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發展思想研究論文

時間:2022-08-24 11:30:00

導語:鄧小平發展思想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鄧小平發展思想研究論文

[摘要]鄧小平發展思想是閃耀著辯證法光芒的科學的發展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創造性的繼承和發展,是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民族性和實踐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理論,深入學習和領會鄧小平發展思想以及浸透、閃耀在其中的辯證法精髓,對于我們深刻認識和把握鄧小平理論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及其與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聯系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鄧小平發展思想;辯證法;科學發展觀

鄧小平在思考和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基本問題的時候,始終把發展問題擺在貫穿其中的突出的重要位置上。他以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武器,堅持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社會發展規律和關于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建設的基本理論,汲取我們國家和其他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或者謀求、實現發展的經驗教訓,結合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對于發展的重要性以及我國的發展目標和價值、發展總體戰略、發展內容和重點、發展速度和效益、發展動力和機制、發展方式和方法、發展條件和保證、發展主體和領導力量、檢驗發展的標準等重大問題作出了精辟的論述,形成了內涵豐富、思想深刻、閃耀著辯證法光芒的發展思想。

在鄧小平理論體系中,閃耀著辯證法光芒的發展思想不僅是這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猶如一條經線貫穿這個體系,把關于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外交、軍事、黨建等方面的思想聯結起來,構成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而展開的內在統一的理論整體。

在紀念鄧小平逝世十周年的時候,深入學習和領會他的發展思想以及浸透、閃耀在其中的辯證法精髓,對于我們深刻認識和把握鄧小平理論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及其與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聯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堅持發展的普遍性、絕對性、永恒性,用“發展才是硬道理”對關于發展的哲學命題進行了質樸、生動、深刻的揭示和概括,并且把發展引入社會領域,將其作為衡量社會制度優劣的重要標準和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任務

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上紛繁復雜的各種事物不但是普遍聯系的,而且是運動發展的,“其中沒有任何東西是不動和不變的,而是一切都在運動、變化、生成和消逝”[1]。發展是事物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由舊質到新質的運動變化過程。發展包括自然界的發展、社會的發展,以及自然界和社會相結合的產物——人自身的發展。發展是絕對的,普遍的,無止境的,永恒的。恩格斯指出:“要精確地描繪宇宙、宇宙的發展和人類的發展,以及這種發展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就只有用辯證的方法,只有不斷地注視生成和消逝之間、前進的變化和后退的變化之間的普遍相互作用才能做到?!盵2]列寧也指出:辯證法就是“最完備最深刻最無片面性的關于發展的學說”[3]。

鄧小平是一個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是用辯證的方法對待發展問題的典范。他堅持發展的普遍性、絕對性和永恒性的觀點,并將辯證法這一“關于發展的學說”引入對社會主義社會發展問題的認識和處理之中,使之具有科學的哲學意蘊。鄧小平有一句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名言:“發展才是硬道理?!边@句話可以說是用直白、質樸的語言表述一個深刻哲學命題的經典之作。從當時的語境來看,鄧小平是在分析我國經濟發展總體態勢的時候說這句話的。他說:“要注意經濟穩定、協調地發展,但穩定、協調也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發展才是硬道理。”[4]這就是說,穩定、協調都是發展的具體狀態,發展才具有根本性和絕對性,沒有發展也就無所謂穩定、協調。他提醒人們要搞清楚發展的絕對性和穩定、協調的相對性這個問題,指出當然要注意穩定、協調地發展,但一定要分析得當,不要造成誤解而不敢解放思想,結果喪失時機,貽誤發展。在這里,鄧小平通過對具體問題的分析,闡述了發展的絕對性這個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運動的,是在運動中發生變化和實現發展的,“新陳代謝是宇宙間普遍的永遠不可抵抗的規律”[5],“新陳代謝”就是發展。發展既然是“不可抵抗”的,也就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那么,這樣的道理,當然就是“硬道理”。

