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問題分析論文
時間:2022-07-31 09:27:00
導語: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問題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哲學/現狀/問題/未來走向
【正文】
中圖分類號:B0-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6359(2003)04-0017-06
在中國哲學界,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西方哲學鼎足三分而有其一,而且由于其國家哲學的地位在整個哲學的研究中占住了主導、主流的位置。因此,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水平就決定和代表著中國哲學研究的水平。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獲得了長足的進展。這20多年的研究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屬于思想解放后提出問題的階段,主要是圍繞真理標準、人道主義與異化等問題進行的,它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找到了突破口,擴展了視野,確定了基本的問題域。第二個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后期,屬于問題走向凝練,逐漸形成鮮明的理論增長點的階段。在這個階段,馬克思主義價值哲學、人學、社會發展哲學等都初步形成了相對完整的理論體系。第三個階段就是從20世紀90年代末到現在。本文旨在對第三階段即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現狀做一個宏觀的描述,并試圖揭明目前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預見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未來走向。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現狀
時期全民學哲學、全民研究哲學的狂熱使得哲學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開放時代矯枉過正式地倍受冷落。不過,隨著中國經濟得到一定的發展,人們開始注意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質與品位;一些棘手的現實問題也呼喚著哲學的出場。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敏銳地注意到這一動向,多次強調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性。因此,在世紀之初的中國,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內的哲學研究并非一如既往的貧困,而是進入了初步繁榮的階段。我們可以從研究格局、研究路徑、研究視野、研究內容等方面來描述當前初步繁榮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現狀。
從研究格局來看?,F在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形成了多元、分散的格局。以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主要集中在以北京為中心的少數幾個重點大學,論題也比較集中,往往形成全國一起討論某個問題的態勢。目前這種面貌有了很大改觀。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群體來看,出現了高等學校(包括綜合性大學、??菩栽盒?、軍隊院校)、各級社會科學院、黨校,甚至還有民間學術組織的多層次體系。高等學校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主導力量,其目前格局可以成為全國研究格局的說明和縮影。就高校而言,一是從地理格局上比以往更趨分散。全國不同高校已經擁有7個馬克思主義哲學重點學科、19個馬克思主義哲學博士點。北京大學、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南開大學、吉林大學、黑龍江大學成為各地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中心,很多大學之間的水平已在伯仲之間,以往一兩所大學號令天下的時代結束了。二是理工科院校異軍突起。在過去,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話語權主要把握在綜合性大學或文科型院校手中,理工科院校更多是上好哲學公共課?,F在許多理工科院校已經成長為足以與老牌院??购獾鸟R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基地。例如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三是許多大學都形成了自己比較集中的興趣點和相對穩定的學術共同體,圍繞自己關心的問題進行持續的研究。例如北京大學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文獻的研究、人民大學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研究、北京師范大學的價值與文化的研究、復旦大學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南京大學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文本的研究、華中科技大學的生存哲學研究、黑龍江大學的日常生活哲學研究,等等。而且很多高校還按照自己學術共同體的理解出版了系列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專著和教科書(包括???、本科、研究生,甚至自學、學歷考生的教科書)??梢?,當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已經真正打破了天下一統的局面,全方位地進入百花爭艷、“諸侯割據”的時代。
從研究路徑上看,目前的馬克思主義研究主要有如下幾種。
一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進行修補。所謂原理的修補就是根據社會歷史發展的實際和哲學界研究的最新成果對業已歸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進行與時俱進的調整、補充和修訂。具體說來包括: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作家說過的,但由于種種原因被忽略的補充出來,例如價值論和人學的一些觀點;根據現實的發展把原來原理中提到的思想強調、突顯出來,例如實踐、世界歷史等觀點;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近似思想中強調更為具有普遍解釋力的思想,例如,逐漸強調人類發展的三大形態說,而淡化社會五大形態說;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思想中有所蘊涵,但沒有明確指出,而其他學科發展已取得成果的思想提煉出來,例如系統論的思想。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進行修補的工作主要體現在不斷更新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中。這種工作十分重要,一方面是因為它直接影響到年輕一代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印象與理解,這是一個決定到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后繼有人、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另一方面的意義在于,這種工作使得多元、分散的研究相對具有“形散神不散”的保證,能夠較有組織地把零散的研究成果凝練成為一塊“整鋼”。當然,正如有學者批評指出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患有某種程度的“原理病”,系統與嚴密往往以犧牲靈性為代價,而尾隨于實踐僅僅做黃昏的貓頭鷹也有削弱馬克思主義哲學批判、超越與預見功能的危險。
