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人類學視角下的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
時間:2022-10-10 03:37:00
導語:審美人類學視角下的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英文標題】SeeingTheNanningInternationalFolkSongFestivalfromTheViewpointofAestheticAnthropology
GEMing-fu
GuangxiNormalUniversity,Guilin541004,China
【標題注釋】本文為廣西教育廳科研項目“審美人類學系列研究”階段性成果。
【內容提要】在對原生態民歌和后現代民歌做出比較的基礎上,從審美人類學角度,即運用人類學的實證方法從審美需要、審美能力、審美交流、審美意識形態等方面對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做出闡釋。由此得出,在當代社會,民歌面臨一個發展的新契機,我們應該根據社會的現代需要在保存其人民性、民族性的基礎上著重凸現民歌的現代美。
【英文摘要】Basedonthecomparisonoforiginalfolksongswithmodernones,andstartingfromtheviewpointofaestheticanthropology,thearticletalksabouttheNanningInternationalFolkSongFestival,concludingthatfolksongsfaceanewopportunitytodevelop.
【關鍵詞】民歌節/審美人類學/審美需要/審美能力/審美交流/審美意識形態/FolkSongFestival/aestheticanthropology
【正文】
[中圖分類號]C91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3887(2003)01-0048
審美人類學是一門新的學科,它傾向于把美學和文化人類學結合起來,找出美學研究的新方向。該學科用人類學的方法和概念系統來研究和闡釋美學問題和審美現象,即在田野調查的基礎上,比較分析不同種族、民族在審美習慣、審美制度、審美傳統方面的區別與聯系,這一理論傾向既是現實要求,也是學理上的需要,可能解決困擾學術界的美學危機問題。本文試從這一角度審視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以期做出有益的闡釋。
民歌,又叫民間歌曲,是一種古老的文化形式,植根于民間,植根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在美學上,民歌以任性而發和準確地復制文化傳統的特殊基因為特征。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社會處于轉型期,隨著傳播手段的現代化以及文化關系、審美關系的諸多變化,民歌本身也隨之發生了一系列變化,民歌的現展問題成為音樂界和學術界關注的焦點,引起了大量的爭議,如民族性的怎樣成為世界性的?民歌的現代唱法是否會改變其文化基因?具有民族個性的美與現代的美是否相融,怎樣把握其美學意義?等等。[1]而廣西南寧市連續舉辦(1999、2000、2001年每年11月份)的三屆國際民歌藝術節更是給人以強烈震撼,加深了人們對以上問題的爭議與思考。在我看來,要弄清楚這些問題,首先必須清楚把握原生態民歌(傳統民歌)的本質以及其與后現代語境下民歌的區別。
一、原生態民歌與后現代語境下的民歌
一般認為,原生態民歌具有自發性、民間性、口傳口授性的特點,是一種純民間的藝術形式。它產生于人民群眾的勞動、斗爭、生活、娛樂之中,真實反映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所以歷來受到人民群眾的喜愛,是人民群眾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之一。這種民歌多為集體創作,民歌手人人都可以加工潤色,而其口頭即興創作方式有很大的靈活性,不受定稿限制,眾多歌手的創造,體現為民歌中集體智慧的融合,而且這種融合幾近天衣無縫。這些特征使民歌的旋律呈現一種大眾化色彩,并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是民歌最重要的特征,即民歌之為民歌的關鍵所在。
