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類社會實踐探索與研究
時間:2022-04-23 11:15:26
導語:科技創新類社會實踐探索與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前,社會實踐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已成為大學生的兩項核心競爭力,將科技創新融入社會實踐中,既可以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又可以有效提升社會實踐內涵。北京理工大學生命學院自2004年開始探索科技創新類社會實踐的新模式,形成了一定的經驗和做法,為當前社會實踐工作提供了新的啟示。結合當前大學生社會實踐和科技創新工作實際,構建大學生社會實踐與科技創新相結合的工作模式,建設完善的實施體系和保障體系,為當前理工科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提供新的實踐探索。
[關鍵詞]社會實踐;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理工科大學;生命科學
當前,社會實踐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已成為大學生的兩項核心競爭力,社會實踐是大學生認識社會、服務社會的重要平臺和渠道,科技創新活動是大學生學以致用、知行合一的重要實踐。將科技創新融入社會實踐中,既可以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又可以有效提升社會實踐內涵,對增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提升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理工科高校應針對大學生社會實踐與科技創新的有機融合,進行有效探索和大膽創新。以科技創新為導向、科學熱點問題為突破口,構建科技創新類社會實踐新模式。
一、開展科技創新類社會實踐的重要意義
第一,科技創新類社會實踐有助于大學生樹立遠大理想,肩負時代責任,投身“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奮斗歷程。在紀念100周年大會上,提出,新時代中國青年要熱愛祖國,要肩負時代責任。青年時代是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也是樹立遠大理想的重要階段。大學生參加科技創新類社會實踐,可以把握最前沿的科技應用、最新的科技發展趨勢,了解國家戰略發展需求、國家各種行業發展現狀,進而激發大學生投身國家發展建設的熱情,樹立學術報國的人生理想。第二,科技創新類社會實踐是提升大學生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平臺。指出,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1]。2017年5月3日,在考察中國政法大學時說,要充分發揮青年的創造精神,勇于開拓實踐,勇于探索真理。青年人是社會上最富活力、最具創造性的群體,理所當然應該走在創新創造的前列,做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的時代先鋒。第三,科技創新類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在人才培養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指出,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對于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毅力、培養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12年教育部等七部門聯合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指出,強化實踐育人環節,廣泛開展社會調查、生產勞動、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科技發明、勤工助學和掛職鍛煉等社會實踐活動。因此,科技創新類社會實踐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開展科技創新類社會實踐的優勢與緊迫性
