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人才管理哲學思索

時間:2022-05-28 04:49:00

導語:鄧小平人才管理哲學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鄧小平人才管理哲學思索

一、鄧小平人才管理哲學的基礎

(一)鄧小平人才管理哲學的理論基礎

1854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合著的著作《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第一次比較系統地論述了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他們反對把人片面的發展,反對把人當成機械的工具,從而提出了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提倡實現人在德、智、勞動技術方面的全面發展。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一個重要特征和主要內容,他們還指出:“根據共產主義原則組織起來的社會,將使自己的成員能夠全面地發揮他們各方面的才能”,“代替那些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盵1]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曾經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個方面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盵2]鄧小平人才管理哲學思想正是在以上思想的基礎上形成的,他將馬克思、恩格斯和的人才思想與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和的人才思想理論。

(二)鄧小平人才管理哲學的實踐基礎

鄧小平一生的獨特的經歷、豐富的工作經驗和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是鄧小平人才管理哲學的實踐基礎。首先,鄧小平一生的獨特經歷奠定了他重視人才的基礎。鄧小平青年時期的經歷讓他有著開闊的眼界:1920年鄧小平16歲就抵達法國,入諾曼底區巴耶男子中學學習。1921年4月,到克魯梭市施奈德鋼鐵總廠當軋鋼工。1922年2月,進哈金森橡膠廠做工。1924年,參加旅歐共青團機關刊物《赤光》的編輯工作。1925年11月,進雷諾汽車廠做鉗工。1926年1月,赴蘇聯,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這樣的經歷在現在看來也許并沒有什么稀奇的,可是在當時的年代,應該是屬于比較有資歷的知識分子。鄧小平一生經歷了“三起三落”讓他參透了人生的本質:1933年,鄧小平等人因為擁護的正確主張,反對“城市中心論”,反對軍事冒險主義,反對用削弱地方武裝的辦法來擴大主力紅軍,反對“左”的土地分配政策,而受到臨時中央的錯誤批判,這是他在黨的政治生活中受到的第一次錯誤處分即“一落”,直到長征,他被調到總政治部擔任秘書長,負責《紅星》報的編撰工作才使鄧小平第一次復出。1966年,領導和發動“”。鄧小平在這場長達十年的動亂中兩次受到錯誤的批判和斗爭,并被撤銷一切職務,經受了他政治生涯中最艱難、最曲折、最痛苦的時期。1966年,“”一開始,鄧小平就被撤銷一切職務,直到1973年后復出,此為“二落二起”。1976年4月5日,天安門廣場發生悼念總理,反對“”,擁護鄧小平的群眾運動,“”乘機誣陷,鄧小平再一次被撤銷黨內外一切職務,保留黨籍,以觀后效,此為“三落”。直到1977年才恢復名譽和在黨政軍的一切領導職務,此為“三起”。鄧小平經歷了大起大落的人生,依然能夠樂觀的面對,1971年1月,鄧小平曾幽默的對別人講:如果對政治上東山再起的人設立奧林匹克獎的話,我很有資格獲得該獎的金牌。后來,他又說,“我是‘三落三起’。”“人們都知道我曾經‘三上三下’,坦率的說,‘下’并不是由于做了錯事,而是由于辦了好事被誤認為錯事?!盵3]鄧小平經歷了三次人生的大起大落,依然能夠坦然面對,由此可見,他具有很高的心理素質,完善的人格,對于自我人生管理已經接近極致。由此也使他認識到人的心理素質是至關重要的,可以說,他獨特的人生經歷是奠定了他重視人才管理的實踐基礎。其次,鄧小平豐富的工作經驗使他積累了豐富的人才管理經驗。鄧小平一生當中擔任過很多的領導職位,其中較為重要的職位如:中共中央秘書長、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副總理、政務院副總理、兼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兼政務院交通辦公室主任和財政部長、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第一屆中顧委主任、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梢哉f,在不同職位上任職的工作經歷并長期擔任黨和國家的重要領導職位是鄧小平進行干部人事改革的重要實踐基礎。最后,鄧小平所處時代的國際國內形勢提出了人才隊伍建設的迫切要求。20世紀70年代,整個世界開始關注知識創新,70年代末,美國教育界提出了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跨世紀人才的目標。80年代前后,日本提出了“創造性科技立國”的口號,把學生創造力的培養作為其通向21世紀的目標[4]。

