的教育,即通過教育,使人們學會“關心社會和國家的經濟、生態利益”,要“關心全球的生活條件”,“關心他人”,“關心其他物種”等。
公民道德責任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教育。首先,道德責任教育是一項持久工程。道德責任教育是改造人本身的復雜工作,絕不是可以一勞永逸的。道德品質的提高和道德責任人格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它的質的飛躍,只能是建立在平時對道德責任踐行的日積月累基礎之上。進行道德教育不可操之過急,要打持久戰,要不停頓地堅持進行道德教育,使人們對道德規范的要求習慣于遵守、須臾不離,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其次,道德責任教育不能脫離實踐。離開了實踐性,教育必然成為空洞的說教和美妙的清談。只有通過生活實際中的事例,通過善和惡的對比,讓受教育者深受感染,才能逐漸形成比較穩固的道德責任情感。再次,道德責任本身是有層次性的,即對個人負責、對國家和社會負責、對人類負責。與此相呼應的是主體對道德責任的體認也有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因此,在教育過程中,對不同責任能力的人群應該有不同的責任要求,這就要求教育者要通權達變,能夠因人施教、因時施教、因事施教,這更有利于受教育者在實踐中對責任的踐行。
3.培育良好的道德責任環境
良好的社會道德責任環境對人的道德責任養成有著重要的作用。人是社會性動物,人組成了社會又生活在社會中。對一個社會來說,如果人人對遵守基本的社會道德規范,樹立責任意識,社會整體上就形成了良好的道德氛圍和環境,而良好的道德環境又反過來對人們道德責任的養成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所以,進行公民道德責任教育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利用社會大課堂,借助社會的力量來推進公民道德責任意識的提高。
環境對人的影響總是不知不覺而又無時不在,所謂入蘭芝之室,久而不聞其香,人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就我國現階段來說,我們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舊的心理、道德、習俗在某些人群中還有一定的影響作用,伴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世界的一些腐朽東西又不可避免的傳人我國,其負面的影響也日益凸顯,使整個社會道德環境不盡如人意。我們要實現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就必須正本清源,大力培育有利于社會發展的道德環境。道德環境的培育還需要一定的保證機制,它需要借助于教育、行政、法律、經濟、輿論等多種手段結合的力量,良好的社會道德環境能夠造成一種特殊的善惡分明的氛圍,對人的責任履行具有特殊的權威性,代表著廣大群眾的一種意志、情感和價值取向,使身在其中的人們不得不考慮自身的道德責任問題,自覺產生一種榮譽感和恥辱感。這種社會大多數人道德上成熟的善惡判斷,體現著社會總的價值取向,是維護社會安定的巨大力量。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周輔成.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3][意]佩西.未來一百年——羅馬俱樂部總裁的報告[M].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84.
[4兒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序言[M].苗力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5][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范揚,張企泰.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
[6]曹鳳月.企業道德責任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7][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M].上海:三聯書店,1997.
- 上一篇:剖析地方文化信息網的建設
- 下一篇:深究企業知識產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