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馬克思的主體性原則探討論文

時間:2022-09-22 10:53:00

導語:關于馬克思的主體性原則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于馬克思的主體性原則探討論文

[論文關鍵詞]主體性原則客觀性原則實踐性原則科學概念

[論文摘要]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科學地揭示了主體性原則的內涵及其適用范圍、宗旨,使其成為科學的主體性原則。馬克思主體性原則的科學內容配以“科學主體性原則”的概念形式。名實相符,具有重大而深遠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馬克思的主體性原則何以可以稱為科學主體性原則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下簡稱《提綱》)第1條中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所謂“從客體的形式去理解”,指的是近代以來培根之后的唯物主義,其主要代表是霍布斯。這種客體的唯物主義把客體事物看作與主體活動無關的“自在自然”,看不到主體的實踐活動對客體事物的作用和影響。所謂“從直觀的形式去理解”,指的是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這種直觀的唯物主義把人的認識看作消極的照鏡子式的反應,看不到主體在認識活動中的能動作用。以上兩種形式的舊唯物主義的基本特征,就是撇開人或人的能動性,僅就自然界本身來研究自然界,要么見物不見人,要么人被動適應物。

與此相反,馬克思主張和強調“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就是要看到主體在認識和實踐中的能動作用。馬克思把“從主體方面去理解”作為其創立的新唯物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并看作是新唯物主義與舊唯物主義相區別的一個重要標志。這種“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從主體方面出發去看待和處理人與世界的關系的哲學原則,就是主體性原則。

進一步解讀《提綱》,我們看到:在“從主體方面去理解”的表述之前,是對對象、現實和感性,必須“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案行缘娜说幕顒印本褪菍嵺`?!短峋V》最主要的貢獻是創立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實踐觀。馬克思把“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放在“從主體方面去理解”之前,把“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和“從主體方面去理解”放在一起,一方面,內在地包含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是科學實踐觀的一個重要的基本原則——實踐性原則,也就是主體以實踐為基礎,去處理主客體關系的原則。另一方面,內在地表明實踐性原則與主體性原則兩者之間是辯證統一的:主體性原則以實踐性原則為基礎,沒有實踐,就沒有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就無所謂主體性,但實踐性原則也離不開主體性原則,實踐是主體對客體的改造,相對于客體,主體總是處于主客體關系的能動方面。在《提綱》的第1條,馬克思肯定了主體能動性被唯心主義發展了這合理進步的一面,但又立刻批判了它的錯誤一面即“抽象地發展了”。之所以如此,關鍵在于“唯心主義是不知道真正現實的、感性的活動”即實踐活動的。而舊唯物主義既不了解主體能動性,也同樣不了解實踐的作用和意義。因此,在這里,馬克思把“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和“從主體方面去理解”結合在一起,在哲學史上,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使主體性原則與科學實踐觀、主體性原則與實踐性原則辯證地統一起來?!短峋V》的最后,馬克思指明了新唯物主義的歷史使命是“改變世界”,而“改變世界”這一革命的實踐活動的目標指向是“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類”即共產主義社會,因此,這就是新唯物主義主體性原則的歷史使命和目標指向。

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堅守唯物主義最基本的原則——客觀性原則。在《提綱》的開端,馬克思要求“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從主體方面去理解”的對象,就是“對象、現實、感性”?!皩ο?、現實、感性”是馬克思借用的費爾巴哈的術語,都是指看得見摸得著的感性存在物,即客觀事物??陀^事物具有客觀實在性,內在地包含了對與之相對應的主體、溝通主客體的橋梁即實踐要遵循客觀性原則的必然要求??陀^性原則是承認并重視客體的客觀實在及其固有規律,以及對主體制約作用的原則,它強調客體對主體的獨立性和不依賴性,主體對客體的受動性、受制約性和受束縛性。

主體性原則與客觀性原則之間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主體性原則以客觀性原則為前提,主體、客體、主體作用于客體的工具、認識的內容都是客觀的。如果離開客觀性原則,主體性原則就會變成主觀隨意性。但是在認識論領域里,客觀性原則也離不開主體性原則,認識客體的客觀性,也是對主體的主體性而言的。主體性原則與客觀性原則的統一,主要表現為這兩個原則都是主體實踐、認識活動的基本原則,也就是說,主體在實踐、認識活動中,既要遵循客觀性原則,也要遵循主體性原則。

