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循歷史研討我國鋼琴音樂創作過程論文
時間:2022-05-17 03:31:00
導語:擬循歷史研討我國鋼琴音樂創作過程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早期的鋼琴音樂創作;建國17年間的鋼琴音樂創作;“”時期的鋼琴音樂創作;新時期的鋼琴音樂創作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用民族音樂的思維方式、素材、旋律、節奏、調式與和聲,創作了許多具有藝術魅力的作品、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歷史變革、中國最早進行鋼琴音樂創作的作曲家應當首推趙元任、蕭友梅先生、反映時代精神幾乎成為這一時期音樂創作的共同主題、桑桐在探索民族多聲思維方面有獨到之處、新中國的成立給全國帶來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新局面、江文也也創作了兩首成功的鋼琴作品、進入新時期以來,中國實行了改革和開放,使音樂界充滿了清新的空氣和自由的文化氛圍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中國鋼琴音樂民族化創作的發展是一個不斷探索與創新的過程,中國鋼琴音樂以其復音思維為特征的藝術表現形式,使我國數千年歷史的單音體系受到了沖擊,并且在中西音樂文化交融中繁衍出了一系列的創作模式,實現了鋼琴音樂創作的民族化。中國鋼琴音樂民族化創作體現在20世紀鋼琴音樂創作踐實踐之中。
關鍵詞:中國鋼琴作品;音樂創作;創作技法;民族風格
鋼琴進人中國以來.鋼琴家、作曲家們借鑒西方鋼琴音樂的創作方法、手段、技術,不斷探索中國鋼琴音樂民族化創作的道路,用民族音樂的思維方式、素材、旋律、節奏、調式與和聲,創作了許多具有藝術魅力的作品。中國鋼琴音樂民族化創作的歷史是從20世紀初期開始的,至今已近一個世紀之久,經歷了由初探到成熟的發展過程,本文擬循歷史軌跡,以作家作品為線索,對中國鋼琴音樂創作發展的過程作如下論述與分析。
一、早期的鋼琴音樂創作
20世紀初期,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歷史變革.經過“五四”運動的洗禮,使當時的知識分子在思想意識觀念上產生了重大轉變,音樂創作也由此開啟了新的篇章。中國最早致力于鋼琴音樂創作的作曲家,開始嘗試采用歐洲的作曲技法,沖破了中國傳統以線性思維單音體系為主要音樂表現特征的創作手法。在他們的作品中開始注重和聲、旋律、調性布局和曲式結構的安排。使鋼琴音樂創作形式在中國得以緣起和發展。
中國最早進行鋼琴音樂創作的作曲家應當首推趙元任、蕭友梅先生。趙元任的《和平進行曲》(1915年)是我國第一部正式出版的鋼琴作品,開始有意識地把歐洲功能和聲與中國民族音調有機地結合起來。蕭友梅的《哀悼引》,該作品同樣可以看出歐洲葬禮進行曲的創作痕跡。蕭友梅還有一部比較有影響的鋼琴作品《新霓裳羽衣舞》,該作品在旋律、和聲等方面都力求具有一定的民族化。盡管他們的作品還是較多地受歐洲音樂的影響,還不具備完全意義的中國音樂風格,但是這畢竟邁出了中國鋼琴音樂創作的第一步,因此是具有歷史意義的。
這一時期所創作的鋼琴作品基本上是嘗試性的,創作手法簡單,在曲式結構、和聲構思等方面都帶有明顯模仿歐洲古典樂派創作手法的成份。這就說明當時我國作曲家在對外來的作曲技法和藝術形式上還處于一個學習階段,還沒能同我國的本土文化相融會貫通,這也是中國鋼琴音樂創作發展歷史的必然過程。