二是走向分支應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習和研究的目的就在于運用。所謂運用研究,其實是包含著這樣一種假設的,即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原理是清晰的,相對穩定的,問題只在于如何把這一普遍的原理與具體問題相結合,從而得出啟示。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方面的工作做得還不錯,國內有相當一批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工作者在從事這一工作。無論是現實中出現的新事物,還是理論上出現的新熱點,我們都可以見到諸如“關于……的哲學思考”之類的觸角不速而至。全球化、知識經濟、可持續發展、社會轉型、市場經濟、WTO、素質教育、政治文明等等時髦的話題都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運用研究的對象。與整個哲學出現應用分支相伴生,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應用研究目前最為理論化的成果就體現在各門分支哲學中,如經濟哲學、政治哲學、文化哲學、科技哲學、教育哲學、藝術哲學,等等。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領域化和具體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引向深入與關注現實的必要途徑。
三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著作的文本解讀。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有不少學者不滿意于目前源于前蘇聯的教科書體系,認為在很大程度上,目前人們所理解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著作的誤讀,進而對所謂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習、研究和運用都是以訛傳訛,從錯誤走向錯誤。所以當務之急是正本清源。在“重讀馬克思”、“回到馬克思”、“走近馬克思”、“走進馬克思”、“親近馬克思”口號下,一批學者以現象學還原的方式回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原著,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這種研究路徑其實也具有一種道德的震懾力量,因為它包含著對當前浮躁的學術氣氛的不信任和不屑。不過,他們令人肅然起敬的努力背后也樹立一種霸權,因為它假定了自己對馬克思文本的唯一真實解讀。另一種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的解讀就顯得更為機敏,那就是以當下的熱點哲學(主要是現代西方哲學)對馬克思進行重新的理解。在這里,正如后現代哲學家德里達所揭示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文本,尤其是馬克思的哲學文本的歧義性成為其生命力的源泉。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后現代的馬克思主義、生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總之,有什么哲學流行,就有這種哲學的馬克思主義,他們都能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著作中找到依據。
四是進行比較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一個哲學流派是與其他哲學流派比較而存在的,這是歷史的真實,這一真實在理論上的反映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工作者自覺地進行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其他哲學進行比較研究。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的比較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西方哲學中各流派的比較研究。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譜系內部也有比較研究,例如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作家自身思想發展的縱向比較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比較研究,具體的如馬克思與哈貝馬斯一些哲學觀點的比較研究,等等。
從研究視野上看。當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在歷史與世界的視野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擴展,初步形成了全方位、立體研究的態勢。具體來說,從歷史的角度看,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鄧小平、中國共產黨的第三代領導人的哲學思想,還有一些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如普列漢諾夫、、李達的哲學思想都有人進行研究。但研究的重點還是馬克思本人的哲學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前史的研究,德國古典哲學和法國啟蒙哲學、歷史哲學等也一直受到重視。但重點還是對黑格爾、費爾巴哈哲學思想的研究。從對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關注來看,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包括盧卡奇、葛蘭西、阿爾都塞、阿多諾、霍克海默、薩特、馬爾庫塞、哈貝馬斯等人的哲學著作在中國被廣泛譯介,成為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重要參照和養分。在現階段,哈貝馬斯的哲學思想在中國學界影響最大。所謂后現代馬克思主義者,如詹姆遜、德里達的思想在中國也有廣泛的影響。一些受馬克思主義學術思想影響的西方著名學者如吉登斯、華勒斯坦等人關于社會結構、現代性、全球性的觀點與研究方法也正日益進入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者的視野。
