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之交馬克思主義的自我反思 ——如何科學對待馬克思主義
時間:2022-04-17 12:57:00
導語:世紀之交馬克思主義的自我反思 ——如何科學對待馬克思主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正文】
根據歷史經驗和當前新情況,要搞好理想信念教育,真正堅定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根本一條是抓學風,真正以科學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人們的信仰和理想信念不堅定以至發生危機,原因是多方面的。從理論工作自身看,根本原因是學風不端正,沒有真正以科學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沒有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真正當作科學,所謂人們的信仰發生危機,其實是我們自身理論工作的危機。上一個世紀之交,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也發生過嚴重的信仰危機。列寧從抓學風著手,高舉馬克思主義的批判大旗,橫掃各種機會主義教條主義的學風,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新發展,開拓了革命運動新局面。當前這個新的世紀之交,我們黨同樣號召,要高舉鄧小平理論旗幟,開拓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就必須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學風,科學對待馬克思主義。
這里講的馬克思主義,包括自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直到今天的各個發展時期的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實。我認為,世紀之交科學對待馬克思主義,有一個認真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對馬克思主義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作自我反思、重新認識、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的過程。現從三個方面談談“如何科學對待”。
一、科學對待馬克思主義,就應當全面認識馬克思主義發展中的勝利與失敗
九十年代初蘇東劇變以來,國際上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思潮高漲起來,一時間什么“馬克思主義死亡論”,“社會主義徹底失敗論”、“破產論”、“告別革命論”等論調甚囂塵上。面對當前世界社會主義處于低潮的形勢,一定要確立并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信仰,就是說,要糾正對馬克思主義的種種機會主義和教條主義態度,真正把馬克思主義當作科學而不是迷信來信仰。為此必須充分認識并深刻把握馬克思主義歷史發展中既有勝利也有失敗這一必然規律。
首先我們要肯定20世紀是馬克思主義取得偉大勝利的世紀。因為馬克思主義經過20世紀歷史實踐檢驗,在以下三個方面顯示了它的巨大威力與科學價值:一是一批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代表的當今社會主義的改革與現代化建設已初見成效,順利發展;二是戰后帝國主義的殖民體系崩潰,第三世界國家興起與發展,從而極大改變了世界面貌:三是戰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生產關系與上層建筑都作了大的自我調整,緩和了國內社會矛盾,促進了西方國家經濟增長。20世紀這些歷史巨變,表面看雖然都并非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當年的預見,而是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的直接成果,是20世紀世界現代化全球化歷史潮流推動下造成的。但是20世紀世界巨變無論是理論發展創新的精神實質,還是世界歷史演進的內在邏輯,都沒有超出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所揭示的基本原理,都是對馬克思主義科學體系的歷史驗證。
在肯定20世紀馬克思主義取得偉大勝利時,還要清醒地看到這些勝利成果的“暫時性”、局部性,遠非完全勝利,決定性勝利。列寧指出,最終戰勝舊制度的是生產力與勞動生產率的發展水平。當今世界資本主義在生產力發展水平上還處在優勢地位,只要這種狀況沒有改變,社會主義制度的鞏固就沒有最終解決,類似蘇東劇變的悲劇就有可能重演。鄧小平一再告誡,社會主義的鞏固、發展需要幾代人、十幾代甚至幾十代人的努力。即使到了21世紀中葉中國基本實現現代化,也不能妄言社會主義取得最終勝利。