“發展才是硬道理”這句話,言簡意賅,內涵深刻。除了從一般意義上,從哲學的角度揭示了發展的必然性、絕對性,指明了發展所具有的剛性原則以外,它還從特殊意義上,或者說是從政治的角度揭示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于資本主義制度的關鍵所在,指明了實現快于和高于資本主義的發展對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決定性意義。鄧小平反復多次地強調,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要通過發展體現出來。要堅持社會主義制度,最根本的是要解決好發展問題。他指出,社會主義的發展,一是發展的速度要快于資本主義,二是發展的目的是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早在1978年撥亂反正的時候,他就指出:“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根本表現,就是能夠允許社會生產力以舊社會所沒有的速度迅速發展,使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能夠逐步得到滿足?!盵6]針對我們國家的實際情況,他切中肯綮地說:“就我們國家來講,首先要擺脫貧窮。要擺脫貧窮,就要找出一條比較快的發展道路。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否則社會主義有什么優越性呢?”[7]與此同時,鄧小平還把實現發展同堅定社會主義信念、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緊密聯系起來,指出“要堅持社會主義制度,最根本的是要發展社會生產力,這個問題長期以來我們并沒有解決好”[8]。面對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國際形勢,鄧小平把中國的發展問題看成是“使我們真正睡不著覺”的事情。他分析說,世界上一些國家發生問題,從根本上說,都是因為經濟上不去。而人民現在為什么擁護我們?就是因為改革開放這十年有發展,而且發展很明顯。他說:“中國能不能頂住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壓力,堅持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關鍵就看能不能爭得較快的增長速度,實現我們的發展戰略?!盵9]他認為,不論國際大氣候怎樣變化,只要我們爭得了這一條,就穩如泰山??傊囆∑秸J為,顯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堅持社會主義,要靠發展;提高社會生產力、改善人民生活,要靠發展;實現現代化、強國富民,要靠發展;提高我國國際地位、為人類多做貢獻,要靠發展;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也要靠發展。概言之,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實現黨在新的歷史時期的三大歷史任務,都離不開發展。

在強調發展的絕對性和重要性的基礎上,鄧小平依據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的基本原理和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學說,闡明了發展生產力在實現社會主義發展中的基礎性、決定性作用,指出要把發展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他說:“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就是要發展生產力。馬克思主義的最高目的就是要實現共產主義,而共產主義是建立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基礎上的?!盵10]“社會主義的任務很多,但根本一條就是發展生產力,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體現出優于資本主義,為實現共產主義創造物質基礎。”[11]鑒于我國在發展生產力方面的經驗教訓,鄧小平強調要“死扭住”發展生產力不放,要“始終如一地、貫徹始終地搞這件事”,要“一切圍繞著這件事”,“一天也不能耽誤”,“就是爆發大規模戰爭,打仗以后也要繼續干”??傊耙恍囊灰飧闵鐣髁x四個現代化建設,把中國發展起來”。

二、堅持發展的目的性、全面性、系統性,提出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戰略發展目標和“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以及“兩個文明一起抓”的建設發展方略和高度重視科學技術與教育的戰略思想

鄧小平所強調的發展,是有著明確的價值取向和目的性要求的。這就是發展為了人民,為了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如前所述,早在1978年,他就提出了通過發展使人民物質文化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滿足的問題。此后,只要是談發展、談速度、談衡量標準的時候,他幾乎都要將之與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改善聯系起來,把人民生活的改善視為發展的目的和檢驗發展的標準。在1990年3月關于國際形勢和經濟問題的一次談話中,他提出“要實現適當的發展速度”問題,也就是“適度的發展”問題。他說究竟每年增長速度要達到多少,要老老實實地計算,“要最終體現到人民生活水平上”[12]。也就是說,他堅持的發展是為了實現人民利益的發展,強調要把發展的速度、發展的結果體現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這可以說是在發展問題上堅持以人為本思想的源頭和先聲。

