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領導群眾工作價值分析

時間:2022-09-26 03:00:41

導語:鄧小平領導群眾工作價值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鄧小平領導群眾工作價值分析

1929年8月底,鄧小平受中共中央派遣,以中央代表的身份到廣西俞作柏部開展統戰工作,并全面領導了中共廣西黨組織的工作。9月上旬到達南寧后隨即開展工作,在其革命生涯中最早開始主政地方黨政和軍事工作,尤其在群眾工作方面初步顯示出鄧小平獨特的工作理念、方法和特點。年僅25歲的鄧小平被選派到廣西獨當一面擔任統戰工作并把蘇維埃運動擴展到一個新區域建立根據地,是其能力得到賞識和肯定的結果,“說明黨的領導人對他獻身革命的精神、他在迅速變化的政治環境中處理與軍閥和當地人以及黨中央的復雜關系的能力有很高的評價”〔1〕。

一、鄧小平早期領導群眾工作的實踐基礎

鄧小平在1931年4月撰寫給中共中央的《七軍工作報告》中,總結了百色起義和龍州起義的經驗教訓,其中提到“七軍的中心錯誤是處處以軍事為中心,而不是以群眾為中心來決定一切問題”〔2〕。中國共產黨創黨之初就已認識到依靠和發動群眾之于革命的重要性,黨的二大通過的《關于共產黨的組織章程決議案》中指出:“黨的一切運動都必須深入到廣大的群眾里面去?!?929年12月,在古田會議決議中進一步強調,“在黨的討論和決議之后,再經過群眾路線去執行”,他對黨的群眾路線進行了最為系統、全面和深刻的論述,但是黨內最早明確提出“以群眾為中心”命題和思想的卻是鄧小平。以軍事為中心奪取城市,這是共產國際主導下的中共中央在黨的六大前后提出的武裝總暴動方案?!?〕鄧小平作為中央代表需要傳達、落實和執行黨的精神和指示,故以軍事為中心自然就成為鄧小平在廣西百色、龍州時期開展統戰和黨組織工作的基本點和立足點。當時雖然沒有以群眾為中心來決定一切問題,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鄧小平在統戰、黨組織和軍事等各項工作方面始終高度重視和堅決貫徹以群眾為中心的思想,并取得了重要成效。正如習《在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所言:“在他的一生中,無論身居要職還是身陷困苦,都始終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努力為黨和國家分憂解難?!?.領導群眾工作的總體思路。鄧小平到達南寧之后,立即與雷經天、陳豪人、俞作豫等中共廣西省委的主要負責人取得聯系,他首先明確了群眾工作的總體思路:聽取情況、傳達指示、研究現狀和部署任務,其中首要的任務是發動群眾。鄧小平指出,忽略群眾日常生活上許多未解決的問題,在全國有蘇維埃區域的黨的指導中均有此現象存在,因此,發動群眾首先要重視和解決群眾的日常生活問題,“不要只是提出一般的政治口號,應該細心去了解群眾日常生活的需要,從群眾日常生活斗爭引導到政治斗爭以至武裝斗爭。這種斗爭才是群眾本身所需要的”〔4〕。中共中央發出給廣東省委并轉廣西特委的指示信要求,加強對群眾日常斗爭的領導,深入開展土地革命斗爭。隨著運動的深入及新問題的不斷涌現,鄧小平指出,左右江各方面的工作,如黨、革委會、紅軍、工會、農會等工作均要確定斗爭的路線,要抓住接近群眾、發動群眾的中心工作,才能有效地建立并鞏固蘇維埃政權,保護廣大群眾的各種利益。2.領導群眾工作的主體內容。1929年10月底,鄧小平到達百色后,宣布中共廣西黨組織的活動由秘密轉向公開。發動群眾進行日常斗爭成為黨公開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一是在群眾中宣傳共產黨的主張。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是百色地區黨的總方針,建立工農革命政權,解決農民土地問題是黨的主要任務。二是組織和武裝群眾,“在有工作基礎的地方,通過地方黨組織,將槍支發給群眾,以便進行反霸斗爭”〔5〕。三是鼓動工農群眾參加紅軍。工農群眾為主體的紅軍是革命的基本力量,沒有經過思想改造和紀律整頓的收編隊伍靠不住。四是經過群眾路線進行籌款。黨和紅軍有時可斟酌特定條件和特殊情形在群眾中募捐,為紅軍提供給養。五是帶領群眾推翻反動統治,用民眾的革命力量驅逐帝國主義和推翻軍閥等一切反動勢力,建立工農兵代表會議———蘇維埃政府。3.領導群眾工作的主要方法。運用科學的工作方法是有效發動群眾進行日常斗爭的關鍵。鄧小平發動群眾的主要方法包括:一是切實做好調查工作。紅軍前委指定專人去做調查工作,對于調查成果進行統計,使之成為做好群眾工作的重要依據和參考。在東蘭縣武篆區,他與韋拔群一起進行土地革命的調查研究和試點工作,試辦了一個共耕社進行試點。這是鄧小平在上海黨中央工作時,從、進行的調查實踐所形成的紅四軍報告和紅四軍到上海的同志向中央進行的口頭報告中學習到的經驗。紅軍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對于了解中國農村實際生活及幫助土地革命策略之決定有重大意義”〔6〕。二是將加強黨的組織建設作為發動群眾的基礎。鄧小平到達南寧之后立即決定抓緊恢復和發展黨組織,指導中共廣西特委在南寧召開中共廣西省第一次代表大會,會議通過了《廣西黨的政治任務決議案》,確定了廣西黨組織今后的工作路線和中心任務,并選舉產生了新的中共廣西特委。紅七軍成立后,又在前委之下各縱隊設立隊委,各營設營委,各連設連支部,從上到下形成了完整的黨的領導指揮系統。三是強化紅軍隊伍中的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的核心作用。“七軍的各連隊,在發展黨員的基礎上都建立了黨支部,在戰斗中發揮了黨組織在軍隊中的戰斗堡壘作用。”〔7〕1929年12月,紅七軍成立大會頒布的《中國工農紅七軍目前實施政綱》提出了十六項具體的綱領,是直接回應了群眾的呼聲和要求,滿足了左右江地區群眾的利益需要。

