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生態法治思想理論價值
時間:2022-02-14 09:32:32
導語:鄧小平生態法治思想理論價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鄧小平生態法治思想蘊含在鄧小平理論中,對生態法治的生態意識文明、生態行為文明、生態制度文明做出重要論述,指引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把握其當代價值,對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關鍵詞:鄧小平;生態法治思想;現實啟示
一、鄧小平生態法治思想提出背景
鄧小平高度重視生態發展,對生態發展提出過一系列的意見和看法,這些意見和看法構成了他特有的生態發展觀,其中,生態法治思想是現階段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理論源泉。鄧小平的生態法治思想來源于對當時國際、國內環境的深刻認識和對中國國情的實踐總結,是在長期的社會主義道路建設中逐步形成的科學的理論。(一)環境惡化,污染嚴重。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工業發展迅速,工廠數量增多,廢水廢氣排放增多,汽車尾氣,生活垃圾也增多。國家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發展經濟上,忽視了對廢水廢氣、生活垃圾的清理,致使二氧化碳的排放引起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引起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空氣污染造成霧霾現象嚴峻,水污染引起赤潮現象和水資源短缺,土地污染造成耕地面積減少等一系列環境污染等問題。這些事實引起了鄧小平的高度重視,把生態環保放在突出位置。鄧小平意識到環境污染的嚴峻性,他認為要避免“穿新鞋,走老路”,工業建設應走綜合開發、循環利用的生態之路。在鄧小平的推動下,1979年9月,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環境保護法(試行)》。1982年,《憲法》明確把環境保護列入其中,規定:“國家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二)水土流失,異常嚴峻。改革開放前,亂砍濫伐現象比較嚴重,森林資源遭到嚴重破壞,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自然災害頻繁。耕地減少,農業發展勢必受到影響。嚴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大量的貧困人口,這些人口為了生存,過度開發利用土地,從而導致更加嚴重的水土流失,形成一種惡性循環。為了發展經濟,毀林毀草開荒,亂采濫挖,草原過度放牧,植被遭到嚴重破壞,生態環境日益惡化,造成土地沙化面積不斷擴大。鄧小平認為,這些與森林的過度砍伐、過度放牧有關,所以應當控制砍伐數量,并積極開展植樹造林活動,嚴禁過度放牧,退耕還林還草。1979年2月,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通過了將每年的3月12日定為植樹節的決議,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全面推廣。之后出臺了一系列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用以保護生態環境。(三)人口問題,矛盾突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人口數量不斷增加,環境與資源的壓力也隨之加大,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由人口基數大所引發的資源環境問題更加凸顯。由于我國人口不斷增長,環境破壞,人均資源占有量少之又少,出現資源短缺,耕地不足,給我國的資源環境帶來壓力。鄧小平意識到保護生態環境除了要發展新型工業化道路、植樹造林以外,還要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鄧小平說,“我們要大力加強計劃生育工作”[2],“應該立些法,限制人口增長”[3]。在鄧小平的主持下,1982年,計劃生育被列為基本國策,并寫入新修改的《憲法》,規定:“夫妻雙方有實行計劃生育的義務?!保?]改革開放以來,在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指引下,鄧小平對中國共產黨已有的生態觀進行科學總結,同時結合新時期我國社會發展實踐,提出一系列關于生態發展的主張,并從國際、國內環境變化的角度出發,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對中國的環境、國情進行深刻的分析研究,提出生態法治的思想,建設并發展社會主義道路。
二、鄧小平生態法治思想主要內容
