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鄧小平社會發展觀的實踐價值探討論文

時間:2022-09-25 03:54:00

導語:當代鄧小平社會發展觀的實踐價值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代鄧小平社會發展觀的實踐價值探討論文

【摘要】鄧小平的社會發展觀,是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鄧小平的社會發展觀指導下,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當前,鄧小平的社會發展觀仍然對于指導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特別是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鄧小平社會發展觀和諧社會

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這樣的社會也是鄧小平設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實目標。鄧小平的社會發展觀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指南,為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了基礎、提供了指導。

一、結束“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指導思想,這是開始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轉折點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這兩對矛盾及其運動推動著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而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集中地表現為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我國是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集中表現為人民內部矛盾。自1957年之后,我們黨錯誤估計形勢,全黨全國的各項工作從根本指導思想上均是以“階級斗爭為綱”,在這一思想指導下,階級斗爭被擴大化、絕對化,到期間發展到極至,造成了人際關系破壞和無政府主義泛濫,根本沒有社會生活的和諧可言。

十一屆三中全會斷然否定了這個錯誤的指導思想。鄧小平和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果斷結束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指導思想,代之以“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扭轉了中國前進的航向,是中國開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轉折點。

當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變化,“以階級斗爭為綱”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現實社會基礎,如果繼續堅持,只會破壞社會和諧。各階級、階層和諧相處是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和諧不是沒有矛盾,而是矛盾著的各個方面的對立統一。根據經典作家的對抗將會消失,矛盾仍將存在的觀點,鄧小平提出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協調中國社會各階層的關系的許多新舉措。一是實現了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大大改變了“”時期所造成的人際關系混亂、不和諧狀況。二是把知識分子作為領導階級的工人階級的一部分。三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工農聯盟的重要性,并從細節問題出發提出解決這個問題的一些思路。四是指出妥善處理、協調各階層、各群體的關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五,統一戰線是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三大法寶之一,也是構筑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途徑和方法,鄧小平提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鞏固和發展統一戰線的一系列新思想??傊?,正是由于鄧小平結束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指導思想,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指導思想,才把中國各條戰線、各行業各、各個階層的人民群眾的力量都凝聚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個偉大理想上,為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在國際上,鄧小平認識到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國相互依賴、相互滲透的關系及彼此之間和諧共處的必要性,大膽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改善同世界各國的關系,團結一切支持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的友好國家和人士,以智力、資源、資金引進的多種方式,進行交往與合作,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事業獻計獻策、貢獻力量。

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指導思想,不僅徹底改變了國家內部各階層之間的關系、中國與國際社會的關系,更是抓住了社會穩定與和諧的根基——物質建設。沒有鄧小平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是硬道理、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放的思想指導下取得的建設成就,就沒有和諧社會理論產生的的物質基礎。富裕是和諧的物質前提,貧窮與和諧是格格不入、毫不相干的。和諧社會是物資極大豐富、社會財富充分涌流的社會。沒有生產力的發展,根本談不上和諧,鄧小平徹底否定了越窮越革命、寧要窮的共產主義,不要富的資本主義、共產主義主要是精神方面的等種種“窮社會主義”“窮共產主義”荒謬論調。鄧小平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走一心一意搞建設的道路,發展經濟,消除貧困,這為和諧社會的構建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擺脫貧窮的首要措施就是解決溫飽問題,而這需要經濟建設的支撐。溫飽問題的解決,由溫飽向小康社會的過渡,是和諧社會的最原初的物質起點。

溫飽問題解決之后,鄧小平還提出了“建設小康社會”的美好理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是對“建設小康社會”思想的的進一步豐富和完善。而這些理想的實現如果沒有物質基礎做保障,都是不可能現實的,因此,在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也必須依然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

二、制定“共同富?!钡膽鹇苑结?,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的價值取向高度一致

共同富裕思想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源頭之一,是和諧社會的價值取向。鄧小平把共同富裕做為社會主義本質的重要內容,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盵1]p373

鄧小平既繼承了中國傳統思想中的共同富裕的理念,又賦予共同富裕更豐富的內涵,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礎是生產力的高度發展。鄧小平不止一次地指出:“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也要致力于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边@表明,他所倡導的共同富裕,其領域既包括人們物質生活的富裕,也涵蓋了人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豐富性,共同富裕的主體是全體中國人民。

鄧小平講:“社會主義財富屬于人民,社會主義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吧鐣髁x不是少數人富起來、大多數人窮,不是那個樣子。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如果搞兩極分化,情況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區域間矛盾、階級矛盾都會發展,相應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會發展,就可能出亂子?!边@段經典論述從正反兩個方面闡述了鄧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

鄧小平把實現共同富裕置于現實的基礎之上,找到了一條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可行道路:先富——后富——共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至今的二十多年,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指引下,中國人民逐漸擺脫貧窮,走向富裕,這已是不爭的事實。盡管至今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仍存在著貧富差距拉大、利益分配不公、先富者為富不仁等這樣那樣的問題,可是這也是改革中、發展中出現的問題,鄧小平本人無論在什么時候,在提到共同富裕的問題時,總是完整地闡述“先富、后富、共富”之間的辯證關系?!霸试S一部分人先好起來,一部分地區先好起來,目的是更快地實現共同富裕?!编囆∑竭€科學地預測:“共同致富,我們從改革一開始就講,將來總有一天要成為中心課題。”當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的提出就標志著共同致富已成為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中心課題。

