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的“基因”缺陷與八個邏輯問題

時間:2022-04-17 12:44:00

導語:《資本論》的“基因”缺陷與八個邏輯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資本論》的“基因”缺陷與八個邏輯問題

【正文】

中圖分類號:A8;B8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1432(2000)04-0011-07

任何偉大的思想家,任何偉大的理論體系,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這在任何科學領域中都是極其自然的現象。后人如果克服了前人的局限性,科學就能獲得進步。

馬克思是最偉大的思想家,《資本論》是一部宏偉的歷史巨著;但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資本論》也存有嚴重的局限性。解脫《資本論》的局限性是后人對這位偉人的最好紀念。

《資本論》的主要局限性是什么?有人認為,《資本論》的主要局限性是只研究了資本主義經濟,沒有機會研究帝國主義現象和社會主義實踐。按照這樣的認識,后人對其只能是“添磚加瓦”或“修枝剪葉”。事實上,《資本論》的主要局限性是其基礎邏輯結構尚未健全。要復活和發展《資本論》的邏輯,必須從健全它的基礎邏輯開始。

我國的改革發展到了今天,需要理論經濟學的強有力支持。解脫《資本論》局限性的歷史重任,已經落到中國理論工作者的雙肩之上。本文作為這種努力和嘗試,期望得到學術同仁的嚴格評判和指正。

一《資本論》的“基因缺陷

《資本論》是從剖析商品開始的。馬克思是把商品元素看作資本主義經濟的“細胞”。“對資產階級社會來說,勞動產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的價值形式,就是經濟的細胞形式?!盵1]西方學者也認為:“馬克思經濟分析的特點是以相對主義為主導,并借助于遺傳學和進化論的思想方法?!盵2]

從現代生物遺傳學到“克隆”技術的發展,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細胞核內的DNA結構(遺傳基因)在控制生物發展上起到的決定作用。與之相似,經濟細胞也有“DNA結構”。這種DNA結構不僅包含了宏觀經濟表象的全部“基因”,也控制著宏觀經濟表象的發展過程。而《資本論》的商品元素矛盾的邏輯結構是尚未完成的,這才是全部問題的根源!

為便于比較,下面同時列出《資本論》的商品元素矛盾的邏輯結構(圖1)和筆者在其基礎上延伸出來的邏輯結構(圖2)。

附圖{圖}

通過比較圖1與圖2的結構,讀者可以清楚地看到這樣幾點:

1、圖1僅有Y軸左側的X軸對稱結構,沒有Y軸右側的X軸對稱結構。圖2則有X軸與Y軸的雙向對稱結構(這使人聯想起生物細胞核內的DNA的雙螺旋對稱結構)。

2、圖2的“商品”元素的矛盾結構比圖1的“商品”二重結構要復雜,使用價值被分散了,并延伸到了Y軸的右側。

3、“效用”與“需求”的概念在圖2商品元素的矛盾結構中占據了穩定而重要的位置。經濟學家感到長期困惑的“效用”與“需求”在《資本論》基礎邏輯結構中的地位問題,總算有了合理的交代。

4、圖1Y軸左側的對稱概念與圖2Y軸左側的對稱概念有區別。圖1中,“勞動”是“商品”的全部源泉。圖2中,“資源”僅是“商品”的部分源泉;“商品”的全部源泉來自“資源”和“需求”兩個方面。

5、圖2是圖1內在邏輯的延伸,是對圖1的揚棄,不是單純的否定。在方法運用和概念組合上,圖2實際是對圖1沿Y軸的模仿、影射、復制和發展。

經過圖1與圖2的比較,《資本論》的主要局限性就充分地顯露出來了。馬克思僅僅發現了商品元素矛盾邏輯的半個結構,而且這半個結構也是由特殊性質的矛盾組成的,不能代表從許多特殊矛盾中抽象出來的一般性質的矛盾。如果在不完整的商品元素矛盾的邏輯基礎上建筑理論大廈,當然難免出現嚴重的局限性。如同遺傳醫學家一樣,我們需要在《資本論》的“遺傳基因”上徹底弄清存在問題的根源。

然而,《資本論》邏輯基礎的局限性是如何產生的?圖2是《資本論》邏輯的合理延伸嗎?只要我們嚴格遵循馬克思的研究方法,認真研究他在《資本論》嚴謹的邏輯語言中,為我們留下的重要線索。要回答上述問題實際并不困難!

二圖1過渡到圖2的八個邏輯問題

邏輯問題之一:《資本論》的使用價值概念存在自相矛盾嗎?