根據古典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顯示,我國民歌大約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对娊洝肥俏覈糯钤绲拿窀柽x集,但是很遺憾,由于種種條件的限制,《詩經》中只記載了歌詞,而沒有留下旋律,而后者對于民歌非常關鍵。以后的各個朝代所記錄的民歌也是如此。春秋時期,楚國的民歌比較繁榮,戰國后期,詩人屈原和其他楚國詩人,對楚國民歌進行了搜集整理,稱之為《楚辭》。漢武帝時,設立了專門音樂管理機構“樂府”,主要從事民間歌曲的搜集整理工作,流傳至今的如“漢樂府詩”。漢魏六朝的民歌,繼承了前人的優良傳統。唐代民歌也相當繁榮,唐玄宗時,設置了“教坊”,廣泛搜集整理民歌。宋詞的出現,元曲的發展,也與民歌有密切的聯系。明清時代,民歌亦有所發展,反映的內容也更加豐富。可以說,各朝各代都為民歌發展做出了自己一定的貢獻。
審美人類學視角下的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
當然,民歌這一藝術形式的發展和繁榮有其一定的社會和文化背景,就如古希臘神話的發展和繁榮需要古希臘當時的社會和文化背景。在經濟落后、交通不便、文化不發達的條件下,演唱民歌是當時人民群眾生活、娛樂的一種重要形式。即是說,民歌的繁榮和發展符合當時人民審美和交流的需要。
與此相聯系的是傳統的民歌節,它在形式和功能上相對單純,意識形態色彩相對較淡。和現代民歌節相比,它并不運用或者說無法運用一些現代高科技,沒有也不可能受到現代流行音樂的影響;在功能上則更多是人民群眾之間的交流和娛樂,沒有太多的功利色彩,與經濟活動的聯系不是很密切。
進入21世紀以后,社會進入了文化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傳統形式的民歌當然是文化人類學理論研究的范本,但是它已經不再完全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F代社會里,人的審美需要、審美能力、審美交流、審美意識形態等所處的審美關系都已發生變化,主流意識形態對待民歌的態度也不同于以前。隨著科學技術的高度發達,本雅明所預言的文化藝術機械復制的時代高度發展,各種文藝形式如戲劇、電影、廣播、電視、錄像、錄音等得到大量的普及,這使人們的娛樂形式大大增加,演唱民歌隨之大量減少。在這種語境下,民歌適應時代的發展,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
論文審美人類學視角下的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來自
首先,民歌的外延有所擴大。我們現在習慣于把按傳統民歌的旋律填上新詞的民歌稱作“新民歌”(這頗類似于中國古代根據詞牌名——某種旋律的代稱填詞)。新填詞的民歌,其改變幅度各有不同,小的可能只是改變幾個音或節奏,大的可以擴充結構,適當改變其旋律。新民歌有些仍然沿用原名,有的則根據新內容改變其名稱,后者如《東方紅》就是根據山西傳統民歌《騎白馬》改編而成,《雪山放金光》則是根據藏族傳統民歌《弦子》改編而成等等。南寧國際民歌節中演唱的民歌就多為新民歌,與人民當代的生活聯系在一起,如開幕式上的《廣西好》、《夢壯鄉》等就是專門為民歌節而創作的,青秀山歌臺的“廣西山歌擂臺賽”上演唱的民歌甚至與黨的“三個代表”、反恐怖斗爭、宣傳計劃生育政策聯系在一起。由于表現新的內容和思想感情的需要,旋律也隨之發生了一定的變化。
顯而易見,“新”只是相對而言的,經過一段時間的廣泛流傳之后,新民歌會重新成為傳統民歌。如開幕式的主題歌《大地飛歌》,現在已經是廣泛流傳,頗似傳統民歌。正是這樣,每一個時期的人民都會對民歌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不同之處在于,現代人的個性意識極為強烈,“新民歌”創作中的變化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大,數量都要多。
