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異化勞動思想研究論文

時間:2022-08-24 03:14:00

導語:馬克思異化勞動思想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異化勞動思想研究論文

摘要:馬克思在前人異化研究的基礎上,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內在邏輯出發,第一次科學地提出了異化勞動的概念,分析了異化勞動理論的主要內容,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產生的發端、根源以及原始推動力。同時,也為馬克思的經濟學說提供了理論上的依據,成為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馬克思;異化;異化勞動

在哲學的語境里,異化是指主體在一定的發展階段,由于自己的活動而產生出自己的對立面,而這個對立面又變成外在的異己的力量,并轉過來反對主體本身。異化的概念早已存在,但是一直到黑格爾,人們對異化概念的使用都是站在唯心主義的立場上的,馬克思第一次對異化現象做了唯物的、科學的說明。《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是馬克思運用異化勞動概念分析資本主義社會關系的巔峰之作。本質上,異化概念是個歷史的概念,異化勞動概念是歷史的創新,馬克思從具體歷史事實出發,觸摸到了資本主義社會關系異化問題的合理內核———異化勞動,這是勞動學說上質的飛躍。

一、馬克思異化理論的思想來源

異化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柏拉圖,直接源泉是基督教,近代資產階級最早的異化觀可追溯到霍布斯。而馬克思的異化理論主要來源于盧梭、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異化思想。

(一)對盧梭異化理論的繼承與發展盧梭是異化理論的創立者。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對專制社會種種異化現象的批判以及對人的自由、平等的論述,成為馬克思異化理論和人類解放思想豐富的思想養料。

(二)對黑格爾異化理論的繼承與批判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建立在對黑格爾異化觀揚棄的基礎之上。黑格爾認為人要用勞動來征服自然,并在勞動過程中使自己成為自在的存在,這對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有很大的啟發。馬克思在肯定了黑格爾異化觀的積極作用的同時,還對他的唯心主義異化觀和整個哲學進行了比較全面的批判,并提出了自己的唯物主義辯證法和勞動異化論。

(三)對費爾巴哈異化理論的揚棄和超越費爾巴哈是自康德開始的哲學革命的殿后人,他的人本學異化思想,是馬克思異化理論的直接來源之一。費爾巴哈用人的自我異化來說明宗教的人學根源,“宗教是人的本質的自我異化”是他的著名論斷。費爾巴哈的宗教異化思想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啟發了馬克思:首先,馬克思早期異化理論中有關人的本質的觀點,受到了費爾巴哈人本論的啟發。在《手稿》中,馬克思接受和運用了費爾巴哈“類”這一術語,用來描述“類本質”的異化,即人的本質同人相異化。其次,費爾巴哈不僅指出了宗教和唯心論哲學的錯誤,而且揭示了他們的認識論根源。馬克思在這些觀點影響下,徹底和黑格爾的唯心論決裂而轉到了唯物論方面。綜上所述,盧梭、黑格爾、費爾巴哈都是在思想范圍內談異化和異化的揚棄。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盧梭、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異化思想中的積極因素,并對其進行了超越,從而構建了自己科學的唯物的異化理論。二.馬克思異化勞動的主要內容馬克思對資產階級國民經濟學總的批判,為他剖析資本主義經濟結構確定了出發點,即“從當前的經濟事實出發”,而所謂當前的經濟事實就是異化勞動,也就是資本家無償占有個人的勞動果實這一社會現象。從這一意義上說,“異化勞動”在這里起著經濟范疇的作用;馬克思運用這一范疇闡述了異化勞動理論的四個規定,實質上主要是研究了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剝削和被剝削的關系,指出異化勞動表現的核心是人的異化,人脫離了人之所以為人的類本質,這是馬克思思考異化勞動的著眼點。首先,從生產結果看,勞動者的勞動同他的勞動產品相異化,這是異化勞動理論的第一個規定。馬克思從上述展示的工人的生活現實出發揭示出,工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的關系就是同一個異己的對象的關系。而且工人在勞動中耗費的力量越多,他親手創造出來反對自身的、異己的對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大,他本身、他的內部世界就越貧乏,歸他的東西就越少。接著,馬克思又進一步從人本學主體辯證法的思維向度提出了對象化理論,他指出,對象化表現為對象的喪失和被對象奴役。工人在異化勞動中喪失了自己的本質“動物的東西成為人的東西,而人的東西成為動物的東西”,[1]94現實關系中的人都是“非人”,因而人的發展被異化,勞動被徹底否定和扼殺殆盡。工人在異化的狀態下,生產的是既不能實現他自身、又不能滿足他肉體需要的產品,工人生產了對象卻失去了對象,進而又束縛在對象中。馬克思指出:“按照國民經濟學的規律,工人在他的對象中的異化表現在:工人生產的越多,他能消費的越少;他創造的價值越多,他自己越沒價值、越低賤;工人的產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創造的對象越文明,自己越野蠻;勞動越有力量,工人越無力;勞動越機巧,工人越愚鈍,越成為自然的奴隸?!盵1]92轉其次,從生產過程看,勞動者同他的勞動活動相異化,這是異化勞動理論的第二個規定。馬克思從人本學主體辯證法和社會倫理價值批判理論的雙重思維向度闡發了勞動活動本身的異化,指出工人的“勞動不是自愿的勞動,而是被迫的強制勞動,因而,它不是滿足勞動需要,而是滿足勞動需要以外的需要的一種手段……勞動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別人的;勞動不屬于他;他在勞動中也不屬于自己,而是屬于別人”。[1]94馬克思進一步指出,這種異化勞動是一種使自己外在的勞動,是一種自我犧牲、自我折磨的勞動。工人“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1]93。因而,工人只有在勞動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勞動中則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勞動時覺得舒暢,而在勞動時就覺得不舒暢。工人只有在運用自己的動物機能時,才覺得自己是自由活動,而如果使這些機能脫離了人的其他活動,并使它們成為最后的和唯一的終極目的,人便淪為動物。再次,從人的類本質看,勞動者同他的類本質相異化,這是異化勞動理論的第三個規定。馬克思認為“人是類存在物”,“生產生活本身就是類生活”,“正是在改造對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馬克思還從人與自然關系的人的類本質出發,指出勞動這種生命活動、這種生產生活本身對人來說不過是滿足他的需要即維持肉體生存的需要的手段,而人的類特性就在于有自由的自覺的活動。因此,“勞動對象是人的類生活的對象化:人不僅像在意識中那樣理智地復現自己,而且能動地、現實地復現自己,從-27-而在他所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1]

