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課時影響綜述

時間:2022-06-03 11:20:00

導語:美術課時影響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美術課時影響綜述

一、教學“中空”,知識前后難以銜接,不符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

小學的學習過程是一個由感知———理解———鞏固———應用過渡發展的過程。這一過程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的培養的側重點雖然不一樣,但非常符合學習一個新知識的規律。美術教材安排了許多關于美術基礎知識的課。比如:設計、構圖、透視等。這些課比較抽象,對于小學生來說難以吸收和掌握。我在教學中,遵循先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感知各種美感和規律,并引導學生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見解,最后再引導其總結發現的規律和方法。雖然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能有一部分時間通過創作、練習來鞏固知識要點,但一節真實的美術課絕對完成不了整個過程的學習。它需要至少兩節課的時間來完成。美國一所著名的大學有這樣一個很特別的系———陶藝系。教授根據測試將學生分成兩類:一類是具有天賦的,一類是天資平平的。天才類的,教授只要求他們一學期創作一件藝術品,另一類教授則安排他們每星期交十五件作品,不管作品的質量和藝術特色,只要有就行。學期結束,這兩類學生都要交一件作品。教授請來一批專家對所有作品進行品判,結果優秀的作業大都出自天資平平但實踐機會多的學生手中。同樣美國學習成效的金字塔理論也告訴我們學生對通過實踐獲得的知識記憶比較深刻。我們現在的美術課堂,通常就是這樣的情況:學生剛剛實踐或者進行到一半的時候一節課結束,要想繼續還得等幾天后的下一節課。真正等來一節課時,很多學生都把知識要點還給了我,在作業中的思維和想法也難以銜接起來。這樣分散的課時安排,打斷了學生實踐的連續性,不符合學習規律,達不到教學效果。

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美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美術教學說到底就是教師借助于一定的媒質、技法、法則引導學生嘗試創作新的視覺形象的過程。美術教學能順利完成的首要環節就是材料的收集、學具的準備。光是學生的畫具大家熟知的就有水彩筆、熒光筆、油畫棒、水粉一套畫具、水墨畫的一套畫具,手工制作的還不在此列。我們美術老師針對學生年齡特點,采用分學段使用不同畫具,一般一學段使用一至兩種,并在開學前就讓家長準備好,學生報道后帶來按班級分小組放在畫室,隨時準備使用。教學中遇到的真正困難是手工制作材料和一些特殊的課需準備的資料難以準備好?,F行蘇教版美術課程小學段的十二冊教材中,涉及的美術種類全面、廣泛。教師和學生需要準備的這些資料和材料相當可觀。我們任教的班級都在八九個左右。如果學期前就布置學生收集好帶來,整個畫室容納不下。通常我們都是這一節課布置下一節需要的材料,有的學生當天會記得要收集材料,可因為第二天沒有美術課,不會把收集的材料放到書包里帶來帶去,這樣很不方便。(這一類的學生每班約五、六名左右。)這樣等到下一課堂,保守估計全年級每班大約每次都有十到十五名學生沒有材料可做。老師能提供的材料數量也有限。這種情況經常會讓師生都處于巧婦無米的尷尬狀態。解決好這一難題,美術課就成功了一半。

三、學生興趣難以維系

很多學生與身俱來,從小就對美術產生濃烈的興趣。有的學生一般,有的學生甚至不喜歡。美術教育的目的在于普及和提高。所以對教師而言,教好每一節課是自己應盡的義務,培養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自己窮盡一生追求的目標。興趣有時就和我們常說的“頓悟、開竅”有很大的相似性,抓住一剎那思維的火花,學生就有可能對學習感興趣,學習態度和情緒將會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興趣有可能就此產生。相反如果學生屢次錯過這樣的機會,興趣長久被壓抑,我想就連學生學習的心情都沒有了。他們逐漸適應了這樣的學習狀態。這就和科學家做的許多實驗非常相似。科學家用跳蚤做了如下實驗:跳蚤一般每次能跳大約一米高,是生物界的跳高冠軍??茖W家把它們裝在一只十幾厘米高的瓶子里,封好口。剛開始它們都極力往上跳,結果每次都被重重地摔到瓶底。重復了許多次,跳蚤們終于只在瓶里反復跳,即使科學家們拆開封口,也沒有跳蚤跳出瓶口。在教學中,我碰到很多這樣的情況:比如引導學生學習《想象中的怪獸》,學生探究完了方法后,興趣非常高,交流好想法后,我讓學生大膽表現自己的想法。學生興致勃勃地作畫,畫到一半下課鈴聲響起,思維和興趣中斷。等到再次回到課堂,那是兩天后,那位學生很沮喪,繼續創作時,他已經提不起當時的熱情。經歷多次的這種挫傷,很多學生學習興趣會大大降低。

