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人道主義承接思考
時間:2022-10-27 11:02:00
導語:馬克思人道主義承接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人道主義與馬克思哲學“關系之謎”在經過三次大的論爭后,仍然有諸多問題有待澄清。馬克思一生在價值觀上都認同人道主義,但是在歷史觀上對待人道主義卻存在著一個“斷裂”。在明晰馬克思終生關切無產階級解放事業的基礎上,面對當前對馬克思哲學解讀的種種誤讀,應當提出“馬克思立場”解讀模式。
關鍵詞馬克思;人道主義;價值取向
近年來,在國內馬克思哲學研究界出現了“西馬化”的解讀模式以及“生存論”、“日常生活世界批判”、“文化哲學”等諸多的研究路徑。其中有一條明確的邏輯,即把人類社會歷史看作是人的本質的異化和異化揚棄直至人性復歸的歷史,并把馬克思哲學的功能就限定在批判異化現象,呼喚人性復歸。對此,筆者認為這是人道主義思潮在當下的凸現,是值得認可的。但只限于價值觀層面的認可,絕不是在歷史觀上抹殺人道主義與唯物史觀的界限。
一、人道主義與馬克思哲學關系的學界論爭
人道主義一直以來作為馬克思哲學研究中的“禁區”,少有學者正面指認馬克思思想中的人道主義傾向。在一個半世紀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上,我們對人道主義采取的方式是全盤否定,其主要理由是限于歷史觀來理解人道主義與唯物史觀的原則性對立或不可調和性。這樣也就否認了人道主義在另一個方面,即在價值觀上,馬克思對于人道主義的承接,進而甚至出現了違反馬克思應有的立場來解讀馬克思哲學文本的現象。同樣,在哲學史上,也出現了以人道主義為指導思想想替代唯物史觀的種種思潮。
首先,20世紀早期,以盧卡奇、柯爾施為首開辟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思潮。盧卡奇在被稱為西方馬克思主義“圣經”——《歷史和階級意識》中的《什么是正統的馬克思主義?》一文中指認,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最基本的現象是“物化”。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盧卡奇理論創見,文中對于“物化”的使用竟然與10年以后才得以問世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勞動異化觀”有驚人的相似性。但其中盧卡奇還沒有把異化與物化嚴格區別開來,沒有也不可能揭示造成異化的根源,這就給無產階級歷史使命以及對于人類歷史之謎作了人道主義的闡釋,試圖在歷史觀上把馬克思哲學闡釋為人道主義思想。這不僅被后來的現代西方哲學家海德格爾所利用,而且以此為起點,逐一形成了法蘭克福學派、弗洛伊德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等強大的西方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思潮。其中人道主義的挖掘呈現了多種路徑,如哈貝馬斯的“交往行動”理論、萊辛的“性革命”理論、列斐伏爾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論等??傊?,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邏輯就是把人類社會歷史看作是人的本質的異化和異化揚棄直至人性復歸的歷史。把馬克思的實踐問題再回歸到哲學問題,自然也就回到了早年馬克思對哲學“肯定時期”,即青年時期的馬克思對于“類本質哲學”的認可,這樣唯物史觀被人道主義掩蓋,高呼人道主義。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開始自覺反省并脫離蘇聯的列寧主義強大意識形態震懾時,不僅展現了馬克思主義不斷審視理論、發展理論的勇氣,更為重要的是給世人指認了解讀馬克思文本的一條寶貴路徑。
