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列寧晚年的社會主義思想

時間:2022-08-30 03:35:00

導語:論列寧晚年的社會主義思想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列寧晚年的社會主義思想

【內容提要】列寧年的社會主義思想,凝聚著對社會主義道路艱辛探索的心血和汗水,是一筆寶貴的思想財富。學習研究列寧晚年的社會主義思想,對于正確理解和把握鄧小平理論的精神實質,堅定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從分析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思想的特點入手,概述了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思想的主要內容,在此基礎上提出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

【關鍵詞】列寧/社會主義/新經濟政策

【正文】

有沒有列寧晚年思想?這個問題在學術界已經沒有爭議。列寧逝世時只有54歲,應該說不存在一個從年齡意義上講的晚年,但從列寧自身思想發展的階段看,確實存在著一個不同于早、中期的思想發展階段。問題是這一思想階段應從何時算起?學術界多有不同意見。作者的看法是,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思想應從1921年春算起??v觀列寧一生的思想發展過程,他的社會主義思想發展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1917年十月革命前為第一階段,集中反映在《國家與革命》一書中對馬克思恩格斯思想成果和巴黎公社經驗所進行的高度的理論概括。十月革命勝利后到1920年國內戰爭結束為第二階段。在這一階段里,列寧試圖把馬恩的設想和巴黎公社的原則直接運用到俄國的社會生活中去,即“用無產階級國家直接下命令的辦法在一個小農國家里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產品生產和分配”(注:《列寧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0頁。),結果在實踐中碰了壁。從1921年春到列寧逝世為第三階段。這一階段,列寧從俄國經濟文化落后的實際情況出發,重新審查以往的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在此基礎上形成了適合俄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的戰略構想,以及為實現這一戰略構想而制定的一系列相應的政策。正是這些具有俄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戰略構想和政策,構成了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思想的主要內容。

一、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思想的特點

與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主義思想以及列寧本人早中期社會主義思想相比,列寧晚年的社會主義思想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一)探索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是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思想的主題。按照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社會主義革命將首先發生在西方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因為那里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最高,勞資矛盾最尖銳,工人階級在人口中的比重最大。但后來的實踐結果是,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俄國,在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下,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有利時機,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落后國家首先取得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一方面異乎尋常地加快了歷史車輪的前進,極大地推動了世界社會主義進程,另一方面也由此帶來了一系列問題,使這些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面臨許多前人未曾預料的、難以想象的困難。例如,這些國家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后,雖然在社會制度上高于資本主義,但在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上卻遠遠落后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以至于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難以在短期內充分表現出來。同時,社會主義在落后國家取得勝利,越過了資本主義充分發展階段,并處在眾多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包圍之中,如何正確對待資本主義,正確處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相互關系,也是社會主義發展中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傊?,落后國家無產階級取得革命的勝利后,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這是20世紀社會主義的一個歷史難題,也是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思想所要回答的主要問題。

(二)“根據經驗來談論社會主義”,是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思想的又一顯著特點。要回答落后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首先就應當解決如何認識社會主義的問題。十月革命前列寧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和理解主要來源于馬克思恩格斯對社會主義的論述,即認為社會主義就是建立單一的生產資料公有制,就是實行計劃經濟和消滅商品貨幣關系,等等。但是經過一段實踐之后,列寧發現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社會主義的設想并不完全適合于經濟文化落后的俄國。于是他不再拘泥于馬克思恩格斯的某些論述,也不再固守自己原有的一些看法,而是根據俄國的實踐來重新認識社會主義。他強調:“實踐比世界上所有理論爭論都更為重要?!薄皩Χ韲鴣碚f,根據書本爭論社會主義綱領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深信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今天只能根據經驗來談論社會主義?!保ㄗⅲ骸读袑幦返?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66頁。)正是俄國的社會主義實踐,以及這種根據實踐來談論社會主義的科學思想方法,使列寧“對社會主義的整個看法根本改變了”。(注:《列寧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73頁。)