綜合以上分析,馬克思所要確立的主體性原則,就是主體在實踐活動中能動地把握和改造客體的原則;馬克思所要確立的主體性原則,與客觀性原則、實踐性原則之間是密不可分、相互聯系、辯證統一的關系,離開了客觀性原則、實踐性原則,主體性原則將失去立場和基礎,離開了主體性原則,客觀性原則將失去活力,實踐性原則將失去靈魂和主宰;馬克思所要確立的主體性原則,其宗旨和歷史使命,是要在不斷發展的主體實踐過程中,遵循和貫徹客觀性原則、實踐性原則和主體性原則,正確合理地發揮主體的能動性,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從而實現人的全面解放和自由,實現共產主義。由此,在《提綱》這個“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里,馬克思在批判繼承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合理因素的基礎上,科學地揭示了馬克思主義主體性原則的內涵(主體在實踐活動中能動地把握和改造客體的原則)、適用范圍(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和宗旨(實現人的全面解放和自由,實現共產主義),奠基性地實現了主體性思想、唯物主義、科學實踐觀三者的辯證統一,從而使主體性原則成為科學的主體性原則。至此,我們請問:當一個思維形式、一個語詞,概括、反映了事物特有的、本質的屬性,具有特定的內涵、適用范圍等等的情況下,我們還不能稱之為科學概念嗎?馬克思天才的努力,已經使“科學主體性原則”呼之欲出!

二、馬克思的主體性原則何以應該稱為科學主體性原則

科學概念的首要功能,是概括事物決定性的特有屬性即本質屬性唯物辯證法要求我們;特別要注意事物的內容,反對形式主義,但形式又積極影響內容,對內容有巨大的反作用,要善于發現和利用有利于內容的各種形式,發展內容,繁榮內容。當馬克思的主體性原則從其內容上已經科學概括了事物的本質屬性從而成為一個科學概念時,它也迫切需要一個有利的形式去發展、繁榮其內容。比照“科學實踐觀”、“科學發展觀”這些概念形式,我們認為,馬克思的主體性原則科學內容的最佳概念形式應該就是“科學主體性原則”。毫無疑問,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主體性原則主要是由馬克思確立的、由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完善和發展的,得到歷史和實踐證明并繼續發展的。

在西方哲學史上,主體性原則是在康德哲學中首先形成的,他系統地論證了人的主體性,人在世界中的中心地位。但康德不懂實踐在主、客體一致中所起的作用,結果只能使主體性原則同唯心主義結合在一起。黑格爾提出“實體即主體”的命題,突出了主體“主宰”、建構和制約客體的思維辯證法,達到了主客體的統一。公務員之家

但黑格爾把主客體邏輯化為“絕對精神”,使之獲得了超主體的意義而走向否定,從而也使得.主體性原則在唯心主義基礎上被推向極端?,F在,馬克思既科學地賦予主體以突出的地位,又使科學主體性原則與客觀性原則、實踐性原則統_起來,真正實現了主體性原則的科學變革。為了確證和彰顯馬克思這一重大科學變革,為馬克思的主體性原則“爭取”一頂“科學”的“桂冠”,是實至而名歸。至于實踐性原則、客觀性原則,都不需要享受“科學”稱號的特別待遇,前者已由科學實踐觀揚名,后者的科學性已被世人熟知,不必畫蛇添足??茖W概念的功能還在于使一類事物和其他類事物區別開來。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馬克思就是用“科學社會主義”的科學概念把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理論和空想社會主義理論區分開來。前面我們論述主體性原則與客觀性原則、實踐性原則之間辯證統一的關系,已經在外部區分主體性原則和其他類相關的原則,但這一區分任務還要在主體性原則內部進行,而且意義重大。主體性原則在西方社會確立發展,影響深遠,在全球化大交融的環境下,西方背景下的主體性原則仍然影響著許多人,使之不能建立起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主體性原則(思想)。另一方面,當代西方許多哲學家責難馬克思主義哲學忽視主體性,將馬克思主義哲學貶為機械論,固然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曲解,但也有其歷史根源。20世紀30年展起來并長期影響著各社會主義國家的前蘇聯哲學體系對人漠視,其中沒有明確的主體性原則,有的只是主觀能動性,在歷史觀領域,人成了生產力、經濟關系和上層建筑矛盾運動中的一個要素,人的活動或活動領域被嚴重地本體論化了。如果這些思想也算是其主體性原則的話,那么它實際上是不科學不完整的主體性原則,其中的客觀性原則已經與主體性原則嚴重分離了,這些思想仍然有著影響。因此,從概念的內容和形式上,“科學主體性原則”應該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主體性原則與西方背景下的主體性原則以及其他不完整的甚至是錯誤的主體性原則、思想更明確、更徹底地區分開來的最佳選擇。

