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元曲女性婚戀意識

時間:2022-05-09 03:55:00

導語:小議元曲女性婚戀意識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元曲女性婚戀意識

摘要:元代是女性倫理意識覺醒的重要時期,元雜劇是其重要載體。這種倫理意識又集中地體現在婚戀意識之中。元雜劇中的女性形象表現出了強烈的對“一見鐘情”的追求,實現了從“貞節烈婦”到“紅顏知己”的升華,表露出了對門第觀念的輕蔑,并從“休妻”的無情超越到了“休夫”的無懼。成為中國古代女性倫理意識自覺的先驅之一。

關鍵詞:元雜??;男權;女性;倫理意識

歷史上,封建禮教的桎梏將女性牢牢地禁錮在閨閣庭院之中。與之相應,她們在文學中的形象也只能是符合并彰顯禮教規范的形象。而到了元雜劇中,這種狀況得到了轉變。元雜劇中“創作了一個光芒四射的女性藝術群體,無論在人物形象結構的革新和審美意識方面都具空前的意義”?!?〕元雜劇中,沖破男權意識形態藩籬的女性形象主要存在于社會政治生活劇、愛情婚姻家庭劇和道德情操劇中。在她們身上或多或少地有著儒家傳統道德規范的制約傾向,但是她們身上更多的則是對這種制約的掙扎和反抗。因此,透過這些形象既可看出元代女性倫理意識傳承之外的發展,又可呈現其媚俗、皈依而又超越于傳統之上的多元化的倫理意識形態。

一、以情投意合、兩情相悅為核心的婚戀倫理意識

現存的元雜劇中,以愛情婚姻家庭為主題的就有44部之多,其所顯示出的女性意識的覺醒首先表現在愛情意識的覺醒。

1.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對一見鐘情的追求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封建婚姻的唯一合法形式,正如《詩經?南山》所言:“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男女雙方根本沒有自主權力可言。元代程朱理學影響弱化,意識形態領域多元思想共存,而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游牧風尚也強烈地沖擊著傳統的思維模式??R在《至正直記》卷二《浙西風俗》中記載:“浙西風俗太薄,有婦女自理生計,直欲與夫相抗?!笨梢姡越洕匚坏莫毩⒁咽古杂辛舜竽懽非髳矍樽杂珊妥灾鞯幕A。

在這種背景下,兩情相悅、一見傾心的愛情模式漸成人們心儀的目標。在元雜劇中,這種一見鐘情的愛情比比皆是。如《西廂記》中的鶯鶯和張生,《墻頭馬上》中的李千金和裴少俊,《曲江池》中的李亞仙和鄭元和,《倩女離魂》中的張倩女和王文舉等。與前代不同的是,元雜劇中著重突出了女性對一見鐘情的主動性:鶯鶯于佛殿初見張生的“回顧覷末”,齋堂上的“目挑心許”,月夜聯吟的“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睂⒆约旱膼勰街榇竽懕磉_。

元雜劇中的女性,在愛情遭遇橫加干涉時,都表現出難能可貴的大膽直率的追求和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充分顯示了這些女性形象的大膽和果決,而沖破“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穴隙相窺,逾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2〕封建禮教的清規戒律私奔或先合后娶的大膽行徑則表露出這些女性在婚戀觀上的進步性。

2.從“漁色”到“才貌雙全”的轉變

在中國傳統的倫理秩序中,女性參與社會職責的消解使得男性對女性的賞愛僅限于女色。在文學作品中,“漁色”的觀念以唐人傳奇表現得最為突出。唐傳奇中,男女相戀大多以男性鐘情于女性的美麗為開端,女性更多地是被動接受。這種建立在單向的“漁色”基礎上的愛情,最終只能以女性的“始亂終棄”的悲劇性結局為代價。

