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社會管理的問題及策略詮釋
時間:2022-05-10 08:30:00
導語:農村社會管理的問題及策略詮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完善社會管理作為黨和政府的重大責任列入議程,農村社會管理成為一個值得研究的議題。社會管理包含管理主體、管理內容與具體領域、管理技術手段等,其內涵非常豐富。通過對河北省10個地市所轄的76個農村的社會組織管理與社會事務管理的問卷調查,數據結果顯示農村社會管理狀況呈現出“社會組織相對匱乏、社會事務單邊處理、障礙歸因經濟主導”的特征,這些特征也反映了農村社會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針對這些問題,需要加強組織建設,促進管理優化,提升管理能力,規范社會治理,推動和諧發展,實現農村善治。
論文關鍵詞:農村社會管理;問題;治理策略
黨的十七大報告從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全局和戰略高度,提出了“完善社會管理,維護社會安定團結”的任務,從而把完善社會管理作為黨和政府的重大責任列入議程。2008年,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關于《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2020年,農村改革發展基本目標任務是:“農村社會管理體系進一步完善”,在加快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促進農村社會全面進步方面,提出“強化農村社會管理”。在推進“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新格局形成過程中,農村社會管理狀況如何,面臨哪些問題,需要如何改進,如何實現農村社會善治,從而促進農村事業健康快速發展,這些成為值得研究的議題。
一、社會管理的概念界定與調研實施
多數學者對“社會管理”概念進行了界定,形成各種不同的定義。有學者認為社會管理就是把社會看作一個有機整體,通過運用計劃、溝通、協調、控制、指導等手段,使社會系統協調有序、良性運行的過程-一。有的學者認為社會管理就是在一定的共同價值基礎上,人們處理社會事務和提供社會公共服務的過程。通常對社會管理的理解,特別是在政府的政策實施中一般包含兩層含義:第一,技術層面的社會管理,指在一些項目中,諸如環境生態、工程、災害、社會風險等,對社會影響進行評估、控制,甚至包括公眾參與活動和參與決策過程;第二,宏觀的社會管理,指中央政府和地方通過稅收、財政支出、立法、司法、行政等方式對于社會生活中的不公平現象和不穩定現象進行干預,保障人民的福祉隨著經濟的發展而不斷發展,促進社會公平與公正。嚴格意義上的社會管理應當包括三個方面的內涵:
一是對社會共同體,包括社區、社會組織的治理,發揮它們在社會生活中的整合作用;二是通過稅收、財政支出、立法、司法、行政等方式對于社會生活中的不公平現象和不穩定現象進行干預;三是作為主權國家對全球化經濟政治社會影響的協調。有的學者把“社會管理”分為廣義與狹義,廣義的社會管理,包括政治子系統、經濟子系統、思想文化子系統和社會生活子系統在內的整個社會大系統的管理,狹義上的社會管理,指的是對社會公共事務中除了政治統治事務和經濟管理事務以外的那部分事務的管理。狹義上的社會管理是建立在政治、經濟、社會三大領域或公共部門、私人部門和第三部門這三大部門的劃分基礎上的”。也有的學者指出在我國政府文件對社會管理的定義是:通過制定社會政策和法規,依法管理和規范社會組織、社會事務,化解社會矛盾,調節收入分配,維護社會公正、社會秩序和社會穩定。
上述關于社會管理的界定側重各不相同,有的側重管理技術,有的側重管理領域,有的側重管理主體,有的側重管理內容,這些定義在一定程度上指了“社會管理”的本質。社會管理包含管理主體、管理內容與具體領域、管理技術手段等,其內涵非常豐富。因此,針對農村社會管理,我們側重調查與研究農村社會組織與社會事務管理狀況。