(三)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思想體現了一種強烈的改革意識。經過幾年的社會主義實踐,列寧發現十月革命所開創的事業在取得重大勝利的同時,也存在著不少的弊端和缺陷。為此,他提出了社會主義的改革問題。在1921年11月寫的《論黃金在目前和社會主義完全勝利后的作用》一文中,他對革命與改良的關系以及改良在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后的作用,做了深刻的分析。他認為,新經濟政策本身就是一種改革措施。針對黨和國家機關中存在的弊端,他呼吁必須對蘇維埃俄國的“政治制度作一系列的變動”,并強調今后“我們每前進一步和每提高一步都必定要同時改善和改造我們的蘇維埃制度?!保ㄗⅲ骸读袑庍x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3頁。)從這個意義上說,列寧是社會主義改革事業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倡導者。

總之,列寧晚年的思想和過去相比有了很大變化,這種變化,一方面來自他對三年國內戰爭時期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反思,以及后來轉向新經濟政策后對落后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和把握。另一方面來自他對當時國際形勢和世界社會主義革命的正確認識和科學判斷。這兩個方面構成了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思想形成的歷史背景。

二、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思想的主要內容

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思想,內容十分豐富,主要的內容可以概括為以下六個方面。

(一)關于落后國家先于發達國家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思想

俄國是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在這樣的一個國家里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首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落后國家究竟能不能先于發達國家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如果說落后國家進行社會主義革命不符合歷史發展規律,不具備建設社會主義的條件,那么,落后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就無從談起。針對考茨基和俄國孟什維克分子對十月革命的攻擊和責難,列寧在《論我國革命》等著作中,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論證了俄國十月革命的合理性。

首先,列寧認為,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并不違背世界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通常是按照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這樣一個順序進行的。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但是,這個一般規律并不排除在某種情況下個別發展階段的跳躍性。列寧說:“世界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不僅絲毫不排斥個別發展階段在發展的形式或順序上表現出來的特殊性,反而是以此為前提的?!保ㄗⅲ骸读袑庍x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頁。)

其次,列寧認為,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是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時代的產物。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的發展進入了帝國主義階段。到了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在各國的發展是極不平衡的,一些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由于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經濟獲得跳躍式的發展,趕上或超過了一些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發展起來后,發現世界領土和殖民地已被瓜分完畢。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它們不得不訴諸武力。于是,帝國主義之間的戰爭成為不可避免。帝國主義戰爭一方面給勞動人民帶來巨大災難,在一些國家造成革命形勢;另一方面也削弱了帝國主義自身的力量,造成帝國主義鏈條上的薄弱環節。在這些薄弱環節上,無產階級若有一條正確路線,采取正確的戰略策略,就能夠突破帝國主義的薄弱環節,取得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而這種薄弱環節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恰恰就出現在俄國。這就決定了俄國的十月革命是必然的。

第三,列寧認為,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實現社會主義所需要的生產力水平是不一樣的。孟什維克分子反對十月革命的主要根據是:“俄國生產力還沒有發展到可以實行社會主義的高度?!绷袑幷f,這是一個“無可爭辯的論點”。問題是:不應以此為借口,去否定社會主義革命。因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實現社會主義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兩個問題。革命不是一個純粹的經濟過程,革命是經濟、政治、文化和階級力量對比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俄國雖然生產力水平不高,但是,當社會主義革命的主客觀條件已經具備的時候,就應當先進行革命,然后利用革命后無產階級政權的優勢,去創造實現社會主義所必需的物質文化條件。列寧說,“既然建立社會主義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我們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達到這個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農政權和蘇維埃制度的基礎上趕上別國人民呢?”(注:《列寧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7頁。)在這里,列寧實際上提出了一種和馬恩的設想不同的社會主義發展公式:先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奪取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然后利用這個優勢,大力發展生產力,在這個基礎上實現社會主義。列寧這個先政治后經濟、先奪取政權后發展生產力的社會主義發展公式,無疑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個重要貢獻。

