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探索
時間:2022-06-03 10:21:19
導語:院系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高校實踐育人的重要環節,有助于大學生認識社會、國情,增強其服務意識與社會責任感。通過研究針對A高校和B學院教育學專業的本科生與碩士研究生的調查,發現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與參加學生工作及社團活動具有相同的“個人特質”,不同學歷階段的學生對社會實踐活動的認知有偏差等現狀,發現主體驅動、環境驅動、學習能力等因素會影響到社會實踐活動的成效,并結合影響因素相對應地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實踐;現狀特點;影響因素;活動建議
社會實踐是高校實踐育人的重要環節和途徑,有助于大學生認識社會、國情,增強其服務意識與社會責任感。2017年中共教育部黨組頒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及2012年教育部等七部委聯合頒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均高度肯定了社會實踐的作用和價值。2018年青年節前夕,總書記及教育部等部委對于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重視,以及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本身對于大學生個人的成長作用,凸顯了社會實踐之于大學生的重要意義。
本研究選取了國內某入選“雙一流”建設高校A類名單中A高校的B學院作為取樣單位,該學院教育學專業的教學與科研實力最為雄厚。(一)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特質與參加學生工作的特質相匹配。經過研究發現,積極參加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學生群中,擔任過或正在任職學生工作(包括學生會及學生社團)的受訪者比例很高。有的社會實踐活動隊伍中,8人中有6人都擔任過學生干部。有受訪者表示,擔任過或正在擔任學生工作會在某種程度上與大學生社會實踐存在關聯性。因為這兩種實踐存在著較大的相似性,就任學生工作及學生社團組織的學生之間具有更相似特征的交際圈,所以他們更容易獲得各種渠道的消息,也更容易組隊。歸根結底,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成員是否擔任過學生工作或者參加過學生社團活動并不是學生有意愿主動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根本因素,而是因為能夠驅動一個個體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特質與驅動其參加學生工作或是社團活動的特質是相似的甚至是相同的,因此這個“特質”才是兩者的共同點。因為這種“特質”的存在,個體更愿意積極參加學生工作以及社團活動,同樣地效果也反映在了社會實踐活動中。(二)不同學歷階段學生對社會實踐活動的認知有偏差。研究發現,本科階段的受訪者對于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評價普遍較為積極,這與碩士研究生群體的觀點形成了顯著性差異。經研究發現,首先,本科生的興趣點外化得更為廣泛,因此在選擇上更加多元,對待社會實踐活動的態度也更加積極;反觀碩士研究生,因為其對學歷身份的認知更加清晰,即使其興趣點較本科期間沒有較明顯的“衰變”,但是碩士研究生期間的學術任務使其將興趣點進行了“隱藏”——外化表現不明顯。其次,是受訪者對于社會實踐的認識有偏差——這點上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受訪者均有表現(即使是后期的訪談)——受訪者群體將社會實踐直接等同于“暑期支教”活動的表現較強。根據共青團中央對于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類型定義,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分為:社會調查、生產勞動、社會公益、志愿服務、科技發明、勤工助學。但是課題組因為前期沒有預測到受訪者的認知可能會出現這樣的偏差,因此沒有在問卷中做涉及,所以暫無法給出詳細的占比。但是通過后期的訪談,訪談對象中有很多是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隊長及積極分子,其認知依然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偏差,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這個問題。(三)院系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是學生參與的主要渠道。研究中,選擇參加院系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的學生占到了七成以上。1.因時間限制而選擇提供便利性的院系活動受訪者更多參與院系組織的活動的根本原因是受到了時間的限制——在讀大學生目前共同的空余時間多為寒暑假,而寒假時間短且要過年,因此只有暑假的時間較為合適。以高校本科生為例,在本科期間,本科前三個年級都有更為豐富的課程,而學生在課程學習期間通常是不太有充足的時間參加志愿服務等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所以更多的學生只能利用暑假的時間參加社會實踐。因此支教對于教育學專業的本科生來說,就是一個在學業與專業時間實踐當中互相兩全的一個選擇。同時,一些短期的工作實習也可以利用假期時間參加。2.出于安全與信任而選擇院系活動受訪者更多選擇參加院系組織的因素也包括對于院系組織活動的放心。有受訪者指出,由學部院系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更有權威性,學生們更容易和實踐單位建立聯系。同時在活動行程中的安全保障方面,學部院系也能提供較好的保障。
