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民歌地方色彩分析

時間:2022-03-15 09:56:00

導語:談論民歌地方色彩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談論民歌地方色彩分析

一、何謂地方色彩

中國民歌地方色彩,是民歌風格的一個重要特點,也涉及中國音樂的基本風格,在音樂學教學與研究工作中已逐漸成為一個比較熱門的課題。

所謂色彩,乃借用繪畫術語,以通感之法,表達對音樂美感特點的整體體驗。民歌地方色彩意味特定地區民歌音樂上的獨特個性,各地民歌都有不同的個性,構成不同的美感效應,由此形成千差萬別的“地方色彩”。

地方色彩的形成與諸文化要素密切相關。中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地理懸殊很大,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也不平衡,導致各地在語言、風俗、審美心理和文藝傳統上都形成了不同特點,這些文化因素綜合作用于各地人民的審美情趣和民歌形式,遂形成了多元化多層次的色彩差異。

民歌色彩的形成由來已古,早在先秦漢魏時期中國民歌就有南音北音東音西音之別,以后更有楚聲粵曲吳歌秦音之異。這種現象至今猶存,很象中國的方言文化,各地民歌也都有自己獨特的“音樂方言”,以此展示出其地方色彩。

中國民歌地方色彩之豐之美,為世界各國難與并能,它是中國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的藝術體現,是民間音樂的重要屬性和深受人民喜愛的重要原因之一。

稍稍懂得音樂的人都不難從聽覺上模糊感受到各地民歌的色彩差異,但一般都只能停留于隔岸觀花,霧中看月的狀態。若欲作細致區分和準確辯認,并能說出一些依據和道理,達到理性的把握,即使身為專業研究的學者們也深感不易。其原因在于,人們對于民歌色彩所由表現的具體形式表徵尚未作比較專門細致的探究,缺乏理性分析的手段和方法。

本文擬圍繞這個課題作些初步的理論分析,以期能對民歌的色彩特點既可意會,也可言傳,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加深對民間音樂本質的理解。

民歌作為一種以樂音為媒介的藝術形式,我們對它的審美體驗,首先經由一些形式要素的綜合效應來具體把握。因而,若欲解開地方色彩的奧秘,勢必先要條分縷析出民歌色彩的形式表徵。

二、民歌色彩的形式表徵

民歌是音樂與文學的綜合藝術,民歌的美感體驗和地方色彩主要表現于音樂形式要素的具體特點上,而唱詞的特點,通常也可作為輔助性的分析因素。音樂形式方面,主要涉及音階、結構、音調、音律、旋法等要素的特點,歌詞方面,主要涉及方言詞匯、襯詞和聲韻調等要素的特點。以上詞曲形式中任一要素的特點,或多個要素特點的綜合作用,都可構成民歌色彩的個性及其變遷,這些要素也正是辯析民歌地方色彩的理性依據。下面以兩首民歌的分析為例,從中了解民歌地方色彩的具體表現和辯析的基本方法。

1、山西左權民歌《櫻桃好吃樹難栽》,此歌是體現“北音”色彩的作品,其具體形式表徵為:帶變宮的六聲音階,寬羽聲韻的音調結構623,對應性質的上下句體結構,旋法含有六度大跳,方言唱詞“開”的韻母特點,為e,而不是ai,等等;

2、四川民歌《康定情歌》。此歌為體現南音色彩的作品,具體形式表徵為:五聲音階,四句體結構,窄羽聲韻的音調結構612、356,級進為主的旋法,四川特有方言襯詞“跑馬溜溜的”等的運用。

這兩首民歌分別體現了中國北音南音的地方色彩個性,在美感體驗上,北歌有悠遠高朗之美,南歌為柔和婉轉之美,從以上簡析中可以見出,南北民歌音樂的審美色彩差異并非玄虛而不捉摸的,它具體清楚地由音階、結構、音調旋法和方言聲韻襯詞諸要素特點的綜合作用而達成。我們完全有可能從詞曲形式要素及其特點的細致分析中對之作出理性的分析和把握。

既論地方色彩,就離不開地理特點和地區范圍這些參數。民歌地方色彩總是與特定地區范圍相聯系的,不同區域范圍的民歌,其色彩表現的濃度有所不同,組成色彩的形式參數也有相應的復雜變化。以此而言,民歌色彩具體表現上具有多層性和多樣性,需要因地而宜地作出具體分析,不可簡單地一概而論。在這些復雜因素的綜合參與中,也仍有一定規律可循。