二、鄧小平早期領導群眾工作的突出特點

鄧小平早期在廣西百色發動群眾是其革命生涯從事群眾工作的開始,形成了這一時期獨具特色的領導群眾工作的風格和特點。紅七軍、紅八軍的革命歷程、群眾運動和戰斗實踐,給予了鄧小平更多的錘煉,“無論是經驗還是教訓,無論是勝仗還是敗仗,都為他在今后更廣闊的領域內進行革命斗爭實踐,積累了更加豐富的經驗,打下了更加堅實的基礎,使得他愈益成熟”〔8〕。1.領導群眾工作突出政策宣講。1927年初,鄧小平從蘇聯回國,隨后在馮玉祥部剛成立的中山軍事學校擔任政治處處長兼政治教官,并任中共黨組織書記,軍校政治工作之外兼授政治課的教學經歷,積累了做統戰工作、武裝工作和群眾工作的經驗。3個月后,鄧小平從西安到達中共中央所在地武漢擔任中共中央機關秘書,10月中共中央秘密遷移到上海后又擔任中共中央秘書長,鄧小平在黨中央機關工作兩年期間經歷了黨的許多重大事件,經受了各種歷練和考驗,其果斷干練而又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為其后來擔負更為重要的工作創造了條件。軍校和黨中央的工作歷練和理論認知為其在廣西百色的紅軍部隊和群眾中宣傳黨的政策主張做好了理論和實踐準備。對于宣傳工作的重要性,鄧小平指出:“紅軍每一個戰士都要學會使用兩桿槍,除了手中的武器外,還要掌握一桿宣傳的武器。要做到是戰斗員,同時又是宣傳員?!薄?〕鄧小平強調政策宣講,具有兩個特點:一是與中央政策路線要求保持一致,堅持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進行宣講。在中共廣西省第一次代表大會上,鄧小平根據從事中央工作的經歷落實并傳達了黨的指示精神,明確了廣西特委加強群眾日常斗爭的任務、政策和策略。1931年9月中共南方局代表鄧崗來到廣西傳達6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精神,要求紅七軍進攻柳州、桂林,最后奪取廣州。鄧小平經過冷靜思考,以紅七軍幾千人的軍力攻打敵軍盤踞的大城市無異于以卵擊石,故鄧小平在服從中央決定的同時,又根據敵我力量對比懸殊的現實,反復講明形勢并靈活執行攻打計劃,把損失減少到最小程度。二是與廣西地方實際相結合,堅持現實性和創造性相結合進行宣講。在百色開展黨的公開活動中,鄧小平首先注重在紅軍部隊和群眾中宣傳黨的主張來發動群眾,通過專門的紅軍會議和黨政會議來宣揚政策綱領,特別是他親自創辦了《右江日報》和《士兵之友》等報刊,在部隊和群眾中宣傳黨的政治主張;其次重視到地方學校的知識分子群體中進行政策宣講,他和張云逸、陳豪人等人多次到當時的廣西省立第五中學———百色中學進行演講,“向師生宣傳共產黨的主張,號召學生參加革命”〔10〕。最后就是深入工人隊伍,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在廣西百色、龍州的宣傳經歷,為他之后形成自身特有的宣傳方式,“講話簡明扼要,把國際大勢與當前工作聯系在一起”〔11〕提供了有益的實踐基礎。2.領導群眾工作強化制度建設。鄧小平發動群眾進行日常斗爭,尤其注重通過制度建設來推進群眾工作。一是以黨的制度建設帶動和發動群眾工作。鄧小平以中央代表的身份指導中共廣西特委的工作,根據形勢需要改選了新的中共廣西特委。之后不久又在廣東省委的指示下建立以鄧小平為書記的中共廣西前敵委員會,負責領導左右江地區黨和軍事工作,同時派出干部深入左右江各縣建立黨組織,發展新黨員,廣泛發動群眾,大量吸收工農赤衛隊入伍。