其次,我們也要如實肯定馬克思主義在20世紀的發展中遭受了重大挫折與失敗。現在有一種觀點,認為蘇東劇變不是馬克思主義的失敗,社會主義的失敗,而是機會主義的破產,是教條主義、假社會主義的失敗。我們認為,總結蘇東劇變的原因教訓,不能簡單化、感情用事,而應當保持清醒頭腦,實事求是,尊重歷史事實,承認蘇共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前蘇聯東歐國家是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社會主義國家,承認前蘇聯東歐國家在兩種思想體系、兩種社會制度的較量中,馬克思主義確實吃了敗仗。毫無疑問,將20世紀馬克思主義在前蘇東國家的失敗放在整個世界歷史進程中看,不過是局部的、一種實踐模式的失敗,也是暫時的、前進中的失敗,資本主義在前蘇東地區的勝利不過是暫時的。這不僅因為社會制度劇變已給這些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了長時期的破壞與倒退,而且20世紀的歷史事實也從根本上揭示了一條真理:在一個更加兩極分化的當今世界,西方的政治經濟模式尚且解決不了西方社會自身的根本弊病,也更不可能解決廣大后發國家、特別是東方大國的現代化問題。
在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態度上,既要反對機會主義,也要打破長期以來的一種迷信、教條。即只講勝利,不講失敗,只講前途光明,不講曲折反復,甚至夸大成績,掩蓋錯誤,似乎只要是科學理論,就應當“句句是真理,一句頂萬句”,只有“戰無不勝”,絕無失敗之虞。事實上,任何科學理論在其發展過程中都會有勝利也有失敗,有正確也有失誤,兩者并存,相互轉化,是完全正常的,符合人類認識與實踐發展的辯證法規律。承認馬克思主義發展過程中一時一地的失敗,同根本否定馬克思主義科學是兩回事,也絲毫無損于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光輝。相反,只講成功一面,諱言錯誤失敗,這本身就不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不僅理論上阻塞了真理發展的道路,將馬克思主義科學信仰誤導為一種新式宗教迷信,而且實踐上必將誤黨誤國,難以避免新的更大的失誤。
二、科學對待馬克思主義,就應當正視馬克思主義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危機
科學理論發展過程中遭受挫折與失敗,來自它自身存在的問題及由此形成的危機。同不承認馬克思主義發展過程中有挫折、失敗相聯系,長期以來人們也不承認馬克思主義發展過程中存在問題與危機,或者只承認具體工作有失誤,不承認理論指導本身會出現問題與危機,似乎一旦承認理論上有問題、有危機,就是否定馬克思主義,就會喪失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與理想信念,這是對待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的又一種教條化態度。
歷史表明,馬克思主義發展過程中,無論理論還是實踐上都一直伴隨著問題與危機。一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就是不斷出現問題與危機,又不斷解決問題、克服危機、取得勝利的歷史。這些問題與危機有黨內、國內的,也有黨際、國際范圍內的。危機出現正暴露了黨的思想理論、方針政策與實際工作都存在嚴重問題。20世紀以來,無論蘇聯共產黨還是中國共產黨,在各個時期都發生過激烈的黨內思想政治斗爭,給黨的事業帶來深刻危機與嚴重危害,以至幾次將革命與建設事業推到毀滅的邊緣。從黨際、國際關系看,20世紀也大半充滿了斗爭沖突,給國際共運造成一次次重大危機。如戰后初期的蘇南沖突,五、六十年代中蘇兩黨分歧、論戰,進而兩國關系破裂、對抗,影響到世界各國共產黨大分化大改組。至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中國發生的國內政治動亂和蘇聯解體、東歐劇變,更是國際共運史上空前深刻嚴重的危機。如今這場國際風云劇變雖已過去,但不能說危機就已消除,因為各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國家在思想理論與方針政策上所面臨的各種新老問題與挑戰依然存在。從我們自身看,一些干部群眾中信仰、信念、信心、信任四個方面的問題還會長期存在,從一定意義上說,這正是我們黨面臨的一種潛在的危機。
從哲學角度看,任何事物在其發展過程中出現問題與危機,是完全正常的。問題來自矛盾,危機就是矛盾激化的表現,承認矛盾的普遍性就承認問題與危機不可避免。馬克思主義同任何理論學說一樣,也是在矛盾中向前發展的,這些矛盾分兩類:一類是理論發展中的外部矛盾,一類是理論自身的內部矛盾,包括各黨各派之間觀點與政策的分歧與矛盾。這些矛盾如果長期得不到解決,就會激化,發生危機。危機有局部的,也有全局性的。危機往往是挫折與失敗的前兆。只有解決問題,克服危機,才能避免挫折失敗,推進理論與實踐向前發展。挑戰與機遇,危機與發展總是并存,相輔相成的。
毫無疑問,要克服危機,走出失敗,促進新發展,關鍵是能否正視自身存在的問題,正確總結過去的經驗教訓,找到問題的根源。長期以來人們總是習慣將馬克思主義發展中導致危機與失敗的根源僅僅歸咎于理論外部,歸咎于機會主義、教條主義,這顯然極不深刻。事物發展過程中各種外部矛盾與內部矛盾總是交織一起,外因要通過內因起作用。各種機會主義、教條主義以及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理論能夠滋長發展,形成市場,發揮影響,歸根結底同科學理論自身還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還有許多缺陷與不足使人有空可鉆分不開。