與此相聯系,在這個強調個性、消解中心和崇高的時代,人民群眾集體創作的可能性逐漸減小。建國以來,有很多的作曲家從民歌中吸取養料來豐富自己的創作,最重要的是對傳統民歌的吸收,只要旋律仍是民間的,亦可稱之為新民歌。這種情況在今天尤為突出,只是由于其運用了許多現代高科技輔助手段,如配樂、燈光、音響等,容易使人把它與流行歌曲混淆,如臺灣著名偶像派歌星周華健的成名曲之一《花心》,就是根據日本一首講生命的民謠改編而成,基調由原來的悲觀改為樂觀,但是不知情的欣賞者一般視之為一首流行歌曲。在西方,現代主義音樂取材于民間音樂也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如匈牙利現代派作曲家羅斯托克的作品就大量使用了民間音樂的素材,過分偏執的傾向于十二音系。南寧國際民歌節上演唱的民歌亦多屬個人創作類型的民歌,如其主題曲《大地飛歌》,以及《走進西藏》等。
在當今語境下,由于演唱民歌的減少,僅由口傳口授保存民歌已經不現實。機械復制時代應以機械復制方法保存民歌,民歌集成是搶救、保存和繼承民歌遺產的極為重要的方法。它通過曲譜、歌詞、錄音、相片、文字等各種形式的綜合,把各民族各類優秀民歌以及相關資料加以保存,再通過出版、發行,廣為傳播,讓更多的人了解我國民歌的盛況。民歌節是保存和發展民歌的有效手段之一。
同時,在當代這種語境下,人類各科知識相互交叉滲透,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之間的知識共享成為必然,任何學科都不可能單線發展。這在南寧國際民歌節的復雜表現形式中已有鮮明的反映。民歌這一民間藝術形式兼融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各個側面,可以為文學、民俗學、社會學、哲學、人類學等諸多學科提供理論資源,深化這些學科的發展。時代的發展決定了民歌的傳播與發展必將與自然科學聯系在一起。而南寧國際民歌節則為我們展示了一個民歌與各種高科技(舞臺、燈光、音響等)以及各種音樂種類(流行音樂、美聲唱法)的大融合。雖然這里涉及到“明星效應”等復雜因素,但民歌本身仍然占據著主導地位。
二、審美人類學視角下的南寧國際民歌節
前面已經提到,在文化全球化、信息化的當代社會里,隨著社會的轉型,人的審美需要、審美能力、審美交流、審美意識形態等所處的審美關系已不同于以前,這必然影響人民對待民歌的態度和方法,并進而影響民歌的發展。下面就試從以上四個方面對南寧國際民歌節這一個案予以分析,以期對民歌在當代的發展有所幫助,進而對民族文化在當代的發展和建設有所啟迪。
審美人類學視角下的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
審美需要,簡單說就是主體要求進行審美活動的需要。一般認為它可以分為兩個層次:基本的生理—心理需要和深層的情感需要與理想沖動。它既是一個經驗性、現實性的理論范疇,從屬于“日常生活”這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基礎性概念;同時,它還是一個個體性的范疇,它以受動的形式把個體的欲望與社會意識形式聯系起來,把身體與精神聯系起來,把現實與歷史聯系起來。[2]對當代社會審美需要問題的理論研究,是解釋民歌在今天魅力仍存的關鍵,也是對民歌在將來發展有科學預測的關鍵。這里要談的主要是后一層次的需要。
資本主義社會以前,審美需要和其它形式的需要(個體的情欲以及功利性需要)處于同一個維度上,是密不可分的。藝術在這個時期還沒有像現在這樣獨立出來,只是“技藝”的一部分而已。如中國古代的敦煌莫高窟佛教雕塑藝術,現在看來是雕塑藝術中的瑰寶,但在當時是帶著極強的實用目的的;今天我們看作民間藝術的民歌,在當時也只是人們交往和娛樂的一種工具,“以歌代言”的傳統就說明了這一點。在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以后,在浪漫主義文化和美學理論中,審美需要與世俗性的功利需要呈現二元對立,審美需要成為一種反對物化的需要。人們向往一種趨向無限的理性精神,藝術承載了這一理想,因此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民歌也開始被作為一種藝術形式而受到重視。