而在30—40年代中國一直處于十分動蕩的局而,中國人民經歷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兩個重大歷史時期。反映時代精神幾乎成為這一時期音樂創作的共同主題,作曲家將時代性和民族性等因素注入了各種音樂體裁的創作之中,把中國傳統音調與民族和聲運用得更加成熟,使得這一時期的鋼琴音樂創作既有時代精神,又有新的發展,從而成為中國音樂史上鋼琴音樂民族化創作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歷史時期。這個時期的作品有賀綠汀的《牧童短笛》(原名《牧童之笛》),老志誠的《搖籃曲》、《牧童之樂》,江定仙的《搖籃曲》等。
賀綠汀的《牧童短笛》(1934年)是20時紀中國鋼琴作品中的上乘之作。該作品風格典雅、技法精湛、層次分明,在民族音樂語匯(旋律、和聲)的運用上要比趙元任、蕭友梅等人的鋼琴作品有了明顯的提高,賀綠汀在該作品的創作中.以簡潔的創作手法和簡約的音樂語匯,使旋律和節奏緊密結合,運用民族化的和聲與對位的復調手法,使織體和旋律相互襯托,富于歌唱性的旋律表現出中國人所特有的含蓄優雅的藝術內涵。
丁善德在40年代創作了幾首具有代表性的鋼琴作品,如鋼琴組曲《春之旅》(1945年)、《序曲三首》(1948年)、《中國民歌主題變奏曲》(1948年)等,他對作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使之調性布局明確、音樂層次分明,形成了作曲家獨特的音樂創作風格。
桑桐在探索民族多聲思維方面有獨到之處,他的《在那遙遠的地方》(1947年)完全是運用了自由無調性原則進行創作的。他把歐洲多聲部作曲技法與中國民族音調相結合,擴展了調性布局與和聲結構變化的可能性,豐富了鋼琴的藝術表現力。
瞿維的((花鼓》(1946年)是一首反映新時代風格的鋼琴作品。作曲家在樂曲中把歌聲與民間鑼鼓點、復調與主調、功能和聲與非功能和聲自然地結合,使該曲能夠形象地表現出中國式的熱烈氣氛。
此外,當時還有一些較有影響的鋼琴作品,如:賀綠汀的《搖籃曲》、《晚會》,劉雪庵的《中國組曲》,江文也的斷章十六首》、《北京萬華集》、《鋼琴敘事詩“潯陽月夜”》,陸華柏的《潯陽古調》等,這些作品同樣構成了中國鋼琴音樂創作的最初成果。表明作曲家對探索中國鋼琴作品民族化的創作手法逐漸由初探走向成熟,對于民族化和聲布局與曲式結構的應用都已達到了一定程度,特別是在運用歐洲音樂作曲技法的水平已經達到了較高水平。
二、建國17年間的鋼琴音樂創作
新中國的成立給全國帶來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新局面,也給音樂創作帶來了更廣闊的空間,此時期許多專業作曲家創作了大量反映各類題材的鋼琴作品。作曲家開始挖掘和利用我國各地豐富多彩的民歌為素材,并加以精心的設計與藝術處理,使它們既保存了中國民族音樂所特有的樸實和豪放的性格.又使它們具有了高雅精致的藝術特征。建國17年間是中國鋼琴音樂創作的繁榮時期,它把中國鋼琴音樂創作的水平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丁善德在建國初期創作了幾部很優秀的鋼琴作品,如他的《第一新疆舞曲》(1950年)、兒童鋼琴組曲《快樂的節日》(1953年)、《第二新疆舞曲》(1955年)等,這幾部鋼琴作品中巧妙地運用了中國民族五聲調性的和聲織體,表現了作曲家獨到的藝術造詣。他的《第一新疆舞曲》和《第二新疆舞曲》都是作曲家采用新疆的音樂素材而創作的,反映了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景象和精神面貌。丁善德是最早以新疆為題材進行鋼琴音樂創作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富于濃郁的民族風格和時代精神,他為我國民族風格的鋼琴音樂創作提供了寶貴的藝術經驗。
