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音樂教學中的德育滲入

時間:2022-05-05 03:43:00

導語:小議音樂教學中的德育滲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音樂教學中的德育滲入

內容摘要:音樂教育是德育重要組成部分,音樂教育的真諦是以音樂為手段,以育人為宗旨。音樂教育在德育中的特殊意義表現在:音樂的審美教育是育人的重要途徑,育人目標明確,音樂藝術的情感與德育互通。因此在音樂教學中充分滲透德育:從詞曲著手,讓德育在學生心中生根;生動形象的教學方式,讓德育在學生心中發芽;音樂實踐活動,讓德育在學生心中開花;用音樂教學強化其他教育途徑的效果,讓德育在學生心中結果。教師必須挖掘音樂教育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受到陶冶、影響、啟迪,直至意志上受到熏陶、感染。

關鍵詞:音樂教學;德育滲透;育人;審美

諸育德為先,德育是一項重要的育人工作。《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教師應當把德育貫穿和滲透到教育和教學全過程中,并以自己德的楷模作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音樂教育是德育重要組成部分,含有豐富的德育內容,是德育的有力手段。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對于藝術,特別是音樂,道德是其靈魂,是其存在的意義?!北娝苤?,音樂教育的真諦是以音樂為手段,以育人為宗旨?!兑魳方虒W大綱》明確提出:“音樂教育應寓思想教育于音樂藝術之中,從音樂教育的性質和培養目標出發,強調教學要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把育人工作放在首位。要注意音樂知識教學、音樂能力培養,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

在整體化的音樂教育中,以音樂為主體,智育為主線,德育為靈魂,把德育、智育、美育融為一體,有機的結合起來,育人是目的,審美是核心,旨在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音樂教育的最大特點是通過美感教育來啟發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將音樂課的思想教育與音樂藝術的美感巧妙地融匯在一起,來啟迪學生的心靈,可以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身心得到和諧發展,精神境界得到升華。

一、音樂教育在德育中具有特殊意義

(一)音樂的審美教育是育人的重要途徑

貝多芬說過:“音樂使人的心靈爆發出火花”。我國古代哲學家荀子也曾日:“感人也深,化人也速”。這是談到音樂藝術對德育的作用時提出的觀點。音樂的育人功能應放在審美功能的首要位置。作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樂教育,它對于學生陶冶情操、品行修養,樹立正確的審美觀起到獨特的作用。

音樂正是通過美的音響、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引起共鳴,美化心靈,它以曲動人,以情感人,這是其他任何學科所不及的。音樂教育應緊緊抓旋律、節奏、音色、拍子、曲式、和聲等音樂要素所塑的形象,誘導學生進入歌(樂)曲意境,在理解美、鑒賞美、表現美中培養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在音樂教育中以歌唱、器樂、欣賞等方式,增進了學生對音樂美的認識、鑒賞、創造的能力。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感知覺,從而在主觀情感上得到審美體驗,情感升華、心靈凈化。在審美教育的同時又融入了思想品德教育,這樣獲得的音樂教育要比任何說教來得真實與自然。

(二)音樂教育的育人目標明確

音樂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育人,音樂教育究其根本是培養品德高尚的人。音樂教育目標不是把學生們都培養成為音樂家,而是面向全體學生,通過音樂特有的形式,培養出高尚、完美、追求真善美的現代人,這也是德育教育所要達到的?,F階段音樂教育目標是:音樂教育是進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良好態度,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實踐活動;豐富情感體驗,使學生具有感受、表現、欣賞音樂的能力;促進個性的核心發展,培養合作意識,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作為音樂教師必須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人格魅力,深入挖掘教材內容,以優秀的作品,生動的教學形式來感染學生,喚起他們對美好未來的向往,激勵他們對理想的追求和對生活的熱愛。這就是把德育滲透于音樂教學之中的真正目的。