(一)鄧小平生態法治意識。意識是一個人的靈魂,人只有在意識的支配下才能進行活動和做出行為,而生態法治意識建設則就是生態法治建設的靈魂。生態法治建設已經深深地融入鄧小平理論的精髓中,要想充分發揮民眾在生態法治建設中的作用,則要首先對民眾進行生態法治教育,這種教育是伴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而發展的。在鄧小平的著作中,他強調要對生態法治進行宣傳教育,進行生態法治的普法教育,提高民眾的生態法治意識,他自己也經常投身到生態環境的保護事業中。1980年12月25日,他在中央工作會議上再次強調:“有關地方、有關部門對這些單位的干部和工人,除了安排他們輪流從事一些生產勞動,例如植樹造林、修路、修水利、搞市政建設和衛生設施之外,主要應該有計劃地、認真地對他們進行正規培訓,提高所有受訓干部、工人的政治覺悟和業務能力,并且經過考核,從中發現和選拔優秀人才?!保?]正是在這種思想意識形態的指導下,全國上下高度重視生態法治意識形態的宣傳和教育,特別是利用手機移動終端、傳統媒體、網絡平臺等傳播工具進行廣泛宣傳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生態法治意識形態,倡導節能環保、低碳生活、綠色消費形成良好的生態法治的氛圍,建立節儉環保光榮、浪費破壞可恥的社會道德風尚,營造生態法治意識建設的社會氛圍。教導廣大人民群眾樹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生態法治意識,樹立正確的生活觀、消費觀、節約觀、生態觀、法制觀,進一步強化人民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二)鄧小平生態法治行為。鄧小平生態法治行為主要體現在他對生態文明主體的準確把握,從政府、企業、民眾等三個方面進行論述。在這三個方面中,鄧小平尤其強調政府的行為在生態法治建設中起到的引領和主導作用,鄧小平早在1983年第二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中就曾提出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建立以環境保護為核心的三大戰略方針和三大環境保護政策。同時在鄧小平的著作中也特別強調了企業在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中的作用。鄧小平提出在企業提高質量的同時應最大限度地節約能源,并在生態法治建設中提出生態保護政策,主張向西方發達國家學習,借鑒其在生態環境保護中如何發揮企業的最大優勢,引進西方相關的環境保護的法規和政策,為企業提供了新型理念建立生態型企業。鄧小平在生態法治建設中最具有中國特色的是“高度重視人民的公眾行為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并且積極倡導植樹造林”。1979年1月6日,鄧小平在關于旅游工作的談話時指出:“北京要搞好環境,種草種樹,綠化街道,管好園林,經過若干年,做到不露一塊黃土。”[6]這種生態文明行為雖然沒有以法律的形式呈現出來,但是也體現了他要改善生態環境,并要建設生態城市的思想和決心。在生態法治行為的建設上,他始終堅持著可持續發展戰略,在不同的會議上都提出植樹造林的思想和走群眾路線號召全體民眾投身到綠化祖國的偉大事業中。在鄧小平的生態法治行為中,科技的發展為生態法治行為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一是努力在農業、工業以及第三產業提升科技的發展,將科技文明運用到生態保護中,利用科技提升樹木的成活率,在沙漠邊緣建立防沙保護林;利用沼氣新能源的科技手段改善北方以煤取暖的單一形式,建立以豬、沼、農、菜等循環式發展的生態農業,既節約能源,又能夠不污染大氣。二是利用科技手段為人們提供可選的生態行為,利用先進的水質監控器對家庭污水排放進行檢測,從而改善生活污水對生態環境的污染。(三)鄧小平生態法治制度。任何文明的發展都離不開法治和制度的建設,只有制度和法治的保障,才能保證生態文明建設健康有序的發展,同時生態文明的建設又促進了法制和制度的建設,二者是相輔相成、不可或缺的。鄧小平同志在中央的工作會議上也不止一次地提出生態法治制度建設,1978年12月13日,在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指出:“應該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訴訟法和其他各種必要的法律,例如工廠法、法、森林法、草原法、環境保護法、勞動法、外國人投資法等等,經過一定的民主程序討論通過,并且加強檢察機關和司法機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保?]在多次的中央重要會議中,鄧小平不止一次地提出生態文明的建設要靠制度和法制進行保障,這就是后來國家領導人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理念,用高瞻遠矚的目光提出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策略和目標。因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著力點進行約束:一是要制定生態法律,只有法律作為保障手段才能保證生態文明的可持續發展;二是出臺生態政策,引領人民群眾采取節能環保、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生活方式;三是完善生態制度,在現有的生態制度上進行完善,保障生態制度無盲區、盲點;四是建立生態重大事故問責制、生態環境破壞的補償制度、礦產能源的有償使用制度、生態環境的修復補償制度,已形成全方位生態制度圈。
三、鄧小平生態法治思想的現實啟示
面對日益嚴重的生態環境的惡化,黨的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保?]生態法治建設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改善和恢復被破壞或者即將受到威脅的生態環境,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基礎。鄧小平的生態法治思想具有深遠的前瞻性,對當前我國面臨的生態文明建設問題,給予深刻啟示、借鑒和理論支撐。(一)強化生態意識,增進生態法治觀念?!吧鷳B意識是指處理人類活動與周圍自然環境間相互關系時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具體來說,就是處理眼前的利益和長遠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開發與保護、生產與生活、資源與環境等關系時應該具備的生態學觀念和常識”[9]。