在廣西南寧市先后建立輪船、汽車、機關等行業的10個黨支部,在紅軍經過地方時,前委主動與地方黨部密切聯系,要求一切地區政治問題應與地方黨部開聯席會議決定,而不是獨自作指示、下命令。二是以地方政權建設推動和鞏固群眾工作。隨著紅七軍隊伍的不斷壯大,鄧小平等醞釀建立直接由群眾選舉的工農兵代表會議———蘇維埃政府。1929年12月12日,右江第一屆工農兵代表大會在平馬召開,農民代表、工人代表和士兵代表八十多人參加會議選舉產生了右江蘇維埃政府。隨后,左右江二十多個縣相繼成立了蘇維埃政府或革命委員會,地方政權制度建設擴大了黨和紅軍在群眾中的影響,特別是以蘇維埃政權公開指揮紅軍,“免除黨軍的毛病,更可以使群眾認識紅軍是自己的階級軍隊”〔12〕。三是加快建立工會組織。鄧小平在南寧起事把部隊拉到左右江地區以后,親自做工會組織的發展工作。他發動廣大工人群眾先后建立了各行各業的工會19個,之后建立百色總工會以統一和協調各行業工會工作和活動,并組建了百色工人赤衛營,龍州起義成功后又成立了龍州總工會,保護工人群眾的利益。四是開設經常性的黨政軍干部、地方干部以及基層干部等各類培訓班。紅軍開到哪里,培訓班就辦到哪里。通過組織編寫簡明教材,出版黨內刊物,專門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和土地革命的方針政策,增強黨員干部的理論水平、提高其思想認識以及服務群眾的技能。3.領導群眾工作注重組織協調。鄧小平除了通過黨政和軍政制度建設發動群眾之外,還善于團結和利用群眾組織來進行日常斗爭。一是分類推進群眾組織建設。鄧小平根據中央指示并結合百色群眾的需要和特點,在紅軍隊伍、農民群眾和工人群眾中分別成立士兵委員會、農民協會和工人協會。士兵委員會的職權規定為監督軍隊經濟,參加軍隊管理,厲行士兵政治教育,做群眾工作。農民協會是農民的組織,農會組織下的農民主要是打擊土豪劣紳、不法地主,旁及各種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早在1926年9月,韋拔群就在東蘭縣成立了農民協會,農會成為農村唯一的權力機關,真正做到了“一切權力歸農會”〔13〕。工人協會是工人階級的政治組織,鄧小平指出工人階級的每個經濟斗爭同時一定要成為政治的斗爭,在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中爭取廣大工人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等各項權利。此外,婦女協會、學生會以及少年先鋒隊等進步組織也相繼建立和恢復起來。二是以群眾組織建設強化和拓寬群眾工作。在革命根據地加強群眾組織建設是當時中共中央的一項要求,紅軍到達新地區時不能只找地方黨部,而應與地方的群眾組織如工會、農會開聯席會,與之發生密切聯系?!霸谡紊?,在宣傳上,在斗爭上,都要與工農會協議共同去做,紅軍不要單獨去干或者只是發命令,然后才可以擴大紅軍在工農中的政治影響,提高群眾對于自己組織的信仰與效能?!薄?4〕有問題拿到農會解決,政治布告等與農會共同聯名發出,這樣就會增加群眾組織的威信,使群眾相信自己政權的力量,從而更堅定地與敵人作更加堅決的斗爭。三是利用和改造舊機構為革命斗爭服務。在紅軍隊伍中注重思想改造,肅清舊軍官及其不良影響。加強廣西教導總隊建設,名義上訓練廣西部隊軍官,實際上是中共廣西黨組織改造舊軍隊、培養革命骨干,建立革命武裝的準備基地。在起義計劃尚未得到中央正式批準之際,為站穩腳跟,廣西特委仍然打著俞作柏的旗號,利用原左右江地區舊督辦機構控制域內各縣地方政權,穩定局勢,取得稅收,為起義籌措經費。

