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等教育與鄧小平教育思想的形成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25 05:08:00
導語:民族高等教育與鄧小平教育思想的形成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族高等教育發展迅速,成就巨大。本文根據我國民族高等教育發展經歷的兩個階段:十一屆三中全會前曲折前進和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撥亂反正、進步恢復、穩步發展、深化改革、加速發展,研究了鄧小平在不同時期對新中國教育所做的指導及其教育思想的發展、形成的過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教育事業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作為一個多民族的教育大國,民族地區高等教育的成績尤為引人矚目,其意義也尤為重大。
為加強培養少數民族各類專門人才,以適應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和“四化”建設的需要,中央采取了很多特殊政策和措施來發展民族高等教育。一是規定在高考招生錄取時,對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考生可適當降低錄取分數線;二是在高校舉辦民族預科班。1980年開始,首先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五所全國重點院校舉辦民族預科班,當年招收了150名少數民族學生。到1998年,共有23個部委、16個省、市、自治區所屬的94所高校招收了7142名少數民族預科生。1999年以后又逐年擴招,為高校提供了大批合格的少數民族生源。這些學生大學畢業后,大多回到本省區工作,成為民族地區各條戰線的骨干。為適應民族地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八十年代中期,對民族學院和民族地區高校的專業結構進行了調整,增加了工科、財經等經濟建設急需的各類專業。調整后的高校學科專業結構得到優化,辦學條件大大改善,教育水平和辦學效益都有明顯提高。目前,全國有民族學院(大學)13所,在校學生8萬余人;民族地區有高校101所;全國普通高等學校中少數民族在校生近30萬人,是1978年的10余倍。我國民族高等教育飛速發展的過程。
一、+一屆三中全會前鄧小平教育思想闡發的開始
早在建國初期,鄧小平就十分注重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在一九五四年七月九日政務院第二百二十一次政務會議討論教育工作時就作了“辦好學校,培養干部”的重要講話。他指出:“現在我們是搞建設,干部已成為決定性的因素……。要充分發揮現有干部的作用,同時要培養大批各方面的建設人才。;[1](P209)在中國辦教育一要普及二是提高。“我們的方針是,一要普及,二要提高,兩者不能偏廢,只普及不提高,科學文化不能很快進步;只提高不普及,也不能適應國家各方面的需要。社會主義建設需要有文化的勞動者,所有勞動者也都需要文化。n[1](P280)可以看出,鄧小平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實踐中,十分注重人才是事業成功的關鍵,而人才是靠教育培養出來的,搞社會主義建設首先必須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必須抓好教育的普及和提高,這個關系到事業成敗的大問題。這些論述可以看作是鄧小平教育思想闡發的開始。
二、+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教育思想的發展、形成
(一)教育是經濟和社會現代化的基礎的思想
粉碎“”后鄧小平同志剛一復出,在一次與中央兩位領導同志談話時就強調:“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上去,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講不能實現現代化,必須有知識,有人才,沒有知識,沒有人才,怎么上得去?’’[z](PZ76-z77>他曾反復強調,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科技人才的培養,基礎在教育。認為“忽視教育的領導者,是缺乏遠見的、不成熟的領導者,就領導不了現代化建設。
各級領導要像抓好經濟工作那樣抓好教育工作。,s[3](P121)并且提出,“我們要千方百計,在別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犧牲一點速度,把教育問題解決好。‑[3](P275)鄧小平闡明了兩個關于教育發展的指導思想。一是教育發展對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指明了教育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所居的重要的戰略地位;二是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以及我國的基本國情,提出了教育是國民經濟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民經濟發展中要優先發展教育的理論。指明了教育要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根本方向,闡明了教育在社會經濟發展中重要的戰略地位。
鄧小平不僅從理論上確立了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而且特別重視在實踐中落實這種戰略地位。他指出:“我們不是實現了全黨全國工作重點的轉移嗎?這個重點本來就應當包括教育。一個部門,如果只抓經濟,不抓教育,那里的工作重點就沒有轉移好,或者說轉移得不完全。m[3](P120)“中央提出要以極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從中小學抓起,這是有戰略眼光的一著。如果現在不向全黨提出這樣的任務,就會誤大事,就要負歷史的責任。r,[3](P274).·從長遠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學技術,否則,我們已經耽誤了二十年,后果不堪設想。;[3](P275)教育事業發展中的一個根本性、實質性的問題,是解決好教育投人的問題。鄧小平指出,“經濟發展和教育、科學、文化、衛生發展的比例失調,科教文衛的費用太少,不成比例。甚至有些第三世界的國家,在這方面也比我們重視得多。印度在教育方面花的錢就比我們多。像埃及這樣的國家,人口只有四千萬,按人口平均計算,他們在教育方面花的錢,也比我們多幾倍??傊?,我們非要大力增加科技文衛的費用不可。,n[2](P52)在鄧小平這些思想的指導下,中央和地方對教育的投人逐年增加,辦學條件不斷改善,教師待遇在逐年提高。
(二)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的思想