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既需要樹立生態道德意識,也需要生態法治約束。一是引導人民樹立良好生活方式和生活觀念,提倡低碳生活,倡導節約、綠色、健康的生活和消費理念,推動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二是在企業中樹立低碳生產的環保意識,深化體制改革利用科技手段為人民提供一個健康低碳的生活環境,同時鼓勵企業以及員工進行可持續生產為企業量身打造“生態環保的生產制度”,推動企業成為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中堅力量。三是在國民教育中開展生態教育。一些發達國家早在20世紀就在規范全民行為的教育中提出以生態保護為目的的教育,從教育模式、教學內容以及考核都有相應的法律作為支撐。發達國家“正是重視和強化了該項教育,才使得這些國家全體國民牢固樹立了良好的生態道德意識,較好地維護了自然的氣候條件和優美的生態環境,進而發展成為當今世界矚目的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統一和可持續發展條件比較完備的典范”[10]。四是充分發揮公共媒體、自媒體的作用,利用電視、廣播、報刊、網絡、移動終端以及社區生態文明宣傳欄中進行宣傳,樹立人民的生態法治意識,使生態法治意識內化于心。(二)完善生態立法,強化生態法治建設。生態文明的建設離不開生態法規和生態制度的建立。黨的報告指出:“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完成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劃定工作。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強化濕地保護和恢復,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擴大退耕還林還草。嚴格保護耕地,擴大輪作休耕試點,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制度,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11]為此,必須加大制度法治的創新和發展。(三)加強執法,提升生態法治建設。黨的報告指出:“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設計和組織領導,設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統一行使監管城鄉各類污染排放和行政執法職責。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主體功能區配套政策,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堅決制止和懲處破壞生態環境行為?!保?2]這與鄧小平提出的建立法治社會的重要理論不謀而合。生態環境的建設和保護不僅需要立法,還需要落實和執行。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我國一直注重生態環境法治的建設,陸續出臺了《森林法》《生態環境保護監管法》《防沙護林管理法》等,但是法律法規的執行能力不夠,不能夠完全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因此,要進一步加強執法力度,強化生態法治的落實,既要運用法律的手段懲治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又要強化對執法部門的監督。(四)加強監督,發展生態保護組織。加強監督是加強生態法治的重要手段。一方面不斷擴大環境保護部門的管理權限,不斷拓展環保部門的管理范圍,賦予他們在環境監督、環境執法以及生態環境相應管理上的權力;另一方面,廣泛發展民間生態環保組織,暢通群眾監督渠道。我國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已經有了民間環保組織,縱觀四十余年的發展,我國的民間組織也在蓬勃發展,而且民間的生態文明保護組織也推動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這些民間的生態環境保護組織遍布在全國的各個地區,他們利用網絡進行交流和合作,同時利用網絡的輿論監督促使企業在生產的過程中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隨著我國民眾的環保意識提升,很多群眾都參與到民間的環保組織中,在一些重大的公共事件中起到重要作用,例如,三峽的建立對生態環境影響上,民間的環保組織就為國家提供了很多建議和策略。
參考文獻:
[1][4]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6,21.
[2][5][7]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1,361,146-147.
[3]鄧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的講話[R].1979.[6]鄧小平論林業與生態建設[J].內蒙古林業,2004(8):卷首.
[8][9][11][12].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0]張新國.企盼無沙的春天———一個關于生態道德規范教育的話題[J].綠葉,2003(1).
作者:曲長海 單位:黑龍江科技大學
- 上一篇: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研究
- 下一篇:同輩群體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