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社會時空觀理論探究論文
時間:2022-10-11 04:59:00
導語:馬克思社會時空觀理論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馬克思的哲學時空觀可以分為辯證的自然時空觀和社會時空觀兩個部分。社會時空觀是馬克思哲學時空觀的重要維度,它具有屬人性,歷史性,可轉換性,價值性等一系列新的特點,是我們透視社會歷史現象的新視角,新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及實踐意義。
【關鍵詞】:社會時空;意義;時空觀
在當今社會,國際間的競爭日趨激烈,社會的發展問題已經成為世界的突出主題之一。這樣,盡最大可能地促進社會發展也就成為各國的目標,而馬克思主義時空觀無論是對社會整體的持續發展,還是個人的全面發展都很重要,所以,深入地研究馬克思主義時空觀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是完全必要的。
一.傳統哲學教科書關于馬克思主義時空觀理論解讀的局限性
傳統教科書中時空理論的科學性在于:強調時空與運動的不可分離性,根除了牛頓“絕對時空”觀認為時空與運動無關的錯誤觀念;強調時空存在的客觀性,否定了康德把時空理解為先天直觀形式和馬赫把時空理解為整理感覺材料的工具的過分夸大主觀性的錯誤;強調了時空的無限性,否定了黑格爾認為自然界的發展是在空間以內、時間之外的觀點和杜林認為世界在時間上是有開端的、在空間上是有界限的時空觀。
但是,傳統教科書時空理論也存在嚴重失誤:它沒有從根本上走出舊哲學從物質和運動出發來闡述時空理論的基本思路。它在強調時空客觀實在性時又把時空絕對化、抽象化了。這種與人的活動相分離的、始終是以抽象的物質或抽象自然界作為載體的時空觀,必定是超越社會歷史的。所以,傳統教科書中的時空觀是對馬克思時空觀的誤讀(或片面理解),它沒有從根本上反映馬克思的時空理論的全貌和特色。
二.馬克思哲學視域中的哲學時空及其特點
社會是高級的物質存在形式,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辯證的自然時空理論它當然也具有時空和空間。這乃是社會時間和社會空間。所謂社會時間,是指社會活動的持續性。這種持續性表現為:人類活動存在和活動過程進行的久暫,一活動和另一活動,一活動過程和另一活動過程依次出現的先后順序,以及它們之間間隔的長短。社會發展史就是社會運動和人類活動在時間上的展開和表現。社會時空的特點表現為:1.社會時空是實踐著的人和人類社會的存在形式。2.社會時空具有社會歷史性。3.社會時空之間具有可轉換性。4.社會時空與分工,階級,人的發展,自由,價值,革命等一系列社會歷史的根本問題相關聯,具有價值性的特點。
三.馬克思社會時空觀的意義
1.理論意義:
眾所周知,馬克思的哲學革命變革是在唯物主義基礎上發生的,他把唯物主義從傳統的唯物質形態推進到唯實踐的形態,創立了實踐的唯物主義。在這個過程中,時空觀作為物質存在基本形式的表述也隨之轉化為對人類實踐活動的持續和規模的哲學表達。馬克思以前的時空觀都是本體論思維方式的產物,是適應“解釋世界”的需要,為說明世界的終極本原或本體的屬性或存在方式而出現的。這種時空觀的最突出的特點是它與本體或本原相一致,是徹底脫離人和人的生活實踐的,僅僅是對世界終極存在或“世界圖式”的一種追尋。馬克思徹底揚棄了本體論思維方式,不去追尋世界的終極本原和始基,而是賦予世界以屬人性質,使世界向人和人的生活現實回歸。從此過去一向與人類實踐活動毫不沾邊并只用來“解釋世界”的時空范疇就轉化為人類“改變世界”的實踐活動的基本樣態。馬克思的新時空觀不僅使時空與實踐相聯結,而且賦予時空以主體性和價值選擇的功能。正確地處理好實踐中的時空適度問題是當代科學和哲學的新課題,它鮮明地體現了時空觀也像全部哲學一樣,已離開“解釋世界”的靜謐王國,而向生活世界回歸。
2.現實意義:
社會時空理論作為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有助于我們豐富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用社會時空的新視野和新方法去透視人類歷史上的一些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2)指導我們的社會發展。社會發展問題是當今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而社會發展又與社會時空問題密切相關,從某種意義上說,社會發展就是爭取時間拓展人類的生存空間。在當前依然存在著社會對抗的情況下,時間因素在社會發展中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因為只有抓住時機,掌握關鍵才能趁勢發展。當前我們既面臨著機遇也面臨著嚴峻挑戰。抓住時機,發展自己,拓展我們的生存空間是我們立于不敗之地的最佳選擇。
(3)馬克思的社會時空理論是我們正確處理過去,現實,未來是時間的三要素,當然也是歷史時間的三要素。這三個要素不可分離。過去由于自身的發展而演變為現實,現實由于自身的矛盾運動又發展到未來。要科學地認識社會歷史,就應當把它理解為過去,現實和未來的有機統一。在人們能動的社會實踐活動中,不僅過去決定現實,現實也決定過去:不僅過去和現實決定未來,而且未來也決定現實和過去。過去,現實,未來之間呈現為極其錯綜復雜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系,這就要求我們要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融過去,現實,未來于一體。
(4)充分利用現實條件,努力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終身追求的崇高價值目標,也理應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目的和歸宿。在現實的社會主義條件下,由于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革,尤其是生產資料公有制在全社會占主導地位,一直存在于階級社會中的社會時間內部剩余勞動時間和必要勞動時間的對立與對抗也就愈來愈失去存在的社會基礎了,這就有可能為大多數人民群眾提供愈來愈多的自由時間,從而為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提供時間上的保證。在當代,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勞動者素質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和發展,人作為生產過程的當事人轉變為生產過程的監督者和調節者的趨勢也已初現端睨,這樣就為人最終退出直接物質生產過程,徹底減輕物質勞動的重壓,提供愈來愈多的技術上的保證。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2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7月第1版
[3]王志剛,左振東,淺析社會發展中的時空觀[J],黃石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01)
[4]費多益,試論馬克思的社會形態時空理論[J],濟南市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1.(01)
[5]曾慶發,略論馬克思的社會時空觀理論及其意義[J],黃石教育學院學報,2004,(02)
[6]張俊青,時空觀的歷史關注與未來展望[J],理論探索,2005,(03)
- 上一篇:馬克思循環經濟思想分析論文
- 下一篇:馬克思主義與先進文化建設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