其次,在20世紀中期,蘇聯出現了以赫魯曉夫為首的蘇聯人道主義思潮。1953年斯大林逝世以后,赫魯曉夫執政后因不滿意斯大林欽定的馬克思哲學框架,并在宣揚全人類利益的人道主義思潮下全面否定斯大林主義,徹底拋棄斯大林主義以及馬克思主義的“本有”的基本理論,高舉人道主義旗幟,提出一切為了人、為了一切人的利益的口號,宣揚全人類利益高于一切。赫魯曉夫憑借自己在黨內的領導地位,使得蘇聯理論界掀起了人道主義的大討論。與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形成了遙相呼應的局面。他們以抽象的人、人性和人道主義為出發點分析當時的蘇聯現實,這樣,在歷史觀的視域內拋棄了基本的唯物史觀原則,以人道主義替代了歷史的分析方法。至今在解體后的俄羅斯仍然有著強大的影響,但是這違背了馬克思主義和列寧主義的基本理論,同時,冷戰局勢使得蘇聯陷入了亡黨、亡國的“解體”局面并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為此給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的人道主義在何種意義上予以認可、何種程度上予以否認敲響了警鐘。
最后,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圍繞人道主義是否是唯心史觀開展了爭論。一批堅守唯物史觀的學者持著“大拒絕”的態度,認定人道主義本質就是唯心史觀。另一批學者則努力揭示馬克思哲學思想中的人道主義內涵,并開始在價值觀與歷史觀的雙重視角下來審視人道主義。在20世紀80年初期,周揚在一篇名為《關于馬克思主義的幾個理論問題的探討》文章中提出,探討馬克思主義與人道主義的關系開啟了國內人道主義問題的大討論。該文不贊成將馬克思主義全部歸結為人道主義,但是,我們應該承認,馬克思主義是包含著人道主義的。當然,這是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顯然這里是對“大拒絕”態度的強烈回應,否認了人道主義僅僅就是唯心史觀一種蘊涵。接著1984年1月,胡喬木發表《關于人道主義和異化問題》一文,明確提出人道主義具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個是作為世界觀和歷史觀;一個是作為倫理原則和道德規范。并認為作為世界觀和歷史觀的人道主義,同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是根本對立的。人道主義只能作為倫理道德原則才能加以肯定。這就是說,作為歷史觀上的人道主義依然應當加以否定。這在認識上是相當深刻的。王若水又在1986年發表《為人道主義辯護》,該書指出:人道主義本質上是一種價值觀念。價值觀念包括倫理道德,但范圍廣得多;斷言人道主義作為世界觀和歷史觀是“唯心主義”的,這既缺乏邏輯根據也缺乏事實根據。這里開始把人道主義本質從唯心史觀拉回到價值觀上,這就為在歷史觀上認可人道主義埋下了伏筆?,F今叢大川先生為代表的一批學人直言稱馬克思哲學就是實踐人道主義,以及游兆和先生在《試論人道主義價值觀與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統一》一文中,反對在歷史觀上批駁人道主義時指出:從根本上來說,這些論著的失誤在于沒有認識到人道主義在本質上并不是一種歷史觀或世界觀,而是一種價值觀。這實質上仍然是這種思路上的延續。為此,著名學者黃楠森、王金福等分別撰寫《馬克思主義與人道主義》與《為人道主義劃界》等文章批駁了在歷史觀上認同人道主義的現象。黃楠森教授認為,人道主義作為歷史觀就是唯心主義歷史觀或唯心主義的人道主義歷史觀、人道史觀,因而是應當否定和拋棄的。對馬克思哲學有著深刻見解的王金福教授也認為,作為對現實的人和現實的歷史運動的本質的認識,人道主義與唯物史觀是兩種對立的歷史觀,應當為人道主義劃界。這是在人道主義與馬克思哲學關系的明確辨析上的探討。同時國內還出現了如前文所述的“生存論”、“日常生活世界批判”、“文化哲學”等在不爭論的狀態中,行人道主義歷史觀的思維模式。當然也不是絕對意義上的人道主義,那么人道主義到底該怎么理解呢?
二、人道主義究竟是價值觀抑或歷史觀?