1.理工科大學的優勢。理工科大學專業課程理論性強,實踐性強,很多課程要輔助實驗課程來完成,對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鉆研能力、團結協作能力要求比較高。理工科大學的學生經過專業學習以后,在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團隊合作等方面有一定的積累。理工科的課程設置很多來自于生產生活需求,與生產生活結合比較緊密,對于生產生活中提出的具體問題,進行了工程化的實現。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一定程度上能夠將專業學習和實際需求相結合,做到學以致用。世界上大部分優秀的理工科大學都很重視創新實踐教育。例如,美國的一些高校就是其中的典型。美國高校非常重視實踐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通過組織學生到政府機構、國際機構、協會等機構進行實習實踐。注重激發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的熱情,倡導師生交流互動,教學相長[2]。2.理工科大學開展社會實踐的緊迫性。社會實踐和科技創新都是大學生培養中的重要環節,然而,在具體的工作實踐中,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與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相互割裂,導致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不夠;目前高校的社會實踐主要以“學校下任務,學生完成任務”為主導的方式來開展,不能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和社會對創新人才多樣化的需求;另外,社會實踐的指導體系不健全,學生和學生之間,學生和老師之間交流不充分,不利于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3]。
三、北理工生命學院社會實踐工作主要做法
北京理工大學生命學院自2004年以來,結合生命學科特點,將社會實踐與科技創新相結合,提出了“探索自然、走向社會、感受文化、孕育創新”的社會實踐宗旨,建立了社會實踐與科技創新相結合的工作模式,聚焦社會生態環境考察,考察了國內外多個省份和地區,取得了社會實踐和科技創新工作的多項成果。1.組織形式。社會實踐從前期選題確定、方案設計,到中期實施,再到后期的成果總結,都由學生全程參與,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與此同時,開展社會實踐的全過程中,每個學生都將完成“四個一”,即,每個學生參加一次實踐,完成一項課題,承擔一項任務,形成一項成果。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團結協作、攻堅克難,培養了良好的創新意識、團隊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為使社會實踐取得豐碩成果,保證社會實踐的順利進行,生命學院領導班子成員和學生輔導員、專業教師分別參與到每個社會實踐隊伍中,提供充足的資金保證、良好的資源調配、科學的實驗指導等。2.隊伍建設。在開展科技創新類社會實踐之初,生命學院就成立了大學生社會實踐類社團——生態科考團。生態科考團屬校級學生社團,受學校團委統一管理,選聘學院專業教師作為指導老師,全過程參與并承擔部分社會實踐組織工作。每年定期招募社團成員,將寒暑假社會實踐發現的科學問題作為日常研究課題,結合大學生創新項目,開展常規的科技創新研究。在年復一年的建設中,社團在不斷壯大,并培養出了一批科技創新能力強、社會責任感強的學生骨干。3.社會實踐成果。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探索,社會實踐發揮了重要的育人功效,形成了多項成果。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中國典型濕地發展影響因素探究之旅——基于對山東、寧夏、云南三省十年生態科考的思考》,獲2015年全國大學生挑戰杯社科類特等獎、2015年首都大學生挑戰杯社科類二等獎。每年參加社會實踐的學生撰寫的自科類和社科類論文都匯集成冊,近年來公開出版書籍《美麗濕地中國行》上下兩冊、《白色莫斯科》、《校園植物志》《大自然的守望者》等,參加社會實踐的學生大多保送或考取研究生,部分學生出國深造。四、北理工生命學院社會實踐工作的啟示北京理工大學生命學院十余年的社會實踐和科技創新工作相融合的工作實踐,為當前理工科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從工作思路、活動設計、組織實施、保障體系等方面都帶來了新的啟示。1.結合學科專業特色開展科技創新類社會實踐工作。科技創新類社會實踐區別于其他社會實踐的最本質區別在于,在社會實踐中注入了科技創新元素,社會實踐團成員在社會生產生活一線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并應用所學專業知識開展創新研究。社會實踐是科技創新活動的形式,科技創新研究是社會事件的內核。因此,在開展科技創新類社會實踐活動中,要充分發揮專業學科優勢,將學科背景、專業知識應用的社會實踐中。北京理工大學生命學院開展的科技創新類社會實踐活動,正式應用了生命學科的專業優勢,開展水質、土壤、植被等方面的研究,通過專業研究,為生產生活實際問題提出解決的辦法和思路。2.做好科技創新類社會實踐活動的頂層設計。社會實踐覆蓋面廣,時間跨度長。作為社會實踐的組織者,也就是各專業學院學生工作部門,要做好社會實踐工作的頂層設計,選好社會實踐主題,建立長期工作規劃。北理工大學生命學院科技創新類社會實踐能夠取得一定的成果,正是得益于長期的活動組織、多年的成果積累。