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風琴藝術發展述略

時間:2022-04-25 08:42:50

導語:手風琴藝術發展述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手風琴藝術發展述略

摘要:東北地區手風琴藝術在中國手風琴藝術發展歷程中有著重要的代表意義及特殊的地位,地處東三省中間地帶的吉林,在手風琴專業形成與發展時期基礎比較薄弱,但20世紀上半葉的俄僑影響時期與建國初期的基礎重建時期卻對東北地區手風琴發展有著承前啟后、銜接南北的引領與推動作用。從20世紀上半葉吉林手風琴傳入、建國初期手風琴藝術發展及20世紀上中葉吉林省手風琴代表人物三方面,探索吉林手風琴發展概況,力求反映東北手風琴藝術的歷史發展特征。

關鍵詞:手風琴;吉林;發展態勢

20世紀初期,手風琴從俄羅斯流傳到我國東北地區。地處東三省中間地帶的吉林,雖然在手風琴傳入早期并沒有明顯優勢,但在東北地區手風琴專業形成與發展方面起到了承上啟下、銜接南北的作用。手風琴的早期傳入和當時的歷史狀況、社會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有著很強的時代特征。吉林手風琴發展初期與當時的俄僑在我國的音樂活動有直接且重要的關系。

一、20世紀上葉俄僑對吉林手風琴藝術的影響

19世紀末《中俄密約》讓沙俄取得了在中國東北修建鐵路的權利,1899年,沙俄以在長春修建寬城子火車站為開端,又逐步建立了“中東鐵路附屬地”。中東鐵路的修建與通行,把大批的俄國僑民帶入中國。背井離鄉涌入中國東北的僑民中,有許多俄羅斯音樂家,他們不但把俄羅斯的音樂文化帶入中國,更令俄羅斯的手風琴藝術在中國生根發芽。20世紀初的哈爾濱是俄僑聚集地,大批俄僑藝術家來到哈爾濱,其中有很多音樂家和音樂愛好者,他們在哈爾濱建立音樂學校、音樂團體[1],頻繁開展音樂活動。作為俄羅斯民族樂器的巴揚手風琴逐漸在東北地區盛行,對哈爾濱的手風琴傳播與發展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當日本人的入侵破壞了俄羅斯人原有的文化生態時,一些俄僑藝術家紛紛向南流動,去沈陽、上海等地,這些音樂活動又逐漸在沈陽、長春、上海等地興起。吉林省是俄僑向南方遷移的必經之路,很多人走走停停,也有許多人陰差陽錯地留在了長春,其中也有不少音樂家。俄羅斯這個民族“可以沒有面包,但不能沒有音樂”,不管生活多么艱難,他們從來不間斷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巴揚手風琴帶在身邊,隨時演奏,隨時歌唱。1907年,在長春商埠大馬路出現了第一家電影公司,這是哈爾濱一家俄商公司開設的長春分公司,開演“電燈影戲”[2],對當時的長春人來說是非常稀罕的事情,這是長春最早出現的電影放映活動,這里既是電影放映地,也是俄僑聚集地,俄僑每到休息日常常徹夜不眠,唱歌跳舞,喝酒拉琴,巴揚手風琴是其最主要的樂器,也就是在這一時期,長春民眾領略了巴揚手風琴的魅力。1917年后流亡中國東北地區的俄僑逐漸增多,當時,西公園(現在的勝利公園)雖然被日本人侵占管轄,但一直有俄僑的演出活動,公園內也有說書場、洛子戲等表演。俄國人刀烏羅夫帶著俄國10多名藝術家,經常在這里進行商業演出,演出形式多樣,也有吉他、曼陀林等樂器與手風琴合奏,但樂器仍然以手風琴為主。俄僑音樂家在當時東三馬路的“燕春茶園”、新民胡同的“新民戲院”等場地都辦過小型音樂會,在音樂會中巴揚手風琴吸引了更多的中國音樂愛好者,只是在亂世,這些音樂家并沒有留下名字與書面記載。據尹志超教授回憶,當時俄國音樂家在吉林省藝壇已占有主導地位,當時的長春,沒有一個音樂會不演奏俄羅斯作曲家作品,而且在不少音樂會上幾乎只表演俄羅斯音樂家的作品。俄僑音樂家這一特殊移民群體,當環境發生劇烈變化時,依然保持旺盛的創作、表演熱情,那時吉林省的手風琴人,都或多或少地受俄僑音樂家的影響。手風琴演奏家王典,尤其鐘愛俄僑手風琴演奏中的探戈,自學手風琴后曾在偽“滿映”用手風琴演奏探戈舞曲,其演奏曾令“千人空巷”;長影樂團的于寶文,受俄僑的影響喜歡上手風琴,后期的手風琴演奏與創作深受俄僑的影響;省歌舞團的胡杰,曾跟隨俄僑音樂家伊萬諾夫學習手風琴;延邊地區著名作曲家董希哲、崔昌奎原本是吉東保安軍政治部文藝工作隊和延邊師范學校樂隊的中號演奏員,受蘇聯影片中手風琴演奏的影響改行學習手風琴,為延邊地區帶來手風琴熱潮;吉林藝術學院的尹志超看過多場俄僑手風琴表演,因此放棄原來的鋼琴專業,投身到手風琴事業中,隨后創作出影響吉林地區手風琴發展的20余部教材。可以說,俄僑對吉林手風琴藝術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二、20世紀中葉吉林手風琴發展態勢

