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推進馬克思主義我國化論文

時間:2022-08-24 11:24:00

導語:改革開放推進馬克思主義我國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改革開放推進馬克思主義我國化論文

[摘要]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深刻闡述了改革開放與發展馬克思主義的辯證關系。改革開放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不竭源泉;改革開放增創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優勢;改革開放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新的更高起點。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立足當代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革命。

[關鍵詞]改革開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進

1978年。我們黨召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從理論依賴于實踐的角度來講,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立足當代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革命。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這一重要論斷,深刻闡述了改革開放與發展馬克思主義的辯證關系。

一、改革開放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不竭源泉

改革開放作為一種開拓性的偉大實踐,不斷創造和積累著加快實現中國現代化的新鮮經驗。這就為我們黨據此作出合乎規律性的理論創造、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不竭源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從農村改革到城市改革,從建立深圳等四個經濟特區到全方位對外開放,從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到國有企業改制。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些都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正是這些偉大創造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不竭的源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深層的根據,就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歷史再一次說明:豐富多彩、生動變化的實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保持蓬勃生機和活力的永恒源泉。

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黨帶領人民進行改革開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就是要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在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無論在中國歷史上,還是在世界歷史上,都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在這一實踐中。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不斷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這一實踐中,人民群眾為了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必然要以當年馬克思所贊賞的那種首創精神進行探索,不斷創造和積累各種新的經驗,為我們黨的理論創新提供鮮活生動的“原材料”。鄧小平曾說過,改革開放中許多新東西、新經驗,都是群眾自己創造的,我的功勞是把這些東西拿來進行概括和提煉,使之上升為理論,用以指導全局。改革開放越是深入,人民群眾創造和積累的經驗就越豐富,我們黨就越有條件作出新的理論創新,就越能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嶄新篇章。二、改革開放增創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優勢

改革開放構筑了聯通中國與世界的廣闊平臺,有利于我們黨在廣泛吸收當代人類社會一切科學的新思想、新成果的基礎上,結合國情作出富有中國特色的理論概括,不斷增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優勢。馬克思主義是開放的科學理論,它在本質上是整個人類智慧的結晶。我們講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絕不意味著僅僅依靠中國人自己的智慧來發展馬克思主義:它廣納博采世界優秀的文化遺產。合理吸收當今世界先進文明成果。改革開放的一個最大功績,就在于它把當代中國與當今世界歷史地聯通起來,使我們更有條件去接觸和研究人類社會各種科學的新思想、新成果,從中汲取有益的成分。我們一方面研究、分析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的經驗教訓。另一方面吸收和借鑒了世界各國包括西方發達國家所創造的文明成果,并結合中國實際作出新的理論概括。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提出的許多重要理論觀點,既是咱們中國人自己的創造,同時也包含著當今世界進步人類的智慧。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具有鮮明的科學性、時代性和開放性特點,展現出無限的生機與活力。今天,我國發展已經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在改革開放和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前進道路上,還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新情況、新問題。我們只有堅定不移地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這一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才能不斷增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優勢。

三、改革開放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新的更高起點

改革開放是一個與時俱進的實踐過程,它推動著我國社會發展不斷進入新的更高境界。從而也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提供新的更高起點。改革開放作為一種實踐,本身也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30年來,從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城市的全面改革、從創立沿海經濟特區到沿江、沿邊、內陸城市的全面開放;從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到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從解決溫飽問題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些都表明改革開放始終與時代同行,也標志著我國社會發展不斷進入新的更高境界。與之相聯系。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是不斷在新的起點上向前拓展。從當初探索和回答如何使我國經濟發展得更快一些,到深入探索和回答如何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從當初探索和回答如何利用資本主義的經濟技術,到深入探索和回答如何借鑒吸收資本主義創造的各種文明成果;從當初探索和回答如何改進黨的建設,到深入探索和回答長期執政條件下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等等,這些都表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始終與改革開放實踐相呼應,與社會發展進步同步伐。

在當代中國,改革開放是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杠桿”。新時期以來,正是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依托改革開放的實踐,憑借改革開放的舞臺,我們黨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創立和形成了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也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形態,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指南。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那么,在今天我們也可以這樣說,在新的更高起點上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為關鍵的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一要繼續解放思想,堅決破除一切束縛科學發展的不合時宜的觀念、體制和做法;二要堅持改革開放。尤其要以轉變政府職能為重點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立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機制,建設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相適應的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潔政府;三要推動科學發展,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到科學發展的軌道上來;四要促進社會和諧,以改善民生為重點推進社會建設。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此同時,在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