馬克思為我們留下的重要線索是使用價值的“釋義矛盾”。這個邏輯學問題可以引導我們破譯商品細胞的DNA結構,也是本文的出發點。

馬克思在《資本論》的開篇對使用價值規定如下:物的有用性使物成為使用價值,商品體本身就是使用價值。但他立即補充說:使用價值只在使用和消費中才實現。[3]

使用價值既然是商品體本身,它已經是實現的了,為什么使用價值又要到使用和消費中去實現呢?這明顯地違反了形式邏輯的同一律和不矛盾律。我稱之為使用價值的“釋義矛盾”。[4]

使用價值是《資本論》中最原始、最基礎和最重要的概念。如果使用價值不是單純的概念,而是存在矛盾性的復雜的概念,是值得我們認真剖析的。

邏輯問題之二:使用價值存在二重性嗎?

原來馬克思無意中觸及到的,是經濟學界迄今都沒有明確意識到的、使用價值概念的兩種不同的涵義。

一種是具體使用價值,它表現為各種商品或物品對人的種種不同的具體有用的性質。具體使用價值是以商品的存在為前提的。因而也可以說,具體使用價值是以生產和供給為前提的,是待實現的、可能的使用價值。具體使用價值的本質特征是有用性,可以用有用性來代表。

另一種是抽象使用價值,它表現為各種商品或物品對人的抽象同質的有用性質?!翱蓪⒏鞣N不同的使用價值能為一個人所帶來的生理、心理或社會的滿足,稱為‘抽象使用價值’……抽象使用價值構成各種使用價值的共同的質?!盵5]在經濟學中,抽象使用價值等于需求者建立在以往消費經驗基礎上的效用評估。抽象使用價值的本質特征是效用,可以用效用來代替。

這樣,我們從理論上抽象出了兩個有差異的使用價值的內容。經濟學上的使用價值概念應該兼有這兩個內容。把握經濟運動的概念本身,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辯證矛盾性。辯證邏輯允許這種概念自身的矛盾性存在。這是釋義矛盾產生和存在的客觀基礎。

所以,不僅勞動和商品有二重性,使用價值也存在二重性。馬克思在無意中觸及到了這一矛盾,卻失之交臂!我們的歷史責任是繼承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對使用價值的矛盾體進行分解,健全《資本論》的邏輯基礎。

邏輯問題之三:圖1Y軸右側存在對稱的邏輯結構嗎?

由于使用價值已經被分解為有用性與效用,我們必須揚棄具休勞動產生使用價值的邏輯推理;對《資本論》的商品元素矛盾的邏輯結構也需要進行調整。

首先,具體勞動提供有用品(含有用服務),有用品又是有用性存在的前提。因而具體勞動是有用性存在的必要條件。但具體勞動不是有用性存在的充分條件,有用性還依賴于需求者對有用品的具體評估。具體勞動也不能產生效用,因為效用是消費者的抽象滿足。

所以,當使用價值被分解后,修正后的邏輯推理是:

具體勞動提供有用品;有用品是有用性存在的前提;需求決定有用性與效用。

于是,需求與效用的概念“名正言順”地走入了《資本論》的基礎邏輯結構。

然而,圖1Y軸的左側不能容納有用性與效用。因為任何形式的勞動都不能完全決定有用性,也完全不能決定效用!為了給這兩個重要的客觀的經濟概念尋求立足之地,我們唯有在圖1的Y軸右側建立一個可以決定有用性與效用的、以需求為基礎的對稱的邏輯結構。為此,需要提出和驗證一系列的假說:

假說一、從常理推論,“勞動”與“需求”應該沿Y軸兩端互相對稱。

假說二、圖1Y軸左側有勞動二重性,我們假設Y軸右側存在與之對稱的需求二重性。[6]

假說三、圖1Y軸左側有勞動二重性的根源,我們也假設Y軸右側存在與之對稱的需求二重性的根源。

現在,將上述邏輯問題中提出的新概念和假說填入圖1右側,構成對稱的邏輯圖形如下:附圖{圖}

圖3的左側是《資本論》的邏輯結構,因為使用價值已分解,具體勞動只提供有用品,其余保持不變。圖3的右側是新增加的、尚處于假說的結構。需求與勞動、需求二重性與勞動二重性及兩者的根源均采取對稱設置。有用性依賴于有用品,兩者必須相鄰于Y軸。效用只好填補了唯一的空位。

邏輯問題之四:需求二重性的假說是否成立?