在后現代信息化社會,人的審美需要也開始出現大的變化,人們開始習慣于用科學技術來包裝一切,那種追求無限理性的精神正在趨向消失。在這個文化略顯浮躁的時期,審美需要所在的文化關系已經發生變化,其象征體系也正在隨之改變。在這個社會的轉型期,人們普遍感到一種文化的創傷,需要一種自我修復,二者之間存在一種文化的張力。對于第三世界的文學藝術來說,受創傷的原因更為復雜,包括社會內部的矛盾和危機以及社會的各種壓力。這使它們面臨嚴峻的使命,即要使這種文化的創傷變形為審美對象,進而獲得文化的修復。在阿多諾看來,現代音樂以其特有的表現內容和表現方式使人脫離異化的現實,從而使人和現實所喪失的真實內容相交往,挽回了人在現實中所失去的希望。就民歌以及民族文化而言,其發展和演變必然與時代的這一審美需要相一致,和現代音樂以及高科技相結合,增加可供交流的符號,進而增加交流的能力。
中國的經濟和文化發展不平衡,處于多層次共同發展的狀態,再加上政治等其它因素的影響,人民的審美需要呈現多層次狀態,使民族文化的發展必然呈現出一種多層次并行發展的狀態。人民對民歌的審美需要也是如此,但是總的傾向是向“現代”靠攏。在南寧國際民歌節期間,筆者在對觀眾的采訪中發現,人們對民歌的審美需要各有不同,但是卻有幾個大致的方向,其中很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在傳統民歌與“新民歌”(尤其是和現代高科技相結合的那些)取舍中的矛盾心理。尤其是歲數偏大的人,他們大都表示,由于出生時代等原因,他們對傳統民歌有著十分深厚的感情;然而他們又大都同時承認,改編后的民歌由于加入了高科技的燈光、音響等輔助手段,旋律更加好聽,文化含量更高一些,這在朝陽花園歌臺以及青秀山歌臺(民歌改動幅度相對較小)的觀眾中中老年人相對較多可以看出。青年人則大多表示并不反感傳統民歌,但是更喜歡改編后的民歌,這在民歌節開幕式的觀眾情況上也可窺見一般。據筆者目測,幾萬觀眾中95%以上是中、青年人,尤以青年人居多,且現場氣氛相當熱烈(當然這與“追星”等因素有關)。據海南儋州一位年輕女歌手介紹,在他們的家鄉仍然存在“以歌代言”的現象,但是他們也很喜歡流行音樂,二者處于并行發展的地位,從民歌的發展角度考慮,她還是比較贊成在保持民族性的基礎上適當與現代高科技相結合。這種層次各不相同的審美需要,是我們在對民歌的發展中應該注意的問題。南寧國際民歌節的這種多層次性是與人民對民歌不同層次的審美需要相適應的。
與審美需要密切相關的是人的審美能力。審美能力是涉及人類社會最本質的核心能力,是審美關系的載體,與人類社會的發展密切聯系,與社會的運動、審美需要的發展相一致,所以審美能力是動態的,不是靜止不動的。它與審美啟蒙關系密切,是近代啟蒙主義以來的一個重要的美學問題。此前,由于人的審美需要并沒有單獨獨立出來,審美能力與其它能力如認知能力、勞動能力、交流能力等也處于同一個平面上,人的各種能力處于混沌狀態。審美能力問題隨工業社會的發展而出現,與人的認知能力、勞動能力等發生了嚴重分裂。隨著資本主義文明的進一步發展,這種分裂就越深刻,藝術與非藝術也就越嚴格劃分,審美能力與經濟、技術、倫理、政治等能力相分離。民族文化在此間的發展呈現相對獨立傾向,民歌也不例外,對它的審美欣賞與人的以上各種能力相對分離,更多表現為情感和娛樂的一種方式。
在后現代文化全球化時代,隨著人類的各種知識出現重新融合趨勢,審美能力與其它各種能力也開始出現重新融合趨勢。人的各種能力之間關系的變化影響了民族文化的發展,使其功能重新呈現一種復雜的形式。受此影響,民歌這一民間藝術的功能也隨之更加復雜。
審美人類學視角下的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