對于人道主義界定大致分為兩種觀念,即價值觀與歷史觀。價值觀上的人道主義主要指“人是目的”或“人是人的最高本質”以及“人是根本”的倫理上對人的關切。也就是說,凡是對人進行關切,遵循“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的對人進行理解的層面來講,都是人道主義。人道主義就是對人的“關愛”,但是在對“什么人”的理解上,人道主義的思路前提則局限在了“抽象的”、“無差別的”的人上,把人性理解成“永恒的”,并且以抽象的“一般人”、“永恒的人性”來說明歷史的發展,這便是人道主義的歷史觀層面。
作了這樣的劃分以后,我們可見,人道主義不能對之持以“大拒絕”的態度,否則,必然會出現“不人道”的現象;同樣我們也不能認可馬克思主義就是人道主義的說法,否則,必然會出現“慘痛教訓”。歷史觀上的人道主義者,在理解人類社會歷史發展時,把一切發展希望寄托在“人性”的改善上,主張“人性的復歸”就是社會發展的道路。馬克思則從勞動和社會關系來解讀人,來闡述“人”、“人性”,并認為人類現狀是出現了“勞動的異化”現象,資產階級無情地剝削大多數人的利益。為此,社會的前途在于通過無產階級的自覺覺醒,通過階級斗爭、無產階級革命,消除一切剝削與壓迫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并宣言“只有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創造者”,顯然這與人道主義理解的“英雄史觀”不同。
人道主義是由拉丁文humanistas(人道精神)引申而來,最初在西塞羅那里是人道精神的教育制度。到15世紀時,人道主義主要以頌揚人的尊嚴、價值為內容的人文主義表現形式。自17世紀起的啟蒙思想家不再局限在宗教領域的人道呼喚而轉到了政治領域內,在“天賦人權”旗幟下,反對“君權神授”,強調人與人之間的自由、平等與博愛,以此建立一個理性標準下的理想社會。到了空想社會主義時期,同樣在“愛人”的原則下,開始批駁資本主義的反人道主義的本質,要求所有人參加社會勞動,抨擊現存的丑惡社會制度,提出了社會理想圖景。這在價值觀上來講是理路一致的,但是沒有在歷史觀上看到人道主義的“抽象人”的局限性,因而一直沒有闡明一條科學的社會歷史發展道路。這就是說,人道主義思潮作為“愛人”,應當是一切理論的終極關懷,但是作為走向“愛人”道路的人道主義出發點“抽象的人”決定了其虛妄性。故而把人道主義劃分為價值觀與歷史觀,不僅在理論上為人道主義的評析劃清了界線,而且在實踐上,也為人們尋求理想的社會找尋到一條珍貴的道路。
三、馬克思在何種意義上承接了人道主義?
馬克思與人道主義思潮的關系問題,可以從馬克思一生主要代表性文本加以考察。其中明顯可見,在1845年前后出現了馬克思對人道主義截然不同的兩種理解。前期是在歷史觀與價值觀的雙重意蘊上承接了人道主義;往后馬克思在保留價值觀上的人道主義后徹底認識了人道主義在歷史觀上的局限,加以否定并創立了唯物史觀。
早在中學時代,馬克思就表現出了強烈的人道主義情懷。他說:“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而工作的職業,那么,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作出的犧牲;那時我們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边M人大學時代的馬克思加入青年黑格爾學派,但從未真正成為黑格爾的盲從者,帶著德國古典理論原點的“自我意識”的惆悵進入了古希臘哲學原野中尋求自由。并在考察德謨克利特的邏格斯必然性與伊壁鳩魯原子偏斜運動展現的偶然性自我意識的自由后,馬克思反對把自由理解為脫離必然性的自由,不能把人與周圍環境對立起來實現自由。他指出:“在自身中變得自由的理論精神成為實踐力量,作為意志走出阿門塞斯冥國,面向那存在于理論精神之外的塵世的現實,——這是一條心理學規律?!痹凇度R茵報》時期,馬克思就出版自由問題表達了人道主義的呼聲,“自由的出版物是人民精神的慧眼,是人民自我信任的體現”。1843年困惑的馬克思面對費爾巴哈《關于哲學改革的臨時綱要》一文時,欣喜地看到了探索人的解放的新思路。也是在這一時期,馬克思初次完成了對黑格爾國家觀的批判,但是在建立新世界的動力上,仍然區分“能思想的人”與“受難的人”,指認前者才是人類理性的代表。這就是說,馬克思雖然站在勞苦大眾的立場上,但是在歷史觀上仍然陷入唯心史觀泥潭。在克羅茨納赫時期一直到巴黎時期,馬克思對歷史與政治深入研究后,批評了鮑威爾把政治解放看作是人類解放的錯誤??墒邱R克思此時也同樣沒有科學地闡述人類解放道路。他說:“任何一種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還給自己?!?844年,馬克思進入了經濟領域,尋求自身哲學追求的現實化,也就是人類解放的現實化。但是主要還是借助和改造了黑格爾的辯證法,并在費爾巴哈的影響下,馬克思系統闡發了人道主義的歷史觀。認為共產主義是“完成了的人道主義”,它只能“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這里的人還是一種“類”,沒有進入到現實“個人”的視角,故而這里的人道主義還是在價值與歷史觀雙重意義下的承接。