然而,在異化勞動狀態下,人對人的類本質的體現完全發生了變化,異化勞動使自然界,使人本身、人的自己的活動機能、人的生命活動同人相異化,使類同人相異化。正如馬克思所說:“這樣一來,異化勞動造成如下結果:人的類本質———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的精神的、類的能力———變成人的異己的本質,變成維持他的個人生存的手段。異化勞動使人自己的身體,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本質,他的人的本質同人相異化。”[1]97最后,從人與人的關系看,人同人相異化,這是異化勞動理論的最后一個規定。馬克思通過對上述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自己的勞動活動、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這三個方面的分析指出,這一事實所造成的直接結果就是人同人相異化。馬克思指出:“當人同自身相對立的時侯,他也同他人相對立。凡是適用于人同自己的勞動、自己的勞動產品和自身的關系的東西,也都適用于同他人、同他人的勞動和勞動對象的關系?!盵1]

同時,通過異化勞動,工人生產出一種與勞動格格不入的、站在勞動之外的勞動關系,即生產出資本家同這種勞動的關系,從而,私有財產是異化勞動的產物和必然結果。馬克思進而指出,工資和私有財產是同一的,因為用勞動產品、勞動對象來償付勞動本身的工資,不過是勞動異化的必然后果,而且在工資中,勞動本身不表現為目的本身,而表現為工資的奴仆,即使是強制提高工資無非是給奴隸較多的報酬,但既不會使工人也不會使勞動獲得人的身份和尊嚴,也就是說,仍然不會改變工人和資本家之間的人與人之間的異化關系。因此,“工資是異化勞動的直接結果,而異化勞動是私有財產的直接原因?!盵1]101三、異化勞動理論在《手稿》以及在整個馬克思哲學體系中的地位《手稿》是馬克思形成自己世界觀時期的一部關鍵性作品,是馬克思哲學的起源,是哲學中革命變革思想的起源。“在《手稿》里,馬克思以分析異化勞動的方式集中全面地論述了異化問題。由于馬克思希圖通過分析異化勞動這一經濟事實來剖析資本主義社會,探討人類社會發展的奧妙,因而馬克思在《手稿》里無論是對經濟學、哲學,還是對共產主義的研究,都同他的異化勞動理論有著密切的聯系。異化勞動理論是用以達到這一目的的手段。也可以說,異化勞動理論是《手稿》的核心概念,是他全部論述的出發點?!盵2]它無論是在哲學史上還是在經濟學史上都是一個轉折,它標志著馬克思進一步擺脫了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純思辨和抽象性的枷鎖,逐步轉到實踐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軌道上來,在理論上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其一,《手稿》對異化勞動與人的本質的關系的論述,是馬克思形成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這一科學界定的重要環節。手稿將人的本質界定為勞動,將異化勞動看作人的本質的異化,這一界定不僅超越了將自我意識、理性作為人的本質的唯心主義人本論,而且超越了費爾巴哈的將感性、自然作為人的本質的人本主義。勞動是一切社會關系生成的基礎,社會關系不過是勞動基礎上形成的各種相關要素的連接方式和衍生物,因此,人的本質是“勞動”與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之間只有一步之遙,也因此,一年后馬克思就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提出了關于人的本質的科學論斷,這就為馬克思唯物史觀的創立奠定了基礎。其二,異化勞動與勞動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范疇提出的概念母體?!妒指濉分赋觥叭克^世界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的誕生?!盵用勞動去揭示歷史,將歷史置于物質活動的基礎之上;再用異化勞動來解析資本主義的不合理性,這是馬克思歷史觀的一個重大飛躍,他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這對范疇的提出做了理論上的準備。生產力概念一方面從質上把勞動規定為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指出它是人與社會的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另一方面又從量上使生產發展的水平、狀況得以表達,反映了生產在歷史發展中的不斷變化性,顯示了人們改造物質世界的能力與水平。而生產關系概念則顯示了勞動中的人與物、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各種關系,揭示了生產勞動得以展開的內在結構方式。