因此,正視馬克思主義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危機,正確總結歷史經驗教訓,不僅要看到機會主義、教條主義等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的危害,更要透過機會主義、教條主義的發生發展看到馬克思主義發展過程中理論自身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反思20世紀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出現危機與失敗的思想理論根源,既有右的東西,又有“左”的東西,但主要的還是“左”?!白蟆钡腻e誤長期存在,其原因很多,但從理論認識看,都同20世紀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中兩大缺陷與傾向有關:一是對20世紀以來飛速發展的世界歷史進程與時代脈搏缺乏深入具體研究和清醒認識,對資本主義的長期性、二重性和當今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初始性都認識不足;二是對社會主義這一新生制度賴以存在發展的人類社會的三大文明基礎,即物質文明、制度文明與精神文明基礎的歷史繼承性認識不足,總力圖逾越資本主義時代創造的文明成果而重新構建一個全新的“理想”社會模式。20世紀傳統理論中這兩大問題的存在,又是同19世紀馬克思主義創立過程中某些理論觀點的時代局限性和人們對這些理論觀點的教條式理解分不開。
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為科學。但這并不等于馬恩在分析資本主義歷史趨勢時所提出的所有具體結論上,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都得到徹底貫徹,也不等于剩余價值理論已經完美無缺。例如,馬恩根據生產力根本決定作用的原理,對資本主義的歷史命運作出了“兩個必然”(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和“兩個決不會”(資本主義在它們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來,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存在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的科學結論。然而《共產黨宣言》發表時,馬恩根據當時歐美大國剛出現的周期性經濟危機,認為資本主義的生命已走到盡頭這種因時代條件局限而對資本主義生命力估計不足,后來馬恩也有清醒認識。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就再也沒有簡單地把周期性經濟危機看作資本主義行將滅亡的表現,1887年恩格斯更進一步指出德國的經濟危機證明了德國工業有生命力??上У氖牵?0世紀以來人們仍長期固守著馬恩本人都已意識并加以修正過的那些明顯過時了的具體結論。
再如,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關于價值分配問題有兩種不同角度的論述:一是強調剩余價值應歸勞動者所有,資本的剩余價值分配權是剝削,消滅資本才能消滅剝削;另一種論述是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批判拉薩爾主張勞動成果不折不扣歸工人所得的觀點,指出即使共產主義條件下社會產品分配也要作3+3=6種扣除,這條規律在資本主義社會是以其特有方式而存在。顯然,按后一種觀點的邏輯,剩余價值本應在全社會進行分配,資本與勞動都有其分配權,馬克思這兩種論述的觀點表面看前后矛盾,但實質上這正是剩余價值理論的意義——揭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矛盾,指出解決矛盾的根本出路只能是資本公有制。不過由于馬克思兩種論述的角度與思路不同,卻不能直接得出肯定資本分配權的結論,這說明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體系尚需進一步深入發展、完善。對于前人觀點的時代局限當然不應苛求,但僅僅根據資本主義按資分配是剝削的論述而全盤否定市場經濟及其資本、剩余價值等范疇在當今社會主義經濟中的歷史地位,這則是20世紀對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十足的教條式態度。
站在當今時代反思前人理論上的不足,當然不應導致對前人的貶低和全盤否定,而是為了把握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歷史規律性,認清前人理論觀點中的某些局限是怎樣通過教條主義學風而導致種種失誤的歷史教訓。一個黨在思想理論上是固守前人,滿足現狀,看不到自身存在的問題,缺乏危機感,還是不斷適應時代,繼承前人又超越前人,勇于進取,大膽突破創新,這是學風上區分馬克思主義科學態度還是教條主義的一大標志。歷史證明,理論上固步自封,思想僵化,缺乏危機感,喪失生機活力,往往是引發危機,走向失敗的開始。對這一點資產階級政黨與政治家往往比較清醒,注意經常揭露自身的問題,包括理論上的問題,千方百計克服危機。無產階級政黨在這方面應當也完全能夠比資產階級做得更好。我們黨是一個鄭重、清醒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一貫正視自身理論上存在的問題與危機,特別強調反對脫離實際,照搬本本的教條主義學風。當今世界發展變化日新月異,我們更要高揚馬克思主義的自我批判精神,隨時準備依據新的歷史事實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克服危機,推進理論與實踐新發展。<br>三、科學對待馬克思主義,就必須正確處理馬克思主義運用與發展過程中幾大矛盾關系