三、提出了解決發展與代價問題的思路,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開辟了道路

鑒于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在發展中的經驗教訓,以及中國改革開放中的現實情況,鄧小平在強調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發現了我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中積累起來的一些嚴重問題,這些問題既是發展中的代價,也是影響社會進一步發展的不和諧因素。鄧小平認識到解決發展中代價問題的重大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戰略意義,并高瞻遠矚地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總體思路和指導方針,提出了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思想。公務員之家

我國發展中的代價問題,總起來說,包括兩種性質的問題,在社會領域表現為道德滑坡,在自然領域表現為生態破壞。針對社會領域存在的道德滑坡問題,鄧小平提出了著名的“兩手抓”:即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打擊各種經濟犯罪活動,懲治腐敗;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一手抓物質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等。通過“兩手抓”,較好地處理了現代化建設中的一系列嚴重問題,并有效抑制了現代化變革中產生的影響社會穩定和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各種潛在因素。

針對自然領域存在的生態破壞問題,鄧小平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1]p274大力提倡發展先進科學技術,提高工業、農業水平的科技含量,提升經濟發展水平,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在節約能源、減少污染方面做文章,改變由粗放型經濟發展所造成的“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被動局面。這對有效避免發達國家所走過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舊有發展模式具有重要意義。鄧小平還指出要加強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完善工作,努力做到環境保護方面有法可依。另外,鄧小平還主張努力提高國民素質,從人自身發展的角度解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環境和生態問題。

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到“發展是硬道理”,再到社會全面協調發展,其中包含了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精華,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的理論、也形成了科學發展觀理論的思想淵源。深刻理解鄧小平理論中包含的科學發展觀思想,并以之為指導,有助于創造一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同步進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喜人局面。

四、提出“穩定壓倒一切”,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打造了平臺

穩定不等于和諧,然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離不開穩定。鑒于親身經歷了十年的動亂局面,鄧小平深知穩定對于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極大重要性。鄧小平以一個政治家的戰略眼光,提出了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的重要性,并反復強調“穩定壓倒一切”?!爸袊膯栴},壓倒一切的是需要穩定。沒有穩定的環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掉?!盵1]p284鄧小平所說的穩定,其含義是廣泛而豐富的,既指政治局面的安定團結,也指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既指社會秩序的穩定,也指政策的連續統一;既指農村的穩定,也指城市的穩定。

和諧既是一種理想狀態,也是一個不斷向理想狀態過渡的動態的過程,而這個過程需要以穩定為基礎和條件,沒有穩定的社會秩序,改革這個動力就失去了支撐點,發展這個中心任務就失去了保障,經濟建設的成就會遭到破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會失去牢固的物質基礎。穩定也是和諧社會的題中之義,只有穩定,才可能有和諧社會所構想的那種安定有序,社會組織機制健全,社會管理完善,社會秩序良好,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美好局面,才能保持社會的安定團結。

五、以培養全面發展的“四有新人”為目標的理論與實踐是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鄧小平歷來主張從實際出發,關注人的現實需要,努力滿足包括經濟、政治、精神等各種利益在內的整體利益需求;另一方面指人的發展目標的和諧,鄧小平提出要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實際上是要培養“德才身心”全面協調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在歷史唯物主義看來,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主體,因而也是最終意義上管理社會的主體。社會主義國家的管理在本質上是人民群眾的自我管理。然而,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可以運用人民賦予的權力,采用行政的、經濟的或法律等手段實施管理,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在這種情況下,社會上的企業單位以及人民群眾又往往成為被管理的對象,成為管理的客體。在我國行政管理中,人民群眾這種既是主體,又是客體的主客體相一致的地位,一方面表明了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人民群眾這種既是管理主體,又是管理客體的地位存在著一定的矛盾性。鄧小平提出的“領導就是服務”是解決這個矛盾性問題的指導思想。鄧小平倡導的“領導就是服務”這個命題反映了我國領導干部和廣大人民群眾之間的平等和諧關系。

首先,管理者樹立服務意識,符合現代管理理念,是對人的尊重的表現,是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基本要求;其次,以“領導就是服務”為指導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領導干部作風建設,建立新型干群關系,是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人民公仆理論的繼承和發展,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管理實踐的必然要求;再次,鄧小平倡導的民主管理大大調動了廣大工人、農民的參與積極性、創造性、能動性,為社會主義國家的管理增添了新的活力,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力量得到空前發揮。

總之,鄧小平理論尤其是關于發展的理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序曲,以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從理論上和實踐上探索鞏固改革成果,消除不和諧因素的道路,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這是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新的歷史時期的最新發展,也標志著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的探索進入了一個嶄新階段。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

[2]鄧小平文選: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