鄧小平對發展問題的思考是全面的、系統的。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通過對國際形勢發展的科學判斷和對我國發展基礎、制度特征、國情條件的準確分析以及對發展客觀規律的深刻把握,提出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從“底子薄”、“人口多”這個實際出發,首先解決全國人民的溫飽問題,然后爭取到2000年使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再經過半個世紀的努力到21世紀中葉達到接近世界發達國家水平的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樣“三步走”的發展戰略。這個既從實際出發又有雄心壯志的戰略的設計和提出,不但成為了鄧小平發展思想的重要內容,而且體現了鄧小平發展思想的科學性、務實性和前瞻性。它極大地鼓舞了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成為黨領導人民統一思想、統一目標、統一意志,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共同努力奮斗的宏偉藍圖。第二,從我國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實際出發,在堅持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生產力這一認識的基礎上,深刻總結與國情實際不相符合的“以階級斗爭為綱”的負面經驗,提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思想、實行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政治要求,形成了簡化表述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政治路線,并且強調要堅持這條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黨的這條基本路線,實際上就是一條抓住發展生產力這個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社會主義的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為保證,實現社會主義發展、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路線。第三,結合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實際,適應經濟社會與人的發展的全面需要,依據馬克思主義關于物質與精神、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辯證關系的理論,提出在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同時還要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思想,指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并且針對實際工作中出現的抓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一手比較硬、一手比較軟,一硬一軟不相稱,配合得不好”而造成失誤的問題,強調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一定要協調發展。第四,從方法論的角度,提出了發展既要堅持全面性、注意綜合平衡又要堅持系統性、注意抓住中心和突出重點,要把全面性和系統性統一起來的思想。鄧小平指出:“現代化建設的任務是多方面的,各個方面需要綜合平衡,不能單打一。但是說到最后,還是要把經濟建設當作中心。離開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就有喪失物質基礎的危險。其他一切任務都要服從這個中心,圍繞這個中心,絕不能干擾它,沖擊它?!盵13]這就是說,現代化建設各方面的任務都要抓,但要以經濟建設為重點;要把經濟建設這個重點放在中心的地位,圍繞這個中心形成一個有機的建設發展系統。

基于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發展全局的全面、系統的思考,鄧小平高度重視科學技術和教育的發展,揭示了科技和教育所具有的關鍵性、基礎性、先導性的地位和作用。他對世界發展趨勢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對一些國家實現現代化的經驗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在“”結束后不久就提出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指出現代化建設科技是關鍵,教育是基礎,沒有知識和人才就搞不了現代化。他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理論,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科學論斷,為高度重視和大力發展科學技術提供了理論指導。他認為“教育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抓教育“是有戰略眼光的一著”,要求各級領導要像抓好經濟工作那樣抓好教育工作,“要千方百計,在別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犧牲一點速度,把教育問題解決好”。[14]基于對中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思考,他滿懷信心地說:“我們多次說過,我國的經濟,到建國一百周年時,可能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我們這樣說,根據之一,就是在這段時間里,我們完全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國的科學技術水平,培養出數以億計的各級各類人才。我們國家,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后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取決于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一個十億人口的大國,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資源的巨大優勢是任何國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優勢,再加上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我們的目標就有把握達到?!盵15]

三、堅持發展的螺旋性、躍動性、階段性,用“部分先富帶動全體共富”的大政策打破舊平衡、尋求新平衡以實現波浪式的發展,提出“隔幾年上一個臺階”的發展戰略,促進和實現“速度比較快、效益比較好”的發展

列寧在闡釋馬克思、恩格斯的辯證法思想時說:“發展是按所謂螺旋式,而不是按直線式進行的?!盵16]所謂發展的螺旋式也可以說成是發展的波浪式,即通常所說的螺旋式上升或者波浪式前進。發展的這種狀況是由事物運動發展的規律所決定的。鄧小平在思考和謀劃中國發展的時候,爐火純青地運用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揭示的事物發展軌跡的辯證法。下面這兩個突出的例子可以具體、生動地說明這一點。

