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生產力理論拓展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02 11:47:00
導語:鄧小平生產力理論拓展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大力發展生產力,努力擺脫貧困落后,實現國家的現代化,這是當代中國社會發展所面臨的最基本的問題,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所面臨的根本任務。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以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對如何認識和解決社會主要矛盾,根本任務等進行了積極探索。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領導全黨實現了工作重心的轉移,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鞏固和發展了社會主義,也豐富和發展了的生產力理論。
大力發展生產力,努力擺脫貧困落后,實現國家的現代化,這是當代中國社會發展所面臨的最基本的問題,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整個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所面臨的主要工作或根本任務。對于生產力在整個社會尤其在社會主義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如何發展生產力,二代領導人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一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對生產力理論的探索
唯物史觀認為社會生產方式是整個人類大廈的基礎,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而生產方式中的生產力又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馬克思主義者在考察社會歷史時,把全部社會關系歸結為生產關系并最終歸結為生產力的高度,這樣才能發現社會歷史運行的深刻本質和一般規律。在看來,中國之所以發生革命,深刻的原因就在于舊中國的生產關系嚴重地束縛了中國生產力的發展。因此中國革命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放生產力。他說:“中國一切政黨的政策及其實踐在中國人民中所表現的作用的好壞、大小,歸根到底,看它對于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有幫助及其幫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縛生產力的,還是解放生產力?!?11(P1479,基于此,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初步解放了中國的生產力。接著他又領導中國人民開始了社會主義革命,目的仍然是解放中國受束縛的生產力。在1956年就明確的闡述:“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是為了解放生產力。農業和手工業由個體所有制變為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私營工商業由資本主義所有制變成社會主義所有制,必然使生產力大大地獲得解放,這樣就為大大地發展工業和農業的生產力創造了社會條件?!盜Zl(P717)社會主義砍允造的成功,正如所說,社會主義不僅從舊社會解放了勞動者和生產資料,也解放了舊社會所無法利用的廣大的自然界。不僅重視通過革命來解放生產力,而且在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后,特別是確立了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制度之后的一段時間里,也很重視發展生產力。在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后,隨著國內主要矛盾由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社會主義道路與資本主義道路的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應轉移到以經濟建成設為中心上來,1956年黨的八大肯定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建立,提出今后的主到王務是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1957年,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科學地分析了我國階級關系的新變化和階級斗爭的新形勢,明確提出了全黨工作重點轉移的戰略思想。他認為,搞新民主主義革命,搞社會主義改造,都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建立為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建立了鞏固的基礎。指出,我們的根本任務已經由解放生產力變為在新的生產關系下面保護和發展生產力,并向全黨和全國人民發出了“進行一場新的戰爭—向自然界開戰”的偉大號召。1958年,又指出:“把全黨的工作重點放到技術革命上去?!?964年,在三屆人大一次會議上,根據的建議,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我們一定要在本世紀內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這表明,在當時是很重視發展生產力的。但是后來由于國際國內復雜因素的影響,在理論上也一定程度地誤解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理論;在實踐中很長一段時間忽視生產力的發展,形成了一條“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政治路線。結果,生產力發展不快,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未能充分發揮出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太慢。對此,鄧小平后來中肯地指出:“同志是偉大的領袖,中國革命是在他的領導下取得成功的。然而他有一個重大的缺點,就是忽視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是說他不想發展生產力,但方法不都是對頭的,例如搞‘’、,就是沒有按照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律辦事。”[31LP116)
總之,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在他一生中的最后20年,雖然對干中國在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建立的條件下,如何認識和解決社會主要矛盾、根本任務等問題進行了長期探索,并取得了一些積極成果,但最終沒能解決這一問題。
二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領導集體的生產力理論
中國要發展,應以什么為發展的中心,發展生產力問題,是鄧小平在新時期講得最多,也是最為重視的一個問題,構成了鄧小平發展理論中核心內容。
七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的一個重大貢獻,就是根據{力ii物}三義的基本原理,在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上,實現了撥亂反正,帶領全黨把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L來大扮發展子}:會生產力,鞏固和發展了社會主義,也豐富和發展了毛澤乍的‘仁產力理論。
(一)社會主義就是要大力發展生產力