我們先來研究圖3中的需求二重性假說。

需求一方面表現為對各式各樣的有用品的具體需求。具體需求與有用品結合產生有用性。另一方面,任何需求又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抽象的同質的性質(生理和心理的一般滿足),這種抽象需求形成效用。

我們看到在圖3中,具體需求與有用性,抽象需求與效用自然地銜接;需求二重性決定著使用價值的二重性;兩者和諧而融洽地共存。

另外,在圖3Y軸兩側,需求二重性與勞動二重性也形成對稱的關系。因此,筆者關于需求二重性的假說是成立的。

邏輯問題之五:私人需求與社會需求的假說可以成立嗎?

需求二重性一定有其存在的基礎。按照對稱性要求,它應該是與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相對稱的概念,也就是圖3中的私人需求與社會需求的假說。

然而這一個假說是難以成立的!如果沒有預算的約束,任何一個私人需求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品種上都可能是無限豐富多樣的;而整個社會的需求也是豐富多樣的。兩者的豐富多樣性相互重疊,難以區分。因而,私人需求與社會需求的概念根本不能構成有效的對立統一。另外,私人需求既可能有具體需求的一面,也可能有抽象需求的一面,這就與需求二重性發生了交錯銜接。唯一的解決辦法是徹底排除“私人”與“社會”的概念,轉而采用“特殊需求”與“一般需求”的概念來替代。

需求首先具有特殊需求的性質,這是對各種特殊用品的具體的需求。需求同時又具有一般需求的性質,因為各種不同的特殊需求包含著一般的抽象的效用滿足。

由于特殊需求與一般需求的概念與需求二重性自然地銜接,在圖3Y軸右側,構成了以需求為基礎的完整的和諧的邏輯結構。

邏輯問題之六: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概念應該修正嗎?

我們在需求上采用了特殊需求與一般需求的矛盾概念,而沿著Y軸與之相對的,卻是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概念,圖3的邏輯結構再次出現了不對稱的情況。為了求得邏輯結構的完全對稱。我們嘗試在勞動上也采用特殊勞動與一般勞動的矛盾概念。這一調整與上述其它調整都反映在圖4中。

附圖{圖}

采用特殊勞動與一般勞動的矛盾雖然是被動所為,卻與勞動二重性銜接融洽。另外,也取得了意外的收獲!特殊勞動與一般勞動的矛盾排除了“私人”與“社會”矛盾的制度特殊性,從而可以適用于對任何經濟制度中勞動矛盾的分析,有利于從根本上克服把私有制或生產關系視為主要矛盾的錯誤傾向,符合辯證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

邏輯問題之七:圖4兩端“勞動”與“需求”相互對稱的假說是否成立?

我們最后來審視假說一。在前面,我們曾假設圖3與圖4兩端的勞動與需求概念是對稱的。其實,仔細分析可以發現其中“勞動”的概念值得推敲。“勞動”究竟代表“勞動力”還是“勞動過程”?“勞動力”只是單一要素,根本不能與“需求”對稱;而勞動過程則必然包括了其它要素的參與,是要素的組合形態,勞動力只是諸要素之一。

即使“勞動”的概念定位在“勞動過程”上,“勞動”在相對的意義上說仍無法與“需求”取得對稱。因為勞動過程并沒有提供滿足人類需求的全部物品。至少,勞動過程以外的各種自然物及自然空間(無論有無壟斷)也是需求索取的對象。在資源與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的今天,地球上已經幾乎沒有任何“免費午餐”。因而“資源”(實為“可支配資源”)比“勞動”更有資格與“需求”相對稱。為了取得邏輯上與需求的完全對稱,我們必須用“資源”來代替“勞動”。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邏輯問題之八:圖4Y軸左側所有的“勞動”概念都應該被“資源”替換嗎?

當我們在圖4Y軸左端以“資源”代替了“勞動”之后,勞動二重性與勞動二重性根源的局限性就暴露無疑了。無論在哪一種含義上,“勞動”僅僅是某種或若干種特殊資源的組合形態。它們都不能取代“資源”概念所涵蓋的,從全部特殊資源中抽象出來的一般的性質。所以,勞動二重性僅僅是資源二重性的特殊形態;勞動二重性的根源僅僅是資源二重性的根源的特殊形態。

因此,圖4Y軸左側所有的“勞動”概念都應該改為“資源”概念。由此,特殊勞動與一般勞動的矛盾轉化為特殊資源與一般資源的矛盾,勞動二重性也轉化為“資源二重性”。這種邏輯上的進一步調整才導致了圖2結構的最終形成。[7]