一個例子是鄧小平提出的“部分先富帶動全體共富”的“大政策”。在相當長的時間里,表現在地區之間、勞動成員之間收入分配上的平均主義“吃大鍋飯”現象,嚴重地影響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束縛了我國生產力的發展。這種出于對社會主義的誤解所制定出來的政策雖然體現了一種公平和平衡,但卻伴生了危及社會主義制度的普遍貧窮。面對這種狀況,鄧小平在他所作的實際上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主題報告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中,果敢地提出了一個“大政策”。他說:“在經濟政策上,我認為要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一部分工人農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績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來。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來,就必然產生極大的示范力量,影響左鄰右舍,帶動其他地區、其他單位的人們向他們學習。這樣,就會使整個國民經濟不斷地波浪式地向前發展,使全國人民都能比較快地富裕起來。”[17]鄧小平提出的這個“大政策”,是把“部分先富”和“全體共富”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部分先富”是要打破舊的平衡,“全體共富”是要形成新的平衡,“部分先富”是“全體共富”的條件,“全體共富”是“部分先富”的歸依,這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目的是要通過“先富”和“共富”的互相銜接的、辯證的、波浪式的循環往復地前進,實現社會主義“共同富?!钡谋举|。正如鄧小平后來所說:“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構想是這樣提出的:一部分地區有條件先發展起來,一部分地區發展慢點,先發展起來的地區帶動后發展的地區,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來愈富,窮的愈來愈窮,兩極分化就會產生,而社會主義制度就應該而且能夠避免兩極分化。解決的辦法之一,就是先富起來的地區多交點利稅,支持貧困地區的發展?!盵18]值得注意的是,鄧小平在提出這個“大政策”以后,一方面是堅定不移地推進這個政策的貫徹實施,一方面是密切關注在貫徹實施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特別是對收入差距拉大而導致的兩極分化保持著高度的警惕。同時他也在思考著什么時候突出地提出和解決“先富幫后富”這個問題。1992年初,他說:“可以設想,在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的時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19]1993年9月,針對由于分配不公而出現的貧富差距過大問題,他進一步強調說:“少部分人獲得那么多財富,大多數人沒有,這樣發展下去總有一天會出問題。分配不公,會導致兩極分化,到一定時候問題就會出來。這個問題要解決。”[20]從這里可以看出,鄧小平已敏銳地覺察到分配不公將會嚴重地危及這個“大政策”的貫徹實行,進而危及整個社會主義事業,因此他用言簡意賅的話語,強調了解決這個問題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綜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發展歷程,從“部分先富帶動全體共富”這個“大政策”的提出、貫徹以及自上個世紀末以來按照鄧小平提出的要求和時間表開始實施的各種“先富幫后富”的措施以及收入分配政策向“更加注重社會公平”方面的調整,中國在實現共同富裕方面的波浪式前進已經開始成為一個階段性的“全景式”的現實。

