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音樂創作與MIDI的應用探索

時間:2022-04-14 03:10:00

導語:電視音樂創作與MIDI的應用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視音樂創作與MIDI的應用探索

[論文關鍵詞]電視音樂電子音樂計算機音樂

[論文摘要]在具體創作中也出現了許多問題,如音色的運用、創作的人性化、音樂觀念等。要針對創作中出現的問題,以制作人為中心,創作出具有人性化的符合現代人審美的電視音樂。音樂在影視劇和電視欄目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其中計算機音樂的創作成為電視音樂創作的主體。

電視音樂在電視欄目、電視廣告和電視劇中有著廣泛應用,在電視音樂的創作中,計算機音樂創作方式應用最為廣泛。計算機音樂的出現已有40多年的歷史,它與更早出現的電子音樂有著親緣關系。1983年,制定了電子樂器統一通信標準協議———midi1.0技術規范。MIDI是樂器數字接口的縮寫。計算機音樂近十年來發展迅猛,應用于影視、出版、音樂會、比賽、音樂教育等許多領域。特別是電視音樂領域。

一、創作現狀分析

1、創作中的理念沖突

傳統音樂以線性的方式組織素材的,傳統音樂是主要以樂音各種不同組合方式的集合,對其審美構成中所包含的很多是傳統意義上的音樂元素。電子音樂,改變了人們對音樂的審美意識,電子音樂的出現是音樂審美的一場革命,在音樂理念方面的打破了傳統音樂對樂音、噪音之間的界線,在傳統音樂中處于劣勢的噪音,成為主要表現素材。它在樂曲曲式、調性、節奏布局等方面與傳統音樂有著顯著不同,特別是在音色方面。是對傳統音樂的一場革命,是對多年來形成的傳統音樂審美的顛覆。電子音樂的組織特征相對于傳統音樂是以非線性的方式組織聲音。包括前期的音色設置,中期的聲音處理,以及后期的合成。

早期電子音樂制作環境的限制以及電子音樂設計、創作、制作技術手段的單一等各方面原因,計算機音樂最初給人的印象是聲音的呆板、冷冰冰,有的人稱為缺乏所謂人性化。這里所說的人性化,應該是從傳統音樂模式中引入的概念,是與傳統音樂模式比較的結果,這可能是計算機音樂的不足或者的是特點。一般都認為,計算機音樂的主體是是計算機,是機器,所以計算機音樂是缺乏人性化,與傳統音樂美學觀的沖突,得出這樣的結論,主要是音樂審美的觀點所致。當然,導致電子音樂作品形式生硬、呆板,甚至所謂異端,讓人很難接受這種音樂表現形式。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審美意識形態的改變,人們對電子音樂的理解程度加深,在聽覺審美判斷和聽覺習慣方面也隨之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逐漸接受了電子音樂,特別是大眾型的電子音樂。計算機音樂與電子音樂有著密切的聯系,它是電子音樂在現今階段的新發展,在電子音樂的身上存在的問題,在計算機音樂方面也存在,主要是理念、創作方法等。

2、演奏存在問題的分析

樂器的各種演奏法是體現音樂風格特征、增強樂器表現力的最有力支撐,豐富演奏法的挖掘可使樂器駕馭多種風格的樂曲,電子樂器一方面在模擬傳統樂器演奏時就有著諸多的不便。不掌握這些傳統樂器的演奏法,就無法在音色模仿中實現“人性化”的再現;演奏的概念是一次性的概念,計算機音樂是創作的概念,分為前期和后期。是綜合的理念,不是一次完成的過程。傳統樂器演奏的現場演奏以及錄音不僅表現了樂器本身的聲音,同時也把周圍的環境聲音也記錄下來。不同的錄音場所有著不同的聲學環境,計算機音樂的創作就缺乏環境聲音的元素,使得計算機音樂失去了應有的表現力。

3、音樂演繹模式的模糊

傳統的演繹模式是由作曲家創作音樂,由指揮家指揮樂隊,通過各種不同的樂器,最終由演奏家們完成聲音再現的過程。音樂的創作、指揮、演奏等環節都是由不同的音樂家來完成,傳統的演繹模式為“人”的模式。傳統模式中,作曲家、指揮家、演奏家之間的溝通是通過自然語言和樂譜完成的。音樂家們通過樂譜知道要用什么樂器,什么樣的聲音,在什么時間演奏什么樣的音符;通過自然語言對演繹過程中的不足和偏差進行溝通商磋,以便修正。在傳統模式中溝通的媒介是樂譜和自然語言。

