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轉變方式

時間:2022-12-09 03:40:00

導語:廣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轉變方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廣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轉變方式

[摘要]我國的現代化進程給廣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帶來巨大的影響和嚴峻的挑戰。一方面需要保護和搶救廣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另一方面更需要促進廣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適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進程,使之獲得新生和發展。文章指出了廣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需要注意的八個方面。

[關鍵詞]廣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現代轉化

一、廣西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的概況

廣西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區,共有漢族、壯族、瑤族、苗族、侗族、毛南族、水族、仫佬族、仡佬族、京族、彝族、回族等12個民族。全區少數民族人口1778萬,約占全區人口總數的40%。

廣西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內容豐富,種類繁多,涉及語言、文學、藝術、服飾、宗教信仰、倫理道德、民俗、飲食、醫療、生產和生活經驗等。在語言方面,廣西每個少數民族都創造了自己的語言,而最大的少數民族——壯族使用的壯語是廣西的官方語言之一。在文學藝術方面,廣西有豐富的少數民族歌舞資源(壯族劉三姐已成為廣西民歌的代表人物),有海量的少數民族傳說神話故事,有杰出的建筑物(如三江侗族的風雨橋),有無數的工藝品(如壯族的銅鼓、壯錦、繡球)。在服飾方面,廣西各個少數民族的服飾都有自己的特點(如壯族的一個分支“黑衣壯”即以全身黑色著裝而得名)。

在宗教信仰方面,廣西所有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祖先崇拜或鬼神崇拜,有各自的祭祀儀式。在倫理道德方面,廣西各個少數民族的倫理道德比較接近,內容包括尊老愛幼、團結互助、勤勞善良、單純樸實、吃苦耐勞、熱情好客等。在民俗方面,廣西每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民俗(如瑤族的盤王節、壯族的螞拐節、仫佬族的依飯節)。在飲食方面,廣西所有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飲食文化(如壯族的糍粑、五色糯米飯,侗族的打油茶,苗族的“醋泡飯”)。在醫療方面,廣西有壯醫、瑤醫、苗醫等自成體系的醫療方法手段。在生產和生活經驗方面,廣西各個少數民族在多年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了豐富的經驗(如農耕和畜牧的方法技巧)。

廣西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是廣西各個少數民族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創造出來的,凝聚了廣西少數民族的智慧和心血,反映了廣西少數民族的生存狀態與發展演變。

二、我國現代化進程對廣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影響和挑戰

自從上個世紀70年代末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從一個基本封閉的、落后的傳統社會主義國家逐步向一個開放的、欣欣向榮的現代化社會主義強國挺進。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國已成為一個市場經濟體制基本建立、經濟基礎較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科技教育文化得到較大發展、法治建設逐步完善、個人利益和個人權利得到較大程度的維護、對外開放和對外交流程度不斷加深、現代化程度日益提高的社會主義國家。

我國的現代化進程給廣西的少數民族帶來巨大的影響。廣西的少數民族直接參與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進程,成為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的實踐者和推動者。廣西的CDP總量由1978年的75.85億元上升到2009年的8175.40億元,年均增長率超過10%,這其中有廣西少數民族的辛勤汗水和卓越貢獻?,F代化進程如暴風驟雨,沖刷著廣西少數民族群眾的頭腦,呼喚廣西少數民族群眾變革傳統觀念,樹立現代觀念和現代意識。與此同時,廣西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經受著嚴峻的挑戰,面臨著生存危機。中國致公黨廣西區委會主委、廣西藝術學院院長黃格勝在接受《廣西日報》記者采訪時說:“加強我區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和開發,搶救和保護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遺產刻不容緩。”在黃格勝看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工業化、城市化浪潮的沖擊,我區民族地區群眾生活方式發生了劇烈變化,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生存維艱。如民居和民族服飾、民族工藝日趨消竭;民族民間藝術瀕臨失傳,后繼乏人;民族傳統習俗如歌圩、廟會、節日和婚喪禮俗,均因受到現代生活方式強烈沖擊,面臨生存危機”[1]。

然而,廣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一方面需要保護和搶救;另一窮面需要促進廣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以適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進程,實現現代轉化,獲得新生和發展。