在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體系中,生產力理論占據了重要的位置。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認為,生產力是一切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關系、上層建筑只有適應生產力的狀況,才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產黨宣言》中就說無產階級在實現自已的政治統治后,要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在建立新中國后,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通過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這是有目共睹的。鄧小平充分肯定了領導的革命對于解放生產力的意義,同時反復強調和闡明了發展生產力的重要性。他指出:馬克思主義最注重發展生產力?!耙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在執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發展生產力,并在這個基礎L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n131c}8)他認為,我們目前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級,人口多,底子薄,生產力發展水平低,最迫切的問題是要解決十億人的貧困問題。講社會主義,首先就是要使生產力發展,這是主要的?!吧鐣髁x的優越性歸根到底要體現在它的生產力比資本主義發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L不斷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p>
(二)主張把在社會主義社會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都講全
鄧小平認為,在社會主義社會里,生產力不僅要發展,而且要繼續解放,這是一個重要的理論突破,更是對生產力理論的重大發展。傳統理論認為,講解放生產力,主要是針對革命而言的,對于社會主義社會而言,不存在解放生產力的問題,而只存在發展生產力的問題。指出:“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是為了解放生產力”。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之后,認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的問題,沒有涉及到解放生產力的問題。因此,鄧小平強調,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當舊的生產關系阻礙生產力發展的時候,推翻帝、官、封的反動統治,這是解放生產力;社會主義革命成功之后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之間仍然有許多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環節和方面,因而必須改革,這也是解放生產力。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之一,各種具體體制的建立和完善也還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建立起來的各種具體制度會隨著時間、條件的變化而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因而也必須進行改革。因此,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還存在一個不斷解放生產力的任務。鄧小平指出:“社會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度確立以后,還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過去,只講在社會主義條祥卞發展生產力,沒有講到還要通過改革解放生產力,不完全。應該把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兩個講全了。n131(P370)不解放生產力,就無法發展生產力,解放生產力是發展生產力的前提。在社會主義社會,由于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的存在,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調整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生產力解放和發展的環節和方面的過程,也就是解放生產力的過程。
(三)進一步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歸結為“社會主義本質”的首要內容
唯物史觀認為,任何一種新的社會形態的出現,都是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只有從生產力出發來考察人類社會的歷史進程,才能得出符合客觀實際的結淪。馬克思主義正是從這一基本的觀點出發,指出由于生產力的發展,使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成為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侄桔。生產力的發展必然要沖破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外殼,為一種新的生產關系所代替,從而使社會主義由空想變為科學。
1992年,鄧小平在南巡淡話中對社會主義的本質作了高度的概括,即“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边@是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新的概括,第一次把對社會主義本質的內涵全面系統地表述出來。
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觀繼承、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問題的基本觀點。在科學社會主義發展史L,鄧小平第一次把“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列為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重要方面,揭示了生產力與社會主義最緊密的本質聯系,說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最犯要的功能和最根本的任務。過去,我們在實際的工作中,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和理解卻主要放在生產關系上,有意或無意地忽視了生產力的發展。往往離開生產力的發展來理解馬克思關于未來社會的特征。忽視了反映社會主義本質的捌正的實現程度取決于生產力的發展狀況,特別是把非本質特征如經濟體制等當作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來加以固守。不僅如此,鄧小平還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與共同富裕納入社會主義的本質中。這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還是第一次口鄧小平反復強調:“社會主義原則,第一是發展生產,第二是共同富裕。”在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論中,首要的是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這是實現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基礎。共同富裕是最終目標,這一目標的實現以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為前提,同時又是以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為保證,相對于共同富裕這一最終目標來說,前兩者都是手段,它體現手段與目標的統一,還體現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統一。鄧小平把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上升到社會主義的本質問題來認識,即從根本L恢復了馬克思主義的本來思想,又從根本上糾正了我們過去離開生產力來認識社會主義的思想誤區;既反映了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迫切需要,又指明了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徑;既適應了當今世界發展的時代要求,又體現了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比較和競爭中的真正優勢之所在。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列為社會主義本質范疇中,是鄧小平對社會生產力認識的質的飛躍,是對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生產力認識的更進一步深化。
(四)把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確定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