(三)音樂藝術的情感與德育互通

《樂記》中有這樣的記載:“凡音之起由心生也,人之心動,物使然也”。音樂是情感藝術,鮮明的音樂形象生動地反映、影響著人的感情。這種音樂美感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侵入人的心靈,使人在情感的體驗中,產生共鳴,從而受到教育。與其他藝術形式相比,音樂是最能表達感情的藝術;而德育的關鍵則在于“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只有情理結合才能打動人、說服人。沒有感情因素,就不可能達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因此,音樂教育與道德教育在情感上是密不可分的,將德育教育滲透到中小學音樂教學中去,會使得教學效果深刻而有力。

二、音樂教學中實現德育功能的途徑

(一)從詞曲著手,讓德育在學生心中生根

1、歌曲教學,滋潤心靈

歌唱教學是音樂教育中感受、體驗審美情感最直接的手段,也是對學生滲透德育的重要陣地。歌曲是以其鮮明的節奏、豐富的和聲、優美的旋律、明了的歌詞來表情達意,對學生思想教育、陶冶情操起到重要作用。它獨特的樂曲的旋律美、歌詞的語言美、音響的意境美、表達的情感美能直接觸動學生的情感中樞,直接影響學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教會學生唱一首歌并不難,重要的是如何使歌曲中蘊涵的豐富的思想感情充分表達出來,使學生在聲情并茂的演唱中性情得以熏陶,心靈受到滋潤,認識真善美。因此在教唱歌曲時,教師要分析歌曲的感情特征、情感處理,要引發學生在感情上產生共鳴,在共鳴中陶冶性情,在陶冶性情中形成品格乃至意志。如歌曲《搖籃曲》歌詞樸質、生動感人,音調深情、輕柔、樸實,唱出了媽媽對孩子的一片摯愛與真情。樂曲可以讓學生用哼鳴輕輕模唱搖籃曲,模仿搖籃搖動時的情境,讓他們知道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感受母親深深的愛。

2、音樂欣賞,陶冶性情

音樂是通過聲音來表達人類的情感的感知藝術。欣賞教學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從有聲的音樂中獲得無聲的情感體驗,受到美的熏陶,領悟音樂的真諦,得到精神愉悅,提高學生對真善美辨別能力。一切有價值的音樂作品,都凝聚著人類優秀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感情。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使傳遞來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啟發學生的想象和思維,讓他們在體驗音樂情感的同時,也感觸到作曲家深刻的思想,使學生在聽賞中潛移默化地受到音樂形象的感染和熏陶,在情操、品格和心靈上受到有益的影響。如在欣賞民族器樂曲《春江花月夜》時,我首先讓學生聆聽,感受樂曲幽雅、寧靜、溫馨的意境,領略我國民族樂器神奇而獨特的表現力。接著讓學生入境入情地感受作品的情緒,民族器樂合奏的協調和音樂的動靜、遠近、景情的結合,使學生從優美典雅的旋律中獲得美的享受。最后讓學生發揮想象,用他們的語言和圖畫來描繪樂曲的豐富內涵,深入挖掘其中的美。學生由衷地贊嘆我國民樂的美妙,嚴肅的愛國主義教育在寧靜優雅的樂曲聲中滲透到學生心里,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生動形象的教學方式,讓德育在學生心中發芽

“開啟人類智慧的寶庫有三把鑰匙:數字,字母,音符。”雨果的這句話道出了音樂教育的重要性。在音樂課的教學中,教師應當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興趣,開啟學生的智力,把德育教育有機地貫穿于教學全過程中。

1、在音樂故事中滲透德育

結合教材講音樂故事,將古今中外音樂家傳記,名人與音樂,趣聞軼事,作品珍聞等用故事形式講給學生聽或讓學生講,在學生的心靈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如欣賞《二泉映月》,介紹瞎子阿炳的一生,以及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對樂曲的評價;這首樂曲應當跪著來聽。使學生了解新舊社會的巨大差別和阿炳艱辛卻頑強的藝術生命,為我們瑰麗的民族文化遺產而驕傲。