南寧國際民歌節期間,人們在欣賞民歌這一藝術形式的同時,與經貿洽談會(經濟能力)聯系在一起。雖然這次經貿洽談會并不是民歌節本身的一部分,然而主辦者把時間安排在民歌節期間,吸引客商的目的顯而易見。這期間總簽單159.6億元人民幣,可謂收獲頗豐。而廣西黑五類食品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南寧桂源房地產開發實業有限公司、中國農業銀行廣西區分行、廣西柳州卷煙廠、南寧卷煙廠、南寧市恒大有限責任公司、南寧萬泰啤酒有限公司、僑鳳企業、廣西電力等企業對民歌節的贊助行為則突出體現了民歌節的廣告功能。寫著這些企業及其產品的小旗掛滿南寧市的大街小巷,有效地擴大了它們的知名度,對企業以后的經營無疑會大有幫助。其宣傳功能(或說意識形態功能)雖沒有如此鮮明,且大多相對比較隱蔽,卻也不可忽視,這一點下文“審美意識形態”一節中再作詳細地論述。人的各種能力的結合是必然趨勢,一味地否定它與經濟能力的結合沒有實際意義,重要的在于根據新的形式調整自己的思路,進而有效促進民歌的發展。
從人類學的角度看,可以把形象作為某種表達“關于人的東西”的表象符號,正是通過這種關于人的東西,人們才得以溝通和交流。[2]而藝術恰恰是相當合適的表意的形象體系,因此藝術被給予前所未有的地位。在這種背景下,民歌作為一種藝術也受到了研究者們的重視。
在當今文化全球化的語境下,科學技術進一步發展,民歌在作為人們溝通和交流媒介的基礎上,和其它形式的交流重新出現融合趨勢,這影響到了民歌的功能。在南寧國際民歌節期間,人們一方面通過民歌這一“形象體系”達到了思想感情的互相交流,另一方面,經貿洽談會熱火朝天,這里進行的是資金的交流。這次民歌節請了大量廣西以外甚至國際上的著名歌手來演唱他們各自的當地民歌,如澳大利亞的詹姆斯·布朗戴爾(《羊毛剪刀喀嚓響》)、西班牙Blavo弗拉明戈舞蹈團(西班牙弗拉明戈舞蹈)等,在這里進行的不僅僅是音樂的交流,更為重要的是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的交流和心靈的溝通。這里既有傳統的老歌,又有新創的民歌,它們進行的則是古今之間的交流。審美交流與經濟交流、文化交流、古今交流等錯綜復雜地結合在一起,這種變化使得人們重新從審美交流的角度思考民歌在現代的發展問題。
民歌的審美意識形態功能與以上三個方面密切聯系,更加值得注意。審美意識形態與一般意識形態一樣,都是由經濟基礎和社會生活條件所制約和限定,都具有強大的實踐力量和巨大的同化力量,以及對經濟基礎而言的相對獨立性。與法律、哲學、倫理、宗教等“意識形態”方式不同,審美意識形態以與想象密切結合的情感為基本中介,因為情感和想象的特殊性,審美意識形態呈現出離經濟基礎較遠的距離和較為復雜的辯證屬性。在阿爾都塞看來,審美意識形態就是人們溝通和交流的媒介。他主要從形象和儀式,或者說從形象和意識形態的關系入手來研究。民歌與意識形態有關,學界早有論證,從《詩經》所記載的民歌就可以看出人民對當時封建地主階級主流意識形態的反抗,如《碩鼠》等。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以后,民歌的審美意識形態功能得到了加強。阿爾都塞同時認為,審美意識形態作為審美交流的媒介,既是一種意識形態性的情感話語,又是一種與個人利益相聯系的特殊形象。信息化社會的今天,人們之間的交往和交流越來越趨向于依賴媒體(報刊、雜志等)、電視、因特網等工具,與同事、朋友以及具有相似興趣的“陌生人”進行大量的信息交換和社會情感的交流。民歌節期間,當地媒體給予了大量的報道,網上還長期設立了報道民歌節以及相關消息的網站(),其審美意識形態功能比以前更加重要,政府也給予其相當的重視。
南寧國際民歌節作為一個藝術的節日,它以與想象密切結合的情感為基本中介。而文化部社會文化圖書館司、國家民委文化宣傳公司、南寧市人民政府的聯合主辦,地方政府領導人的出席講話等加重了民歌節的意識形態色彩。為著政府的利益著想,我們可以不把民歌節看成藝術事件,而把它看作一種社會政治事件,它講述或者參與著社會場中各種力量之間正在進行的游戲。民歌節作為社會參數,其主題有好幾種重要的變奏。
南寧國際民歌節還可以被解讀為時代的標志。每一個歌臺、每一首歌都可以對照其社會語境進行閱讀。在此話語方式下,民歌節有多種主題,反映著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社會群體的需要和幻想,在某種程度上描繪出日常生活的輪廓。如今年的民歌節以其鮮明的國際性、現代性、民族性為特色,反映了全球化、信息化的社會背景,表明即使是處于雙重邊緣位置的廣西也面臨巨大變革,適應時代,尤其是年輕一代的審美需要。在這種欣賞中,民歌揭示了時代的種種社會張力,同時又為這些張力提供了解決之道。在這里,民歌節可以被闡釋為一種社會記錄文件,日常生活的主題學。青秀山歌臺的“廣西山歌擂臺賽”,則主要適應了中老年人,尤其是老年人的審美需要,由于語言和文化背景的差異,青年人和外國游客無法真正融入其中,來此更多是為了滿足某種新鮮感和獵奇感,這從現場觀眾的反映即可表現出來。