三、廣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需要注意的八個方面

在筆者看來,廣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實現現代轉化需要注意以下八個方面。

其一,廣西少數民族群眾需要更新傳統意識,培養現代意識。傳統文化的深層內核就是傳統意識。廣西少數民族群眾的傳統意識的主要內容可概括為:宗法族規意識、臣民意識、等級意識、重男輕女意識、順從意識、迷信意識、信命意識、勤勞意識、節儉意識、自給自足意識、甘于清貧意識、安于現狀意識、自我封閉意識、風俗習慣意識、人情意識、面子意識等。這些傳統意識有相當部分已不符合現代社會的要求,廣西少數民族群眾需要覺醒覺悟,自覺更新觀念意識,樹立現代意識?,F代意識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公民意識、民主意識、法治意識、道德自覺意識、權利意識、自由意識、平等意識、公平意識、學習意識、科技意識、創新意識、開拓意識、競爭意識、合作意識、效率意識、市場意識、投資意識、創富意識、環保意識、低碳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以人為本意識、開放意識、全球意識等。其二,廣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需要摒棄一些落后的、不合時宜的傳統意識,吸納現代意識。廣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飽含著濃重的傳統意識,其中一些意識落后于時代的發展,不符合現代社會的要求,應該被淘汰。譬如,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延續了500多年歷史的一年一度的“斗馬節”、廣西武鳴壯族“三月三”歌圩期間舉行的斗鳥、斗雞、斗狗、斗牛比賽,這些血腥活動把人類的膚淺快樂建立在動物的巨大痛苦之上,反映了人類自高自大,無視動物的福祉和權利的意識。這與西班牙的斗牛士運動異曲同工、殊途同歸。西班牙的斗牛士運動已經遭到全世界愛好和平、追求現代文明的人士的抗議和抵制,廣西少數民族群眾也應該反思和警醒。廣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應該全面吸納現代意識,反映現代意識。比如,廣西少數民族的山歌創作應該注意吸收和反映現代意識,尤其是公民意識、法律意識、科技意識、創富意識、開拓進取意識,實現山歌內容的“革命”??梢韵胂?,吸收和反映現代意識的山歌會更加受到歡迎,更加流行。2007年廣西武鳴“三月三”歌圩地稅山歌臺傳出了這樣的歌詞:“作為納稅人,要辛勤勞動;為國創財富,幸福又光榮?!边@反映了創富意識和納稅意識的歌詞得到了周圍群眾的喝彩。

其三,廣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根據需要可加入一些現代元素,實現自身發展。廣西少數民族的原生態傳統文化樸實無華、原汁原味,讓人感受到廣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風華風骨。不過,在當代社會,廣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要實現自身發展,可考慮加入一些現代元素,包括現代審美理念、現代文化藝術成分、現代科技手段等。例如,廣西少數民族的原生態歌舞雖然質樸,但顯得有點粗糙,審美點不夠集中,那么在把它們搬上舞臺時,可以適當添加一些現代元素,包括根據現代審美要求,給民歌加入現代音樂成分,提高民歌的感染力;對舞蹈動作進行重新編排,增加動作的表現力;以唯美標準安排舞蹈演員的著裝和化妝;采用現代舞臺燈光手段,增強表演的效果;采用精心編寫的現代音樂作為聲音背景,使舞蹈動作與音樂水乳交融、渾然一體。廣西壯族的天琴女子演唱組合特色山歌《唱天謠》、大型舞蹈史詩《媽勒訪天邊》和大型山水實景歌舞演出《印象劉三姐》就是三個典型的成功例子。2003年9月龍州縣委、縣政府出資成立了一個壯族天琴女子彈唱組合,邀請廣西著名的音樂理論家范西姆、梁紹武、韓醒等到龍州調研采風,專家們為天琴組合創作出一批具有濃郁壯族特色的民歌,其中有《唱天謠》。2003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上,天琴組合獻唱《唱天謠》,獨具壯族多聲部特色的演唱征服了現場所有的觀眾,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全國各大媒體爭相報道。隨后天琴組合多次參加中央電視臺的節目錄制,參加了第七屆中國藝術節開幕式演出以及第七屆亞洲藝術節文藝演出。《媽勒訪天邊》是南寧市藝術劇院根據壯族民間素材創作的壯族舞劇,曾獲第六屆中國藝術節優秀劇目獎、第二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比賽金獎及六項單項獎、廣西第五屆“桂花金獎”及十一項單項獎,并入選第八屆“五個一工程”獎?!队∠髣⑷恪酚芍麑а輳埶囍\執導,融合了壯族歌舞、桂林山水實景、現代燈光效果等多種元素,于2004年3月在桂林陽朔公開演出。世界旅游組織官員看完演出后評價:這是全世界看不到的演出,從地球上任何地方買張飛機票飛來看再飛回去都值得。2004年11月,以《印象劉三姐》為核心項目的“中國·漓江山水劇場”被確定為國家首批文化產業示范基地之一。2005年7月,《印象劉三姐》獲得“中國十大演出盛世獎”。