新中國成立之前,長春這個特殊的城市在“偽滿”與“民國”此消彼長中艱難前行,特別是抗戰時期,手風琴以其獨特的音樂語言跟隨音樂家走上抗戰道路,既可以沖向前線助戰,也可以守在后方助威。新中國成立后,手風琴藝術進入嶄新的發展階段,音樂教育、部隊文藝、群眾活動等方面都展現了新的面貌。20世紀50年代是中國手風琴專業教育的初創階段,各大院校通過合并、新建開始了新的里程,吉林藝術學院、東北師范大學音樂系、延邊大學音樂系都相繼開設了手風琴專業,培養了第一批手風琴專業人才。但師資嚴重缺乏、經驗水平不足也制約著手風琴專業的發展。建國初期的手風琴教學狀況中,教材不足是較大的問題,時任吉林藝術學院手風琴教師的尹志超編著的《手風琴曲集》《鍵盤式手風琴初步練習法》《手風琴簡易記譜法》標志著吉林省手風琴專業化發展的開端,對吉林手風琴藝術具有開創性意義。但教材的出版也不是一帆風順,1956年尹志超投稿人民音樂出版社《手風琴曲集(二)》,當時的副總編輯、作曲家章枚先開始簽批:“同意合并精選”,后又簽批:“作者為右派,暫不出,可退”,由此可以見當時的反右政治對知識分子的沖擊。部隊是手風琴普及最廣泛的地方。據吉林歌舞團老一輩的手風琴演奏家于寶文先生回憶,“建國初期,部隊為了密切軍民關系,經常參加地方匯演。演出中的歌曲伴奏、樂曲伴奏統統由手風琴承擔。”新中國部隊的演出活動的確很多,部隊領導非常重視基層的文藝活動,舉辦培訓班培養文藝人才也是20世紀50年代初期部隊文藝工作的一部分。手風琴演奏家胡杰在部隊期間就曾先后舉辦了五屆手風琴培訓班,為部隊培養了大批手風琴人才。當時社會“軍民一家親”的活動繁多,因此,部隊手風琴藝術的興起與繁榮,帶動了地方群眾對手風琴這一樂器的熱情,促進了地方手風琴的普及與發展。群眾業余文藝活動隨著部隊的活動也蓬勃發展起來,建國初期的活動基本上以演唱革命歌曲為主,方便攜帶的手風琴備受青睞,仍然是歌曲伴奏的黃金搭檔。于寶文為長影樂團李世榮伴奏的《草原晨曲》《長白山下》成為許多演出活動的壓軸節目;胡杰為省歌的男中音伴奏《老司機》等讓許多音樂愛好者癡迷手風琴。在當時的群眾演出活動中,手風琴獨奏基本是根據蘇聯歌曲改編的作品、歌頌新中國的作品,《喀秋莎》《山楂樹》《革命人永遠是年輕》等作品深受群眾喜愛。可以看出,無論是手風琴教育、手風琴活動、手風琴普及,在建國初期都有一個井噴式發展期,但其仍然處于這門樂器發展的初級階段。

