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學前教育的音樂教學

時間:2022-02-17 02:13:00

導語:簡述學前教育的音樂教學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簡述學前教育的音樂教學

很多年以來,音樂教育一直受專業藝術教育的影響頗深,甚至在學前教育音樂教學中也出現此類現象。例如,很多教師在教學內容上一味強調考級曲目,只重視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而忽視了藝術感受,表現和創造力的培養。在教學方法上,重視專業學科規律,而忽視孩子們的興趣愛好的培養和審美認知規律。很多音樂課如數學課一樣嚴格死板,學生們喜歡的通俗歌曲,民族歌曲教師不重視,而一味強調美聲歌曲。原本那些感動人,感染人使人愉悅的音樂曲目,被學生機械的模仿卻變成刺耳的音量與音質效果的“怪聲音”,無一點點審美價值,更嚴重的問題是會唱美聲歌曲了,卻不能夠演唱幼兒園歌曲的“怪現象”。這一現象已經成職業教育中誤區。本文從審美角度說一下誤區產生的原因和解決的辦法:

一、產生的原因

1、歷史原因

自從我國開始在職業教育的學前教育專業中設立音樂課到現在,注重藝術知識技能教育的特點一直沒有什么變化,其中主要原因是受國外藝術教育思想和教學發的影響和強化。還有就是中等職業教育的學生參加高考,為了考取成績只能選擇更多的美聲歌曲來演唱。

2、教師原因

目前我們職業教育學校的音樂教師的藝術師范教育意思淡薄,培養方式與專業藝術院校相差不多,專業水平較高,但教學水平較低,因此在教學實踐中,他們往往只能模仿他們的老師曾教過他們的那種方法來教自己的學生,導致了音樂教學的專業化傾向。

二、現狀并提出建議

雷默說:“如果音樂教育要成為音樂教育,并同時成為審美教育,它的起點必須是清楚地理解音樂的審美本質和審美價值?!币ㄟ^來審美來教育學生,通過借助合適的審美媒介,組織學生開展審美活動,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提高,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

在傳統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1、重教師講授,輕學生感受。

2、重知識技能的訓練,輕對音樂的表現與鑒賞。

3、重教學結果,輕教學愉悅過程。

在這樣的教學中,明顯發現教師不注重音樂教育在開發潛能、培養創造力、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等方面的獨特作用。

21世紀的中小學音樂教育改革即不同于20世紀80年代我國以結構調整為主的教育體制改革,也不同于90年代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教育觀念改革,而應該是逐步過渡到以音樂教學為中心的實踐操作改革。現代學校音樂教育應該以全面培養學生素質為出發點,積極體驗音樂情趣,努力提高音樂技能??上驳氖?《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加大了學校音樂教育的改革力度,修正了音樂教育的基本觀念,體現出以“審美體驗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的教學方針。

“音樂課的基本價值在于通過以聆聽音樂,表現音樂和音樂創造活動為主的審美活動,使學生充分體驗蘊涵于音樂音響形式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為音樂所表達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因此,可以說,一節好的音樂課的標準應該重在看課堂所營造的藝術氣氛,藝術環境,是否達到了音樂作品中蘊涵的情感被欣賞者所體驗,所接受的目的,是否起到了激發的美感,凈化精神境界,培養高尚的情操的作用。當然,學生要是具有較好的音樂素養,會幫助他們更深刻地感受和理解藝術作品的內涵。

音樂本應作為審美的一種形式,通過學習音樂和知識技能,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表現能力以審美能力。學??梢猿浞职l揮課程美育,課堂美育的作用,將審美教育知識教育和思想教育結合起來。把美育融入整個教育活動中,實施多種多樣多層次的美育。蔡元培曾說,“凡是學校所有的課程,都沒有與美育無關的”。音樂教育尤其如此重要,它以情感的力量來支持道德觀念和政治觀點,從情感上感染人。音樂又具有不確定性特點,100個人會對音樂有100種不同的感受。音樂從創作到表演、欣賞的過程都是一個創造的過程,音樂在培養人的想象力,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方面,有其獨特的功能和作用。而我們許多教育工作者對藝術及音樂的認識是欠缺的,在學校音樂教育中,許多校長仍按一般教學理論來安排和管理音樂教學,使音樂教學陷入一般教學模式之中。

著名舞蹈家鄧肯也說:“要是我能告訴你想要表達的東西,我就不需要跳出來給你看?!奔拥录{也指出“各門藝術的語言不能用非藝術的形式來解釋。”

在具體操作上,我提出三點建議:

第一,音樂課首先要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發展為本,重在促進學生的人格成長。我們須將演奏,即興表演,作曲和樂譜作為重要的補充,就正如著名的視覺藝術教育家哈蘭•霍法最近在解釋有關藝術教育專業態度變化的標準含義時說的那樣:第一步要涉及一次長期的活動,巧妙地改變藝術教師思考藝術教育目標和目的的方式,也許要勸止藝術教師從疲憊的舊觀念中走出來,這個舊觀念是:在藝術中值得學習的惟一方式是通過藝術的制造和做。

第二,教學中教師應以審美的標準要求自己,以審美的態度來施教,其所采用的教學方法必須是有藝術特色的“藝術化”的教學方法。其主要的教育目標研究每個人獲取音樂信息,弄清問題,創造性理解的能力。也就是說,使其在音樂消費關系中成為一個積極的、聰明的參與者。在教學內容上要重視唱歌,舞蹈,欣賞等藝術表現。

第三,我們必須充分利用新的機會使我們的學生潛心與作曲。這是超越表演的一步,在人人可得的音樂機會中增加了一個全新的空間,并且以審美育人為中旨,通過提高學的藝術休養和審美素質來實現審美育人的最終目標。

音樂教育不應只注重知識技能,而更重要是音樂感受,培養人的創造性。美國藝術教育大綱中的一個標準,是培養學生能夠當眾自信地歌唱,除了歌唱技能外要培養人的心理素質,包括勇氣,自信等。這就完全超出了對音樂技藝的培養,而顯然是把音樂作為培養人的一種教育手段;此外,以合奏,合唱為基礎的音樂教育可以培養合作精神,這是音樂之外的一種潛能,音樂對人的培養作用將遠遠大于音樂本身。這些更因該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所認識。音樂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審美教育,它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在音樂教育中,教育要有意識地啟發、引導學生積極地進行聯想和想象,使情感體驗得到深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方式,找到音樂教育與思想素質教育協同合作的最佳切合點,也就是在“培養學生音樂欣賞能力的同時,還要從審美的角度幫助他們來鑒賞音樂”。

我們應當加大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的審美教育力度,在音樂教育中應注重學生對音樂的感悟,通過對音樂形式內容之間的關系把握來理解音樂思想的內涵,無論我們如何進行音樂教育,都應始終保持以建立審美價值和培養審美能力為重心,讓學生對音樂產生真正的激情和投入,使學生成為具有音樂審美修養和藝術創造激情的人,這才是我們的音樂教育所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