2009年7—8月對河北省10個地市所轄的76個農村進行問卷調查,發放調查問卷320份,回收村民調查問卷198份、村干部調查問卷73份,共計271份。本次問卷調查涉及農村比較多,分布比較廣泛,涵蓋了河北省所有農村類型,在村民與村干部樣本選擇方面兼顧不同境況,因此,調查樣本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從調查內容上劃分,本次調查主要涉及農村社會組織管理與農村社會事務管理等兩部分社會管理的主要內容,從這兩方面收集相關資料反映農村社會管理的特征與問題,以及農村居民與村干部期望社會管理的改進途徑。
二、農村社會管理的特征與問題
本次調查數據顯示農村社會管理狀況呈現出“社會組織相對匱乏、社會事務單邊處理、障礙歸因經濟主導”的特征,這些特征也反映了當前河北省農村社會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村社會組織相對匱乏
在農村社會組織方面,調查數據結果顯示,絕大多數農村存在社會基層管理組織,50%以上的農村存在中小學校、醫療衛生機構等兩種服務相關組織,與紅白理事會、調解委員會、婦女組織等三種協調相關組織,而農業合作社、文化技能培訓機構、文化娛樂組織等服務相關組織與宗教(廟會)組織、治安巡邏隊、老年組織等協調相關組織都比較少村民與村干部的應答狀況之間也存在差異,村民應答比率低于村干部應答10%以上,這一方面反映了村民對村社會組織狀況不清楚,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目前一些社會組織僅僅停留在形式表面上,只成立相關組織,而沒有開展實際工作,因此,村民不知道某些社會組織的存在。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村民們普遍認為教育技能培訓、農業合作等組織俘在意義重大,但是村民參與度不大,使得這些組織形同虛設。
(二)農村社會事務單邊處理
在農村社會事務處理方面,雖然多數村民與村十部反映農村家庭關系、婚姻和鄰里關系都比較和諧,但是,一_出現問題后多數人通過非式途徑解決,甚至沒有解決途徑,使得這些事務難以得到恰當處理;隨著“新農合”的實施以及新型農村襯=會養老保險制度即將全面地實施,農村禮會保障問題得到一定程度地解決,但是,一些問題依然存在,私人非正式關系幫助解閑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農村教育事業得到了一定程度地發展,但是,文體娛樂活動較少,而且往往是村民自行組織;雖然村民自身計生問題得到了較為恰當的解決,但是,治安問題、環境保護問題影響著農村發展,而且這些問題的解決主要依靠農村和村民自身,甚至沒有任何途徑措施解決這些問題。因此,在社會事務處理方面呈現單邊傾向,這種傾向在往是指向農村或村民自身,而政府相關部門卻處于缺位狀態。
(三)農村社會管理障礙歸因經濟主導
在農村社會管理整體狀況方面,村民選擇比重按照從大到小依次是一般、比較好與比較差并列、非常好、非常差,村干部選擇比例按照從大大到小,依次是比較好、一般、非常好、比較差、非常差,相對而言,村民偏向于農村社會管理功過參半,好的一半差的也是一半,而村干部偏向于農村社會管理好的多于差的狀況,因為村干部作為社會管理的重要參與者,他們更多的希望看到社會管理好的一面,主觀影響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在農村社會管理面臨障礙方面,村民村干部把農村社會管理的制約因素歸因于資金投入有限、村民收入較低等經濟性因素,對參與組織管理方面歸因相對較少。在改善農村社會管理措施方面,被訪村民村干部高度一致選擇比例由大到小依次是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增加村民收入、激發村民參與、加強黨政領導、改變行政管理方式、增多農村社會組織等當然,經濟因素確實重要,但是,這樣的歸因容易使人們僅僅著眼于經濟,忽視其他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就農村社會管理而言,組織因素也占據重要位置,但是,無淪是村民還是村干部沒有對該因素的形成足夠的重視。