從哲學研究的自身內容上看,目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形成了諸多熱點:(1)關于本體論研究。很多學者指出馬克思所拒斥的只是形而上學的本體論,事實上馬克思主義哲學也有自己的本體論,有論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體論就是關于世界的物質統一性的理論,而目前更多的學者從實踐唯物主義的角度認為,實踐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體,并從不同的角度強調了實踐的生成性、歷史性和作為人的類存在特征。(2)認識論的研究。相對而言,認識論的研究在當代沒有了以往的熱度,目前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討非理性因素在認識中的作用、社會認識、文本的理解與詮釋、知識社會學、科學哲學等方面的研究。從中可以看出,目前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的研究已經超越了純粹認識論的范圍,而與解釋學、語言哲學、價值學融匯在一起了。(3)價值學研究。價值學的研究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已經形成相對獨立的體系,目前的馬克思主義價值學研究一方面是繼續深化理論的研究,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以價值學作為一種視野和方法,對具體的社會現實問題進行分析研究。(4)人學研究。2002年中國人學學會正式成立及其連續出版的論文集《人學與現代化》標志著中國馬克思主義人學研究的共識性、組織性、系統性。不少學者認為人學是哲學的當代形態或哲學的當代熱點。應該說,中國馬克思主義人學的進展是近年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取得的最為顯著的成績。(5)世界歷史理論研究。隨著全球化的推進,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倍受關注,尤其是其關于世界交往、東方道路與跨越“卡夫丁峽谷”等內容最為引人注目。(6)關于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學基礎、依據、內涵的研究。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總體而言,目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走過了冬天,在危機中得以逐漸重建,就其內部來說是相當繁榮的,也取得了很多成績。但是,目前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也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如下四個方面的問題是根本性的,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1.與政治意識形態的關系問題。哲學與意識形態始終存在著一種緊張的關系:一方面,任何政治意識形態都試圖將哲學意識形態化,以為統治者做出深層的辯護;任何哲學也都不可避免地具有階級性,從來不存在超階級、超意識形態的哲學。另一方面,真正的哲學的功能恰恰不在于為現實做辯護,而在于批判現實世界,做國家、民族的“牛虻”。所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在自覺表明自己的無產階級的性質的同時,反對虛假的意識形態,要求“改變世界”,認為全部的活動就是使現存世界革命化。然而我們卻發現,由于種種原因,目前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出現了兩個背立的向度:一是日益學術化、中性化,馬克思主義哲學蛻化為一種學術的傳統,研究的目的只在于如何解釋文本,只關心馬克思“說了什么”和“如何說”,現實世界逐漸退隱到他們的視野之外,更不用說“改變世界”了。另一種態度是對現實政治意識形態作亦步亦趨的辯護,雖然注意了現實世界但也喪失了批判的功能。這兩者事實上都背離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神實質。
加強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學術性是非常必要的,但這種努力不能導致在精神實質上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所反對的,即喪失實踐性和革命性。因為那樣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會失去生命力,最終會斷送馬克思主義。我們也不是一味地反對對政治意識形態的辯護,而是反對一味的辯護,反對簡單的圖解意識形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為現實政治意識形態服務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必然要求。但是,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對意識形態進行簡單的圖解恰恰是幫了政治意識形態的倒忙,使它裹足不前,也往往為人們所誤解。其實,最好的辯護恰恰不是直接的辯護,有所批判才是長遠的、可持續的、真正的辯護。所以,在以后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如何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實政治意識形態之間保持適當的張力,讓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批判的武器始終成為推動我們改造世界的源頭活水,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需要深入細致的分析與把握。
2.相對主義的危險。包括哲學在內的任何理論,其后來者對它的闡發總是存在著教條主義與相對主義的兩種危險。長期以來,對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的理解中,教條主義的錯誤十分嚴重。但是,在今天,我們發現,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解雖然仍然存在教條主義的危險,但更為迫切的,也是目前不為很多人所意識到的可能是相對主義的危險,即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解為一個變動不居,無所不包的東西,馬克思主義哲學面臨著喪失其獨特規定性的危險。究其原因,大概有三:一是長期對教條主義的批判和思想解放運動達致了一種矯枉過正的歷史結果;二是出于現實需要強調當下理論的正確性總是傾向于以批判過去的方式進行,往往給人一種厚今薄古的錯覺,理論的闡發喪失了根基就呈現出一種表面的異彩紛呈;三是強調差異與多元的后現代思潮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沖擊加劇了相對主義的傾向。
任何理論都是一定歷史時期的產物,都必須在實踐的發展中做有生命的變動。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認為世界是永恒運動變化的,而且把自身也看成是不斷生成、開放的。這正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生命力所在。確實,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習和把握不在于具體的結論,而是立場、觀點和方法,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應該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品質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者、工作者的應有精神狀態。但是,理論的變化并不是天然合理的,變化是否是發展不經過相當長時間的沉淀是音調難定的。作為唯物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其精髓首先是實事求是。實事求是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前提。離開實事求是,解放思想就是胡思亂想;離開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就失去規范;離開實事求是,開拓創新就成了“怎么都行”。當一切理論都獲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合法性外衣時,這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勝利,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被徹底庸俗化了。長此以往,在中國,主要不是教條主義,而是相對主義將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真正敵人。