(二)關于由“直接過渡”轉變為“迂回過渡”的思想

從“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轉變為“迂回過渡到社會主義”,是列寧晚年思想變化的一個重要內容。所謂直接過渡,就是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之后,不需要通過什么中間環節,依靠行政命令的辦法,直接過渡到國家按共產主義原則進行生產和分配。1918—1920年國內戰爭期間,蘇維埃俄國實行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就是這種“直接過渡”思想在實踐中的運用。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主要內容是:(1)對農民實行余糧收集制,要求農民按照國家規定的價格把全部剩余農產品交給國家,農民不得私自處理,實際上是沒收農民余糧和農產品。這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主要內容。(2)把所有工業企業,包括中小型企業,全部收歸國有,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3)禁止貿易自由,取消商品貨幣關系,糧食和主要消費品由國家設立的分配機構統一供應。(4)實行普遍的義務勞動制,對剝削者實行強制性勞動,貫徹“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原則。

1921年4月,列寧在《論糧食稅》中對戰時共產主義作了如下評述:“我們當時不這樣做就不能在一個經濟遭到破壞的小農國家里戰勝地主和資本家?!瓚斦f我們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是一種功勞?!薄暗瑯颖仨氈肋@個功勞的真正限度?!畱饡r共產主義’是戰爭和經濟破壞迫使我們實行的。它不是而且也不能是一項適應無產階級經濟任務的政策?!保ㄗⅲ骸读袑庍x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2頁。)后來列寧又多次指出:十月革命后,我們為熱情的浪潮所激勵,“我們曾計劃依靠這種熱情直接實現與一般政治任務和軍事任務同樣偉大的經濟任務。我們計劃用無產階級國家指接下命令的辦法在一個小農國家里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產品生產和分配?,F實生活說明我們錯了?!保ㄗⅲ骸读袑庍x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9—570頁。)“由于我們企圖過渡到共產主義,到1921年春我們就遭到了嚴重的失敗,……這次失敗表現在:我們上層制定的經濟政策同下層脫節,它沒有促成生產力的提高,而提高生產力本是我們黨綱規定的迫切的基本任務?!保ㄗⅲ骸读袑庍x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5—576頁。)

由此可見,戰時共產主義雖然在很大程度上出于戰爭的需要,但更主要的是同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的“直接過渡”思想有關,因為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施,“多半都是從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建設這種設想出發的”。(注:《列寧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6頁。)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觸犯了農民的利益,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如果說,在戰爭條件下,出于戰爭的需要農民對于這種政策還可以忍受的話,那么,當戰爭結束后農民就再也無法忍受了。所以,1921年春,當國內戰爭結束后,蘇維埃俄國便出現了大規模的農民暴動和士兵叛亂。這種情況使列寧認識到:必須采取另一種途徑來建起社會主義。于是,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決定,立即廢止“戰時共產主義”,實行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的轉變。主要措施是:用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允許農民交納糧食稅后把剩余糧食拿到市場上交換,允許多種經濟成分存在,通過商品交換、貨幣流通和自由貿易來活躍經濟,培植國家資本主義,利用外國資本和技術加快經濟恢復和發展,利用資本主義來建設社會主義。

新經濟政策的實質在于利用市場、商業把社會主義經濟同小農經濟結合起來,在此基礎上建設牢固的工農聯盟。它是列寧對落后國家如何向社會主義過渡進行重新認識的結果,是列寧“迂回過渡”思想的主要內容。它的實施,標志著蘇維埃俄國開始找到了一條適合俄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新路子