1845年以后一直到馬克思逝世,他從來沒有放棄早在青年時期就樹立的人道主義目標。但是從此他改變了以往只是一種道德批判,因為他從前在把人作為“類”來考察時陷入了唯心史觀。只有在他探尋到唯物主義歷史觀寶藏后,才完成了科學的批判。這一轉變發生在1845年,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也就為唯物史觀找尋到一個現實的起點。1848年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運用唯物史觀和經濟學說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痹谀哿私?0年心血的《資本論》中,馬克思面對慘無人道的社會現實悲憤地寫道:“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薄百Y本主義生產對已經實現的、物化在商品中的勞動,是異常節約的。相反地,它對人,對活勞動的浪費,卻大大超過任何別的生產方式,它不僅浪費血和肉,而且也浪費神經和大腦。”又說:“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將軍或銀行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人本身則扮演著極卑微的角色?!瘪R克思在《資本論》中還寫道:“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盻在1872年《論土地國有化》一文中又指出:“這就是十九世紀的偉大經濟運動所追求的人道目標?!蓖砟甑鸟R克思在人類學筆記中仍然滲透著人道主義情懷。他說:“社會的瓦解,即將成為以財富為唯一的最終目的的那個歷程的終結,因為這一歷程包含著自我消滅的因素。管理上的民主,社會中的博愛,權利的平等這將是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愛的復活,但卻是在更高級形式上的復活?!绷信e這些成熟時期文本,我們看到了對人的關切是貫穿于馬克思一生的價值理想。這里顯然是一種價值觀上的認同人道主義,但是在歷史觀上與1845年之前存在一個明顯的斷裂,因為這時馬克思已經擺脫了從抽象的理想人性原則出發來論及人的終極關懷、幻想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也就是在1845年,他在尋找和解決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實現條件,最后在對費爾巴哈和所謂“真正人道主義”進行批判后,徹底澄清了歷史觀上與人道主義異質性。
四、“馬克思立場”解讀原則
當今,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的構建中,一個核心的問題便是馬克思的哲學個性或“真精神”到底是什么?在這樣一個學術性追問中,出現了諸多的解讀方式,因為堅持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有一個必不可少的理論前提,就是首先要解決馬克思哲學的解讀問題,弄清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我們在目前的解讀中,出現了諸多有悖馬克思鮮明立場的解讀方式,加上馬克思哲學研究者自我放逐,馬克思哲學日益尷尬地處于“邊緣化”的局面。筆者認為,要把握馬克思哲學的“真精神”,在解讀方式上就必須把馬克思的立場置于前提性的位置。也就是說把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尺度作為解讀馬克思并從而反觀社會的一個重要的立場尺度。從上文我們知道,馬克思一生十分關注現實個人的生存境遇與發展命運,把畢生精力奉獻在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上,把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共產主義社會的目標。這就是“馬克思立場”。這一點是每個從事馬克思主義研究者、從事馬克思主義事業的工作者都必須銘記于心的起碼守則,也是最高的解讀原則。它是基礎性的、前提性的、也是所有解讀模式的一種皈依。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關于真正把人類引領到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科學解放理論,馬克思的科學批判理論使我們洞察到了人類之謎與歷史之謎。它為我們指明了人類未來的前程美景,它如“人間的普羅米修斯”警醒世人并提供了改造人間異化、苦難、災痛的唯物史觀。在這樣的科學性批判中一直相隨著理想性,即對現實人的關照。在對馬克思文本一些學術化的研究中,我們更加深了對馬克思哲學思想的理解。比如,通過與現代西方哲學的比較與對話,我們對馬克思哲學范式轉換的研究、解讀模式的躍遷都進入了很深的層次。從這個層面講,我們要不斷尋求新的解讀模式以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深化與創新。但是在馬克思哲學的理想性上,是不能懸置的。一旦我們偏離了馬克思哲學是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是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科學理論這一基本立場時,任何解讀都是有悖于馬克思的,是無效解讀。在馬克思哲學研究中,應當綜合理解各種解讀模式,并將“馬克思立場”解讀原則置于首位,以其為中心,不斷將其他的解讀模式相互滲入,創新出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新的解讀模式。
- 上一篇:馬克思主義中國成果研究
- 下一篇:馬克思人道自然思想思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