另一個例子是鄧小平提出的“隔幾年上一個臺階”的發展戰略。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認為,發展既不是直線式的,也不是勻速的,而是波浪式的,是躍動的,因而呈現出一種階段性。鄧小平在對待中國發展問題上,以其高超的領導藝術演繹了這種辯證法,其典型案例就是發展問題上的“臺階”論。1991年8月,在分析我國經濟發展形勢時,鄧小平從宏觀角度說:“可能我們經濟發展規律還是波浪式前進。過幾年有一個飛躍,跳一個臺階,跳了以后,發現問題及時調整一下,再前進。”[21]在這次談話中,他還提出了“抓住時機上臺階”的問題。后來在視察南方談話中,他進一步強調和闡釋了“隔幾年上一個臺階”和“抓住時機上臺階”的發展思想。他說:“我國的經濟發展,總要力爭隔幾年上一個臺階?!薄皬奈覀冏约哼@些年的經驗來看,經濟發展隔幾年上一個臺階,是能夠辦得到的?!薄翱雌饋砦覀兊陌l展,總是要在某一個階段,抓住時機,加速搞幾年,發現問題及時加以治理,爾后繼續前進?!薄皬膰H經驗來看,一些國家在發展過程中,都曾經有過高速發展時期,或若干高速發展階段。日本、南朝鮮、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就是如此?,F在,我們國內條件具備,國際環境有利,再加上發揮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在今后的現代化建設長過程中,出現若干個發展速度比較快、效益比較好的階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夠辦到的?!盵22]面對世界經濟活躍區由歐洲北美向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轉移,以及亞太地區各國之間的激烈競爭,鄧小平特別提出和強調了抓住發展機遇的重要性。他說,世界發生大轉折就是個機遇,“我們不抓住機會使經濟上一個臺階,別人會跳得比我們快得多,我們就落在后面了。要研究一下,我總覺得有這么一個問題。機會難得呀”![23]1994年在已經90歲高齡的時候,他還諄諄告誡江蘇省的負責同志說:“現在是機會啊,這個機會很難得呀!中國人這種機會有過多次,但是錯過了一些,很可惜!你們要很好抓住。你們要發奮,把群眾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聚精會神地搞建設?!盵24]“隔幾年上一個臺階”、“抓住時機上臺階”,是鄧小平用具體、生動、形象的語言加以概括和描述的,具有濃厚中國特色的關于發展的辯證法。

四、堅持發展的內動性、自恰性、主體性,用“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揭示社會主義發展的內在動力和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的根本途徑,提出發展要依靠廣大人民群眾,要取決于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實現發展的關鍵在于黨

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運動變化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的內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著內在的矛盾性,事物自身的內在矛盾,既是決定事物本質的客觀基礎,也是事物自己運動的源泉和動力。事物內部的矛盾是按照對立統一規律運動的,矛盾雙方又統一又斗爭,推動著事物的運動和發展。新事物在代替舊事物的時候以及代替了舊事物以后,有一個自我完善和發展的自恰過程,這個過程也是事物內在矛盾的運動過程。在社會領域,人是實現事物內部運動和內部自恰的主體。

鄧小平堅持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正確理論,提出了改革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實現中國發展目標的必由之路。早在1978年,他就針對官僚主義禍害嚴重、政治空談往往淹沒一切的狀況指出:“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盵25]后來,他在許多場合都對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緊迫性以及怎樣進行改革加以了強調和論述。他指出,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一招”,是通過對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調整,“掃除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障礙,使中國擺脫貧窮落后的狀態”。他說:“過去,只講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生產力,沒有講還要通過改革解放生產力,不完全。應該把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兩個講全了。”[26]他還指出,社會主義的改革是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情,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照搬。要改革,首先要解放思想,“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27]。同時要實事求是,“膽子要大,步子要穩,走一步,看一步”,“對的就堅持,不對的趕快改,新問題出來抓緊解決”。他說:“重要的是走一步就要總結經驗。因為改革涉及人民的切身利害問題,每一步都會影響成億的人?!薄瓣P鍵是要善于總結經驗,哪一步走得不妥當,就趕快改。”[28]從這里也可以看出,鄧小平是完全從人民利益出發來對待改革的,并且提出以人民利益為價值取向建立改革的“糾錯”機制。