其四,廣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需要現代技術手段。廣西文化廳應考慮用書籍、CD、VCD、DVD、光盤、數據庫等現代技術手段把廣西各個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系統地、完整地、全方位地記錄下來,既便于保存,也便于傳播。

其五,廣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需要現代研究方法。廣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呼喚文化學者們對其進行實地考察和深入研究,對其分門別類,總結各門類的性質特點,建立起廣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體系脈絡。經過專家學者的努力,廣西已整理出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布洛陀、劉三姐歌謠、侗族大歌、那坡壯族民歌、桂劇、桂南采茶戲、彩調、壯劇、壯族織錦技藝、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京族哈節、瑤族盤王節、壯族螞拐節、仫佬族依飯節、毛南族肥套、壯族歌圩、苗族系列坡會群、壯族銅鼓習俗、瑤族服飾、壯族嘹歌、瑤族長鼓舞、邕劇、廣西文場、陶器燒制技藝、賓陽炮龍節、壯族三聲部民歌、田林瑤族銅鼓舞等27種傳統文化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建立,有助于對廣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進行有針對性的、系統的、深入的研究。其六,廣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需要實施文化產業戰略,打造廣西的文化品牌。廣西的決策者應把廣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當成文化產業進行開發、經營、管理和發展,用心打造一批廣西精品文化品牌。連續舉辦了12屆的一年一度的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已成為廣西文化產業的一個支柱、廣西的一個精品文化品牌、廣西的一張名片。該藝術節已將廣西少數民族的許多經典民歌介紹給世人。一些民歌精品(如前述的《唱天謠》)憑借該藝術節的舞臺聲譽鵲起.名滿天下,為世人津津樂道。這是一種成功的現代營銷。廣西的民俗文化旅游也已成為廣西文化產業的另一個支柱,出現了一些民俗文化旅游品牌。廣西各個少數民族地區紛紛開發本地的民俗文化,舉辦民俗文化節,建立民俗旅游景點,以吸引國內外游客。目前廣西影響較大的民俗文化旅游節有百色布洛陀文化旅游節、武鳴三月三歌圩節、三江“多耶程陽橋”旅游節、寧明花山文化旅游節、宜州劉三姐文化旅游節、賓陽炮龍節等。

其七,廣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現代開發要避免過分功利化。傳統文化的現代開發當然可以有功利的目的,可以追求經濟效益,但應有一個度。超過了度,再好的經也會被念歪。比如廣西某個少數民族旅游景區為游客提供一些漂亮的扮作新娘的少數民族姑娘,“讓男性游客扮作新郎,然后按照少數民族的習俗,舉行一次假婚禮,以此令游客體驗所謂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婚俗。這本來無可厚非,但在實際經營過程中,卻十分商業化?;橐龆Y是假,伸手要聘金卻是真……游客因感覺受騙大發雷霆而終止游戲的尷尬場面,致使民族婚俗中原本應體現的一些美好的內容蕩然無存”[2]。

其八,廣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現代開發需要一種開放胸懷和全球意識。長期以來,廣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是在一種相對封閉的環境中進行的。在現代化和全球化背景下,對廣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進行開發,特別需要一種開放胸懷和全球意識。雖然廣西少數民族地區相對落后一些,但廣西少數民族群眾不必有自卑的心態,要對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懷有信心。須知,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廣西壯族山歌的代表平果嘹歌就以其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原生態的獨特魅力走進了中央電視臺,走進了悉尼歌劇院,走向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