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中國堅持三個“有利于”就是真正堅持歷史唯物主義》
時間:2022-04-17 02:02:00
導語:《在當代中國堅持三個“有利于”就是真正堅持歷史唯物主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992年鄧小平提出的三個“有利于”衡量判斷標準,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唯物史觀區別于唯心使觀的根本標志,也是衡量歷史唯物主義與歷史唯心主義的一場試金石。
在當代中國,堅持以生產力標準為核心的三個“有利于”,就是真正堅持歷史唯物主義。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一貫堅持三個“有利于”,是我們學習的楷模。
我們每一位同志都應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理直氣壯地樹立以生產力標準為核心的“三個有利于”的權威,堅持反對形形色色背離三個“有利于”、空談社會主義的唯心史觀,進一步解放思想,銳意改革,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奮斗。
注:本文發表后,被中央一級出版社一中軍事科學出版社收入建國五十周年紀念文庫《中國發展探索優秀紀念文庫》。后又被國家級出版社會中國城市出版社收入大型文庫《中國當代社科研究文庫》。入編(科學中國人雜志社會編輯出版的《科學中國人優秀論文集》。本文還入編東背出版社出版的論文集《當代社會科學研究文集》。
在當代中國堅持三個“有利于”
就是真正堅持歷史唯物主義
1992年鄧小平提出的三個“有利于”衡量判斷標準,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在當代中國的新發展,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唯物史觀區別于唯心史觀的根本標志,也是衡量歷史唯物主義與歷史唯心主義的一場試金石。在當代中國,堅持三個“有利于”,就是真正堅持歷史唯物主義。
一、三個“有利于”,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在當代中國的新發展。
馬克思在創立唯物史觀時,提出了生產力是社會發展最終決定力量的基本原理,他說: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和政治的上層建筑樹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態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相反,是社會的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在唯物觀中,生產力是被放在首要地位的。在馬克思看來,生產力是歷史的基礎和出發點。鄧小平從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堅持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繼承列寧、的光輝思想,正確總結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我國社會主義幾十年正反兩方面的歷史經驗,科學概括新時期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量新鮮的成功經驗,認真吸取東歐和前蘇聯的深刻教訓,結合時代特征,在1992年南巡談話中,鮮明地富有開拓性地提出衡量改革開放得失成敗和判斷一切工作是非好壞的根本標準。
他說:“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比齻€“有利于”是對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生產力是社會發展最終決定力量原理的重申和旗幟鮮明的堅持,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的更加明確、更加具體、更加通俗、更加深刻的闡釋和進一步展開,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在當代中國的新發展。三個“有利于”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
二、在當代中國,堅持以生產力標準為核心的三個“有利于”判斷標準,就是真正堅持歷史唯物主義。
三個“有利于”是一個系統,其中“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屆首要地位的,是關鍵,是基礎,是決定“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綜合國力”和“有利于提高人民生產水平”的東西。如果沒有第一個“有利于”,那么其余兩個“有利于”就會落空。這已經為我國50年社會主義實踐,特別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20多年的實踐所證實了的。三個“有利于”的核心是“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逼鋵嵸|,就是生產力標準,即把“是否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作為衡量和判斷各項工作、各項方針政策,乃至一種社會制度、一個政黨是否正確或先進的根本準則?!?/p>
而這恰恰是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生產力是社會發展最終決定力量基本原理在社會主義建設問題上的具體運用和生動體現。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說,堅持三個“有利于”,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唯物史觀區別于唯心史觀的根本標志。
在當代中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三個“有利于”就是真正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就是真正堅實科學的唯物史觀。
三、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一貫堅持以生產力標準為核心的三個“有利于”,是我們學習的楷模
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左”的錯誤思潮泛濫,歷史唯心主義盛行,離開生產力狂熱追求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一大、二公、三純”,造成我國國民經濟嚴重困難,廣大人民群眾遭受饑荒之苦的非常時期,在有利于生產力發展的包產到戶在全國范圍內遭到錯誤地嚴厲批判之時,鄧小平出于對黨和人民負責的考慮,以徹底唯物主義者的大無畏精神,果敢地站出來講話,提出了著名的“貓論”。對農民群眾創造的包產到戶形式,給予積極支持。
1962年7月5日,在接見共青團三屆七中全會全體同志時,他明確指出“生產關系窨以什么形式為最好,恐怕要采取這樣一種態度,就是哪種形式在哪個地方能夠比較容易比較快地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就采取哪種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來?!?/p>
他還強調:“黃貓、黑貓,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薄安缓戏ǖ氖顾戏ㄆ饋怼?,指的就是“包產到戶”。鄧小平主張讓有利于生產力發展的各種形式的“包產到戶”都合法起來。只要能恢復農業生產,就應該給予承認和支持。
鄧小平雖因“貓論”遭到、“”的殘酷斗爭、無情打擊,政治上幾經沉浮,但他對歷史唯物主義、對生產力標準、對“貓論”的堅持,始終不渝。他同、“”的唯心史觀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
1973年,鄧小平第二次出來工作,主政中央。當時“革命”、“造反”、“階級斗爭”的鼓噪,聲囂沖天;對所謂“唯生產力論”的批判,亂炮震地。在那種社會氛圍中,鄧小平以超人的膽略和氣魄,旗幟鮮明地將提出的三項指示之一的“把國民經濟搞上去”,同列作全黨全國人民一個時期的工作綱領和口號,并加以堅持。他沖破重重阻力,領導全國各條戰線大刀闊斧地進行整頓(實際是改革),卓有成效地推動了經濟和各項工作。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粉碎“”后,鄧小平適時地領導全黨和全國人民廣泛開展“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大討論。批判和克服“兩個凡是”,撥亂反正,恢復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并進一步用生產力標準、用唯物史觀教育和武裝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
1983年,黨內和社會上一些受“左”的思想嚴重束縛的人,離開生產力用抽象社會主義原則作標準,對黨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的政策提出非難對農村中出現的承包大戶橫加非議。鄧小平堅定地運用唯物史觀給予科學地回答。他在同國家計委、國家經委和農業部門負責同志的談話中,明確指出:“各項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國家的興旺發達,作為衡量做得對或不對的標準?!?/p>
1992年,又有一些所謂的“政治家”、“政府家”連篇累牘地發表文章,說什么“多一分外資就是多一分資本主義”,“鄉鎮企業是資本主義的溫床”,“和平演變的主要危險來自經濟領域”等等,他們裝出一副馬克思主義的面孔,實質上還是用唯心史觀來裁決我國改革開放中涌現了崍的種種新事物。這此無休止的責難,嚴重地妨礙我國改革和開放的步伐。鄧小平在南巡談話中,又一次旗幟鮮明地全面系統地給予回答。他提出了以生產力標準為核心的三個“有利于”,及時撥開“左”的迷霧,為全體改革者和全國人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我們每個同志都應當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理直氣壯地樹立以生產力標準為核心的三個“有利于”的權威,堅決反對形形色色背離三個“有利于”、空談社會主義的唯心史觀,進一步解放思想,銳意改革,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努力奮斗。這才是新時期對歷史唯物主義、對馬克思唯物史觀的真正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