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新媒體藝術創作主體
時間:2022-10-27 10:48:36
導語:淺談新媒體藝術創作主體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主體”這一觀念具有悠久的發展歷程。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主體是狀態和性質的承擔者,法國哲人伽桑狄(PierreGassendi)認為主體是現象的承擔者,德國哲人康德認為主體是思維運動的承擔者,但卡爾•馬克思從實踐的角度切入,認為主體是實踐活動的承擔者,是客體存在意義的決定者。藝術創作主體亦是如此,即藝術創作活動的參與者,以及藝術作品價值的決定者。本文將從藝術視域結合相關案例淺談新媒體藝術創作主體的消解。
關鍵詞:新媒體藝術;藝術家;創作主體
隨著科學與技術的發展,人們的思想發生了質的改變,成就了后現代主義思潮和接受美學。后現代主義挑戰神學統治的權威,駁斥基礎主義與本質主義。正如法國社會家鮑德利亞(JeanBaudrillard)關于精英分子與人民大眾在大眾文化背景下的身份消解的研究指出:大眾文化結束了傳統的文化形式,精英知識分子與大眾不再是一層不變的傳播者和接受者的關系,大眾開始用“沉默”抗衡所謂的精英權威。他們均強調多元化反對中心化,闡述了接受者不再是被動的輸入,而是發揮創作能動性,參與創作的過程之中。這種反被動促能動的理念對新媒體藝術的創作主體產生了深遠影響。
傳統藝術的創作主體多為第一創作藝術家或團體,他們擁有嫻熟的藝術技巧和藝術素養主宰一切,在藝術創作中其藝術理念貫穿始終不受他人限制,具有個體性和自由性。藝術家的主體地位是毋容置疑的,在大眾心中藝術家至高無上,他們以藝術家的審美觀念為評判標準,代表人類精神世界的頂峰層次。藝術創作者與藝術鑒賞者處于一人之上萬人膜拜的傳授關系。傳統意義的藝術作品傳播是一種以傳者為中心的線性傳播,藝術家與觀賞者處于你傳我授的被動狀態,缺乏傳授雙方的交互能動性。例如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藝術家米開朗琪羅創作的雕塑藝術作品《大衛》,雕塑的是一位高5.17米重達5噸的裸體健壯男子,體型優美勻稱。由于此作品雕塑極其完美成功,當地政府將其置于政府大廳門前,大眾需仰視觀之,象征城市精神?!洞笮l》作為西方傳統寫實藝術,整個創作過程中融入作者五年心血,傳播了創作者米開朗琪羅對人性解放與人性思考的精神價值,而對于市政府大廳前仰視觀賞的大眾來說無疑是按照創作者的理念接受作品的價值,除了對作品理念的被動接受,也會將對創作家的審美價值作為雕塑作品的鑒賞標準。恰如英國藝術史家貢布里希(E.H.Gombrich)所強調的,“現實中根本沒有藝術這種東西,只有藝術家而已”。這種根深蒂固的主體觀念延綿千年,迄今為止仍然主導著許多傳統藝術形態。而憑借技術優勢的新媒體藝術,在變革藝術存在方式的同時也顛覆了傳統意義上創作主體的身份和地位。具有大眾情懷的新媒體藝術與傳統藝術的創作主體迥然不同,新媒體藝術作者隱匿于作品之中,淡化了創作者或專屬創作團體的主體地位,創作權發生轉移,藝術家的創意與參與者的感受和體驗緊密相聯。藝術品的原創者是誰已變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藝術作品及其形態本身。新媒體藝術的主體身份具有不定性、泛化性和大眾性,其藝術作品具有交互性、開放性和未成性[1]。在新媒體藝術創作中,不再是個體理念的包裹,而是海納百川,融匯大眾的智慧;在新媒體藝術鑒賞中,不再是萬眾崇一,而是等量齊觀,集聚同等的感知。它們召喚著觀賞者投入作品的形態和意義建構之中,促使新媒體藝術作品的理念、價值、和意義隨之改變。正是因為新媒體藝術對傳統藝術家主體地位的消解,以及對其強大控制力的稀釋,實現了大眾創造藝術與大眾鑒賞藝術的可能性。使得新媒體藝術蘊含了無窮的力量,不僅是對創作智慧的解放,更是對鑒賞標準一致化的突破。
例如法國新媒體藝術家莫奔(MoBen)在2005年上海展示其新媒體藝術作品《全球情感地圖》,它是根據全球不同地區的人在同一時間點,對某一情感關鍵詞的點擊率比例繪制成一個三維地圖?!度蚯楦械貓D》是將全世界各個區域人的反應與參與納入作品內部,并使其成為作品的有機組成部分,如若只有莫奔一人絕無可能創作出,可見此藝術作品的創作主體無疑是大眾參與者。再如麻省理工學院在2003年推出的新媒體藝術作品《Audiopad》就體現了大眾情懷的創作主體。此藝術作品是將投影技術與電磁傳感跟蹤技術相結合,具有開放性、可入性的互動空間[2]。大眾參與者對于藝術作品的深層運行機制是一概不知的,只是根據其初步認識轉變為藝術鑒賞的交互過程。他們以各自的喜好或節奏來移動上面的塑料塊從而播放出跟隨移動情況而發聲的音樂,給參與者以豐富的感知體驗。
當參與者轉換藝術作品界面的原有面貌時,參與接受者便成為新界面狀態的創造者,不同的參與者能夠創造不同的音樂,并非是按照藝術家的思維模式創作,并成為原創藝術家的一個替身,人人皆可成為創作家,改變著新媒體藝術存在的意義價值。并且參與者在觀賞新媒體藝術作品的同時更多的是欣賞自己創作的元素,而不是無限膜拜于藝術家,藝術家的個體光環逐漸被集體取代,可謂集體藝術、虛擬現實藝術與音樂藝術的融合。新媒體藝術突破了傳統藝術固定物質化的程式體系以及創作與接受之間明顯的界限,消釋了創作主體與接受主體之間的身份概念,藝術作品逐漸由藝術家的“獨白”轉向大眾的“對話”。
作者:徐馨 單位:上海理工大學
[參考文獻]
[1]劉世文.作者隱退、非物質化、非線性和超文本——論新媒體藝術創作的深刻變革[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2014,01:33-37.
[2]劉陳,愛軍,林迅.人機交互技術在裝置藝術中的應用[C].第一屆全國人機交互聯合學術會議,2005.
[3]劉世文,黃宗賢.當代新媒體藝術與審美范式轉型[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14,01:88-93.
- 上一篇:滿族薩滿造型藝術價值研究
- 下一篇:光影在西方寫實油畫的藝術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