二、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影響因素
(一)參加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受主體驅動和環境驅動。研究發現,驅動一名受訪者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動力主要來自個體自身驅動與周圍環境驅動兩個方面。主體驅動方面,主要是源自受訪者個體主動有意愿的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受訪者往往帶有明確的目的而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有的是為了便于延伸自己的專業學習與鍛煉,有的并不是有很明確的意愿,而是一種嘗試,將社會實踐活動當作一個試錯的過程,通過參加不同類型的實踐活動,體驗不同的實踐活動,明晰何種類型的活動更適合自己,做好排除法,逐漸縮小就業范圍,為就業進行初步選定——社會實踐是性價比較高的就業前鍛煉機會。綜上,主體驅動的本質是就業意向與目的。在環境驅動因素方面,主要是源自院系方面的大力宣傳以及院系已進行的和正在進行的社會實踐活動對于受訪者的吸引。社會實踐活動舉行的第一年,很多學生也許還都在觀望,然而待第一年活動結束后,通過院系宣傳,以及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及宣傳,到了第二年可能就會有更多人參加。核心是活動本身質量高有意義。通過調查,“以活動帶動活動”的引領效果還是能夠得到較好的反饋。同時,同伴的環境驅動效果也有作用。寢室同伴的積極響應會帶動仍在觀望的個體,同時的反饋也會打消個體原本的積極性。同時,也應注意到另一個較為明顯的環境因素——學部院系的獎勵機制。不少本科生受訪者表示,院系將社會實踐活動納入學業評價機制是驅動他們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環境因素。(二)學習能力與團隊意識促進社會實踐活動體驗。研究發現,個體的學習能力與團隊意識對于個體在參加大學生社會實踐后的體驗有著積極的作用。這里的個體學習能力具體指的是學習社會知識的情況、學習動力與專業技能。其中,學習專業知識的情況與社會實踐滿意度呈現負向關系,該結果說明對理論知識的良好掌握并吧不是能夠較好進行社會實踐操作的必要條件,理論知識好不一定實踐操作好??梢赃M一步說,理論與實踐有時會存在偏差。個體對于專業知識掌握的程度越牢固,其對于實踐現狀的期待就會更高,因此當實際接觸到實踐時,現實與期待的落差往往也會更大,因此會出現負向關系。(三)多種非活動因素制約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體驗。研究發現,A校B學院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制約因素中,有相當多的因素并非是活動內容、質量、保障等本身制約的,而是活動之外的因素對于隊員參與實踐活動形成了較大制約。首先,時間因素。不少受訪者均表示,原本自己有意愿參加多種類型的社會實踐,但是結合了自身學業任務,時間便成了重要的制約因素。其次,實踐活動的評價機制。受訪者皆提到了實踐活動后的評價機制帶給實踐隊的工作量過大,并且以實踐隊的角度看,受訪者皆認為部分評價內容存在著無效的問題。再次,經費問題。但這并不是指經費數額不足,而是經費使用上的問題。如外學院同學的加入限制以及活動之后煩瑣的報銷流程。
三、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建立的建議
(一)激活個體能動性,改善實踐參與環境。1.以生為本,興趣導向啟迪參與熱情。院系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長效開展建立離不開學生作為能動主體的決定性要素。脫離了學生群體,院系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只會是沒有育人價值的自娛自樂的活動。而提高學生主體的參與熱情,則可以以興趣導向為突破口,調研當前院系學生群體主要的興趣方向,并以此指導設計、安排和組織社會實踐。當前在本科生與碩士研究生群體中,相當多比例的學生是以鍛煉能力為目的而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尤其是向預備就業的方向進行鍛煉。院系應當首先充分了解學生的預備就業傾向;其次發掘意愿職業需要的基本技能;再次籌備與學生主體意愿職業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最后創新思路變換形式,以學生們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進行。2.加強宣傳,擴大社會輻射。一方面,加強宣傳可以擴大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輻射范圍,讓更多的學生有機會了解到社會實踐活動的。研究發現,一部分學生沒有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并非是沒有意愿,而是沒有暢通的信息獲取渠道。但是,這條渠道的不暢通,并不是院系的單方面責任,學生作為能動的主體,若是沒有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動機與積極性,院系方的宣傳也無濟于事。然而從院系工作的角度出發,院系方面不能奢求每一位學生都積極主動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院系方面能做到的,則是提供盡可能全過程的社會實踐培訓,大力宣傳社會實踐活動。另一方面,有效地宣傳還起到吸引學生們持續參加或選擇參加社會實踐的作用。在調查中,有受訪者表示并不喜歡單純上課般的社會實踐教育,而他最終確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是因為看到了院系對于已舉辦過的社會實踐活動的宣傳。