(三)關于發展商品經濟、利用資本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的思想

早在十月革命勝利初期,列寧就曾對當時俄國的經濟結構作過一個分析,指出當時俄國存在著五種經濟成分。(1)農村自然經濟;(2)城鄉小商品經濟;(3)私人資本主義經濟;(4)國家資本主義經濟;(5)社會主義經濟。這五種經濟成分中,占優勢的是小農經濟。列寧指出,在一個小農經濟占優勢的國家里建設社會主義,關鍵在于找到社會主義經濟與小農經濟的結合點。結合點在哪里?列寧認為,商業是唯一的結合點,“是千百萬小農與大工業之間唯一可能的經濟聯系?!保ㄗⅲ骸读袑庍x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5頁。)因此,必須大力發展商品交換。但是,這樣一來也帶來了一個問題,正如列寧所說:“既然有交換,那么,小農經濟的發展就是小資產階級的發展,就是資本主義的發展,這是無可爭辯的真理,是政治經濟學的初步原理?!保ㄗⅲ骸读袑庍x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3頁。)

對于資本主義的發展,可以有兩種不同的政策:“或者是試圖完全禁止,堵塞一切私人的非國營的交換的發展,即商業的發展,即資本主義的發展,而這種發展在有千百萬小生產者存在的條件下是不可避免的。一個政黨要是試行這樣的政策,那它就是在干蠢事,就是自殺?!薄盎蛘呤牵ㄟ@是最后一種可行的和唯一合理的政策)不去試圖禁止或堵塞資本主義的發展,而努力把這一發展納入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這在經濟上是可行的?!保ㄗⅲ骸读袑庍x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4頁。)由此列寧得出結論:“既然我們還不能實現從小生產到社會主義的直接過渡,所以作為小生產和交換的自發產物的資本主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們應該利用資本主義作為小生產和社會主義之間的中間環節,作為提高生產力的手段、途徑、方法和方式?!保ㄗⅲ骸读袑庍x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0頁。)問題的關鍵在于,找出正確的方法,把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的資本主義的發展,納入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即納入無產階級國家的監督和調節之下,使其不敢也不能超出無產階級規定的限度和范圍。

(四)關于工業化和農業合作化的思想

列寧認為,無產階級取得國家政權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產品數量,大大提高社會生產力。而提高社會生產力的有效途徑,就是建設大工業,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列寧把實現工業化形象地比喻為:從農民的、莊稼漢的、窮苦的馬上,跨到大機器的、工業的、電氣化的馬上。并強調:“我們的希望就在這里,而且僅僅在這里?!保ㄗⅲ骸读袑庍x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7頁。)

對于農村和農民,列寧主張通過合作化的方式把農民引上社會主義道路。經過長期考察,列寧發現合作社這種組織形式“農民感到簡便易行和容易接受,”(注:《列寧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8頁。)是在符合國家利益前提下,把農民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結合起來的最好形式。列寧在《論合作社》一文中指出:合作社的性質不是一成不變的。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合作社是集體的資本主義組織,在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以后,“合作社的發展也就等于社會主義的發展”,“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會主義的制度?!保ㄗⅲ骸读袑庍x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3、771頁。)由于合作化運動是一場社會主義改造運動,要求大力提高農民科學文化水平,這就“需要整整一個歷史時代”,在最好的情況下,“度過這個時代也要一二十年”。但是只要“完全實現了合作化,我們也就在社會主義基地上站穩了腳跟?!保ㄗⅲ骸读袑庍x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3頁。)

(五)關于國家政權建設和執政黨建設的思想

蘇維埃政權是俄國歷史上第一個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權。它一方面具有無限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它的國家機關也存在著嚴重的缺點。原因是蘇維埃國家的一些機構“實質上是從沙皇和資產階級那里拿來的舊東西?!彼鼈儭皟H僅在表面上稍微粉飾了一下,而從其他方面來看,仍然是一些最典型的舊式國家機關?!保ㄗⅲ骸读袑庍x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9頁。)同時,俄國是小生產者的大海,而“小生產者散漫性和萎靡狀態的上層建筑”就是官僚主義,這種官僚主義不能不對蘇維埃國家機關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列寧對蘇維埃國家機關的基本看法是:一方面,“如果沒有‘國家機關’,那我們早就滅亡了”,另一方面,“如果不進行有系統的和頑強的斗爭來改善國家機關,那我們一定會在社會主義的基礎還沒有建成以前滅亡?!保ㄗⅲ骸读袑庍x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76頁。)