與之相反,元雜劇中一些篇章則更多地表現了女性對男性的選擇權。《救風塵》中的趙盼兒就說:“姻緣簿全憑我共你,誰不待揀個稱意的”。頗有意味的是,元雜劇中的女性們也首先把外貌作為理想配偶的標準?!段鲙洝分喧L鶯說張生:“臉兒清秀身兒俊,性兒溫克情兒顧,不由人口兒作念心兒里印。”令她心動的不是門第觀念,只是外表的吸引??少F的是,她們也沒有停留在外表上,更看中的還是男子的內在才識。這一改唐傳奇中男子單方面“漁色”的傾向,顯示出元代女性人格要求獨立的意識,雖然這種意識是有歷史局限的,有著明顯的、在女性覺醒的征途中出現的男性模仿的痕跡,但對于前代而言畢竟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3.從薄情寡義的“始亂終棄”到用情專一的“至誠種”的升華

在唐人小說中,青年男女婚戀的主動權掌握在男性的手中,女性往往處于弱勢地位。霍小玉在與出身名門的隴西才子李益歡會之初,就預感到自己“一旦色衰,恩移情替”的命運,因此,只求李益給予“八年之期”的幸福生活,之后任他“妙選高門,以諧秦晉”。然而,李益卻未及日久就違背誓言。(《霍小玉傳》)

在元雜劇中,這種以男性為中心的婚姻制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始亂終棄的負心漢行為也受到了有力地撻笞?;閼賱≈械哪兄魅斯蠖嗍前滓滦闶?,后又都得中高官,但他們并沒有“舍棄寒女,而別婚高門”?!?〕《破窯記》中的呂蒙正,高中狀元后富貴不易妻,忠于愛情,也深刻地反映了當時婦女的內心期望。

4.對“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期盼

終成眷屬是歷代文藝作品所宣示的主題之一,但都沒有元雜劇中表現得這么充分和豐富?!按髨F圓”的結局幾乎成了婚戀劇的標志性結尾?!锻ぁ贰ⅰ毒蕊L塵》、《墻頭馬上》、《青衫淚》、《瀟湘雨》、《玉鏡臺》等莫不如此。雖然這種“大團圓”的結局有的水到渠成,如《望江亭》、《漢宮秋》等;有的借助于偶然的巧合,如《拜月亭》、《青衫淚》等。但都維持了男中狀元、女封夫人、洞房花燭的傳統喜劇模式。其所顯示的元代女性對“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癡心渴求則成為了一個時期女性婚戀倫理意識的標志性話語。

二、以摒棄“貞節烈婦”、崇尚“紅顏知己”為訴求的貞節意識

在婚姻存續過程中的忠貞不貳是傳統婦教中的合理因素,這在元朝也是得到肯定和繼承的。但要求從一而終,尊崇所謂的“節婦”,在丈夫死后也不許婦女再嫁的違反人性、僵化的貞節觀在元雜劇的女性中是沒有市場的,她們對此表現出了強烈的反叛意識。《望江亭》中譚記兒在失去丈夫后重新擇偶前曾有這樣的表白:“若有似俺男兒知重我的便嫁他也罷。”《遇上皇》中的劉月仙,因為丈夫好吃懶做而找丈夫討要休書,要改嫁他人。這種意識和做法在以前的朝代是聞所未聞的。體現出了元雜劇中的女性對統治者所標榜的“貞節烈婦”的強烈鄙薄和對追求婚姻自由幸福的強烈愿望。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在元雜劇中妓女成為主角和正面的被贊頌的對象,她們成為以摒棄“貞節烈婦”,崇尚“紅顏知己”為訴求的貞節意識的典型代表。她們有的成為白衣秀士的紅顏知己,有的成為顯赫人家的媳婦,有的不畏強大的男權,表現出過人的聰慧和膽識。在對自由愛情的追求和對人格尊嚴的維護上表現出了超出現實的一面。“在男權社會強力推行‘婦德’等女性倫理過程中,中國社會的女伎、妓女卻獲得了超越性的生存,并得到包括王公貴族、文人雅士的厚愛。”〔4〕從春秋以來就存在的女色職業始終得到了封建社會的認可,并一直畸形地存在著。而她們的倫理意識得到最多首肯的則是在元雜劇當中,元雜劇給了她們集中展示美好品性的舞臺,其存在本身就是對貞節觀念的莫大諷刺。她們的貞節意識的覺醒則對虛偽的封建倫理綱常具有了更大的反叛意義。而她們所抒發的渴望獲得知己,向往超世俗婚姻的心聲也從一個特別的層面折射出元代女性在思想與意識上的超前性和進步性。