鄧小平早在1978年4月20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就指出:“我們要掌握和發展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和各行各業的新技術新工藝,要創造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并且在上層建筑領域最終戰勝資產階級的影響,就必須培養具有高度科學文化水平的勞動者,必須造就宏大的又紅又專的工人階級知識分子隊伍?!苯逃闹行氖桥囵B人的問題,而教育方針就是集中解決培養什么樣人的根本問題,是直接關系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關系教育能否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關系國家民族發展的未來和前途的大問題。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首要的一點就是必須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這是鄧小平教育思想中一個重要的原則。他指出,“我們的學校是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人才的地方。培養人才有沒有質量標準呢?有的,這就是同志說的,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眤7(PZSO>他這一思想的主導內容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問題,即使受教育者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堅持這一思想,必須把“德育”放在首位。
學校教育堅持把“德育”放在首位,一是必須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堅持了正確的辦學方向等于貫徹了把德育放在首位的原則。這是與我黨在新的歷史時期總的政治路線相適應的。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就當前而言,就是要努力實踐“三個代表”。二是堅持“四有”的培養目標。1985年3月鄧小平同志在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強調:“我們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時,一定要堅持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堅持五講四美三熱愛,教育全國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m}3](P110)可以看出,鄧小平把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看作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是統一的。因此強調培養“四有”新人,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要求,是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證。
其次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要有新的發展。鄧小平一貫重視和強調青年與工農相結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道路。早在1957年,他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祝詞中就明確要求廣大青年:“為了創造社會主義的幸福生活,沒有極艱苦的勞動,是不可能的。我們要參加勞動,特別要積極參加工農業生產的體力勞動,因為體力勞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最大多數人民都要擔負的光榮義務。輕視體力勞動的剝削階級思想的殘余,是我們的新社會前進的障礙物?!薄跋M珖那嗄陮W生努力學習,積極準備參加建設祖國的生產勞動。從事腦力勞動的青年,也應該經過一段時間的體力勞動,這對于他們的德育、智育、體育的全面發展是必要的。‑[}](PZ}o)在這里,鄧小平把青年學生參加生產勞動或體力勞動,看作是培養無產階級感情,養成熱愛勞動的觀念,形成勞動習慣,最終在德、智、體各方面都得到發展的極為重要的方法和途徑。
在社會主義條件卜,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作用主要體現在通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來推動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推動社會主義制度的不斷完善、鞏固和發展。在新時期,尤其是在代表著全體勞動人民根本利益的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下,更加需要教育與社會、經濟、科技的進步和發展相適應,以此來推進整個社會的向前發展。鄧小平指出:“為了培養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合格人才,我們必須認真研究在新的條件下,如何更好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和同志都非常重視教育與生產勞動的結合,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里這是改革社會的最強有力的手段之一;在無產階級取得政權之后,這是培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用一致、全面發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徑,是逐步消滅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差別的重要措施。早在八十年前,列寧就說過:‘無論是脫離生產勞動的教學和教育,或是沒有同時進行教學和教育的生產勞動,都不能達到現代技術水平和科學知識現狀所要求的高度?!F代經濟和技術的迅速發展,要求教育質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們在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的內容上、方法上不斷有新的發展。‑[2](P103)可見,鄧小平所強調的社會主義條件下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一方面通過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而不斷提高社會生產力,另一方面,通過社會生產的不斷發展使人的全面發展變為可能。公務員之家
(三)教育要“三個面向”的思想
教育要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就必須堅持不斷地進行改革。鄧小平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理論,對于我國教育體制的改革以及教育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指導作用。1977年鄧小平重新出來工作以后,他自告奮勇地提出抓科技和教育工作,并且果斷地、正確地解決了教育工作中的一系列重大的方針、政策問題。1983年9月,他為北京景山學校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而向未來?!比齻€面向的思想短短16個字,言簡意賅,意義深遠。