三、20世紀上中葉吉林手風琴代表人物

手風琴名家尹志超、于寶文、胡杰在20世紀上中葉的吉林省有一定影響,是吉林手風琴界的元老,在教學、演奏與樂器普及方面對吉林省的手風琴發展貢獻巨大。尹志超是對早期吉林手風琴音樂發展影響最大的手風琴教育家。尹老生于1925年,1942年畢業于第一國民高等學校音樂系,1946年到吉林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任教后,鋼琴專業的尹志超在建國初期參加了《白毛女》《劉胡蘭》《保家衛國》等影片的鋼琴配樂,但手風琴的獨特魅力吸引了尹志超,在師資匱乏的年代,鉆研手風琴演奏法、教學法、記譜法,僅在50年代就出版了四集《手風琴曲集》,其“手風琴簡譜記譜法”“六線譜記譜法”等,對手風琴科研做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培養了蘭華、宋志邦、李洲、薛金強、王影輝、劉信、張慧、鄭光文等大批手風琴名家。就作品與教學成果而言,尹志超將所有精力和感悟都交給了手風琴藝術,其編著作品的學術性及教學方法的獨到性,達到了那個時代、那個區域的極致。長影樂團的著名手風琴演奏家于寶文比尹志超年齡小些,1933年出生于沈陽。建國初期于寶文在沈陽參軍,師從前進歌舞團演奏員汪福川,學習手風琴,一直在部隊擔任手風琴演奏員。20世紀50年代初期考入長春電影制片廠樂團,擔任手風琴演奏員,當時的很多電影配樂都有于寶文的琴聲,在此期間也編配了大量的手風琴獨奏及伴奏作品,如《山楂樹》《草原晨曲》等。就作品風格而言,于寶文受俄羅斯音樂影響較深,作品既有浪漫氣息又有民間特色,其演奏又有著淳樸硬朗的革命氣息。據于寶文的學生程家明回憶,于寶文先生非常低調,性格比較孤傲,但其演奏使學習者學習到靈活生動的、容易上手的手風琴方面的和聲學。由于后來在時期受到不公正待遇,加上于先生本身與世無爭的性格,導致其創作的很多作品沒有流傳下來。吉林歌舞團的著名手風琴演奏家胡杰1927年出生于大連,他從小就非常喜歡音樂,年少時曾與小伙伴們組成音樂社團進行演出。在一次機緣巧合中,胡杰結識了蘇聯手風琴專家、演奏家依萬諾夫,跟隨依萬諾夫學習手風琴的兩年里,胡杰愛上了這門樂器。1948年參軍,先后在東北軍區第163師文工隊、東北軍區政治部文工團任手風琴演奏員兼作曲。胡杰在部隊期間,為了普及手風琴演奏,舉辦過很多場手風琴培訓班,還撰寫《手風琴講義》[3],為吉林省手風琴的普及與傳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1952年初,蘇聯“紅旗歌舞團”來華訪問演出期間,胡杰帶隊,帶領“紅旗歌舞團”到東北軍區各部隊進行慰問演出,并在此期間繼續跟隨蘇聯多位手風琴專家學習更多的演奏技巧。胡杰嫻熟精湛的手風琴演奏技術得到了廣泛的好評,部隊轉業后進入吉林歌舞團,成為一名專業手風琴演奏員。從尹志超、于寶文、胡杰的經歷與成就可以看出,20世紀上中葉的吉林省手風琴藝術僅僅是一個從業余走向專業的開始,雖然世紀初有許多俄僑推動手風琴藝術的發展,但與哈爾濱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相比,吉林僅僅是哈爾濱通往南方的一個過路點,因此,在手風琴發展過程中并沒有明確的理論主張與演奏派系,但吉林手風琴人,通過鍥而不舍的藝術實踐,在一種不自覺的狀態下,建立起屬于他們自己的手風琴藝術傳承??v觀20世紀上中葉吉林手風琴藝術所經歷的道路,無論是世紀初俄僑街頭巷尾無意間對國人的手風琴啟蒙,還是三四十年代王典等第一代手風琴演奏家在偽“滿映”演奏的手風琴探戈舞曲,無論是五十年代初期尹志超的《手風琴簡易記譜法》《手風琴講義》等初級教材,還是群眾活動高潮時期于寶文、胡杰的經典手風琴伴奏,均為日后手風琴藝術走上巔峰打下良好的基礎。吉林手風琴藝術與全中國一樣,在其短短的近百年的歷史中,為藝術、為政治、為大眾,經歷了跌宕起伏的變化,探索20世紀上中葉吉林的手風琴藝術發展態勢,對手風琴未來的藝術傳承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希望在未來的發展中,手風琴能走出21世紀初期的低谷期,再次步入輝煌。

參考文獻:

[1]胡雪麗.20世紀早期哈爾濱音樂活動的俄文資料考究[J].藝術教育,2006(12).

[2]李寧.我國東北早期的電影業[J].文史春秋,2010(9).

[3]吳守智.中國手風琴藝術發展概述[J].音樂探索(四川音樂學院學報),1996(2).

作者:張雪 楊菡 單位:東北石油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