鄧小平不但從解放生產力的“第二次革命”的角度強調改革,而且認為“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并且從這個角度強調了改革的必然性和長期性,指出“不改革就沒有出路”,改革是為中國實現“長期持續穩定發展”提供“基礎”、“條件”、“后勁”,“沒有改革就沒有今后的持續發展”。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和相應的其他各個領域的改革”,“開放也是改革”,“開放是對世界所有國家開放,對各種類型的國家開放”。改革開放是長期的戰略方針,“要貫穿中國發展整個過程”,“要堅決干下去”,“不能走回頭路”。從鄧小平關于改革的大量論述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他是把發展和改革緊緊聯系在一起的。要發展就必須改革,沒有改革就沒有發展。發展不能停頓,改革也不能停頓。改革是發展的內在動力,發展是改革的必然結果。而決定這一切的,是黨領導下的全國人民這個改革和發展的主體。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中國人民的共同事業。不管是實現發展,還是進行改革,其主體都是人民。鄧小平強調,改革和發展是為了人民,改革和發展也要依靠人民。他說:人民群眾是推動和決定中國發展的力量源泉,“我們黨提出的各項重大任務,沒有一項不是依靠廣大人民的艱苦努力來完成的?!盵29]如果脫離人民群眾,那就喪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敗,就會被人民群眾拋棄。在強調人民群眾在實現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的同時,他還強調黨在實現發展中的關鍵性作用。他說:黨的領導“是四個現代化能否實現的關鍵”。鑒于我們黨實行的是民主集中制以及在這方面的實際狀況,他明確指出:“中國問題的關鍵在于共產黨要有一個好的政治局,特別是好的政治局常委會。只要這個環節不發生問題,中國就穩如泰山?!盵30]他告誡說:“中國要出問題,還是出在共產黨內部。”“說到底,關鍵是我們內部要搞好?!盵31]因此,他提出要聚精會神地抓好黨的建設,并且對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克服官僚主義,反對腐敗現象,建設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干部隊伍,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發揮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國發展的偉大事業中的核心領導作用等問題,作出了一系列高瞻遠矚的論述,至今仍指導著我們前進。

綜合上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認識:鄧小平的發展思想是閃耀著辯證法光芒的科學的發展思想,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實現偉大歷史轉折并進而謀求優于資本主義的發展的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寶貴思想結晶,是對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創造性的繼承和發展,是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民族性和實踐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理論。綜觀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開啟了人類真正的歷史時期,也就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所指出的“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的自由人聯合體的時期。這個歷史時期是一個由低級向高級的發展過程,這也就是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過程。對于社會主義社會如何發展,馬克思和恩格斯并沒有詳細加以論述而只是提出了一些最基本的原則。在理解這些原則的時候,恩格斯說過的這樣一段話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他說:“社會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樣,在我們還沒有認識和考慮到它們的時候,起著盲目的、強制的和破壞的作用。但是,一旦我們認識了它們,理解了它們的活動、方向和作用,那么,要使它們越來越服從我們的意志并利用它們來達到我們的目的,就完全取決于我們了?!盵32]人類謀求發展的力量就是這樣一種社會力量。這種社會力量在還沒有擺脫資本主義影響、社會生產力還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可避免地會帶有一定的自發性、盲目性、異己性。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任務,就是要領導人民正確認識和科學駕馭這種社會力量,使之按照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相統一的方向前進。從的發展思想,到鄧小平的發展思想,到的發展思想,再到黨的十六大以后,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并將之貫徹于新世紀新階段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的實踐當中,既表明我們黨的發展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和與時俱進的,又表明我們黨對發展這種社會力量的認識程度和駕馭能力不斷達到了新的高度,走上了新的起點,從而預示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一定會有一個光輝的前景。

注釋:

[1][2][3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59,362,630.

[3][16]列寧選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10,423.

[4][7][8][9][10][11][12][14][15][18][19][21][22][23][26][27][28][29][30][31]鄧小平文選[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377,255,149,

355-356,116,137,351-355,275,120,373-374,374,368,375-377,369,370,372,13,4,365,380-381.

[5]選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23.

[6][13][17][25]鄧小平文選[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28,250,152,150.

[20][24]鄧小平年譜(一九七五——一九九七)[C].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下):1364,1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