教育要面向現代化,是“三個面向”的核心。黨在新時期的總路線規定,黨在新的歷史時期的根本任務就是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代表了全國各族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因此,抓住了教育要面向現代化,就抓住了教育要為什么服務這個根本問題。教育要面向現代化。一是指教育要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各條戰線所需要的各類人才。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最主要方式是培養人才。《中共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指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依靠教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任務,要求我們不但必須放手使用和努力提高現有的人才,而且必須極大地提高全黨對教育工作的認識,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為90年代以至下世紀新葉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大規模地準備新的能夠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各級各類合格人才。要造就數以億計的工業、農業、商業等各行各業的有文化、懂技術、業務熟練的勞動者。要造就數以千萬計的具有現代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知識,具有開拓能力的廠長、經理、工程師、農藝師、經濟師、會計師、統計師和其他經濟、技術工作人員。還要造就數以千萬計的能適應現代科學文化發展的新技術革命要求的教育工作者、科學工作者、醫務工作者、理論工作者、文化工作者、新聞和編輯出版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外事工作者、軍事工作者和各方面黨政工作者。所有這些人才,都應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和社會主義事業,具有為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而艱苦奮斗的獻身精神,都應該不斷追求新知,具有實事求是、獨立思考、勇于創造的科學精神?!倍侵附逃挥袑崿F自身的現代化,才有可能培養出能承擔現代化建設任務的合格人才。因此,必須在教育觀念、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育形式和方法上不斷地創新。
教育要面向世界。就是要使我國的教育能夠順應和跟上世界新技術革命和教育現代化發展的潮流,大膽地學習和借鑒世界各國教育的先進的經驗。還應該努力使我們的教育達到世界水平,使我國的教育躋身于世界教育先進行列,對人類文明作出中華民族應有的貢獻。
教育要面向未來。是指教育必須適度超前發展。。教育要為未來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培養人,根據未來社會對人的素質要求辦教育。教育必須走在經濟建設的前面,教育必須超前發展,必須超前為經濟建設的發展做好人才和技術的準備和儲備。鄧小平認為,下一個世紀是高科技發展的世紀。我們在今天辦的教育就要根據21世紀對人才素質提出的要求對青年一代進行培養和教育,如此才能使我國在21世紀的激烈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四)尊師重教思想
教師是學校的關鍵,也是教育發展的關鍵。尊師重教的核心問題就要尊重教師,充分發揮教師的作用。如何尊重教師并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呢?
首先是要肯定教師在學校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早在1978年4月22日,鄧小平就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人,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他強調:“我們要把從事教育工作的與從科研工作的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使他們受到同樣的尊重,同樣的重視?!薄拔覀円岣呷嗣窠處煹慕洕匚缓蜕鐣匚唬坏珜W生應該尊重教師,整個社會都應該尊重教師?!编囆∑降倪@些論述向全黨全國闡明了尊師重教工作的重要意義,這對于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充分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起到了極為重大的作用。
再就是要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鄧小平認為關鍵是要提高教師的社會待遇和改善教師的工作條件。切切實實地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具體問題。鄧小平針對我國教師工資待遇低,工作條件艱苦的實際,他多次提出要有關部門研究教師首先是中小學教師的工資制度和改革問題。要在“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下,提高教師的工資待遇。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通過多次工資調整,特別是200(〕年至2001年兩年內三次工資調整,我國教師的待遇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已接近或達到了全國各行業的中等收人的水平。為了鼓勵中小學教師終身從事教育工作,國家增加了對中小學教師教齡津貼,對從事中小學教師工作30年以上的教師,退休后給予原工資金額的退休金,等等。各級地方黨委和政府,根據各自的條件,盡可能從經濟收人、住房、安排教師子女家屬就業、工作條件等方面,給教師以優惠,使其工作、生活不斷得到改善。
可以看出,在鄧小平理論對中國社會發展的總體設計中,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鄧小平在探索和回答如何鞏固、發展和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始終把教育作為關系社會主義建設全局、社會主義歷史命運的戰略問題加以考察?;仡櫠嗄陙砻褡甯叩冉逃母锖桶l展的歷程,只要我們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定不移地努力實踐“三個代表”,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民族地區的基本實際出發,堅定必勝的信念,知難而進,勇于探索,集中精力埋頭實干,一心一意抓改革,促發展,我國民族高等教育事業必將迎來更加光明的未來。
- 上一篇:數與代數部分的教育價值探索論文
- 下一篇:腹瀉的藥物治療相關知識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