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恩格斯城鄉融合理論觀點分析論文

時間:2022-09-10 10:12:00

導語:馬克思恩格斯城鄉融合理論觀點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恩格斯城鄉融合理論觀點分析論文

19世紀中期,馬克思、恩格斯以資本主義社會的發生、發展為主線,研究了西方國家和東方國家的現代化歷程。其中,馬克思、恩格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方法,正視資本主義條件下城鄉關系的尖銳對立及矛盾現實,分析了城鄉分離和對立的必然性,提出消滅城鄉對立是一個歷史過程,城鄉關系最終將由分離和對立演變為重新融合與統一的狀態等相關理論。今天,回顧馬克思、恩格斯的城鄉融合理論,對我們正確處理城鄉關系,推動城鄉協調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啟示意義。

一、統籌城鄉發展:走向城鄉融合的必然選擇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城鄉關系一般要經歷由“一體”到“分離”到“聯系”最終到“融合”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社會分工高度發展和人類走向完全自由與解放的過程。城鄉之間的對立是隨著野蠻向文明的過渡、部落制度向國家的過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過渡而開始的,它貫穿著全部文明的歷史并一直延續到現在。同時,馬克思、恩格斯還認為,城鄉分離、對立的根源是生產力發展和生產關系變革的結果,即一方面是生產力發展不夠高、舊的社會分工的存在;另一方面是生產關系即私有制的存在。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某一民族內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業勞動和農業勞動的分離,從而也引起城鄉的分離和城鄉利益的對立。城鄉對立只有在私有制的范圍內才能存在。并且,資本主義社會不僅不能消除這種對立,反而不得不使它日益尖銳化。

馬克思、恩格斯還進一步分析了城鄉對立的弊端,認為城鄉的對立造成了鄉村衰落、城市病態、農村可持續發展遭破壞、城鄉利益沖突尖銳等。為此,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產工具、資本、享樂和需求的集中,而在鄉村所看到的卻是完全相反的情況:孤立和分散。城市人口過度集中表現為城市人口擁擠、住房嚴重緊張、環境污染嚴重、流行病蔓延等問題。在這種社會里,工人大批地擁塞在大城市里,而且擁塞的速度比在當時條件下給他們修造住房的速度更快;所以,在這種社會中,最污濁的豬圈也經常能找到租賃者。而且,現代自然科學已經證明,擠滿了工人的所謂的“惡劣的街區”,是周期性光顧我們城市的一切流行病的發源地,這些疾病在那里幾乎從未絕跡,而在適當的條件下就發展成為普遍蔓延的流行病,于是越出它們的發源地傳播到資本家先生們居住的空氣較好的比較衛生的城區去。另外,資本主義生產使它匯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來越占優勢。這樣一來,它一方面聚集著社會的歷史動力,另一方面又破壞著人和土地之間的物質交換,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費掉的土地的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從而破壞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條件。這種對立鮮明地反映出個人屈從于分工、屈從于他被迫從事的某種活動,這種屈從現象把一部分人變為受局限的城市動物,把另一部分人變為受局限的鄉村動物,并且每天都不斷地產生他們利益之間的對立。顯然,鄉村農業人口的分散和大城市工業人口集中只是工農業發展水平還不夠高的表現,它是進一步發展的阻礙。

從馬克思、恩格斯對城鄉關系發展演變的趨勢規律、城鄉對立的根源以及城鄉對立的弊端分析可以看出,城鄉對立是一個歷史范疇,城鄉融合才是未來社會的重要特征。消滅城鄉對立并不是空想,正如消除資本家與雇傭工人間的對立不是空想一樣。消滅這種對立日益成為工業生產和農業生產的實際要求。

當前,由于我國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結構,城市的發展不僅沒有帶動農村的相應發展,還導致城鄉差別越來越大。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有新的發展思路。黨的十七大報告在談到國家發展戰略問題上,明確了統籌城鄉發展,縮小城鄉發展差距,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把統籌城鄉發展作為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大關系。可見,統籌城鄉發展,消除城鄉對立,在更高層次上實現城鄉融合,已是我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必然選擇。到,電氣化將把城鄉連接起來,在電氣化這種現代最高技術的基礎上組織工業生產,就能消滅城鄉間的懸殊現象,提高農村的文化水平,甚至消除窮鄉僻壤那種落后、愚昧、粗野、貧困、疾病叢生的狀態。

可見,在處理城鄉關系問題上,馬克思、恩格斯堅持的仍然是生產力標準。因為,在他們看來,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它直接或間接地決定著社會的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人們的觀念形態。一切社會關系、社會制度和社會觀念的產生、發展、變革和消滅,歸根到底是由生產力引起的。在我國城鄉二元結構表現突出的特殊國情下,大力發展生產力,尤其是農村生產力,對于縮小城鄉差距,消除城鄉對立,實現城鄉協調發展意義尤為重大。改革開放以來盡管農村社會生產力有一定的發展,但嚴重滯后于城市,其后果直接造成城鄉差距逐步拉大。

當前,處理城鄉關系,保護和發展農村生產力是關鍵。為此,一是要加快農村綜合改革,創新農村組織制度及經營體制,進一步解放農村生產力;二是在確保農村原有優質生產力要素不外流的前提下,加大對農村生產力要素的投入,使農村社會生產力更好更快地發展;三是發展高新農業技術,使農業科技進步對農業的推動力不斷加強。