三、農村社會管理問題的治理策略
針對當前農村社會管理存在的問題,需要采取科學、合理措施,積極治理,推進社會管理優化,實現農村善治。
(一)加強組織建設,促進管理優化
推進農村社會管理,需要加強社會組織建設,在建設過程需要進行分類指導,對于已有組織要規范其運行機制,對于需增加組織要進行科學設計,同時,針對基層管理組織、服務相關組織和協調相關組織等組織進行分類建設。目前,需要重點建設一些與農村居民息息相關的豐十會組織,也是村民非常迫切需求的社會組織,通過本次調查可以發現主要是服務相關類組織,其中包括醫療機構、培訓教育機構、經濟中介組織和文藝娛樂組織,這些組織對于促進農村居民的生存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于協調相關類組織,本次調查數據顯示一些利益維護組織如:婦女組織、老年組織等相對匱乏,即使有也是僅僅停留在形式上,如:巡邏隊、調解委員會等,因此,針對該類組織不但需要建立相關組織,而且要強化相關組織職能,使其真正發揮功能,維護農村居民的利益。對于基層管理類組織需要進一步明確其職能,如村委會、村民代表大會,真正地代表村民利益,為村民謀福利。只有這樣,才能使農村社會組織發揮其作用,實現管理優化。
(二)提升管理能力,規范社會治理
在農村社會事務管理方面應該明確村民、村集體與政府部門等三方的角色定位,避免單邊處理甚至是“無邊”處理的狀念。對于家庭婚姻與人際關系相關事務,主要關涉村民個體,調查數據顯示家庭婚姻幸福、人際關系和諧是當前農村社會主流,村民個體能夠很好地扮演自身角色,但是,遭遇問題時,也需要村集體或政府相關部門進行調解,特別是當前社會急劇的變遷,正式途徑的訴求解決渠道成為一種重要的方式。對于社會保障相關事務,政府的公共福利制度在農村地區開始逐漸實施,政府角色更加明確,為農村需要者提供經濟保障的可能越米越大,但是,人們的需要也不是只有經濟保障要求,還有社會情感需求,因此,村集體途徑或親友幫助作為一種情感訴求渠道也顯得非常必要。對于文教娛樂相關事務,除教育外,多數相關活動是由村民集體完成,雖然在調查過程中顯示,多數村民的文化娛樂集中于個體型活動,強調競爭性,但是文體活動意義在于合作性,給人們一種社會性體驗,因此,在該項事務中,應多籌辦一些集體活動,讓居民多參與其中。在環境治理方面,更多地讓村民或村集體承擔相關責任,甚至是沒有責任主體,良好環境的治理需要村民的監督、村集體的合作,但是更重要的是政府依法實施監控執行責任,只有這樣,才能使農村環境保護問題得到快速地解決??梢姡谏鐣芾磉^程中需要結合社會事務特征,明確不同主體的角色,綜合提升參與主體社會事務管理能力,這樣才能促進農村社會治理更加規范有序。
(三)推動和諧發展,實現農村善治.
農村社會管理不僅包括農村社會組織管理,而且包括農村社會事務管理,不僅包括個別社會事務管理狀況,而且包括整體社會管理狀況。因此,在推進農村社會管理健康運行過程中,應該遵循全面和諧發展原則,既加強農村社會組織建設,又促進農村社會事務管理能力提升,既把握個別社會事務處理得恰如其分,又確保整體社會管理得規范有序。當農村社會管理面臨的障礙尋求解決途徑時,不但指向主要的直接原因,如調查數據顯示的經濟因素,而且也要把握其他因素,特別是對于社會管理的組織因素,如參與、領導、執行等狀況的影響,因為僅僅經濟歸因容易使社會管理等同經濟工商管理,失去社會管理的獨立性,也容易造成對社會管理問題歸因的片面化。因此,需要全面把握農村社會管理過程中各種因素,發揮各種因素作用,科學地協調,和諧地發展,這樣,農村社會將處于善治狀態。
- 上一篇:廣告專業實習匯報材料
- 下一篇:環保局見習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