承認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理論也是在矛盾中向前發展的,就應當承認并深刻把握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理論的二重性,自覺處理好理論運用和發展過程中的重大矛盾關系。
第一,理論認識同客觀實際的關系。這是任何理論自身固有的一對基本矛盾,其實質是主觀同客觀的矛盾。主觀同客觀的矛盾,使一切作為客觀真理的科學理論都具有認識的二重性:絕對性與相對性、抽象與具體、一般與特殊,而且絕對的、抽象的、一般的真理只能寓于相對的、具體的、特殊的真理之中,人們永遠不可能脫離相對、具體、特殊的真理去窮盡真理,找到“完全”絕對、抽象、一般的所謂終極真理。理論認識的二重性告訴我們:由于任何科學的基本原理都有一個受具體時空條件局限,隨具體時空條件轉移而發展變化的問題,因而,任何科學的基本原理都不能絕對化、神圣化、教條化,而只能將基本原理同具體客觀實際相結合。脫離具體客觀實際,任何基本原理都毫無價值。所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放之四海而皆準”是有條件的,即基本原理必須同具體實際相結合。脫離具體實際宣傳所謂普遍真理,只會把基本原理當作教條照搬照抄??傊?,在理論與實際的關系上,屁股只能坐到實際上來,如果不是從實際出發,而是從原則出發,要豐富多彩、復雜多變的實際生活服從抽象的結論,最終碰壁吃虧、發生危機的還是理論自身。
第二,科學信仰同空想、迷信、教條的關系。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資產階級思想家就熱衷于把馬克思主義說成是一種新式宗教,而在工人運動中也長期存在著將馬克思主義科學信仰同宗教精神混為一談的種種錯誤傾向。在“”中大搞“三忠于、四無限”,更是把馬列主義思想的科學信仰變成封建迷信與宗教行為。歷史證明,不能自覺劃清科學信仰同種種空想、迷信與教條的界限,的確是造成理論失誤從而信仰危機的一大原因。
所謂科學信仰,是指經得起實踐檢驗并通過科學證明了的理想信念與追求。一切空想、迷信與宗教教條都是帶有盲目、虛幻性質,自有一套超自然、超社會標準,無需或無法經受實踐檢驗與科學證明的觀念與行為,科學信仰同一切空想、迷信與宗教教條盡管都是人類的精神支柱,但在世界觀、方法論上有著根本區別。歷史經驗表明,背離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由真理變為謬誤,使科學信仰蛻變為空想、迷信與教條,往往只差一步之遙。例如,20世紀國際共運中各種“左”與右的錯誤長期存在,正是沒有真正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將基本原理同本國實際相結合,而是將馬列的本本、外國模式和領導人講話加以神圣化、教條化的結果。又如,過去長期以來宣傳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和社會主義優越性,往往離開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不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而空談“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薄_@樣宣傳理想信念與優越性,不僅導致實踐上搞“窮過渡”和平均主義,而且理論上誤導群眾,扭曲了社會主義的形象。事實告訴人們,對于經濟文化落后,商品經濟不發達,有著深厚的小生產者社會階級基礎的東方國家來說,堅持唯物史觀,徹底擺脫唯心史觀的支配,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信仰,徹底擺脫空想論因素的影響,決非一次建黨與革命過程就能完成,而是一個要在革命與建設的長期進程中不斷解決的歷史課題。
第三,科學同“官學”的關系。這是社會主義國家和馬克思主義政黨特有的一對基本矛盾。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與“官學”(官方意識形態)之所以是一對矛盾,是指兩者要求有差別:科學要講求真、求實、求異、求新;“官學”則要講求同、求穩、求實。解決這一矛盾的途徑決不是取消馬克思主義的“官學”地位,而是要堅持科學與“官學”的統一,達到求同存異、求真務實的境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在認識上明確科學性與黨性以及思想理論學術上貫徹“雙百”方針同思想政治組織上集中統一、與中央保持一致兩者的內在一致關系??茖W性是黨性的本質要求,是制定和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做好工作的前提,講科學性,就要講學習,講調查研究、民主決策、群眾路線、尊重實踐,不搞拍腦袋、一言堂。這些也都是黨性的基本要求?!半p百”方針意味著鼓勵有不同意見、多種流派,包括非馬克思主義流派,要尊重少數,允許保留個人意見。馬克思主義政黨無論理論還是實踐上都需要聽見不同聲音,借鑒和創造不同實踐模式。如果只有一種聲音,一種模式,看似純粹統一,卻只會使理論與實踐走向僵化,窒息了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另一方面,“雙百”方針不能導致無政府狀態、分散主義,而是要形成統一意志、統一行動,因此離不開思想政治組織上的民主集中制。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歷史經驗表明,要真正達到科學與“官學”兩者矛盾統一,是一個要同各種錯誤學風作斗爭的曲折復雜過程。