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傳統教學完善小學美術學習

時間:2022-04-25 10:42:00

導語:改變傳統教學完善小學美術學習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改變傳統教學完善小學美術學習

美術教育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主要途徑。通過審美教育可以提高學生對美的感受能力,欣賞能力和藝術創造能力。美術課作為師生的共同活動,彼此進行著一定的交往,在交往中伴有一定的情感體驗和意志努力等心理的活動。但是長期以來的小學美術課大多是教師先演示,學生后模仿,結果只會給學生造就被動的“創造”。這樣的教學法脫離兒童實際,違反兒童的心理發展規律,是不能很好地達到教學目的的。就其嚴密性與完整性來說,毫不諱言,是相形見拙的,這種以技法知識教學為主體的體系,以各種現代美術教育的觀點、審美教育的觀點、創造教育的觀點和素質教育的觀點來評價的話,它始終不適應當前教學形勢。

新世紀的到來,現代化教學手段雖然也進入了美術學院,給教學帶來極大的方便,但是許多事實證明它的課程體制改革是由目的、動機、內容操作、檢查五個成分組成。要想在課堂上帶來生機勃勃,要使學生在學習興趣、智力開發、美術技能、美術視野方面都有提高,真正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優化小學美術教學-----改革傳統教學方法。

首先,我們很清楚以往的美術教學中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1、教師講述過多。一般小學美術課都是由評講復習作業→講授新課→提出要求→作業練習→小結(小展)這幾個環節來完成的;教師唯恐學生不掌握繪畫方法,統統嚼得過細,講述時間戰用了不少,40分鐘的一節課就所剩無幾,造成了學生課堂創造實踐的時間不多。

2、兩個極端。一、技法知識無限膨脹,而使美術學科復雜多樣,學生難以承受和消化。二、形成實際上的單一化,即美術教師擅長某一專業就教某一專業而難以涉及其它方面的知識。

3、課堂示范太多。學生易依賴范畫而少動腦筋,藝術創造少,獨立思考差。

4、學生寫實式作畫。學生作業缺乏童真童趣等。

針對以上等情況,我在美術課中嘗試優化美術教學的各種做法談談幾點體會:

一、運用多種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舉積極性。

如偉大的學家牛頓所說:“沒有興趣,猶如在黑暗中遠征。”現以畫《可愛的猴子》為例,以前的教法,是教師先作范畫,學生再寫實式作畫,一來時間長,二來學生多數只會依葫蘆畫瓢,沒有顯示出學生自己的特點,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的教法是先收集足夠有關內容的圖書,整理好后,在課堂上向學生提出要求:“這些書里有猴子的各種形象,看誰能最快找出猴子可愛的動作及特點,并說明為什么可愛的原因?!比缓蟀堰@些圖書發下去,學生們都會很有舉地翻書,并會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似的喜悅和興奮,很主動地象小老師一樣告訴你答案。我收回圖書后再用提問式,引起學生要畫畫的興趣感。接著用適當的解說、演示、繪畫等通過強化認識,由于學生對可愛而淘氣的猴子有形象認識,對其活動的形象比較熟悉,就能把自己印象最深的猴子畫得活靈活現、千姿百態了。

我發現這種方法能充分調動起學生學會思考和探索的興趣,使他們產生自學畫畫的愿望,激發他們豐富大膽的想象力;也有使他們掌握利用以前學過的知識經驗去解決問題和獲得新的知識技能;并通過大量的圖片接觸培養了審美能力,開闊了視野,這種方法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創造表現能力,改善了以前學生死板硬套的舊學習方式。

二、注重誘發小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以前有人評價小孩子的畫畫得不象,有些教師會當著學生說:“你畫的不知道是什么東西!”當孩子聽到你這樣的評價后,那還敢畫下去,最多他們只會很小膽地跟著別人的畫來畫,又或者照像式地畫,變得千篇一律了。這樣缺少正確誘導的教法使學生的畫關在別人的畫里,或成為一幅推動靈魂的畫了。