新時期我國社會發展的中,漢〔務是經濟建設。以經濟建設、發展生產力為我國社會發展的中心任務,這是我國特殊國情的必然要求,也是當今中國社會發展的堅實基礎。鄧小平認為,我國目前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口多,底子薄,生產力發展水平低,最迫切的問題是要解決十億人的貧困問題。因此他指出:“我們黨在現階段的政治路線,概括地說,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個現代化。……最主妻的是搞經濟建設,發展國民經濟,發展生產力。這件事情一定要死扭住不放,一天也不能耽誤?!薄拔覀儺斍耙约敖窈笙喈旈L一個歷史時期的主要任務是什么?一句話,就是搞現代化建設。能否實現四個現代化,決定著我們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命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我們當前最大的政治,因為它代表著人民的最大利益、最根本的利益。”I}I(p162-163)所以,社會主義社會的“中心任務”或“主要任務”、“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鄧小平才把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稱為“不斷發展社會生產力的社會主義?!?31c}2x;在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這個根本任務中,解放生產力是發展生產力的前提條件,只有解放生產力,才能發展發展生產力,只有掃除阻礙生產力發展的障礙,才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中國經濟在改革長期排徊不前,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僵化的經濟、政治體制的束縛。發展生產力是解放生產力的必要條件和結果,因為破除了僵化的經濟、政治體制的束縛而解放了生產力,又需要發展了的生產力給予顯示和證明。
(五)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
鄧小乎不僅提出了當代中國的主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力,而且提出了在當代中國如何發展生產力的問題。就是以科學技術為第一生產力,以世界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為發展起點。
鄧小平敏銳地觀察到當今科學技術的發展變化,1978年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就蘊含著這個思想。1988年他又明確指出“馬克思講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非常正確的,現在看來這樣說還不夠,恐怕是第一生產力?!薄耙牢铱?,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n13J}P275)他指出,近30年來,社會生產力之所以有了巨大的發展,“最主要的是靠科學的力量、技術的力量”。在現時代,科學技術是最先進的生產力,在現代生產力中屬于第一的地位,成為現代最強有力的推動力,把科技從“首先是歷史有力的杠桿”上升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本身就是一種創新。
早在一百多年前,馬克思就說過,機器生產的發展要求自覺地應用自然科學,并且指出“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在當前,新技術革命興起、知識經濟來臨的時代,發展科技尤其是高科技已上升到各國“立國、富國、強國”的戰略基礎地位。因此,世界各國都在千方百計地加快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在國際竟爭中占領制高點?!翱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鄧小平理論對科學技術在生產力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新認識。它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反映了科學技術在當展的新形勢和對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新要求。同時它又是鄧小平理論關于社會主義根本任務的觀點的直接延伸,是我們順利完成社會主義根本任務必須堅持的一個指導思想。公務員之家
(六)創造性地提出“三個有利于”標準
早在民主革命時期,就提出了把生產力標準作為衡量一切政黨及其實踐是否進步以及進步程度的標準,他指出:“生產力是最革命的因素。生產力發展了,總是要革命的?!盵SJ(P3}9)他認為,搞新民主L義革命,搞社會主義配告,都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建立為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建立;了鞏固的基礎。井指出“我們的根本任務已由解放生產力變為在新的生產關系下面保護和發展生產力?!钡谶M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后,正如他在1962年1月所說的“我注意得較多的是制度方面的問題,生產關系方面的問題。至干生產力方面,我的知識很少。”I61(e3o3)他非常注重生產關系的變革或調整以及里持上層建筑領域的斗爭問題,注重生產關系及其上層建筑這兩個因素的反作用,并希望通過對它們的“純化”(如、“”等)來實現所謂的社會進步與發展,階級斗爭標準成了判斷一切是非得失的根本標準。公務員之家
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鄧小平始終關注生產力問題,始終堅持實踐標準,也正是根據生產力是發展中心的問題,鄧小平提出了社會主義生產力標準問題。早在1978年鄧小平就強調指出:“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講,正確的政治領導的成果,歸根到底要表現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上,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如果在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內,社會主義國家生產力發展的速度比資本主義國家慢,還談什么優越性?”他提出要以是否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作為檢驗我們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敗得失的根本標準。黨的十三大報告指出:“是否有利于發展生產力,應當成為我們考慮一切問題的出發點和檢驗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痹?992年的南方談話中,鄧小平明確指出,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條件下,判斷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標準是“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F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薄叭齻€有利于”標準同生產力標準是完全一致的。它是對生產力標準的豐富和發展,是生產力標準的進一步具體化。堅持生產力標準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綜合國力的增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表現,是判斷生產力是否發展了的具體尺度。在“三個有利于標準”中,生產力標準是核心,它決定著綜合國力的增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綜合國力的提高也是衡量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標準,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社會主義生產發展的根本目的所在,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歸宿。綜合國力的增強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必須以生產力的提高為前提。因此,“三個有利于”標準體現了社會主義社會進步的最高標準與綜合標準、客觀尺度與主觀尺度的統一。
- 上一篇:藝術家繪畫語言形態探究論文
- 下一篇: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