三、鄧小平早期領導群眾工作的新時代價值

從1929年9月到1931年4月,鄧小平在廣西從事和領導革命工作只有短暫的一年零七個月,這一時期由于立三路線盛行,紅七軍在革命斗爭中碰了不少釘子,犯了不少錯誤。但鄧小平卻結合斗爭實際靈活地執行路線以減少損失,并且還清醒地從錯誤中認識到,因為“七軍一部分是轉變過來的舊軍隊,一部分是斗爭未深入的農民,即使立三路線沒有傳達到七軍,七軍仍會犯不以群眾為中心而以軍事為中心的錯誤,走到立三路線”〔15〕。然而必須看到,鄧小平等人親自創建和領導下的紅七軍、紅八軍發動的百色起義和龍州起義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起義是在廣西群眾斗爭的影響之下產生出來的,“雖出現在偏僻的廣西,但并不能減低他偉大的作用與意義”〔16〕。鄧小平領導和發動的群眾運動保留了革命火種、積蓄了革命力量,其早期群眾工作的理論和實踐對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和貫徹黨的群眾路線依然具有重要的新時代價值。1.領導群眾工作要堅決捍衛群眾利益。發動群眾,首先是明確和捍衛好各個階層群眾的利益。在根據地建設初期,紅軍給養的主要來源是沒收地主豪紳財產,但沒收政策的執行一定要經過群眾路線才能沒收的,不宜由紅軍單獨沒收。其他來源則包括向工農群眾籌款,其中要求“主要的是不要侵犯工農及小有產者的一般利益”〔17〕。在城市中只進行政治沒收而不進行經濟沒收,向富農及中小商人募捐,根據需要可以征用大商戶部分布匹、棉胎等物資,而不是采取沒收的政策,以防止其反動?;I款募集到的經費支配要經過群眾組織,共同支配,開支應多用于群眾工作的支付而不是大半作為黨費開支,以免養成黨的腐化??傊?,“一切工作向著群眾,要擴大宣傳,發展工人組織,對小商人實行保護,對大商人加重捐務,廢除苛捐雜稅”〔18〕。通過實行減少工人工作時間,增加工資,制定勞動保護法來捍衛工人階級的利益;通過沒收一切地主階級的土地分給農民,取消一切政府的捐稅、一切債務來捍衛農民階級的利益;通過改良士兵生活,實現官兵待遇平等來捍衛紅軍士兵的利益。通過規定男女平等、保護交通和商人營業,實行平民教育,發展識字運動以及人民享有言論、集會、結社、出版、罷工等自由,捍衛所有群眾的切身利益。2.領導群眾工作要堅持依靠群眾力量。1929年9月通過的《廣西黨的政治任務決議案》規定的工作路線和中心任務,主要是圍繞組織、職工、宣傳、農運、軍事、土地革命、婦女、共青團等九個方面而展開的。一是堅持依靠工人階級的力量。當時中共中央發給廣西特委的指示信要求,以南寧、梧州、柳州三大城市作為工人運動的中心,特別要求加緊梧州、南寧及沿梧邕交通線的職工運動,注意到工人糾察隊是紅軍預備隊的重要來源。二是依靠農民階級的力量。通過地方黨組織將槍支發放給群眾,武裝農民赤衛隊進行反霸斗爭。