她通過參加已完成的社會實踐活動的總結與表彰大會,以及后續的經驗交流會等,被社會實踐活動所吸引,因此最終選擇參加。院系對于社會實踐的宣傳,吸引了新的力量加入社會實踐活動中,這也擴大了實踐活動的輻射范圍,更是一次生動的活動培訓教育,并對院系社會實踐活動長效機制的建立有著正向作用。(二)強化能力意識,增強參與體驗。1.重視指導,關注社會實踐全過程。打通院系與實踐活動成員在實踐活動中的溝通渠道,使得雙方的信息能夠及時互通互達。這樣,不論是活動前期的策劃籌備,活動進行中的及時溝通以及活動結束后的及時總結以及活動宣傳,院系開展工作都能夠得心應手,最終形成“策劃—組織—跟進—總結—收尾”這樣的院系社會實踐活動工作模式。2.堅持培訓,實現全程教育。院系方面通常在確定了社會實踐活動后,會對已報名學生進行集中培訓,更加專注于特定的社會實踐活動方面。從院系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培訓針對的只是單次既定的活動,對于活動的長效開展并無明顯作用。若是院系僅僅只將培訓局限在已確定好活動參加人員之后進行,那么院系對于學生的實踐活動參與將不會掌握主動權,也就是說只有等學生先選擇了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后,院系才會有所行動,這就成了一種被動的工作模式。院系應當在實踐育人的工作中掌握主動權,注重對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教育,這種培訓要是全過程的,從學生入學伊始就進行主動的實踐教育。這樣,院系才能盡可能從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動機中入手,使得更多的學生認識社會實踐活動,了解社會實踐活動,有意愿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以及最終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同時,實踐活動結束后的總結培訓等也很重要。因為院系實踐育人工作是長期的,不能僅僅止步于單次實踐活動的結束,在每次匯總之后注重總結經驗教訓,也是必要的。應注意的是,培訓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不應僅僅局限為“講授式”教學方式,也可以是模擬實踐操作、經驗分享交流會、實踐活動創意比賽、社會實踐活動觀摩活動等等。根據調查結果,一味地進行教學式的培訓會引起學生們的抵觸情緒,不利于社會實踐活動有效開展。3.加強溝通,建立長期實踐基地。建立長效機制,院系應當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時間地點相對固定。通過建立社會實踐活動定點基地,與對接單位/學校實現長期的合作。這樣的優勢有以下幾點,首先,穩定了院系的實踐活動對接單位,實現長期的合作,保障實踐活動的長期開展;其次,能夠逐步減少實踐活動的溝通成本。研究發現,很多實踐活動未能按計劃順利開展的原因,是因為與實踐單位的溝通不到位。因此如果能夠固定接收單位,則雙方將逐漸互相了解,隨著了解和溝通的深入,一些前期會遇到的溝通問題隨著實踐的多次舉行也就不存在了,溝通的成本也就大大降低了。(三)優化管理工作,簡化活動流程。1.專人專職,集中力量制度化工作。建議院系針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設置專人專崗,并根據實際工作量招聘學生助理成立相關工作室,專門負責院系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一個工作室或是一個部門的建立,其基本的工作管理就會需要規范化的制度,而一旦制度建立起來,工作人員便能夠根據每次實踐活動反映出來的問題不斷理順工作思路,對部門制度進行更有針對性的修改,完善活動的組織流程,使得實踐活動的開展逐漸規范化,減少活動組織方面對于活動本身的影響。2.規范程序,待辦事項列表化。長效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規范化是基本條件,但是當前院系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工作還存在著制度不規范。如一些既定的事務性程序存在通知不到位而在實踐活動過程中臨時通知的情況。這樣極易打亂活動參加者的既定安排,影響社會實踐活動的最終成效。因此,首先應當科學規劃實踐活動,提前計劃,明確可預測到的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基本流程;其次將既定事項通過清單等易見的形式對即將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學生們進行公示及必要的培訓指導;最后,打通便于實踐活動參加學生與院系交流的渠道,以應對實踐活動進行中可能發生臨時性事務。3.簡化流程,避免煩瑣事務干擾實踐。院系對于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指導往往會忽略社會實踐活動后的程序,比如最為明顯的就是報賬程序,這是所有的實踐活動參加者抵觸情緒最大的事務環節。同時,外院系的學生在意欲參加另一學院的社會實踐活動時,往往也是因為院系歸屬問題無法報賬而不得不放棄,這也直接成了院系社會實踐活動擴大受眾輻射的障礙。因此,首先應當簡化報賬流程;其次,設專人專職(這也是成立專門的工作室或者部門的意義之一)指導學生們保障,畢竟學生們對于報賬事務來說并不都是專業的;再次,嘗試打通身份限制,使得外院系學生也能夠順利參加本學院的社會實踐活動,擴大影響,但是如何控制好范圍避免與學校的社會實踐活動“撞車”,也是需要考慮權衡的;最后,“防患于未然”,在社會實踐活動前期的培訓中將報賬培訓作為一個側重點,進行培訓指導。
作者:苗欣 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 上一篇:林業生態工程建設質量及其發展措施
- 下一篇:水利工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