三、民歌地方色彩的區域性

中國有句家喻戶曉的古話叫“鄉音難改”,民謠有云:“十里不同風,五里不同音”,“鑼鼓不出鄉,各是各的腔”等說法??梢娚踔猎诓煌l鎮之間,其方言和民歌也有不同色彩,這固是很極端的例子,但也表明民歌色彩是與地區結合而體現的,具有普遍性和多樣性。為了說明的方便,本文只擬從大范圍方面作些理論分析和探討。根據地理面積的不同,民歌色彩可相應劃分為多個層次的色彩區來加以體認。一般規律是,區域面積越大,民歌的個性色彩越鮮明,差異也越彰顯;反之,則個性色彩越模糊,差異越細微。故地區面積與色彩濃度成反比例關系。相應的,在辯析不同區域民歌色彩時,所運用的分析參數會有變化?;驹瓌t是,色彩區面積與分析參數呈反比關系,即色彩區面積越大,民歌色彩越彰顯,分析中所用的形式參素就越少,分析方法越粗略;反之,分析參數增多、細化。

比如,從宏觀層次看中國南北民歌的色彩,就只須考慮音階、結構、音調三因素特點即可清楚辯認。北歌多為六聲或七聲音階,結構為較規范的上下句體,音調多用大、寬音韻(135、512)。而從中觀層面看南北方內部各省區之間的差異,則由于都用同樣的音階、音調和結構,就需要添加更多更細的形式參數如旋法、潤腔等來作更深一層次的劃分,才能找出其間的色彩差異。如此等等。

四、下面結合民歌色彩區的具體實例來體認其具體的形式表現要素,提出一些初步分析的技術和方法

(一)南北中的色彩差異(宏觀層面)

從宏觀層次看,中國民歌可劃分為北方南方和中部三大色彩區域,各區色彩有很明顯的差異,并具體體現于一些形式要素的綜合作用上。

曲例3陜北信天游《三十里鋪》是北音色彩的典型曲調,其形式特點為:對應性的三上一下四句體(二句體的變體),帶FA偏音的六聲音階,寬宮聲韻結構512,旋法多用五度跳進。歌詞“我”的方言讀音為E,曲情蒼涼凄涼。

同樣是體現北音色彩的信天游《紅軍哥哥回來了》一曲,其形態表徵與《三十里鋪》雷同:上下句體,帶FA、SI兩個偏音的七聲音階,寬商聲韻623,多跳進,旋法多用七度大跳。方言詞匯有“雞娃子,狗娃子”等;“了、來、咬”等字具有方言聲韻的發音特點,如“咬”字讀為“NIO”,“來”為“LE”。曲情開闊慷慨。等等。

再隨手拈來一些南音民歌作品,其風格韻味和形式表徵就截然不同了。如江南小調《無錫景》為典型的南音色彩。其形式要素特點為:五聲音階,窄徵聲韻561、653和小聲韻123的綜合運用。級進為主的旋法,連續發展、漸層下移的四句體結構,旋律修飾細膩華麗,曲風柔宛嫵媚。

同樣是江南小調的《碼頭調》,其色彩美感及形態特點略同上曲,茲不贅述。

到了南北中介地帶的荊楚湖北,民歌色彩又另有一番意趣。湖北地處中國南北交界地帶,其文化和音樂均有不南不北,亦南亦北的中性色調,由此形成其獨特的個性。千里江漢平原潛江縣的打麥歌《崔冬崔》,即是典型的中音色彩曲例,全曲以大宮聲韻135三音腔及其各種轉位、換序形態行腔,曲風明朗活潑,剛柔兼容。湖北宜昌山歌〈上茶山〉,亦具中音色彩,旋律音調與上曲大同小異,更添一股清新的山野風韻。

(二)南方不同省區的色彩差異(中觀層面)

中國南北民歌色彩的差異是明顯的,那么,南方內部或北方內部各省區間的民歌,還有無色彩差異呢?當然也有,作為民歌色彩的亞層次體現,各地民歌色彩差異雖稍趨淡弱一些,但其間仍有理脈清晰可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