桑桐在此時期也創作了一些較有影響的作品。如他的《內蒙古民歌鋼琴小曲七首》(1952年)、《序曲》(1954年)、《春風竹笛》(1958年)、《隨想曲》(1959年)、《三十二首苗族民族主題鋼琴小曲》(1959年)等,其中以《內蒙古民歌鋼琴小曲七首》最有代表性。作曲家在該作品中還運用了復合功能和聲的創作技法,桑桐的這部作品與他在1947年創作的《在那遙遠的地方》相得益彰.都是運用民歌為素材所創作的鋼琴精品之作。
江文也也創作了兩首成功的鋼琴作品:大型鋼琴套曲《鄉土節令詩》(1950年)和鋼琴綺想曲《漁父舷歌》(1951年)。他的《鄉土節令詩》是由12首獨立的鋼琴曲組成,作曲家運用了寫實的藝術創作手法,他的這部作品與他早期精致典雅的鋼琴小品套曲在藝術創作風格上有很大的不同。他運用了大型聲樂套曲(康塔塔)的創作原則,以在一個統一主題思想貫穿下通過若干分曲的整體布局來創作的。該作品是我國現代音樂史上一部宏偉史詩性的鋼琴“康塔塔”。
汪立山也是此時期在鋼琴音樂創作方面頗有影響的作曲家,他的《蘭花花》(1953年)、《小奏嗚曲》(1957年)都表現出他獨特的藝術個性?!短m花花》是以同名陜北民歌為主題而創作的鋼琴自由變奏曲,作曲家大膽地運用了七度和九度的不穩定和聲,以及模仿某些民間唱腔的旋律,通過不同的音樂形象刻畫出女主人公的內心情感變化,表達了作曲家對女主人公蘭花花悲劇人生的同情。
還有許多專業作曲家創作了大量的鋼琴作品,如:陳培勛的《賣雜貨》、《旱天雷》,蔣祖馨的鋼琴組曲《廟會》,劉莊的《鋼琴變奏曲》,黎英海的《民歌小曲五十首》。黃虎威的鋼琴組曲《巴蜀之畫》,田豐的《高山族組曲》,石夫的《塔吉克鼓舞》,儲望華改編的《翻身的日子》等,這些作曲家在發展中國鋼琴音樂風格方面都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特別值得提到的是,有些從蘇聯和東歐留學歸來的青年作曲家在此時期也創作了一些鋼琴作品,如:杜鳴心的《練習曲》、朱踐耳的《序曲二首》、鄒魯的鋼琴奏鳴曲《青春之詩》等,以及吳祖強、杜鳴心根據他們合作創作的舞劇《魚美人》音樂而改編的鋼琴曲《魚美人選曲》,這些作品在作曲技法上深受俄羅斯樂派的影響,結構層次之清晰,創作手法之精巧,使其成為膾炙人口的優秀鋼琴作品。
建國17年間的鋼琴音樂創作無論是在數量、質量上,還是在作曲技法上都比以往有很大的超越.體現在創作題材上廣泛多樣,作品內容豐富新穎,音樂風格質樸又富于時代性,作曲技術上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并能夠自由地運用民族音樂語言按照嚴謹精致的邏輯結構和形式進行創作,由此構成了建國17年間鋼琴音樂創作的整體藝術特征。
三、“”時期的鋼琴音樂創作