正是在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連接和辯證運動的分析中馬克思揭示了“歷史之謎”。因此,勞動思想可以說是唯物史觀的理論前提和發源地,是其形成中的一個重大飛躍和決定性環節。最后,在異化勞動思想中已經包含了資本主義產生與滅亡的歷史必然性思想?!妒指濉吠ㄟ^對國民經濟學的研究與批判,逐漸意識到了資本主-28-義滅亡與共產主義實現的歷史必然性,形成了社會發展規律的思想?!妒指濉访鞔_指出:“從現實的發展進程中,必然的產生出資本家及發達的私有財產對不發達的不徹底的私有財產,即土地所有者的勝利”,[3]64企圖阻止“地產的資本化”是完全白費力氣。但由于異化勞動的不合理性,“勞動與資本的這種對立一旦達到極限,就必然成為整個(私有財產)關系的高峰、頂點和滅亡?!盵3]60四、馬克思異化理論的當代價值首先,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從當時的經濟事實出發,分析異化勞動,闡述他的異化觀,并由此而探究人的本質,探索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倡導人性全面復歸,最后提出嶄新的共產主義觀,無處不折射出馬克思深刻的人本主義思想。因此全面而準確地解讀《手稿》中的異化勞動理論和人本主義思想,對于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更加深入地研究、實踐以人為本的科學觀,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和深遠的現實意義。其次,馬克思通過異化勞動理論強調了人的本質的實踐生成性,把人納入現實的社會實踐活動中,把對人的本質的理解建立在對現實歷史發展過程的分析之上,揭示了人可以通過自己的本質力量的不斷對象化活動和自我生產、自我創造和自我發展來解決和克服資本主義現代性矛盾,生長出新的現代性。異化現象的客觀性則顯示出對異化的克服與揚棄只能是相對的,而完全的、沒有任何異化現象的社會只是烏托邦。在當前全球社會主義遭受嚴重挫折、當代資本主義新發展的歷史視域中,馬克思的現代性異化批判理論仍然是我們重新審視這一切現象的重要理論武器。在現代社會中,一方面表征著現代性的琳瑯滿目的商品充斥著社會的各個領域,從社會生產、生活、交往、娛樂到情感體驗、個體心理都被商品化了,“物的世界”把“人的世界”包裹得嚴嚴實實;但另一方面,它也緊迫地呼喚著新的現代性,通過更高水平、更大范圍、更加普遍的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活動和人的本質力量的自我生產、自我創造和自我發展,人類現代化活動過程中的異化現象及其所衍生的各種現代性問題是可以克服和揚棄的。

最后,馬克思從歷史之思的高度所指明的克服現代性異化、走出現代性困境的道路,對于當前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積極的重要啟示。馬克思認為,對私有財產的“積極揚棄”是克服資本主義社會現代性異化的根本途徑。對私有財產的“積極揚棄”包含有多維度的內涵,既包括社會制度、產權歸屬等宏觀問題,也包括勞動分工、產品分配等微觀問題,而中國現代性建構的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的革命實踐與社會建設不斷相結合的過程,對私有財產的“積極揚棄”一直是中國現代性事業的中心主題。轉換到當前社會,私有財產的產權歸屬問題已經基本解決,而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如何公正、公平、合理地分配社會資源,實現社會和諧。當前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維護社會分配領域的公平和正義,在很大程度和意義上,就是要逐步消除當前比較突出的各種社會“異化”現象,實現勞動者與生產資料、勞動產品、他人以及社會的全面和解,實現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共生。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熊子云.《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概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4]陳剛.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及其現代意義[J].東岳論叢,2005,26(1):61—67.

[5]劉晨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異化思想新讀[J].社會科學輯刊,2004(4):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