2、在音樂律動、游戲中滲透德育

音樂律動、游戲最能體現兒童活潑好動的天性,它有助于學生音樂能力的發展,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表現,更有助于培養兒童堅毅的性格及團結互助的品質。古語有云:“言之不足,詠歌之,詠歌之不足,舞之蹈之?!弊寣W生動起來,在聽聽、唱唱、跳跳中理解作品的藝術形象及思想內涵,充分體現音樂特有的德育滲透功能。孩子們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可達到提高認識,辨別是非的能力。如用各民族典型的舞蹈來表現各民族音樂,加深對民族音樂的理解和熱愛;用集體舞來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用需要克服一定困難的游戲磨煉學生的毅力。如教學歌曲《井底的小青蛙》時,讓學生分角色表演分別扮演小青蛙和大海龜,邊唱邊模仿動作。通過詼諧有趣的表演,形象地告訴小朋友應該怎樣看待自己周圍的世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又如歌曲《賣報歌》學生通過表情、動作表現當年賣報小朋友生活的艱難,和對未來充滿希望的情緒,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責任感。

3、在音樂技能訓練中滲透德育

音樂技能的教學是培養學生音樂素質、發展思維、培養音樂能力的必要條件之一。如在聲樂合唱訓練中,嚴格要求音色統一,聲音、聲部間均衡、協調,要學生經常去感受整體聲音的協調性及和聲效果所帶來的美感,感受到集體的凝聚力。學生自然而然地學會了控制自己,學會了協調,學會了顧全大局,團結合作,遵守紀律,并親身感受到和諧的美,樹立了集體主義觀念。

4、在音樂課堂教學全過程中滲透德育

教師要認真設計教學環節,讓德育有機地滲透在教學的全過程,培養學生優秀的道德行為。制定切實可靠的音樂常規:從學生步入音樂教室、師生問好、坐站姿勢等都要養成一定的規范動作,以培養遵守紀律、舉止文明、尊敬老師的良好行為;基本訓練要通過發聲練習、節奏訓練、聽音練耳等培養學生和諧統一的良好心態;課堂小結要鼓勵學生發揚優點,克服缺點,培養學生積極進取、努力向上的精神。通過這些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習慣和高尚的行為。

(三)音樂實踐活動,讓德育在學生心中開花

音樂是表演的藝術,音樂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德育的重要平臺。讓學生實踐的舞臺上展示自己,能不斷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相互學習、磨煉毅力,使其能有一個健全的人格,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到“真善美”。

音樂實踐活動包括課堂音樂活動和課外音樂活動。課堂音樂活動主要是通過師生之間實現信息的傳遞和轉化,需要師生共同來塑造、表現,創造音樂美,在教學雙向互動中得到教學相長。音樂課外活動可以有舞蹈隊和合唱隊等形式,它能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增強集體主義觀念。通過活動使學生正確認識到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懂得了互敬、互愛、互助。

1、歌唱、演奏過程,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

在音樂實踐活動中創作、表演、欣賞三個環節的協作配合是非常重要的。獨唱、獨奏有與伴奏合作,與觀眾上下呼應的關系,合唱、合奏有個體與集體以及相互間協同配合的關系。只有方方面面的協調配合,才能把作品完美地表現出來。小組創作表演的合作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互幫互助、共同進步,從而激發學生強烈的集體主義精神和合作精神。集體主義意識在合唱、合奏中是何等的重要,而相互配合協調這種意識正是學校德育教育中重要的內容。如歌曲《小蜻蜓》以跳躍的節奏、優美的旋律、形象的歌詞表現了活潑、輕盈的蜻蜓形象。在分組展示競賽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們有的唱、有的舞、有的奏、有的指揮。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音樂潛能,并學會與人合作、與人交流、公正評價的能力,增強了集體主義精神和合作精神。

2、聲樂、器樂訓練,培養了學生勤奮堅毅的品性

學習歌唱,掌握樂理要付出辛勤地勞動,學習演唱、演奏更要經過長時間的堅持不懈的刻苦努力,要多聽、多看、多練,具有堅忍不拔的品質毅力,才能成功。音樂技能訓練的時間一長,學生就會產生厭倦情緒,因此音樂教師要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激勵學生以堅強毅力學習音樂,嚴格要求學生?!芭_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要使學生知道,美的歌聲、樂聲是通過不懈努力換來的,從而培養學生勤奮刻苦、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質。