MIDI模式與傳統模式相比沒有了指揮家和演奏家,取而代之的分別是音序器和音源。由音源來“演奏”取代了演奏家;由音序器指揮音源取代了指揮家的作用。那么,MIDI模式是“人機”模式。作曲家需要象計算機的鍵盤、鼠標、顯示器、打印機等設備一樣的人機交互器材才能與音序器、音源等機器設備溝通。音序器和音源之間的交流是用MIDI。

4、音色觀念的差別

傳統音樂的音色是人們最為熟識的,在人們的心里這就是音樂,長期的發展就形成了“音色觀念”。這種音色是由“人”演奏產生的,不同水平的演奏者產生的音色差別是很大的。而計算機音樂的音色是由設備產生的,它的音色由兩部分組成。一種對應于傳統樂器,另一種是傳統樂器沒有的音色。電子音樂分為學術型和大眾型。對我國的音樂工作者來說,最為熟悉的是后者。所以大家理解的電子音樂的音色就與傳統音樂音色就增加了相比性。傳統樂器的演奏者要進行艱苦的專業訓練,才能得到專業的音色,而電子音色要經過一些調制手法,才能得到和傳統樂器一樣的專業音色。

5、人性化的矛盾

傳統樂器的演奏,是演奏者情感的表達,不同的演奏者有不同情感的表現。而在這方面計算機音樂有著“先天”的不足。當然,計算機音樂創作的主體是人,人是有情感的,而計算機設備沒有,這種人性化是人的問題,不是計算機的問題,因為將計算機引入音樂領域的是人,進行計算機音樂創作的也是人。要實現計算機音樂作品的人性化,要注意人的問題,要注意人的情感。計算機音樂音色的不同的人性化調制技術都可以直接或間接加強或改善音色的人性化。在實際運用中也有不同的側重,如音色的包絡對虛擬音色的真實性和美感以及演奏的人性化有重要作用。有了音色的人性化,才會有旋律的人性化和計算機音樂作品的人性化。

二、人性化創作研究

對于計算機音樂創作中問題的分析,對于更好地創作優秀作品有特別的意義,下面主要對于音色、空間感、人性化創作等方面進行展開。

1、創作中音色的應用

包絡,指聲音從起音到音量消失的過程表示。分為四部分:Attack(起音)、Decay(衰減)、Sustain(延音)、Release(釋音),簡稱ADSR。起音(attack):決定聲音從開始發出到最初的最大音量所需的時間。衰減(decay):在聲音達到最大音量后立即發生衰減的時間。保持(sustain):決定在衰減后音量保持的大小,釋音(release):是聲音從保持的音量逐漸衰減到最小音量的時間長短。傳統樂器的聲音都是具有這樣的特點,但是,計算機音樂的聲音在這方面存在不足,要想取得與傳統樂器的聲音的效果,就要進行相應的設置,如MIDI控制器。有對音色的修飾是靜態的處理,也有動態的處理方法,對電子聲音的動態范圍、聲音的振動頻率等進行修飾。

72號控制器,調節聲音的余音,參數的取值范圍在0-127之間,以64為中間值,數值高于64,聲音的余音變長;數值低于64,則聲音的余音變短。73號用于控制音色的包絡變化。就是把音頭變硬、變軟;因尾變長、變短。74號控制器,通??梢耘c71號泛音控制器組合使用。其參數的取值范圍在0-127之間,以64為中間值,數值高十64,聲音變亮;數值低十64,則聲音變暗。71號泛音:是操作低通濾波器的諧振參數對音色進行編輯。如果71號泛音控制器與74號亮度控制器結合使用,音色將會有變化。71號控制器取值范圍是0-127,初始值是64,不要變化太多。它們是符合YAMAHA的XG標準的。11號控制器:表情控制器。通常用來做弦樂等的演奏效果,以此做出它的起伏變化。7號和11號都可以改變音量的大小,7號一般用于設置通道的相對音量平衡,11號一般用于實時改變通道的強弱變化,7號設置好后一般不再變化,11號可以隨時連續變化。它是控制某一軌強弱變化的一個控制器,它的取值范圍是0-127。