為了改善國家機關,列寧認為首先要本著“寧肯少些,但要好些”的原則,采取堅決而切實的措施來精簡機構,如把工農檢查院的職員減少到三四百人。要把真正優秀的人才選拔到國家機關中去,嚴格實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培訓和考核制度。要堅決同官僚主義的習氣作斗爭,“暴露它,揭穿它,使人人唾棄它?!备镜拇胧┦翘岣呷嗣袢罕姷奈幕胶蛥⒄h政能力?!爸挥挟斎w居民都參加管理工作時,才能徹底進行反官僚主義的斗爭,才能完全戰勝官僚主義?!保ㄗⅲ骸读袑庍x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0頁。)

在改革國家機關的同時,要加強黨的建設。首先是要保持黨的純潔性,嚴格入黨條件,清除黨內投機分子和壞分子,提高黨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和文化水平。其次是發揚黨內民主,建立和健全黨內選舉制、報告制和監督制。再次是加強黨的統一,防止黨內分裂。為了防止黨內分裂,列寧在病危期間口授了給黨的代表大會的信,主張擴大中央委員會,人數由原來的27名增加到50名或100名,以便加強黨中央集體領導,“防止中央委員會一小部分人的沖突對黨的整個前途產生過分大的影響?!保ㄗⅲ骸读袑庍x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3頁。)列寧在信中還具體分析了俄共(布)中央一些領導人的性格特點,并提出了許多富有遠見的建設性意見,為俄共(布)黨的建設留下了寶貴的歷史遺訓。

(六)關于開展“文化革命”進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思想

十月革命前的俄國,文化異常落后,城市居民中的40%、農民居民中的80%以上是文盲。正因為這樣,十月革命后的俄國無論是在經濟建設還是在民主政治建設上,都遇到了由于文化的落后所帶來的一系列困難。所以,列寧強調,不從根本上改變這種文化異常落后的狀況,就不能建成社會主義。

在列寧看來,把俄國這樣一個大多數居民都是文盲的國家,變成一個人人識字的文化發達的國家,不是一般的文化建設任務,而是一場深刻的“文化變革”或“文化革命”。(注:《列寧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4頁。)實現這場文化革命,首先要消滅文盲,但不只是消滅文盲,它的根本任務是要建設和發展無產階級文化。

建設和發展無產階級文化,包括的內容很多:掃除文盲,普及文化知識,造就科技人才和其他方面的專門人才,加強共產主義道德風尚的教育等等。解決這些任務的基本途徑是大力發展教育事業。為此,列寧提出要采取以下兩方面的實際措施:一是大力增加教育經費,要把其他部門縮減出來的款項轉給教育部門。二是提高人民教師的地位,要把“國民教師的地位提到在資產階級社會里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的高度?!钭钪匾氖翘岣咚麄兊奈镔|生活水平?!保ㄗⅲ骸读袑庍x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4頁。)

三、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的幾個問題

(一)列寧晚年倡導的新經濟政策為什么沒有能夠堅持下來?