3、培養審美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

音樂教學致力于培養學生對美的感受力、鑒賞力和表現力,道德教育也要求人們懂得真善美,假惡丑,兩者有著共同的美育任務。音樂教學在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學生在音樂課上接受美,創造美,更深刻地認識美,享受美,運用美,進而以美的心靈來感受美,表現美的境界。當學生用正確的審美觀來審視周圍的一切事物時,就比較容易分清美、丑、善、惡,從而自覺地以真善美作為行為的準則,抵制各種不健康的思想行為。

4、發展學生個性,促進各類學生成長

音樂是一門情感藝術,對人的情緒有巨大的感染力作用。在音樂教學中,要特別注意加強對不同性格特點的學生進行引導和培育;揚長避短,促進后進學生轉化;因材施教,充分發揮學生個性。成功的音樂教學對后進生的轉化和學生個性的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些調皮學生在歌唱上有突出表現,老師如果適時鼓勵指導,會成為出色的校園小歌手。集體性的音樂活動更有助于學生集體榮譽感、上進心的加強,對健全學生的人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用音樂教學強化其他教育途徑的效果,讓德育在學生心中結果

音樂教學不但是滲透德育的重要途徑,而且還具有密切配和其他德育途徑,強化教育效果的作用。

1、音樂能提高思想品德教育課的課堂效果

思想品德課與音樂課在教學內容、方法上有不少共同的地方。思想品德課中的愛祖國,愛勞動,愛集體,勤奮學習,尊敬師長等內容,音樂教材中都有反映,加上聽、唱、奏、跳的特殊形式,音樂本身的德育作用十分明顯突出。用音樂配合思想品德課,兩者有機的結合,能使思想品德課更生動形象,教育印象會更深刻,教育效果會更顯著。如思想品德課教學《我愛我的祖國》,講到《國歌》時讓學生聽一聽,唱一唱,莊嚴雄偉的樂曲使課堂氣氛更加濃烈,更能激起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

2、音樂能增強班隊活動的感染力

音樂是班隊活動必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可直接激起與音響運動形式相對應的情感,使情感得到調節。音樂使班隊活動生動活潑,充滿生氣,氣氛熱烈,更具魅力,學生在唱唱跳跳之中受到感染,接受教育。同時在班會課中,還可運用音樂課中學到的旋律等音樂知識,讓同學為班級創作班歌,使班隊活動活潑而富有特色。這樣的班會活動不僅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又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另外學校的一切活動幾乎都離不開音樂,舉行大、中、小隊主題會要唱隊歌,文藝匯演、校運動會、藝術節更離不開音樂:編創主題歌,挑選伴奏音樂,創作宣傳鼓動的歌詞等等。有了音樂,活動形式活潑生動,學生興趣盎然,活動效果明顯。

德育教育是人格教育的核心,促進人的全面素質發展是德育的根本任務和目的。在音樂教學中充分滲透德育,正是把對培養孩子全面素質的“艱苦任務”變為孩子自己樂意接受的“寶貴禮物”的一種最佳形式。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是要通過音樂來完成塑造人的靈魂,完善人的生命,提高整個民族素質。

德國音樂家亨德爾講過:假如我的音樂只能讓人愉快,我很遺憾,我的目的是讓人們高尚起來。以音樂培育學生的心靈美,以音樂啟發學生的智力,以音樂呼喚學生的情感,以音樂進行德育教育。因此,讓我們深入挖掘音樂教育中內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潛移默化地把這些思想情感充分地展示給學生,讓他們更好地感受、體驗和表現,并從中在道德上受到影響,情操上受到陶冶,心靈上受到啟迪,直至意志上受到熏陶、感染,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德育境地。

參考文獻:

[1]《音樂課程標準解讀》,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2001年5月第1版

[2]《音樂教育與美育》,《中國教育網》,2004年5月7日

[3]《音樂教育與德育》,《洪嘯音樂工作者網站》,2004年5月7日

[4]《中國音樂教育》,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

[5]《音樂教學中德育教育點滴談》,[J]希望月報,劉竹琴,2004(14)

[6]《音樂教育教學》,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1996年11月第1版

[7]《淺談音樂教學在小學德育中的作用》[J],基礎教育研究,農逸,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