二、生產力的高度發展:走向城鄉融合要求的基礎前提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城鄉的分離、對立是生產力發展水平不高的表現,要消除城鄉的分離與對立,必須以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存在為前提,同時需要有計劃的協調和安排生產力。鄉村農業人口的分散和大城市工業人口的集中,僅僅適應于工農業發展水平還不夠高的階段,這種狀態會在工農業發展水平提高后得到改變。為此,馬克思、恩格斯同時指出,消滅城鄉之間的對立,是社會統一的首要條件之一,這個條件又取決于許多物質條件,而且一看就知道,這個條件單靠意志是無法實現的(這些條件還需詳加探討)。同時指出,如果把每個人的生產力提高到能生產出夠兩個人、三個人、四個人、五個人或六個人消費的產品;那時,城市工業就能騰出足夠的人員,給農業提供此前完全不同的力量;科學終于也將大規模地像在工業中一樣徹底地應用于農業。后來列寧深化了馬克思、恩格斯的這一認識,提出,隨著科學進步,我們必須讓農民看三、產業結合:走向城鄉融合的客觀。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城鄉分離、對立的形成是社會分工發展造成的,但是這種分工本身發展水平并不高,主要表現為鄉村農業分工落后,農業中的分工由于土地的小塊經營而受到阻礙,傳統農業與城市大工業形成了明顯對比,也正是這種城鄉產業分工成為二元結構深化的基礎。因此,實現城鄉融合,必須首先打破這種舊的分工格局,發展新型的城鄉分工,使社會分工水平進一步提高。同時,馬克思、恩格斯還看到,新的城鄉分工應當有利于消除城市工業與鄉村農業的界限、有利于城鄉經濟和產業上的廣泛聯系和融合發展。所以,他們在《******宣言》中明確寫道:在最先進的國家里采取的方法是:把農業和工業結合起來,促進城鄉之間的差別逐漸消滅。

依據馬克思、恩格斯的觀點,建立新的城鄉分工,實行產業結合,首先要打破工業只能布局于城市的觀點和現實。要使這些被排擠出農業的工人不致沒有工作,或不會被迫集結城市,必須使他們就在農村中從事工業勞動。其次要加強城鄉及其產業間的聯系。只有使人口盡可能地平均分布于全國,只有使工業生產和農業生產發生密切的內部聯系,才能使農村人口從他們數千年來幾乎一成不變地棲息在里面的那種孤立和愚昧的狀態中掙脫出來。

長期以來,由于特殊的體制原因及事實上的城市產業傾斜政策導致了我國城鄉產業分割的狀況。此種城鄉相脫節的產業發展格局,不僅不利于我國“三農”問題的解決,而且還將會妨礙城市產業自身的進一步發展。努力推進城鄉產業融合,逐步形成工農業協調發展的運行機制,是適應我國工業化發展階段,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

當前,實現城鄉產業融合發展應做到:一是統籌制定城鄉產業發展規劃,合理調整工業布局,實現城鄉產業空間上的融合;二是積極探索城鄉產業緊密結合的產業組織形式,實現城鄉經濟的優勢互補及直接聯合;三是大力推進農業特色產業集群建設,吸引城市和農村生產要素流向農村產業領域;四是加快農村第三產業發展,培植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

四、城市帶動:走向城鄉融合的重要途徑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消除城鄉對立,實現城鄉融合,應重視城市的中心地位,發揮城市及城市化的積極作用,絕非要毀滅城市這種物質實體,也絕非要實現城鄉無差別的統一,而是要在“揚棄”的基礎上,實現城鄉“更高級的綜合”。因為,城市是各種生產要素的集散地,是經濟文明的集中體現和經濟信息集散的中心,具有巨大的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同時城市對提高勞動者素質、擺脫鄉村愚昧落后狀態、促進農業和農村發展具有極大的輻射帶動作用。為此,馬克思、恩格斯曾作出過評價,認為城市的建造是一大進步,城市聚集著社會的歷史動力。同時進一步指出:城市愈大,搬到里面就愈有利,因為這里有鐵路、有運河、有公路;可以挑選的熟練的工人愈來愈多,由于建筑業中和機器制造業中的競爭,在這種一切都方便的地方開辦新的企業,花費比較少的錢就行了;這里有顧客云集的市場和交易所,這里跟原料市場和成品銷售市場有直接的聯系,這就決定了大工廠城市驚人迅速地成長。如果沒有大城市,就沒有它們推動社會意識的發展,工人決不會像現在進步這么快。城市的繁榮也把農業從中世紀的簡陋狀態下解脫出來。不僅耕地面積擴大了,而且染料植物以及其他輸入的植物品種也種植起來了,這些植物需要比較細心的栽培,對整個農業起了很好的影響。尤其應該看到,大工業在農業領域內所起的最革命的作用,是消滅舊社會的堡壘—農民,并代之以雇用工人。因此,農村中社會變革的需要和社會對立,就和城市相同了。最陳舊和最不合理的經營,被科學在工藝上的自覺應用代替了。

當前,我國正處在體制轉軌階段,城市將成為推進城鄉二元結構調整,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民收入以及協調城鄉關系的中心。充分發揮城市帶動農村發展的作用,主要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鼓勵城市中的企業結合農村資源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情況,向農村和農業進行生產性投資,確立公司帶動農村致富的模式;二是探索城市對農村和農業進行多渠道的科學技術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