3.對西方哲學、中國傳統哲學的態度。我們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開放的體系,既指它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發展,也指它以開放的胸襟對待其他哲學傳統、哲學思潮。就中國的現實情況而言,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并存的哲學傳統與思潮可以歸結為中國傳統哲學和西方哲學兩方面。應該說,我們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工作者近年來在吸取和融會中、西、馬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績,但總的來說還遠遠不夠。從知識結構上看,相當一批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者、工作者對西方哲學、中國傳統哲學,特別是西方哲學知之不多,研究更少(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學者外語水平普遍不高是一個佐證),經常滿足于自得其樂的獨白,卻往往發生貽笑大方的尷尬。從精神狀態上看,不少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者利用意識形態的話語權利,驕傲自滿,自以為是,對中國傳統哲學、西方哲學十分輕視,甚至任加撻伐。實際上是外強中干,偷懶取巧。這是一種非常惡劣的學風。加之中國傳統哲學、西方哲學也因為種種原因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存在一定的誤解,最終造成彼此之間缺乏交流。這既不利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也不利于整個中國哲學的發展與繁榮。
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必須真誠面對中國傳統哲學和西方哲學,這是由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開放本質決定的,更是在21世紀初的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歷史任務所要求的。馬克思主義在新世紀中國的歷史任務從理論的層面來說就是要實現中國化和時代化,在中國化的過程中體現時代性,在時代化的過程中體現民族性。同樣,作為馬克思主義重要內容之一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也必須中國化和時代化。所謂中國化也就是民族化,就是要使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華民族的哲學智慧融匯在一起,這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立場、方法的指導下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具體觀點和中國傳統哲學的雙重超越;所謂時代化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要始終站在世界哲學發展的最前沿,始終能吸納同時代最優秀的文明成果,始終保證自己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只有不抱成見,平等而主動地與中國傳統哲學、西方哲學進行交流,才可能完成它在新世紀的歷史任務。
4.缺乏組織性、計劃性。中國近年來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所取得的成績,在很大方面是得益于多元、分散格局的形成,不同的學術共同體圍繞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按照自己的傳統進行深入研究。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盡管有國家社會規劃、教育部社科規劃等宏觀的調控,以及一些全國性學術組織的橫向協調,但總的來說,我國目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缺乏組織性、計劃性,或者說存在這樣一個矛盾:各個學術共同體的有組織性與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無組織性之間的矛盾。這至少有如下害處:一是山頭林立已經導致了很多重復建設、資源浪費、力量分散。很多直接能感受到的問題大家都在花大力氣進行研究,如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教科書,有千萬種卻大同小異。有一些需要集一批,甚至全國的優秀專家才能完成的重大課題總是雷聲大、雨點小,究其原因是各忙一攤,很少能進行實質性的合作。這種力量分散的狀況很難想象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界能夠在很短的時間里能拿出足以與世界哲學對話的東西來。二是不同學術共同體的趣味差異性的極度增長導致的是自戀與封閉。很多某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共同體的人惟我獨尊、孤芳自賞,輕視別人的工作和成績,不同“圈子”里的學者彼此之間缺乏真誠的交流。
可能有不少人接受了這樣一種舶來的知識社會學觀點:知識是以分立的方式存在的,任何人都不可能擁有全部的知識,每個人,每個團體都處于不可避免的無知狀態。所以,科學研究的宏觀計劃是不可能的,那只是狂妄的自負,科學研究只能是自生自發地演進。確實,任何理論的進展在歷史的效果上都是演進,但決不能放棄有組織的活動。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而言尤其如此。馬克思主義哲學要始終能站在時代精神的制高點上“一覽眾山小”,要始終正確地指導人們“改變世界”,要始終保持其在中國的國家哲學地位,對它的研究就必須是有組織、有計劃、周密地進行的。
三、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未來走向
在新世紀縱覽各派哲學,如下的斷語依然有效: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當代唯一不可超越的哲學!開放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有它的過去,有它的現在,也必然有它的未來。從目前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潛在可能性和中國現實的需要兩方面來看,我們覺得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未來走向可能表現在如下方面:
1.繼續進行返本開新和吸收借鑒的工作,逐步展現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經典著作,尤其是馬克思本人的經典著作還將不斷有人進行新的解讀,“重讀”、“走進”、“走近”等類似的口號還會此起彼伏。而且,在對文本本身的研究過程中,解釋學、語言學的方法會更為自覺地得以運用,不同版本,例如中文、英文、俄文、德文之間的細小差異都會被放大而掀起鄭重其事的討論;關于文本某一問題的“商榷”會絡繹不絕;從現實問題或新潮理論出發關于馬克思某一觀點的“新解”還將大行其道。同時,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對中國傳統哲學,尤其是西方哲學的吸收借鑒的工作仍將繼續。隨著全國馬克思主義哲學重點學科、重大項目的進展,各研究單位,尤其是進行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重要高校在不久將來大多會以集中書系的方式系統展示各自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最新理解。