四、師生精神難以培養

我們學校目前共有四十個班,五位美術老師,加上學校的拓展型課程,平均每人每星期十七節課。每位老師都配有自己的專用教室,所有的美術課老師都必須將學生帶到畫室上。這本來屬于理所當然的事。但有些課像水粉課,老師和同學都好象力不從心,感覺就是在“趕”時間。下課十分鐘,老師得先去班級將學生帶至畫室,然后需要花至少五分鐘的時間準備學具,因為水粉課需做的準備較多,有時難免用到上課的時間。下課前不管畫完還是沒畫完,要提前大約十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分批清洗、收拾干凈。一節課去頭掐尾,學生真正作畫的時間很少,有的甚至剛構思好才動了幾下筆,就要收拾畫具了。老師也要急匆匆地整理一下教室,迎接下一個班級上演同樣的場面。隔幾天同樣的班級還會重復上演如此情景。這樣從學新知到所有學生完成作業,最起碼要三課時甚至更多。一學期也教不了多少課。老師和學生也很難在這樣的環境下,具有平和、安靜的心境工作和學習,就更不能培養耐心、專注、一氣呵成的精神了。我曾經征得校領導同意,將有些班級的兩節美術課,調到一起上,上了一學年,集中上課的優越點和不足之處我還沒有來得及去研究總結,至少可以直接看出學生的作業質量和心境好得多。我和其他美術老師也曾經向教導處領導提出我們的難處和建議,安排課務時盡量能相對集中。教導處因我們課時太多,況且義務教育階段的其他學校幾乎沒這先例,我們的請求成了泡影。小學階段美術課時安排分散的這種現象,不僅只存在于我們學?;蛭覀冞@一地區,全國大部分地區都這樣。對此大家都習以為常,好象就約定俗成,形成了一種制度,我們只要遵照執行就不會錯,不需要去探討去研究它到底合不合理,到底適合不適合師生教學的規律。其實一種方法或一種制度和要求的施行,不但要根據本校的實際經過反復實踐和總結,而且在實行的過程中也要不斷完善和變化。這不禁令我反思起我的教學行為:在教學過程中,我應該怎么做,才不會拘泥于教本和已有經驗,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簡單總結了以下幾點的做法和經驗。

第一:加強實踐,努力找到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教學法。俗話說事不躬親不知難。教師不加強對教材和學生的研究,就做不到胸中有丘壑,不可能在課堂生成中有智慧地引導學生。在執教蘇教版二年級《點、線、面》這一課時,我在上課之前就一直考慮什么是點?什么是線?什么是面?豐富的形狀和多變的線條會迷惑我們觀察的眼睛。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它們經常會在不同的環境中相互轉變,更增加了學生感受、認識的難度。我怎樣才能對七八歲的孩子講明白這么抽象的概念呢?除了熟透教材上提供的資料外,我還利用網絡資源去查找更多的資源和教法,然后不斷梳理自己搜集的材料,總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最后我決定用比較的方法引導孩子認識點、線、面。只有教師課前對教材認真研究、主動探索,積極思考找到學習某個知識的方法,才能教給適合每個學生學習的方法

第二:要引導學生大膽探索,勇于質疑司空見慣的現象。我國在現階段,特別重視創新人才的培養?,F在實行的素質教育也從目標和內容上具體規定了創新的含義。簡單一點說:創新教育就是通過教育,把學生素質中的一切創新潛能都釋放出來,培養全面發展的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是傳授知識的主體,教科書是教師研究的對象,教師考慮得多的是怎樣教得好,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學生怎樣學得好,教師是傳授知識的主體,學生則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創新意識被抑制和扼殺。其結果往往是教師把學生的思路都引進了自己個人的小胡同里,久而久之,學生的思維都變成了統一的模式:不斷記憶知識。學習變成了記憶力的比賽。在學生的頭腦中,教科書和老師絕對權威。創新教育要求教師不拘泥于書本,不迷信權威,不墨守成規,在教學上大膽探索,勇于開拓,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新課標也要求教師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和興趣出發,把知識轉化為需要解決的問題.讓學生在質疑、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注重抓住一切機會,引導學生實踐和探究司空見慣的現象,勇于對書本、老師質疑。德國文化教育家斯普朗格認為: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個人格心靈的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育最終的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我在教學冷色和暖色這一課時,當我小結色彩的冷暖是人們心理的感受,把白布染成紅色和藍色,不放在陽光下,它們的溫度不會改變。當我話音剛落,就有學生舉手說:老師不對,我們科學老師說不同色的衣服即使不放在太陽光下,比如燈光,它們吸收的光也不一樣,溫度也不一樣。有同學反駁說不對。雙方爭執起來。我立刻表揚了學生。好,大家都太棒了。如果我們大家對一個知識都持懷疑的態度,并去探究它,我想可能會發現更多不為人知的知識和道理。同學們,你們都可以親自做一做這個實驗。老師非常期待你們的實驗結果。我想即使沒有學生去做這個實驗,也會達到遇到問題不要爭執,實踐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的教育目的。

第三:不能輕易對學生提出各種要求和規范。新課程倡導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在教學方法上采用啟發式。這就要求教師重新樹立學生觀,重新改革自己的課堂模式,確實做到以學生為中心。但并不是說放松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著名思維家孔子曾說:少成若本性,習慣成天然。說明在兒童時代養成的習慣,會隨同孩子畢生,影響孩子終生。所以教師對學生提出的習慣要求不能太空泛,太抽象,要細,要實,要學生一聽就懂,知道做法,操作性強。而我說的不能輕易對學生提出各種要求和規范,是針對我們的課堂,老師不要自己設計許多條條框框,都想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思路發展,應該重視以學定教。俗話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從關注學生的情緒狀態、注意狀態、參與狀態、交往狀態、思維狀態、生成狀態出發,設計、調控自己的教育行為。每個孩子都是一束自然光。我們了解學生不僅應認識其每一單色光以及它的波長和特點,更重要的是把不同波長的光組合一起,最大程度地促進每一個兒童的全面發展。教育要想成為能夠打開發揮每個人的創造力大門的鑰匙,我們需要徹底丟棄傳統觀念,真正以學生為中心,不斷學習、創新、探索、總結,尋找到最恰當的支點和杠桿,以期更接近教育,并共同將它推向寬廣、良性的發展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