實例如:下圖這一段旋律的制作。

在第二小節和第四小節要使用11號控制器,特別是弦樂音色。

2、人性化創作的運用

所謂缺乏人性化的表現,主要的原因是數字技術的瓶頸和制作者創作手法掌握的不全面,是“人”的原因,不是計算機的問題。

傳統音樂的演奏的聲音是與環境不可分離的,這是傳統音樂的特點,而計算機音樂就要使用相關的創作技法來實現聲音的環境感。主要是混響和聲像兩個方面。MIDI音樂的層次好壞,清晰度是否分明,與混響、合唱、音量、亮度、聲像等方面密切相關。

混響效果使樂器音色顯得圓潤、響亮,混響參數合適,整體樂隊的清晰度就高,層次就分明,而且和聲像還有關聯,不同音色對混響的反應也不同。聲像是指樂器在聲場中的發聲位置點。是聲音的方位,傳統樂隊都形成了相對固定的擺位?;祉懙恼{制。聲音在自然環境中傳播,都會遇到阻礙物,會產生反射,繞射和散射,還會聽到聲音到達聽點的先后的直達聲,反射次數較少的早期反射聲,和多次反射聲混響聲。計算機音樂中的效果器的作用就是模擬這種效果以達到真實的聲場效果和人性化的音色效果。

3、虛擬演奏的運用

不同的演奏法有不同的演奏特性,吹管類強調音頭變化、持續音的強弱變化、顫音的幅度變化,以及裝飾音、滑音的用法和呼吸中的氣息感;彈撥類強調推、拉、吟、揉等韻味,以及滾、掃、刮等效果。弓弦類強調軟、硬音頭明顯區分,連奏與斷奏明顯區分,特別是舒緩樂句的強弱趨向性變化鮮明等;敲擊類強調動態感,輕擊與重擊錯落交替鮮明,固定節奏型隨機性裝飾變化等。另外,保持不量化的實時演奏,也是取得演奏生動化的手段之一。

利用音序軟件中的控制器以及硬件中的調制輪、實時控制旋鈕來完善演奏法。作曲軟件中的控制器要用來實時改變濾波器,音色包絡線、低頻振蕩器、高頻振蕩器等,使音色產生變化,以對演奏細節施加鮮明的影響。包括:彎音、彎音音程跨度、表情力度變化、顫音、顫音幅度、顫音延遲時問、泛音量大小、釋音時問、起音時問、亮度、效果量度大小、單音或復音、連音奏法、音高微調和粗調、高頻增益和衰減、低頻增益和衰減等等。利用硬件設備完善演奏。有許多演奏型硬件設備直接把傳統樂器實時演奏與電了音源結合起來并用,既有演奏真實感,又能隨時進行MDI數據修改編輯。如MIDI吉它、MIDI小提琴等。由于借助了電子技術,音準和音色不存在任何問題。

4、MIDI效果器的運用

在MIDI創作中,量化、模版量化、即興匹配是重要的制作方法。是達到“人”的演奏效果的橋梁。

關于量化主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精度,是柵格之間的距離,從三十二分三連音到全音符之間。用最小的那個音符的長度作為量化精度。偏移,對齊柵格都是以每小節的開始處為起點的??梢赃x擇性地移動柵格使其提前或是退后。時值,能夠調節音符事件的時值,讓每個音符在最近的下一個音符開始前一個時鐘點結束??赡苁挂恍┮舴臅r值變長,而另一些變短。力量,100%的長度意味著所有的音符將被移動到精確的位置上,50%的長度設置意味著所有的音符將被移動,移動距離是其最初距離精確位置的長度的一半。搖擺,改變量化網格,讓成對的音符不在均勻排列,使量化后的具有搖擺的感覺。50%的搖擺值意味著網格是均勻的。窗口,選擇移動距離量化精度位置多少距離內的音符將被移動。100%的窗口設置指的是所有的音符都將被移動。這時候窗口命令將量化范圍以量化位置為中心,向前后分別擴展量化精度的一半長度。50%的窗口設置表示將量化范圍以量化位置為中心,向前后分別擴展量化精度的四分之一長度。