2.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學術性與政治性將進一步分離。一方面是對文本的解讀走向深入,把人們對現實進行改變的注意力轉移到主觀與文本真實的是否符合上;另一方面受西方對馬克思學術化定位的影響;再一方面是對復雜現實問題厭倦后的逃避。三方面的原因都可能使得一部分進行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學者注重的是馬克思說了什么或馬克思的治學、治思路徑。極有可能出現一批這樣的學者,他們不一定信仰馬克思主義,但潛心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他們會非常自覺地與正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嚴格區分開來,以視自律。這樣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事實上成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學或馬克思學的研究。與此同時,有兩撥學者可能依然強調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進行政治意識形態的理解。一批學者是從執政黨和官方意識形態的立場出發,一如既往、堅持不懈地以正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之作合法性的辯護,其研究的原則,甚至說法都有統一的政治口徑;還將有一批多少有點憤世嫉俗的學者自認為代表著社會的下層,從馬克思的革命、戰斗精神中直接獲得靈感,以馬克思的文本觀點和方法對現實社會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批判??傊?,在可預見的時間內,這種分離還將加劇。
3.建構學理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第一、第二點的未來不過是從目前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現狀出發就可以預見的,而從規范的意義上說,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未來還有其應該的向度。在應該的向度中,建構學理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是很緊迫的任務。無論是返本開新還是吸收借鑒,無論是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學術化還是政治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多元格局都需要一個總體上的超越?;蛘哒f需要在可預見的時間內很好地完成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和時代化的任務,建構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當然,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必須是學理意義上的,即系統化的、理論化的,是真正的哲學。就目前的研究基礎來看,建構學理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極有可能是在人學研究深入發展的基礎上得以最后形成的。
根據目前整個哲學發展的趨勢和馬克思主義哲學自身的規定性來看,未來建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從內容上來說可能有三個詞是十分關鍵的:歷史、人、實踐。目前,整個哲學,無論是本體論研究,還是認識論研究、價值論研究,突出其歷史性是共同的趨勢,而馬克思主義哲學首先就是歷史科學或歷史哲學,而不是自然哲學。在歷史哲學中也存在著思辯的歷史哲學與批判、分析的歷史哲學之分,而馬克思的哲學恰恰是超越了這種紛爭,它把歷史理解為人的活動,人是歷史的前提,歷史是人的合力的方向。因此,對人的研究,或者人學的研究應該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主題。馬克思主義的人學不同于西方形形色色的人本主義,它是從實踐來理解人,從歷史來理解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歷史哲學,也是人學,也是實踐哲學,它總是在歷史、人、實踐之間保持合理的解釋學循環推動其向著開放的未來發展。
4.馬克思主義哲學應該成為一種民族精神、民族信仰。在建構學理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的同時,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應該使之與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統一起來。在全球化時代,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越來越表現為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的競爭;全球化也導致了民族自我認同的危機,而增進民族認同是民族精神的基本功能;中國現代化任務的提出是基于民族自我審視而做出的抉擇,在相對落后的國情下追求發展是中國、中華民族的歷史方位和現實主題,民族精神既是中國現代化的動力也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我們需要民族精神,但我們需要的民族精神不是一個民族在行為和態度中所體現的未經批判的全部特征,而是那些具有引導力量、體現民族品質的信念和原則,是民族心理和特性的精髓部分。沒有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胸襟、視野和方法,我們無法批判地吸收傳統精神和其他民族精神中的優良部分,無法與時俱進地反映時代精神;沒有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民族文化、文明的活的靈魂,我們的民族就將成為沒有神靈的廟宇。
同時,馬克思主義哲學也應該自覺地嵌入、融入到民族精神之中來。我們需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但指導的方式絕不是以一種簡單、甚至粗暴的、對人民的世俗生活與心靈世界漠不關心的方式進行的,那樣做無異于緣木求魚、適得其反。目前的確有一批人喪失了對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信仰,甚至對之很不“友好”。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為重要的方面是以往對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習、研究、宣傳方式過于簡單、粗糙,飄浮于塵世之上,實質上是拒人于千里之外。因此,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的建構中,我們要自覺地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嵌入到民族精神之中,把一種嚴整的社會意識形式“融化”到社會心理的層面,回歸人們的日常生活與心靈世界,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神成為人們的心靈支柱,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知識、方法成為人們“默會”的知識和方法。惟此,馬克思主義哲學才能真正獲得人們的認同,才能真正成為人們改造世界的指南,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才有美好的未來。
- 上一篇:獨家原創:統計局科學發展觀分析檢查報告
- 下一篇:獨家原創:財政局計算機維護實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