圖2右側與圖4相同,左側表示:一切經濟資源都具有二重性。任何一種資源,一方面可以作為一種特殊的具體資源來使用,提供某種有用品或有用服務。另一方面,任何一種資源都可能用于其它經濟用途,都是社會資源總量的一個部分,從而又具有一般的抽象資源的性質,并由此形成資源價值(簡稱價值)。任何資源都具有潛在價值。任何一種有用品,在它的有用性轉變為效用的同時,在它里面所消耗的具體資源就在一定程度上轉化為抽象資源,它的潛在價值就獲得相應程度的承認。

三如何解讀圖1與圖2的邏輯結構

把《資本論》看作生命體,從“基因”的角度來研究《資本論》,是一種方法的嘗試。我期待著學術界的熱情指教。我在這里就如何解讀圖1與圖2的邏輯結構再略談一點看法。

任何生物體的單個細胞內部,都包含了這個生物體生長的一切遺傳信息?!顿Y本論》也是如此。圖1既是《資本論》中單個商品細胞的矛盾邏輯結構,也是《資本論》描述的整個資本主義經濟的矛盾邏輯結構。在圖1中,勞動二重性是全部邏輯結構的樞紐。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商品的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矛盾,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矛盾,發展成為資本主義的私人占有與生產社會化的基本矛盾。這里不再重復與之相關的我們都很熟悉的分析了。

圖2既是調整后的商品細胞的矛盾邏輯結構,也是描述所有形態的商品經濟的基本經濟矛盾的邏輯結構。資本主義基本經濟矛盾的邏輯結構自然也包括在圖2之中。

圖2并不否認圖1、圖3和圖4中Y軸左側的矛盾。但那些矛盾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特殊性,只在一定的特殊范圍內有效,不能作為最一般的經濟矛盾。比如,“勞動”僅僅是資源的特殊形態,私人所有只是經濟制度的特殊形態,私人勞動僅僅是特殊資源與特殊制度的結合,因而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矛盾不具有最一般的性質,不能作為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

圖2的辯證結構還告訴我們,任何經濟制度的最基本的矛盾起碼是同時沿X軸與Y軸對稱的二維矛盾。圖2表明:一切商品經濟形態的基本矛盾是可支配資源與相對需求的矛盾,是資源二重性與需求二重性的矛盾。是有用性(與有用品不可脫離)與效用的矛盾,是物與人的矛盾。簡單概括起來,是資源配置的矛盾(配置一詞反映了需求與資源的相互制約關系,不是所謂的“計劃”)。人與人的矛盾當然在資源配置中起重要作用,在特殊的條件下甚至起決定的作用。但長期的基本的經濟矛盾不是制度因素,而是經濟資源配置本身的經濟因素。這也符合辯證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這對于我國經濟制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圖2沿Y軸的對稱結構特別鮮明地說明了需求和效用在資源配置上的作用。與之相比,圖1僅有Y軸左側的結構。這種結構忽視了“需求”與“效用”的作用,自然會突出“供給”和“計劃”的作用。計劃經濟的理論根源,就來自于這種一維性的邏輯結構。

圖2并不排除勞動二重性的有效性,但它僅僅是資源二重性的特殊形態。馬克思用勞動二重性這樣的特殊形態代替了資源二重性這樣的一般形態,也不了解需求二重性的存在,就不可避免地走向勞動價值一元論。因為從勞動出發,自然尋找到勞動二重性;從具體勞動出發,自然把有用性規定為使用價值而忽略效用和需求(具體勞動產生有用品,有用品是有用性存在的前提);從抽象勞動出發,自然把價值全部歸屬于勞動。

當我們用資源二重性代替了勞動二重性時,價值歸屬于全部抽象資源,而不僅僅歸屬于抽象勞動。勞動力要素的特殊性是有效的,但其它要素,如管理、技術、土地、資本、環境等也有特殊性,其特殊性也是有效的。只有資源二重性這樣的一般性質,才能代表全部價值的來源。

圖2還表明:從整體來看,沒有資源的供給,需求無從滿足;而沒有需求的評估,資源也無從配置。需求與資源、效用與價值也是互相決定的。因而,資源二重性與需求二重性共同決定了價值。這種辯證的邏輯結構可以容納各種價值理論的精華。勞動價值一元論的出現雖有歷史合理性和必然性,卻是片面的理論。對它的揚棄可以推動我國分配制度按照要素的貢獻結構進行重大改革。

筆者痛切地感到,如果我們把《資本論》的成就絕對化了,也就窒息了《資本論》邏輯的生命力。我們不能再讓《資本論》的邏輯在歷史限制的框架內繼續徘徊了!中國人民要真正解放思想,奮起迎接21世紀的挑戰,必須首先把《資本論》的邏輯從歷史限制之下解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