“”中使中國的音樂事業受到了嚴重的破壞,而鋼琴創作領域并不是沉寂的,作曲家同樣懷著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創作了許多各類題材的鋼琴改編曲。第一類是對“樣板戲”音樂的鋼琴改編曲,如:儲塑華改編的《甘灑熱血寫春秋》(據《智取威虎山》音樂)、趙曉生改編的《家住安源》(據《杜鵑山》音樂)等。這類鋼琴改編曲的創作題材基本局限于當時的“樣板戲”,其中很多作品都帶有明顯的政治色彩,比較注重描摹、敘事和外在的氣氛渲染,較少關注內心情感的刻畫和描繪,缺乏對器樂藝術創作規律和藝術風格的重視,因此,有些作品藝術價值不高.只有留給人們反思歷史的作用了。第二類是對各種歌曲的鋼琴改編曲。如:王建中改編的《瀏陽河》(同名民歌)、崔世光改編的《松花江上》(同名歌曲)、周廣仁改編的《臺灣同胞我的骨肉兄弟》(同名歌曲)、儲望華改編的《閃閃的紅星》(同名電影歌曲)等。這類鋼琴改編曲的創作題材基本采用原歌曲的結構,這就限制了作曲家的創作空間和思維,有些作品或多或少地打上了“”的時代烙印,因此,此類作品的藝術價值層次不齊。第三類是對傳統器樂曲的鋼琴改編曲,如:王建中改編的《百鳥朝鳳》(嗩吶曲)、《梅花三弄》(古琴曲),儲望華改編的《二泉映月》(二胡曲),黎英海改編的《夕陽簫鼓》(琵琶曲),陳培勛改編的《平湖秋月》(廣東音樂),殷承忠改編的《十面埋伏》(琵琶曲)等。這類鋼琴改編曲基本是“”后期產生的最具有藝術價值的鋼琴作品.此類作品的題材都是根據傳統民間器樂曲移植改編而創作的,作曲家既對原曲進行了增刪,又保留了原曲的基本構架,并通過現代作曲技術把中國傳統器樂曲中的那種“中和、深邃”的品格,“靜、虛、淡、遠”的意境,“有形有神、神形兼備”的韻味演繹出來,其創作技法與表現的思想內涵使此類的鋼琴改編曲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品味。
此外,除了當時曲目繁多、題材多樣的鋼琴改編曲以外,鋼琴協奏曲《黃河》也是這時期重要的音樂創作成果。它是根據冼星?!饵S河大合唱》的旋律改編的。并能很好地闡釋了原創的藝術內涵和精神氣概,發揮了鋼琴協奏曲表現重大題材的藝術表現力。它把“”時期標題性鋼琴改編曲的音樂創作形式推向了一個高潮。
縱觀“”時期的鋼琴改編曲可以看出,作曲家在“”這一特定的政治背景下.利用當時有限的創作空間,創作了許多優秀的鋼琴改編曲,使中國的鋼琴音樂創作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下還能夠得以延續,它也是中國鋼琴音樂創作發展中的重要歷史時期。
四、新時期的鋼琴音樂創作
進入新時期以來,中國實行了改革和開放,使音樂界充滿了清新的空氣和自由的文化氛圍。中外音樂文化頻繁的交流,既讓中國的傳統音樂走出了國門,使外國人了解了中國的音樂文化;又讓外國的創作思維和創作技法傳人了中國,使中國傳統的創作思維和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新時期使中國的音樂事業走向了繁榮,給予了音樂創作寬闊的空間。中國鋼琴音樂民族化創作在作曲技法與音樂風格上又有了新的發展和突破。
這時期以來,許多專業作曲家把音樂創作的新思想、新觀念、新技法都運用到鋼琴音樂的創作之中,涌現出大量各類題材的鋼琴作品。如:儲望華的《新疆隨想曲》,汪立山的《夢天》、鋼琴組曲《東山魁夷畫意》、鋼琴套曲《他山集——序曲與賦格五首》,羅忠镕的《鋼琴曲三首》,-王建中的《彩云追月》、《大路歌》、《櫻花》、《諧謔曲》,朱踐耳的《云南民歌五首》,石夫的《即興曲》、《第二新疆舞曲》,倪洪進的《壯鄉組曲》,黃虎威的(歡樂的牧童》.孫以強的《春舞》.陳銘志的《鋼琴復調小品八首》,權吉浩的《長短的組合》、《宴樂》,陳怡的《多耶》,周龍的《五魁》,崔文玉的《第一奏鳴曲》。楊衡展的《但曲》,姜小麗的《寒號鳥》,蔣祖馨的《箴前、《第一奏鳴曲》、鋼琴組曲《山花爛漫》,崔世光的《山泉》、《山東風俗組曲》.高為杰的《秋野》,彭志敏的《風景系列》,丁善德的《兒童鋼琴曲八首》、《小序曲與賦格》、《小奏鳴曲》、《前奏曲六首》,夏良的《西雙版納風情》.趙曉生的《太極》,劉敦南的鋼琴協奏曲《山林》,杜鳴心的鋼琴協奏曲《春之采》等。這些鋼琴作品或是以聲樂曲的旋律、民族音樂的音調為基礎而改編鋼琴曲,或是運用無調性、十二音技法等現代作曲技術而創作的鋼琴曲,或是根據作曲家自創的作曲技法而寫成的實驗性鋼琴曲.這些作品的共同之處都是追求中華民族音樂的神韻。