必須明確馬克思主義首先是科學,要以科學來統帥“官學”,保證“官學”的正確性。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特別要強調反對和防止那種不講科學的“官學”,即防止把馬克思主義蛻變為官僚主義學。所謂官僚主義學,是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主義學風以及意識形態領域形式主義、權勢主義的管理模式。官僚主義學把馬列本本當教條、招牌、敲門磚和照人不照己的“手電筒”,而不是改造世界、改造自己的思想武器;官僚主義學把黨的文件、領導指示當作圣旨,到處生搬硬套,搞瞎指揮;官僚主義學不尊重科學,思想僵化,搞形式主義、實用主義、黨八股,不懂也不屑于走群眾路線和民主決策,只知投機鉆營,迷信官本位,以權力代權威,不學無術,卻壟斷真理,以勢壓人,排斥異己。把馬克思主義由科學蛻變為官僚主義學以至惡性膨脹,這是導致社會主義國家信仰危機、事業危機的一大原因。
新時期我們黨的成功實踐證明,堅持科學與“官學”相統一,必須從現階段實際出發,意識形態領域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全民共同理想為基礎,形成全社會精神支柱的主旋律,以此主導全社會各階層多層次的群眾個人的思想信仰、理想追求。在意識形態管理模式上解放思想,繼承優良傳統又銳意改革創新,徹底破除官僚主義和政治運動的方式,著眼于建設,堅持兩手抓,一手抓教育,一手抓法制。
第四,科學精神同人文精神的關系以及科學人文精神同政治素質的關系。相信科學不等于迷信科學知識是萬能的,以為有了一些科學知識就能解決人的信仰問題。確立科學信仰,戰勝各種非科學信仰,當然需要掌握盡可能多的科學知識,但更關鍵的在于相信科學的力量與價值,依靠科學精神、包括科學的人文精神。有了這種精神,即使科學知識并非淵博的人也會形成科學信仰,反之,知識很多卻缺乏科學人文精神的引導,也難以確立科學信仰。
科學精神、人文精神作為一種思維方式與社會意以,是人們形成健康積極的精神支柱,乃至現代科學信仰的理性基礎與情感基礎??茖W精神與人文精神在人的認識與實踐活動中有其不同特點:人文精神要回答這個世界應當怎么樣才合理、才符合人的需要的問題,所以又屬于人生觀、價值觀范疇,科學精神則致力于回答這個世界本來是怎樣,今后會怎樣,人們能做些什么和怎樣去做。人文精神強調一切以人的意志為最高準則,只講求善、求美,反對惡與丑;科學精神則強調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只關心真與假、對與錯。
科學精神同人文精神兩者的差異其實本是人們思維方式與精神追求的不同側面。由于人的世界觀、方法論基礎不同,科學精神同人文精神兩者在人們精神生活中的地位與相互關系也不同。站在唯心論和形而上學觀點的立場上,人們的科學態度往往走向盲目迷信科學萬能的科學主義的極端,人文精神其實是唯心論的理性論,科學態度同人文精神總是尖銳對立,難以統一。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人學,科學的理性論,使科學精神同人文精神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達到矛盾統一,即追求真,善、美三者統一。然而在我們的思想實際中,由于唯心論與形而上學觀點的影響,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兩者往往被割裂對立起來,陷入科學主義或理性論的誤區。在我們的經濟工作與思想政治工作中各種急功近利、偏激浮躁、一手硬一手軟現象隨處可見、積習難改,近些年來許多黨員干部對各種新的鬼神迷信現象熟視無睹,任其泛濫,甚至同流合污。這些都反映了我們一些人思想信仰中科學精神、人文精神的缺失,正是這種科學信仰的缺失為各種非科學、偽科學、反科學的迷信與教條滋長蔓延提供了土壤。
事件的教訓告訴我們,新的歷史條件下思想政治工作決不能失去它應有的先進文化內涵,變成既沒有科學精神又缺少人文關懷的膚淺短視的實用主義政治、庸俗政治。因為這樣的思想政治工作難以抵御和戰勝用各種偽科學、反科學的迷信支撐的反動政治觀與腐朽人生觀、價值觀,不可能保證我們的經濟工作與社會政治穩定。一定要明確,在科學人文素質同政治素質、科學信仰同政治覺悟的關系上,前者始終是后者的基礎與源泉,后者不過是前者的集中表現。很難設想,一個人缺乏起碼的科學人文精神、最樸素的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卻會形成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正確的政治立場與觀點。因此,作為人的靈魂工程的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高舉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人文精神大旗,堅持以科學人文精神為本,以政治為用。同志指出,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這種先進文化的核心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人文精神,即我們共產黨人的科學思維方式與社會意識。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始終代表這樣的先進文化,我們的精神文明建設就是要發展這樣的先進文化,以這樣的先進文化為本去引導全社會各階層的多元文化,建設我們的政治文化、企業文化、社區文化、家庭文化,提升全民族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