大學生社會實踐選題應著眼于國家發展建設,立足專業學科背景,選取社會實踐主題,努力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點上展現出青年學生的新氣象新作為。如,選取精準扶貧、生態文明建設等作為社會實踐的主題,開展為期5-10年的社會實踐。3.構建完善的實施和保障體系。科技創新類社會實踐在組織實施過程中,需要強大的社會支持。十余年的社會實踐工作中,北京理工大學生命學院建立健全了完善的實施和保障體系。這也為科技成果的產出、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堅強的保障。因此,要做好科技創新類社會實踐工作,就要建立完善的實施體系和保障體系。在實施體系中,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都將以科技創新作為最終落腳點,社會實踐為科技創新提供實踐的平臺,激發學生的熱情??萍紕撔聻樯鐣嵺`提供良好的實踐成果,并構建了大學生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渠道和平臺,進一步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4]在保障體系中,針對團隊建設、制度建設、經費保障等方面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制度體系,為社會實踐的順利實施提供了堅強的保障。
五、科技創新類社會實踐新模式的構建
做好大學生科技創新類社會實踐,重點要構建完善的實施體系和保障體系。實施體系是社會實踐順利開展的重要支持。保障體系是社會實踐取得突出成果的制度保障。因此,在構建科技創新類社會實踐新模式時,完善的實施體系和保障體系是非常重要的?;诒本├砉ご髮W生命學院的實踐探索,結合當前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的要求,構建了科技創新類社會實踐工作模型。1.實施體系。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時,構建以科技創新為導向、科學熱點問題為突破口、建立“四一三有”社會實踐實施體系。“四一三有”即,每個學生參加一次實踐,完成一項課題,承擔一項任務,形成一項成果,經過社會實踐,每個學生都有收獲、有提升、更有責任感。(1)以科技創新為導向目前,社會實踐的形式主要有社會調查、科教服務、志愿公益、體驗觀察、人物訪談等,大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社會實踐,走向社會,了解社情民情。開展科技創新類社會實踐,要將科技創新作為社會實踐的重要任務之一進行安排部署,大學生在開展社會實踐時,將所學知識與社會實踐進行深度融合,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把實踐中發現的問題、遇到的問題,帶回到課堂上、實驗室里繼續開展研究,帶著問題去學習和探索,比被動學習效果更好。(2)選取科學問題為研究切入點社會實踐將深入社會生產生活一線,在具體的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因此在開展科技創新類社會實踐的關鍵點就是要選取生產生活的實際問題作為研究的切入點。帶著實際問題去實踐、去探索,將“解決科學問題”貫穿社會實踐始終。如,北京理工大學生命學院分別選取了土壤、水質考察等作為研究的切入點。(3)采取項目化管理方式在社會實踐管理方面,可采取項目化管理方式,將社會實踐工作由原來的主題申報轉變為學生自由自主申報,進一步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創新意識。構建社會實踐從選題到實施的項目化管理體系,針對學生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分別開展醞釀選題、團隊組建、設計方案、方案答辯、組織實施、總結評優、宣傳交流等七個環節工作。(4)組建學科背景廣泛的社會實踐團隊社會實踐團隊是科技創新類社會實踐取得實效的關鍵所在。在組建社會實踐隊伍時,可采取面向全校多學科背景學生進行自愿招募。通過面試后,組建形成工理管文等多學科背景的團隊。多學科背景有利于團隊解決科學問題,從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個方面均可選取合適的問題進行研究探索。另外,通過不同學科背景的學生進行思想交流、碰撞,更容易產生創新思維,形成創新成果。通過自愿招募的形式進行成員選拔,更有利于學生積極性的發揮。(5)抓實“四一三有”制度落實每個大學生在校期間都要參加一次社會實踐,目前各高校對社會實踐有不同程度的學分要求,大學生在完成學分要求的同時,進一步了解社會、深入基層。在社會實踐中,每個學生都要完成一項自科或社科課題的研究工作,賦予社會實踐更加豐富的內涵。在社會實踐團隊中,每名同學都要承擔一項工作任務,比如攝影攝像、財務管理、后勤保障等,鍛煉學生的社會工作能力,提升責任感。抓實“四一三有”制度的落實,切實保證社會實踐取得成效。2.保障體系。為保證社會實踐的順利開展,要在組織領導保障、指導教師隊伍、成果凝練機制、活動經費保障以及完善制度建設等方面構建完備的服務保障體系。