審美人類學視角下的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
把民歌節作為時代的標志進行闡釋,也就同時強調了它與社會語境的關系,雖然這種關系極難把握。馬克·波斯特在評論廣告時曾經說過:“沒有一個簡單的公式可以預先保證廣告與社會恰到好處地聯系起來。如果有的話,廣告制作者就能夠保持長盛不衰的記錄了”。[3]這句話用來評價民歌與社會的關系同樣合適。沒有人能準確預測,一首民歌會怎樣被各種群體與階層的觀眾所接受。民歌節本身也是一種以聽覺為主、視聽結合的活動,這更增加了其復雜性以及被多重闡釋的可能性。如開幕式上同樣是為民歌節而創作的郁鈞劍演唱的《廣西好》和陳明演唱的《夢壯鄉》,結局卻大不相同,前者用非常直白的話語稱贊廣西,觀眾反映相當一般;而后者的“……為什么臉上總沒有憂傷,為什么眼里從沒有淚光,只因為銅鼓響,只因為火把亮,明天的壯鄉,更輝煌,更輝煌”,用優美的歌詞和旋律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感情,卻是大受歡迎。據報稱,陳明身著壯衣演唱的《夢壯鄉》已悄然流行于綠城的大街小巷。又如青秀山歌臺的山歌擂臺賽第一天結束時,評委要求各參賽隊民歌的題材應側重黨的“三個代表”、宣傳計劃生育政策等,給人以宣傳重于民歌本身之嫌,使觀眾產生一種逆反心理。這啟發我們,充分發揮人的宣傳能力和民歌節的宣傳功能無可厚非,但是發揮的方式應該注意策略。
當然,作為民歌節本身,需要經得起各種不同政治立場的檢驗。民歌節存在對觀眾進行一種非理性操縱這一意識形態功能,它通過一套系統的文化機制,使主體在無意識中臣服于現實生活關系的利益和要求。通過歌詞本身、舞臺背景(燈光、音響等)、明星效應(如那英、韋唯、周華健、黎明以及一些外國歌星等)等對觀眾達到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其對民歌節的審美欣賞變成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消費,無形中達到了自然而效果頗佳的宣傳作用。
民歌節與地區經濟性要素、政治權勢的協商密切聯系。“劉三姐的故鄉”,這是一個有鮮明特色而吸引人的口號。而南寧市政府也有意把民歌建設成為南寧市的一塊“品牌”,以這一品牌引導南寧甚至廣西走向全國,進而走向世界。再考慮到民歌節其它方面如音像工業的發展、多國公司的連接方式、民歌音樂制品的銷售和市場以及它與個人、本地群眾的音樂審美習慣等,民歌節提供的情況恰似社會的縮影。它順應了當今中國社會審美意識形態的具體情況。
三、凸現民歌的現代美
在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之前,音樂界和文化界學人對民歌的現展深感憂慮,認為與現代化高科技的結合使民歌面臨生存危機,擔心民歌的現代唱法會導致改變其文化基因,會失去其鮮明的民族性、人民性以及特有的韻味,并因此反對民歌的現代化,反對民歌與現代音樂的結合。在我看來,南寧國際民歌節的成功舉辦,給了以上觀點一個明確的回答:在東西方社會都面臨轉型的大背景下,只要掌握好方法,傳統民歌面臨的就不是什么危機,而是一個轉型的契機。民歌在新環境下將來發展我不敢妄加論斷,但它肯定將不同于傳統的民歌。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傳統民歌的漸趨消亡,但不等于民歌的漸趨消亡;就像古典詩歌的消亡并不等于詩歌的消亡,相反,正是因為古典詩歌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才有了今日繁榮的白話小說和自由詩。