同時眾多學者也認為未來將是一個知識型社會,未來社會的競爭將是人才的競爭。而70年代伊始的中國,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初步建立了我國民族經濟體系,十分重視人才的作用,曾說:“天上的空氣,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寶藏,都是建設社會主義所需要的重要因素,而一切物質因素只有通過人的因素,才能加以開發利用。”[5]雖然對人才給予了高度的重視,但是,由于晚年錯誤的提出“以階級斗爭為綱”,發動,致使國民經濟陷入崩潰的邊緣,使人民基本的物質生活資料嚴重匱乏,人民的思想受到了嚴重的束縛?!啊卑阎R分子稱為“臭老九”,使我國的知識分子出現了嚴重“斷層”的局面,制約了當時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正常發展。人才隊伍建設問題是“后”擺在鄧小平面前的迫切問題,能否解決好這一問題成為了鄧小平人才管理思想需要解決的重中之重。

二、鄧小平對人才管理理念、決策和采取的措施

首先,糾正“”時期對知識分子的錯誤認知,改變黨對知識分子的觀念、態度和政策。在1956年黨中央召開知識分子問題會議上,代表黨中央作了《關于知識分子問題的報告》,著重講了知識分子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依靠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密切合作,依靠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的兄弟聯盟”,他代表黨中央鄭重宣布:我國知識分子的絕大部分“已經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首次提出我國知識分子的絕大多數已經是勞動人民知識分子的觀點。1月20日,到會講話,號召全黨努力學習科學知識,同黨外知識分子團結一致,為迅速趕上世界先進科學水平而奮斗??墒牵瑢χR分子的絕大部分“已經成為國家工作人員,已經為社會主義服務,已經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的科學論斷很快被沖擊掉,直到鄧小平1978年在全國科學大會上再一次明確肯定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一部分。1978年召開的全國科技大會,鄧小平在報告中明確指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重申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是“為社會主義服務的腦力勞動者,是勞動人民的一部分”,強調“必須打破常規去發現、造就和培養杰出的人才”,把“盡快培養出一批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平的科學技術專家,作為我們科學、教育戰線的重要任務”。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鄧小平提出了人才管理的理念。他高瞻遠矚,提出了我國面臨的一個關鍵問題:人才問題。他曾說:“靠空講,不能實現現代化,必須有知識,有人才,沒有知識,沒有人才,怎么能上的去?”[6]他曾在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指出:“改革經濟體制,最主要的,我最關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體制,我最關心的,還是人才。”[7]他把我國的人才問題提升到了一個戰略的高度之上,提升了知識分子在我國人民心中的位置。1977年,鄧小平在深刻總結我國對待知識和人才問題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鄭重地提出“一定要在黨內造成一種空氣:尊重知識,尊重人才”[8]。1984年,他在中央顧問委員會討論《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時,又特別強調指出:“這個文件一共十條,最重要的是第九條,概括地說就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八個字”[9]。由此,“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理念成為了鄧小平人才管理思想的核心理念。