儲望華在作品《新疆隨想曲》(1978年)中的主要音樂素材就是根據鄭秋楓的一首歌曲進行改編創作的。該作品的音樂風格熱情洋溢,樂曲構思輝煌宏大,充分發揮了“隨想曲”的藝術特征,用一個主題貫穿、變奏的手法將其自由展開和即興發揮,和聲語言新穎、情緒起伏有致.充分發揮了“鋼琴語言”的技術特征。
汪立山在“新時期”創作了幾部很有影響的鋼琴作品,在創作風格上有了很大的創新。他大膽吸取現代作曲新技法.并把現代作曲技術與民族傳統音樂相結合。汪立山《夢天》(1980年)的創作靈感來自唐代詩人李賀的同名詩,他在該作品中把十二音技法和中國民族音調結合起來,準確地表現出原詩的意境,此曲是我國最早運用十二音技法進行創作的鋼琴作品。
羅忠镕在作品《鋼琴曲三首》(1986年)的《托卡塔》、《夢幻》、《花團錦簇》中.同樣運用了十二音技法,分別對音高、節奏、力度、音區進行了序列對比,特別是在第二首《花團錦簇》中還采用了數學的“菲波拉齊”數列對節奏加以控制.用以加強節奏在音樂中的作用。他還在十二音技法中加進了“五聲性”的民族音調.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該作品在1987年“上海國際音樂比賽——中國風格鋼琴作品創作”中獲小型作品三等獎。
趙曉生的《太極》(1986年)是以中國古代周易六十四卦邏輯系統為基礎,并將古代陰陽哲學中的辨證邏輯關系與現代音集理論中的音高關系相結合自創了“太極作曲系統”而創作的。由于該作品能夠很好地表現出中國現代的民族韻味。使該作品在1987年“上海國際音樂比賽——中國風格鋼琴作品創作”中獲小型作品一等獎。
這個時期使中國鋼琴音樂創作有了新面貌。首先是創作思維開始由面向外部世界的描繪而轉為對人的情感抒發,作曲家更加關注對音樂內涵的挖掘,鋼琴音樂創作向深層次發展。其次是對民族化的深入理解,改變了以往對于民族化理解的狹隘,而是更深層次地認識到民族化的根本問題,就是在作品中如何體現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特別是在運用現代作曲技法與中國民族五聲音階相結合來刻畫音樂意境和表現民族韻昧方面的能力已達到了很高的程度。再次是作曲家的創作手法普遍豐富了,特別是一些青年作曲家在鋼琴音樂創作中大膽探索,他們勇于充當傳統的叛逆者。通過創作實踐來反映他們在新時期的心態和精神狀態,這種新的創作手法和技巧對于我國鋼琴音樂創作的發展,無疑是具有開拓性意義的,使這個時期的鋼琴音樂創作風格呈現多元化的趨勢。
通過對中國鋼琴音樂民族化創作近一個世紀的簡要回顧,可以看出中國鋼琴音樂民族化創作的發展是一個不斷探索與創新的過程。在與歐洲文化不斷碰撞和交融中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經驗,繁衍出了一系列的創作模式,逐步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鋼琴音樂創作規律。創作了一大批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的優秀作品。為中國鋼琴音樂走向世界開辟了道路。
- 上一篇:安監職能工作工作總結
- 下一篇:全縣師德建設動員大會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