(1)組織領導保障社會實踐團隊開展調研,需要地方政府、科研院所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學生沒有太多的社會資源,不能夠很好的組織和調配社會資源。因此,在社會實踐中,學院領導、輔導員等人員可組成領導保障隊伍,充分發動社會資源,確保實踐團隊良好的前期聯絡、實踐地點和聯系人的落實、實踐路線的制定、經費物資的落實等,有效保障社會實踐工作的順利開展。建立社會實踐活動基地,選取校友企業、合作單位、行業內科研院所等作為社會實踐基地,在開展社會實踐中,不僅可以得到學校領導的支持,同時可以得到校友、社會力量的支持,保證社會實踐團能夠順利開展工作[5]。(2)指導教師隊伍保障大學生在前期聯系溝通和社會實踐開展過程中比較茫然,不知如何開展社會實踐,不能夠很好的在社會實踐中總結提煉科學問題,因此,需要專業教師團隊進行全程、全方位的指導。指導教師團隊可由多名專業教師組成,主要負責科技創新選題的把關、調查方案和采樣方案的審核、科技創新相關工作的指導及組織實施、論文撰寫等。在社會實踐的前期籌劃、中期實施、后期總結中,指導教師要全過程參與。專業教師在指導大學生社會實踐中,不僅要指導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還要指導學生掌握做人做事的道理,形成良好的品質和敬業精神[6]。(3)成果凝練機制社會實踐的成效之一在于后期的成果凝練,沒有很好的總結凝練,就不能夠形成很好的經驗總結,并進行有效傳承。因此,要組建成果凝練指導小組,由輔導員、專業教師和各實踐團團長組成。在社會實踐結束后,指導小組成員應盡快完成實驗數據的測定、統計分析、論文撰寫、論文修改、成果書籍的編撰等工作。通過社會實踐團隊,進行社團文化的宣講、活動的宣傳、優秀經驗的傳承、實踐隊員的招募等。(4)參與科技創新競賽學院、學校每年定期開展社會實踐表彰和成果交流,表彰優秀的成員以及突出的實踐成果。設立專門的創新獎項,組織社會實踐團成員進行申報。通過報獎,進一步促進創新成果的展示和交流。與此同時,積極鼓勵和支持社會實踐團成員參加學校、省市等各級各類創新競賽,讓社會實踐中產生的創新成果在科技創新競賽中大放異彩。通過創新競賽的參與,激發學生持續參與社會實踐的熱情和積極性[7]。(5)活動經費保障經費支持是社會實踐團保質保量完成工作的基礎,為保障社會實踐的順利開展,學校要為學生提供一定的經費支持。與此同時,學院領導班子成員、輔導員等可充分發揮校友、企業的力量,建立社會實踐基金、資金捐助等,多渠道解決經費問題。充足的經費和物資保障,切實保證學生能夠到達實踐地點,完成既定實踐任務,避免出現由于經費緊張應付了事的情況。(6)科技創新過程把控與制度建設完善的制度是工作順利開展的保障。制定社會實踐工作流程、指導教師工作職責、學生社團章程、成果凝練機制等相關制度文件。實行例會制度,可每天晚上或者固定時間召開例會,總結當天工作,安排第二天的行程,確保社會實踐高效有序、穩步進行。
六、結語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走向社會、了解社會的重要渠道,將社會實踐和科技創新工作有機融合,既豐富了社會實踐的內涵,又激勵了廣大學生學以致用,學術報國。廣大青年要堅定理想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勇做時代的弄潮兒,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大學生要切實肩負時代責任,投身國家發展建設。理工科大學生知識結構與社會生產生活結合緊密,具有將專業理論知識與創新能力相結合的天然優勢,因此在開展理工科大學生社會實踐時,可將社會實踐與科技創新充分結合,有效培養理工科學生的創新思維、社會責任感,引導廣大學生投身國家發展建設,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貢獻智慧力量。
[參考文獻]
[1].國家主席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
[2]應中正.美國高校的實踐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考察[J].思想教育研究,2015.12:93-95.
[3]李濤.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視域下大學生社會實踐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4.
[4]王喜鴻,董家道,陳敏.“科技理工”之學生科技創新體系的構建——以三亞學院理工學院為例,科技世界,2017.09:59-60.
[5]金剛.地方普通本科高校開展校企協同育人存在的問題、原因與對策,對外經貿,2019.11:142-144.
[6]時吉光.大學生社會實踐實效性評價研究,產業與科技論壇,2012.14:115-116.
[7]翟立強,王小琬,潘胤州.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問題分析及優化路徑選擇,對外經貿,2019.7:125-127.
作者:劉曉俏 單位:北京理工大學
- 上一篇:淺談體育專業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培養
- 下一篇:高校災害教育體系建設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