其實,一幅好的作品就該有其獨有的藝術趣味,小朋友們的畫就更應體現出小孩子的童趣。別看他們年紀小小,卻是一個很有創意的設計師。只要你有好方法去輔導他們,讓他們在豐富的想象天地中去創作、去表現自己的內心世界,你一定會感到驚奇。這在于看你如何用鑰匙把學生們腦中的好東西、有趣的東西挖掘出來,表現到畫面上去。例如:小學美術教綱第七冊課本《畫裝飾魚》,我會先讓學生饒有趣味地回憶日常中所見過的魚的形象特征,后齊觀賞自制的幻燈(多彩裝飾魚)圖片,再師生齊論述裝飾魚的外形美、花紋美、色彩美,并展示幾種有對比的線條排列、組織紋樣,鼓勵學生用不同的線條大膽裝飾魚,看誰畫的裝飾魚將又快又好,然后幫老師完成半成品畫面----“海底世界”。同學們會把腦中所積累的魚加以想象,整理大膽地創造出不同的裝飾魚,再把魚貼送到老師的海底世界里一起美化它。最后老師評出誰設計的裝飾魚在“海底”顯眼(最好看),因為這魚設計的夠大膽、夠創意,線條色彩對比強烈等。這樣,你就會使學生感到把現實里的東西再加上豐富的想象就會更有意思。因此,我在教學中,不論是繪畫寫生,工藝制作,還是命題創作等,都會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精神,開拓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允許學生有自己的見解。

三、積極提供學生所能接受的信息。

例如:教畫《美麗的蝴蝶》,先讓孩子們有美的陶冶,即欣賞蝴蝶世界的錄像和老師制作的蝴蝶標本或蝴蝶風箏等等;也可請幾位學生上臺戴上老師準備好的蝴蝶頭套,表演不同角度的蝴蝶舞。再利用幻燈片來引導認識構成蝴蝶美的因素:從翅膀上看,就如我們的雙手是對稱形狀,能給人們以穩定和諧的感覺;其紋有放射狀、散點狀兩種,花紋的線條有節奏感,再看色彩的變化,多以對比色為基調,色彩艷麗,特別引人喜愛。在傳授以上信息的同時,老師需運用加強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氣氛的語言或其它教學手段,使學生們在看看、聽聽、畫畫、做做的教學方法中輕輕松松地掌握了形式美的構成規律,并能聯系到其生活美的事物,通過想象……一起描繪出動人的蝴蝶世界。這樣就能使學生對它有認識后創作,體現教學在綜合性的優勢。即以動靜結合,動口、動手、動腦結合,傳播知識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輕松愉快地在藝術教育過程中接受到不同的基本信息。

四、加強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偉大的畫家畢加索曾指出:審美價值是藝術價值的精華;審美追求是藝術創作的靈魂。

美術教育的中心任務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準確來說,承擔提高全民審美文化素養任務的美術課主要是傳播審美文化的基礎知識,它不僅僅是進行技能訓練。因為美術課的技能訓練對一部分人來講,表面上看并非十分必需,由于他們將來從事的事業可能并非美術專業。但是,我認為在學生階段,提高他們文化修養,審判能力欣賞水平仍然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每節美術課前要有充分的欣賞圖片。

以前的美術課重點在于學生學畫,使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緩慢,技術訓練也未能達到應有的目的。課本上雖有不少圖畫,但重點不夠突出,達不到要求的深度,又不具備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審美趣味,以及不助以形成科學的審美觀,及所應有的完備性和系統性。應通過大量的實踐手段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衫娩浵?、影片、幻燈……讓學生廣泛地接觸藝術美、自然美、形式美等,從中學到藝術表現手段的多樣化、個性化和規律性。并兼收并蓄,廣采博取不斷充實和完善自己。著名教育家李燕杰說:“平庸的教師只是讓學生學會,杰出的教師是讓學生會學;平庸的教師是向學生奉獻真理,杰出的教師是引導學生追求真理。”所以我在審美教育中鼓勵學生努力展開審美追求,達到有其獨特的審美情趣和藝術語言,最終發射出時代的光彩。

總之,作為新世紀的美術教育工作者,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類素質的提高,教學、教風、教法也要改善。因此我們在教學上就要有正確、先進、靈活的教學方法,運用多媒體教學藝術手段,更好地改革和發展美術教學,積極進行教學改革實驗,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優化美術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