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視野中的政績觀

時間:2022-10-21 12:45:00

導語:科學發展觀視野中的政績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學發展觀視野中的政績觀

[摘要]發展觀和政績觀是辯證統一的。一方面,科學的發展觀引導著正確的政績觀,是樹立和落實正確政績觀的前提和基礎,也是衡量政績觀的重要標準;另一方面,正確的政績觀實踐著科學的發展觀,缺乏正確的政績觀,往往會在實踐中偏離科學的發展觀。當前,我們要進一步完善機制,建立科學評價體系,促進科學發展觀與正確政績觀的良性互動。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政績觀;評價體系

總書記在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上強調,要把推動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作為黨風廉政建設的重要內容,督促各級領導干部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堅決防止和糾正違背科學發展觀的錯誤行為。胡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對當前進一步在廣大干部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新“發展觀”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在認識上的重要升華,是我們黨執政理念的一個飛躍。在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如何讓廣大黨員干部真正認識、理解這一科學發展觀并化為自覺的行動,最為關鍵的就是要如何適應科學發展觀,樹立正確的政績觀。

發展觀與政績觀是辯證統一的,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都是圍繞發展問題延伸展開,其中發展觀回答了要不要發展、如何發展的問題,而政績觀則要解決發展為什么發展、為誰發展的問題、是不是完全徹底為人民群眾謀利益的問題。

一、科學的發展觀引導著正確的政績觀,是樹立和落實正確政績觀的前提和基礎,也是衡量政績觀的重要標準。

科學發展觀是對客觀世界發展規律、系統結構的認識和總結。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就是以大多數人為本、,以人民群眾為本,而不是以個人或少數人為本,它包含著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和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內核;同時,科學發展觀所倡導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充滿著唯物辯證法的光芒。建設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就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快經濟發展。不發展不行,發展慢了也不行。經濟增長是發展的基礎,但增長不能簡單地等同于發展,如果單純追求擴大數量、追求速度,而不重視質量效益,忽視城鄉區域的協調發展,忽視社會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這樣的發展是片面的,難以實現全面的小康。特別是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深入,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日益凸現,諸如經濟的快速增長與資源瓶勁頸的矛盾、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農民失土與增收、就業等問題更為突出。因此,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把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落實到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上來;落實到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上來;落實到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加強對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上來。這五個統籌和落實也正是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只有以科學的態度和戰略的思維樹立起科學的發展觀,才能真正樹立起正確的政績觀,一旦偏離,就難以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在發展觀上出現盲區,政績觀就會陷入誤區,以致扭曲和變形。在當前,按照科學發展觀去指導發展,把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落實好,這本身就是最大的政績。

二、正確的政績觀實踐著科學的發展觀,缺乏正確的政績觀,往往會在實踐中偏離科學的發展觀。

政績反映了領者導者的執政能力和水平,集中體現了領導者的施政成效和業績。政績觀是對施政成效、業績所持的態度和價值取向,屬于社會觀、人生觀、價值觀范疇。正確的政績觀具有高尚的目的性,是對成績的科學感悟,其核心是“勤政為民,求真務實”。只有樹立了為大多數人謀利益,舍棄個人得失的政績觀,才能坦誠地、自覺地接受科學的發展觀。長期以來,我們評價地方領導干部的工作能力、水平和成績,以及評價一個地區的發展,主要是看其經濟發展的狀況,在這一評價標準下,許多地方領導急功近利,不顧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大搞形形色色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亂上項目,濫鋪攤子,低水平重復建設;或往往只重視經濟建設,忽視社會的發展進步和其他各方面全面、協調發展;或只重視眼前和短期的利益,忽視、放棄,甚至犧牲子孫后代的利益等等。真正正確的政績觀應該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是“顯績”與“隱績”的辯證統一,符合客觀實際需要,有利于國家和人民的長遠利益;真正正確的政績觀是對上級負責與對群眾負責的辯證統一,經得起實踐檢驗、歷史的檢驗和群眾的檢驗,具有科學的真實性和標準的實在性;真正正確的政績觀是開拓創新與按客觀規律辦事的辯證統一,順應了價值規律、競爭規律,體現了開拓性、創造性和客觀規律性。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堅決反對虛假政績、摻水政績,就要求領導干部首先要清正廉潔、擺正位置、出于公心,這樣才能把正確的政績觀體現到科學發展觀的施政方略中去,理直氣壯地多出政績、出好政績、出真政績。在當前,每個黨員干部的政績,就是做得人心、暖人心、穩人心的好事實事,就是解決群眾最關心、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傊嬲伯a黨人的政績,就是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進步。正如同志指出的那樣,樹立正確的政績觀,說到底就是要忠實實踐黨的宗旨,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樹立和落實正確的政績觀至關重要,沒有正確的政績觀,科學發展觀也必然會失去主體的認同和社會價值的支撐。

三、完善機制,建立科學評價體系,促進科學發展觀與正確政績觀的良性互動。

傳統的政績評價觀念與系統,其局限性和不足是顯而易見的,繼續下去必將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現代化建設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與影響。全新的“發展觀”呼喚著全新的“政績觀”。樹立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必須建立和完善科學的政績標準、考核標準和獎懲制度,以形成正確的政績導向,通過完善機制促進互動。一是用全面的眼光看政績??茖W發展觀首先是全面的發展觀,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實現經濟的持續、快速、協調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因此,評判政績,不僅要看經濟指標,還要看社會指標、人文指標和環境指標,不僅要看城市發展,還要看鄉村變化,不僅要看經濟發展的成果,還要看黨的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成果;二是用發展的眼光看政績。評判政績,不能只看當前和短期效益,不僅要看發展的現狀,還要看發展的后勁,不只看為當代人帶來什么,還要看為子孫后代帶來什么。三是用歷史的眼光看政績。政績是具體的、歷史的。樹形象、出政績不能脫離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實際,切不可好高鶩遠,貪大求全。四是用實踐的眼光看政績。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評判政績,應以實踐的態度深入剖析政績,從而準確鑒別政績的真與假,實事求是地評定政績的大與小,而不能讓所謂的政績停留在“空洞口號”的虛無上和假大理論的抽象上。五是用群眾的眼光看政績。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的主體,廣大群眾對政績最有發言權。科學發展觀是以人為本的發展觀,這里的人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因此,應當自覺地把群眾的評價作為評判政績的根本標準,建立政績公示制度,讓群眾公開監督,公開評議,把經過群眾認可的政績作為考核和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據。總之,要更加從制度上解決問題,以制度的建立和落實促進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的良性互動。

在新形勢下,弄清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這一辯證關系,在全黨,尤其是在領導干部中,廣泛進行一次科學的發展觀與正確政績觀的學習教育活動,對于在新形勢下,統一全黨的認識,保持清醒的頭腦,踐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具有重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