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藝術教學狀況及措施

時間:2022-08-07 11:07:35

導語:環境藝術教學狀況及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環境藝術教學狀況及措施

1988年以來,許多高校紛紛設立了環境藝術設計(簡稱環藝)專業。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高職學校環藝專業已經由探索階段逐漸走向成熟,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筆者就存在的問題談談自己的理解。

一高職學校環藝專業課教學現狀

1.過度擴招造成學生綜合素質下降由于社會層面的原因,高校擴招和經濟發展的矛盾使大學教育出現了許多問題,其中,學生的綜合素質下降對環藝專業教學質量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環藝專業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它有很強的技術性和藝術性。環境藝術設計理論家理查德•多伯提出:“環境藝術設計作為一門藝術,它比建筑設計更復雜,比規劃涉及面廣,比工程更有情感?!弊鳛榄h藝專業的學生,應具有較強的藝術敏感性和實踐操作能力。但是,目前環藝專業的招生原則與高等學校的擴招政策在某種角度上可謂格格不入。一方面,高等學校為了招到足夠生源,降低了文化課和專業課的錄取分數線。據筆者調查,有些招進來的學生只是接受了幾個月的技能培訓,色彩、素描這些基本的技能都沒能掌握。另一方面,一些學生把環藝專業作為進入高校學習的捷徑,因為這類專業文化課分數線較低,許多高中生在文化課成績較差的情況下,聽從家長或教師的勸說,在沒有興趣和愛好的情況下選擇環藝專業。在這種情形下,學生學習沒有主動性,多處于被動、厭學的學習狀態,影響了學習水平及教學質量的提高。

2.教師專業素養偏低大學有著自由奔放的思想魅力和神圣不可侵犯的精神魅力。這就意味著進入高校做一名大學教師的門檻是很高的,包括學位和職稱等方面的限制。每位大學教師都需要具備廣博的專業知識,但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大學教師僅僅具有學術基礎卻使環藝專業的教學遭遇了瓶頸。受校園環境的影響,環藝專業的教師一般都具有較高的理論素養,但是實踐能力和市場意識相對缺乏。環藝專業的技術規范很嚴格(如室內設計,需要了解結構、材料和工藝等多方面的問題),而且實踐性相對較強,在不具有相關技能的條件下,所謂的設計必將是一紙空文。大多數教授專業課的教師將藝術設計作為純理論課程。這些現象造成課堂氣氛沉悶,學生沒有興趣,甚至學生所學知識已嚴重過時,與社會脫節,影響學生未來的就業。

3.教學方法不合理傳統的環藝專業教育模式雖然系統性和綜合性較強,卻缺乏創新中。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讓學生通過背誦、記憶、練習掌握知識,這樣會使學生養成保守的習慣,成為知識型的人才。在現行的教學模式中,環藝專業課的教學一般采用課堂講授的方式,教師的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缺乏創新,缺乏與專業課有關的經濟、社會、人文和科學等方面的內容。

二高職環藝專業課教學改革對策

1.建立立體的教育體系環藝專業是一門具有高度綜合性的專業,具有動態性和多維性的特點。其培養目標主要是通過系統性、綜合性的教學,培養各方面協調發展的人才,學生要具有敏銳的藝術知覺,較強的環境意識、創新意識、超前意識和經濟意識,掌握扎實的設計技巧并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以適應當前環境藝術設計的要求。環藝專業,應培養學生面向社會的意識,課程設置應重視實踐教學,在理論基礎上注重實踐能力的提高。把環境藝術設計作為一個體系貫穿于高職三年的教學過程中,使整個教學圍繞培養目標有序展開。

2.重視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建立專業課教學水平穩步提升的實踐教學系統,開展模塊式教學,專業設置滿足職業需求,著力加強課程設置的職業性、教學過程的實踐性和教學內容的實用性。注重培養學生應用技術的能力,以培養能力和素質教育為核心,重視專業課教學的適應性、實踐性、針對性、連續性和漸進性。以“初步實踐——學習理論知識和加強實踐并行——綜合實踐”的模式進行。在環藝專業的基礎課和專業課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做實驗、做習題、進行課程設計及現場教學,利用講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在實踐過程中強化學生的理論基礎,改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教學效果。

3.采用多媒體手段教學首先,環藝專業的理論基礎知識易于理解,但是創意設計和節點構造能力的學習有時無法用文字表達清楚,必須輔以直觀生動的圖表畫面展現出來才能讓學生明白。其次,基于新的課程內容和結構的調整,使用多媒體手段教學可以增加課堂信息容量。單門課程的學時可以適當減少,但是單位課時課堂上的教學內容信息容量卻大大增加,這有利于更好地實現培養目標。需要強調的是,信息容量的增加并不是將之前的教學內容簡單“壓縮”,而是在加入經典案例、附上工程現場圖片、經常更新教學素材前提下的信息容量的增強。三結束語環藝專業是一個與社會經濟息息相關的專業,針對近年來高等院校擴招后在專業課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本文總結了應通過教學模式和知識教學方法的改革、注重實踐教學環節,使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得到顯著提高,并提出學校應更加注重教師專業技能和教學能力的提高,創新培養模式,提高學生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