其次,鄧小平人才管理的根本途徑:提高全民的整體素質。一是重視教育?!耙粋€十億人口的大國,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資源的巨大優勢是任何國家比不了的?!盵10]1983年10月1日,鄧小平為北京景山學校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他一再強調我國要實現現代化,科技是關鍵,人才培養是基礎[11]。1978年10月,鄧小平在會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新聞代表團時就指出:“同發達國家相比較,經濟上差距不止是十年了,可能是二十年、三十年,有的方面甚至可能是五十年[12]。因此我們的教育只有面向世界才能更好的了解世界,以便促進教育的發展。同時鄧小平指出的:“我們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須要預見到遠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據生產建設發展的要求,而且必須充分估計到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盵13]108他指出建立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是人才培養的關鍵。1978年小平同志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13]108。同時,他還指出要提高教師的政治地位、社會地位和待遇。“要調動科學和教育工作者的積極性,光空講不行,還要給他們創造條件,切切實實地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具體問題?!盵13]56實踐驗證了鄧小平的高瞻遠矚,他在教育事業中采取的措施對于教師地位的提高和國民整體教育水平的提高功不可沒。特別是他非常重視教育資金的投入,如在1958年到1977年國家整個經濟比較困難的時候鄧小平仍就堅持教育經費不減少,而且應該增加,并制定了一些相關的保障措施。二是提出“四有新人”國民素質的要求。1979年10月,鄧小平指出:“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的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盵14]1980年5月26日,鄧小平給《中國少年報》和《輔導員》雜志題詞:“希望全國的小朋友,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有紀律的人,立志為人民作貢獻,為祖國作貢獻,為人類作貢獻。”《人民日報》1982年5月4日發表的社論《當代青年的歷史使命》中把鄧小平的題詞延伸為“培養青年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有強健體魄的新一代。“四有新人”是鄧小平對我國人民的期望和要求,是提高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文化素質的基礎。三是改革人事制度。首先,大膽地使用人才。鄧小平指出:“要打破那些關于臺階的過時觀念,創造一些適合新形勢、新任務的臺階,這才能大膽破格提拔?!盵15]鄧小平反對在人才選拔問題上搞論資排輩,認為這是有礙于廣開進賢之路的。他指出:“論資排輩是一種習慣勢力,是一種落后的習慣勢力。”他還特別強調:“目前的主要任務,是善于發現、提拔以至大膽破格提拔中青年優秀干部。”1980年8月18日,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鄧小平就我國的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改革問題發表了題為《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講話,他在講話中指出:“打破那些關于臺階的過時的觀念,創造一些適合新形勢新任務的臺階,這才能大膽破格提拔”。其次,提出了干部隊伍的“四化”標準。鄧小平在十二大開幕詞中強調:“進行機構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實現干部隊伍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边x拔德才兼備的人進班子[16]。干部隊伍的“四化”標準,實際上是對于人才現代化的要求。再次,推進干部制度創新,提倡干部能上能下。鄧小平同志頗有見地指出:“多少年來,我們對干部就是包下來,能上不能下?,F在看來,副作用很大。擺在我們面前的這個難題,現在還沒有很好的辦法解決。惟一的出路是要能下?!薄耙鸩綇闹贫壬?,習慣上,風氣上,做到能上能下。這一點,我們不如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社會是能上能下的。”[17]鄧小平主張建立有效的人才管理制度,使干部能上能下成為制度之下的標準,使黨和國家的干部隊伍時刻保持新鮮的血液和建立有效公平的人才管理制度。最后,廢除干部領導職務終身制,實施了干部離退休制度。他個人也是以身作則主動辭去了國家領導人的職位,也是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主動讓賢的國家領導人。1982年,中共中央作出了《關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決定》,在鄧小平的倡導下,干部領導職務終身制的解決和干部離退休制度的建立逐步走上制度化軌道上來。

三、鄧小平在人才管理方面采取的決策和措施的哲學意蘊

(一)正確把握了當時國內主要矛盾

“”前后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被定義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把一定程度、一定范圍內存在的階級斗爭擴大化和絕對化。鄧小平指出了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把人們的關注焦點從階級斗爭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強調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而提高科技水平的途徑是靠人才,至此,為重視人才,發展人才和人才管理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注重意識對實踐的反作用

鄧小平注重意識對實踐的反作用,從人們的思想觀念入手,在根本上改變人們的認知,使意識能動地指導實踐,即通過人們對于人才的正確認知來能動地指導人才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他十分重視人才建設工作的開展,從改變人們的思想觀念入手,只有觀念改變了,人才建設才能順利展開?!啊睍r期,在人們的觀念中知識分子被認為是“臭老九”,是被人看不起的,而鄧小平提出的“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理念在根本上糾正了整個國家對于知識分子的錯誤認知,給予人才以充分的肯定,提高了知識分子的地位,提高了國民對于知識和人才的重視度。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出“四個尊重”的思想,進一步推進了人才工作在理論和實踐中的發展。

(三)重視人的全面發展

鄧小平繼承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即自由發展、全面發展、充分發展,并將人的全面發展思想貫徹到人才管理的實踐工作當中。這主要表現在:其一,鄧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口號,擺脫了“兩個凡是”的思想束縛,使人們的思想得到徹底地解放。其二,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而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最主要目的是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即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其三,提出了“四有新人”的要求,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國家的教育水平來提高國民素質。鄧小平關于提高人民素質的措施和對教育支持的態度和決策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國民的整體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為人才培養工作奠定了質的基礎。

(四)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鄧小平提倡干部“能上能下”,實際上是廢除了領導干部終身制,在黨的內部引入了競爭機制。同時,他個人以身作則,主動讓賢,建立了干部離退休機制。鄧小平立足中國具體國情,引用和借鑒先進的管理理論和思想,試圖建立科學、公平、有效的人才管理制度,用科學、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人事改革,使黨的內部始終保持新鮮的血液。這種從實踐出發,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做法,使黨的干部隊伍不斷更新壯大,使黨的建設更加的完善,有利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有利于國家管理體制的不斷發展,有利于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的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