通過組織起來的農軍是一支重要的革命力量,如雷經天率領的農軍和群眾消滅了反動的廣西警備第三大隊,韋拔群帶領的東蘭等縣的農軍清除了南丹、凌云、樂業一帶的地方民團、土匪等反動武裝。赤衛隊等農軍武裝也是紅軍隊伍的一個重要來源,如紅八軍就是由廣西警備第五大隊和左江工農武裝組成。三是團結和依靠舊軍隊以及社會各界的力量。鄧小平在廣西俞作柏、李明瑞部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統戰工作,“注意把中央派到俞處的干部分配到合適的地方”〔19〕,通過整肅和改造部隊,實行官兵平等,發揚民主,反對軍閥制度,團結和爭取了大批舊軍隊中的官兵,成為百色起義和龍州起義的重要力量。3.領導群眾工作要密切聯系群眾組織。群眾組織是介于紅軍部隊、蘇維埃政權與人民群眾之間的群眾性自治組織,是黨深耕群眾的中介。鄧小平指出,黨的方針政策不通過群眾組織就無法得到群眾衷心的支持、真正的擁護和有效的執行。一是幫助工農群眾建立自己的群眾組織。加強地方群眾的工會組織、農會組織是提高群眾信仰和效能的基礎,通過紅軍的宣傳大會,擴大黨組織、紅軍隊伍在群眾中的號召力、影響力。二是通過直接的軍事斗爭,建立并鞏固革命根據地。從最初安插共產黨員在俞作柏、李明瑞部任職,到率部起義建立紅軍,短短7個多月,廣西紅軍發展到七千人,進入“極盛時期”,紅色區域擴展到二十多個縣,擁有一百多萬人口,成為當時全國較大的革命根據地之一。三是通過地方黨員干部加強和群眾組織的聯系。以鄧小平為前委書記的廣西特委和紅軍前委對于地方黨部工作的指導尤其重視群眾日常生活問題的解決,認為只有在此基礎上實施的土地革命對于擴大紅軍、鞏固和發展工農民主政權才有意義。鄧小平所到之處,特別注意與當地的黨員干部、地方工農武裝聯系并與他們商量辦事,同時也注意派出干部到當地群眾中做實際工作,發動土地革命,建立蘇維埃政權、農會等群眾組織。鄧小平在領導百色起義和龍州起義過程中,并沒有機械地按照“左”傾指示自上而下用命令主義、專靠軍事力量來組織和推動各項工作,而是堅持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堅持不盲從,從實際出發發動群眾。在處處以軍事為中心決定一切工作的錯誤路線中,鄧小平結合他留法、留蘇的革命經歷、黨中央工作的重要經驗和廣西百色革命斗爭的實際,獨立思考堅持并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在革命實踐中逐步形成并提出了“以群眾為中心”來決定一切工作的命題和思想,是中國共產黨信奉和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唯物史觀的生動展現和原創實踐,對于我們貫徹和落實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極具指導意義。

作者:楊勇 馮霞 單位:廣西財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