三、以“‘并頭蓮’煞強似‘狀元及第’”為標志的非功利意識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家國同構”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宗法社會中,家族始終是中國社會的基礎,因此,規范家庭人倫關系,就成為維護社會倫理秩序的重要方面;規范婚姻倫理關系,則成為維護家族勢力的重要手段?;诖?,狀元及第的功利追求和門當戶對的婚姻倫理觀也就一直被封建宗法社會奉為不可更易的信條。

但是到了元雜劇當中,這一切都受到了猛烈的沖擊。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當然是元代統治思想的多元化和民族大融合的大勢所趨,但扮演當時女性代言人角色的元雜劇作家所起的作用也不可低估。元雜劇的作家,大多是身份、地位較低的儒生。他們困厄于現實,傳統的文人意識卻使他們在雜劇創作中蘊含了自己的理想。在追求“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理想時,他們往往在婚戀劇中以白衣秀士高中功名或皇帝賜婚的方式來詮釋男女主人公最終愛情的勝利。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當時社會世襲制的門第觀念,藝術化地表露了“書會才人”轉變命運、步入上層社會的美好愿望。但這畢竟在延續著“狀元及第”的功利追求,因而雖有歷史的合理性,卻是不徹底的。

可貴的是,元雜劇的作家們并沒有停留于此。在情節的發展過程中,他們賦予了女主人公以情為重、輕視功名的脫俗思想和完美品格?!段鲙洝分喧L鶯針對老夫人所言“俺三輩不招白衣女婿,得官呵,來見我,駁落呵,休來見我?!贬樹h相對地囑咐張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但得一個并頭蓮,強似狀元及第?!睂⒖瓶伎闯墒恰拔伣翘撁?,蠅頭微利”。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而這才真正是元雜劇中女性進步功利意識的閃光點,因之,元雜劇的思想意義也就更進了一層。

四、從“休妻”的無情到“休夫”的無懼的反叛意識

在封建社會,“三綱”的教條一直是不可逾越的鴻溝。但在元雜劇中這種情形開始改變,女性已不再是沒有獨立人格和生存權的男人的附屬。為了過上美好的生活,她們不惜與父母和夫君唇槍舌劍,起而反抗貌似強大的父權和夫權,并最終得到了勝利。李千金等形象便是這樣的典型。《墻頭馬上》中的裴尚書是長者、當權者,又是李千金的公公,而李千金則是私奔來的兒媳婦,本處于被斥責的地位,但她面對裴尚書的責難卻不卑不亢,毫不退讓。當尚書說她“男游九郡,女嫁三夫”時,她答到:“我則是裴少俊一個?!碑斏袝浴捌竸t為妻,奔則為妾”的古訓欲逐千金出家門,她則反唇相譏:“這姻緣也是天賜的。”她不僅對父權毫不留情地反抗,對夫權的抗爭也是不留情面的。當裴少俊得官后來找她時,她想起他當時的軟弱和“休妻”的行為,就譏諷他,“讀五車書會寫休書”,“兀得不笑殺相如”,對裴少俊辜負了她真情的行為進行了痛快的抨擊。元雜劇中鮮活生動的女性形象的所思、所想和所流露之情是達到了“沁人心脾”的境地的,其緣情而現的女性婚戀倫理意識所發出的對人性、真情的呼喚,對擺脫自身枷鎖的不屈吶喊永遠是值得睹見者為之動容,后來者為之深思的。

參考文獻:

[1]王季思,張庚.名家論名劇.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2]孟子?滕文公下.

[3]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4]王純菲等.火鳳冰棲——中國文學女性主義倫理批評.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