在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上,我們看到了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有機融合。演員演唱氣質、精神狀態的不同,賦予了傳統民歌新的生命力,使人感受一新。老歌與全新理念的演繹,更像是現代年輕人所思所想的一種表達。而這是在民歌的最主要的文化基因并沒有大變動的前提下取得的成功:各民族民歌那種特有的旋律有鮮明的體現,觀眾在欣賞中很容易區分開來;民歌本身的民族性特色在服裝、伴舞等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表達。雖然民歌節本身還存在某些問題,但是民族性與現代性的有機融合,還是給人以強烈的震撼和啟發。
現代美學理論已經證明,美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而是與一定的文化語境相聯系。也就是說,即使是同一審美對象,放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中,可以表達出不同的審美意義,問題在于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的變化。因此,一味反對民歌與現代文化的結合沒有實際意義,畢竟隨著社會的發展,民歌在這種語境中的意義也已經不同于以前。這種發展可能會導致民歌失去某些東西,如一些人所說的原始、質樸等,但是不能為此而否定民歌的現展。民族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結合并不是要抹殺民族性。南寧國際民歌節就是在保存民族性的基礎上與現代性、國際性的成功結合。不承認這種結合,表面看起來是在保護民歌,其實卻是在阻礙民歌的發展。如此發展下去,民歌再唱一千年也還是原來的老樣子,甚至很有可能因不適應社會的發展而最終消亡。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這句話我們應該辯證地理解。民族的東西要成為世界的,并不是說不能吸收現代的東西。夏商周時代具有民族性的東西比以后多,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否定幾千年的歷史進步,畢竟隨著歷史的發展,它們中的許多方面已經因為不再適應社會的需要而逐漸消亡,它們并沒有真正地走向世界。南寧國際民歌節的成功啟發我們,在今天,民族的東西必須和現代的東西相結合,才能適應歷史的發展,走向世界,為世界所承認。也只有在這個時候,民族的東西才可以說真正成為世界的。
對民歌的發展甚至民族文化(區域文化)的建設,不是要單純地保持傳統或者是一味地現代化,而是應該根據本民族、當地人民群眾的審美需要、審美能力、審美交流、審美意識形態等多層次的復雜情況,及時對思想加以調整變化,進而促進它們的發展,使其凸現現代美。南寧國際民歌節的最大價值和意義,就在于根據社會的需要,成功地凸現了民族文化的現代美,進而對民族文化的發展有所啟發:在東西方社會都面臨轉型的大背景下,只要把握好方法,民族文化面臨的就不是發展的危機,而是一個發展的契機,民族文化和現代文化并不完全對立,我們應該根據當地人民的實際,在保存其民族性的基礎上和現代性相結合,以凸現民族文化的現代美,適應當代人在審美需要、審美能力、審美交流、審美意識形態方面的具體發展。
政府對南寧國際民歌節的成功組織和運用啟發我們:政府應該加大對藝術組織和藝術活動的贊助和支持,從文化的發展來說,這種支持會促進藝術的普及,大眾審美修養的提高;從政治上來說,它的實際影響遠遠大于金錢所包含的影響,適當的政治領導和深謀遠慮的政治策略擴大了它的影響范圍。政府或者是藝術組織以及藝術活動還可以爭取企業的贊助(對當地群眾的影響和地理位置是企業衡量藝術組織對資金需求的兩項最重要標準),這對藝術組織的正常運轉以及藝術活動取得良好的組織和效果大有裨益。雖然這種贊助可能會對藝術活動本身有某些消極影響,如導致藝術在某種程度上的商品化,但是只要我們把握好尺度,就能把這種消極影響降低到最低點,使其積極意義仍然是占主導地位的。
【參考文獻】
[1]王杰.使民歌顯示現代美[N].廣西日報,2001-11-16.
[2]王杰.審美幻象研究[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3]馬克·波斯特著,范靜嘩譯.信息方式[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