模板量化主要用于一個理想的音軌來量化別的音軌。選擇一個出色的音軌中的一段,將其至于剪貼板中并以其為模式音型量化其他的音軌。在希望具有強音的位置創建音符,使這個音符具有較強的力度,而其它音符則具有較弱的力度。用這一小節做為模式音型量化其他樂段。選擇合適的力度處理強度,使量化后的音符具有你所希望的強弱變化。匹配節奏音軌和獨奏音軌。如果你既希望保持每一個音軌節奏獨特性又希望他們能夠在節奏上匹配,請嘗試使用較大的量化精度并使用較小的量化窗口。修正節奏有問題的音軌,需要處理的片段,將參照數據復制到剪貼板中。然后選擇要處理的段落,對其進行模式量化。當使用模板量化的時候,按照每模板文件中每個音符的開始位置創建對齊柵格。力度調節,它按照模板中相應音符的力度來調節選中音符的力度。時值的調節將按照模板中音符的時值來進行。需要注意音符的音頭比延留時間時節拍的感覺更強烈。由于這個原因,改變音頭要比改變時值引起的效果更顯著。

即興匹配演奏,是在不使用固定節拍速度的情況下用MIDI控制器進行的演奏。創建一個參考音軌,這個音軌的復音數應該為一,并且在每一個拍上只有一個音符,速度要和即興演奏的那一個音軌同步。確保每一拍只有一個音符。參考音軌的第一拍應該在1:01:000處開始??梢允褂萌魏尉庉嬅顏碚{整參考音軌??梢允褂闷渌愋偷氖录鳛閰⒖家舴械墓澟臉擞洝1M量將參考音軌中每一個音符的位置都和即興演奏的節奏對應。有的鍵盤可以發送觸后時間。使即興匹配無法正確發揮作用,應該刪除它們。

5、配器的層次

計算機音樂中與傳統樂隊配器的織體是不同的,傳統樂隊配器中強調各樂器組之問的平衡和音響的融合性,織體功能中的樂器分配自由多變。而計算機音樂中強調音色個性,織體功能層次鮮明清晰、不同功能層的音色分配相對固定。計算機音樂的織體可從縱向與橫向兩個方面來看??v向可分為若干層次,高頻層旋律、副旋律層、動態背景層、融合性背景層、裝飾層、低音層。每一層都有其功能作用和特定的寫法,也都有很強的獨立表現力。制作中,并非層次越多越好,由于電腦靈活的音量可控性,有時簡單的層次和較少的聲部同樣能收到很豐厚的效果。從橫向來看,計算機音樂由于節奏群組的運動常具有持續性,使得音樂力度總是處在一種連續、缺少變化的狀態下,所以織體的橫向運動就顯得尤為必要。橫向運動卞體是織體層次的減少與增加,以此取得音響薄、厚變化,音色、音區的變化,緊張與松弛的交替錯落、漸變與突變的變化,等等。

三、總結

電子音樂已經應用于音樂的各個領域,特別是電視領域。計算機音樂雖然是音樂創作的新平臺,但是,它融合了電子音樂的審美意識,只有樹立全面制作的理念,認識并且掌握計算機音樂的創作技術,就能制作出高質量的包括電視音樂在內的作品。

電子音樂經歷了初創、實驗、發展、普及、逐步完善等各個階段,電子音樂發展的過程不斷地發展新技術。從最初的具體音樂、磁帶音樂和計算機音樂,電子音樂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經過了“模擬技術”和“數字技術”兩個時代,融合了電聲學、音響學、錄音技術、計算機技術及音樂學等眾多學科、領域的研究成果,成為音樂和科技的結合體。

參考文獻:

1、黃枕宇、電子音樂與計算機音樂基礎理論,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年版。

2、付曉東計算機音樂的歷史與審美特征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04年3月

3、姚奇計算機音樂人性化音色的調制技術電影評介2008年第5期

4、馮杰、電腦音樂的發展及其教學模式的實現、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02年;第6期

5、程伊兵、解析計算機音樂中的互動性、第一屆STN數字化音樂大會論文;2002年

6、莊曜、電腦音樂制作觀念、音樂研究;2002年

7、王瑞年、當代計算機音樂技術發展概覽、中國音樂學,2003年;第4期;

8、邵建平、計算機音樂的“人性化”及其實踐研究南京藝術學院碩士論文2005年

9、陶辛·計算機音樂思維研究·音樂藝術,200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