列寧逝世之后,他所倡導的新經濟政策不久便被中止了,此后新經濟政策再也沒有恢復。出現這種情況,有主觀和客觀兩方面的原因。從主觀上看,是由于斯大林對新經濟政策的理解不同于列寧。在列寧看來,新經濟政策不是權宜之計,而是長遠構想,“是一個要在若干年內長期實行的政策”,是“我們找到建設社會主義經濟的真正途徑的唯一辦法?!保ㄗⅲ骸读袑庍x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3、660頁。)而斯大林則認為:“我們所以采取新經濟政策,就是因為它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當它不再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時候,我們就把它拋開。列寧說過,新經濟政策的施行是認真而長期的。但他從來沒有說過,新經濟政策的施行是永久的?!保ㄗⅲ骸端勾罅诌x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32頁。)當1927年底1928年初出現“糧食收購危機”時,斯大林認為這是農村階級斗爭加劇、富農暗中破壞的結果。為此,他主張把同富農作斗爭當作黨在農村工作的重點,并提出采取超出新經濟政策框架的“非常措施”:對不肯按國家規定的價格把余糧賣給國家的“富農和投機者”,將沒收其全部余糧,同時向主要產糧區派出征糧隊。這種作法很快在全國推廣,實際上又回到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當然,斯大林的這些做法,連同后來他所采取的一系列“非常措施”,都有其客觀上的原因: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規??涨暗慕洕C,德、意、日法西斯分子相繼上臺執政,戰爭的威脅日益逼近。如不采取一些“非常措施”,就不可能在短期內建立起社會主義工業基礎,不可能在“二戰”中戰勝法西斯侵略。因此,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是一種歷史的必然,不能全盤否定。但同時也應看到,斯大林時期的蘇聯社會主義體制,實質上是一種“戰時共產主義”體制。斯大林本應在“二戰”結束后對這種體制加以改變,重新回到列寧的新經濟政策的軌道上來。但他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反而將這種體制加以固定化、神圣化,給后來的社會主義發展帶來了嚴重后果。

(二)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思想是針對過渡時期還是針對社會主義時期?

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思想涉及的大多是關于蘇維埃俄國如何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思想主要是針對過渡時期。但是,除此之外也還有許多論述是針對社會主義時期的。因此,對于列寧晚年思想的針對性不應籠統地一概而論,而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例如,關于商品經濟問題。十月革命勝利初期,列寧曾設想很快可以消滅商品、貨幣和市場,直接過渡到產品分配。后來,通過總結經驗教訓,列寧感到過渡時期沒有商品是不行的。所以在實行新經濟政策時,他提出要發展商品生產,要學會經商。但列寧始終沒有從理論上把商品經濟作為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提出來和肯定下來。這說明,列寧關于商品經濟的有關論述,是針對過渡時期而不是針對社會主義時期的,不能說列寧已經有了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思想。但是,列寧關于過渡時期商品經濟的思想,在實踐中的結果必然會導致對社會主義與商品經濟關系看法的改變,這是毫無疑問的。此外,列寧關于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思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思想,關于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改革的思想,也都是針對社會主義時期,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傊?,列寧晚年思想中,既有針對過渡時期的東西,又有針對社會主義時期的東西。如果把它看成僅僅是針對過渡時期,那就實際上將列寧晚年思想排斥在社會主義社會之外,進而從根本上否定了列寧晚年思想的現實意義。

(三)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思想與鄧小平理論的聯系

列寧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締造者和領導人,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對科學社會主義作出了極其偉大的貢獻。他的晚年思想,特別是他關于新經濟政策的思想,實際上已經從宏觀上回答了落后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1985年,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究竟是個什么樣子,蘇聯搞了很多年,也并沒有完全搞清楚??赡芰袑幍乃悸繁容^好,搞了個新經濟政策。但是后來蘇聯的模式僵化了?!保ㄗⅲ骸多囆∑轿倪x》第3卷,第139頁。)這里所講的“列寧的思路”,明確指“新經濟政策”。遺憾的是,新經濟政策后來在蘇聯被中斷了,列寧關于新經濟政策的思想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也被人們遺忘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帶領我們撥亂反正,開創了社會主義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使列寧新經濟政策思想得到了合乎邏輯的延續。從這個意義上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的方針政策是對“新經濟政策”的恢復和發展,當然其內容要廣泛得多,也深刻得多。因此,學習和研究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思想,對于我們堅定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加深對鄧小平理論的認識和理解,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