今天,在發達國家的現代化進程已經清楚地顯現出其弊端的情況下,西方哲學對作為這一進程及其思想觀念支撐物的主體性原則進行批判性反思,但如果西方哲學對主體性原則從此不再青睞,甚至像后現代主義那樣提倡消解和放逐“主體性”,無異于因噎廢食。解決問題的出路,應是建立科學的主體性原則,正確、合理地發揮主體能動性,正確地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這些恰恰是馬克思的科學主體性原則所提出的和要解決的問題,也正是馬克思主義大顯身手的好時機。但國內學術界卻也有“主體性原則是否存在”的懷疑甚至否定性論調。主體能動性問題是唯物主義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主體性原則應該和客觀性原則、實踐性原則一起,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三個具有內在邏輯的基本原則。如果現代的唯物主義“拋棄”主體能動性、主體性原則,它(們)很可能會遭到唯心主義的歪曲反映和發揮。事實上,李洪志的作為極端荒謬的唯心主義,他的“主體性原則”撕毀了主體性原則與客觀性原則、實踐性原則的辯證統一,其實質和結果,就是要最終毀滅人、毀滅主體。這豈不正是馬克思所說的“能動的方面卻被唯心主義抽象地發展了”的現代恐怖版?!因此,正其名則順其言,一個“科學主體性原則”,雖不是最終,但也足以使主體性原則的懷疑論否定論者清醒頭腦、拋棄舊見,實際地去投入、推進主體性思想的研究。

中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提出“人定勝天”的思想,中華民族的主體精神鮮明獨特、強烈持久。由于種種原因,中國并沒形成鮮明而完整的主體性思想以及主體性原則,但歷史發展卻開始顯示,這種潛藏、內蘊于群體、整體利益中的獨特的“主體性思想(原則)”在解決人類痼疾上的獨到“療效”和強大潛力。也正是在這肥沃的神州大地上,當馬克思主義的甘露灑落、滋潤在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踐大舞臺上,千千萬萬的普通老百姓煥發出嶄新而強烈的生命力,中華民族的主體精神在質和量上都達到了新的歷史高峰。另一方面,源于重農社會和“恥于言利”儒家觀念的中華民族傳統的主體精神有一個先天的缺陷,即欠缺經濟大潮的洗禮,現在又面臨著大開放、大融合環境下的經濟建設和交往,由此給我們民族的主體精神帶來了嚴峻的考驗和挑戰。我們既要直面挑戰、困難,同時要看到中華民族主體精神強大持久的生命力,更要看到,這一主體精神得到了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真理的指引,建立在社會主義這一先進社會基本制度基礎之上以及趕超世界先進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平崛起的時代背景之下。民族偉業在呼喚偉大的主體精神,先天潛力和后天優勢將塑造民族新的主體精神。這一歷史使命召喚作為時代精神的哲學的理論概括和升華,而“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和貫徹,更是向哲學界發出了最直接的號召。因此,熱情謳歌、繼承發揚中華民族傳統及革命建設中的主體精神,把握社會主義的優勢,直面挑戰和困難,去建構中國特色的科學主體性思想,是每一個理論工作者不容回避的歷史責任。而“科學主體性原則”,就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為這一偉大工程添上的一塊磚、一片瓦。

《提綱》最后所發出的“改變世界”的號召既包括改造客觀世界,也包括改造主觀世界。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必須注意改造主觀世界,改造主觀世界才能更好地改造客觀世界。依靠現代科技,人類在認識、改造客觀世界的方向上已到了宏大而加速的時代,但人類還沒有意識到為了邁向美好生活和未來而必須去認識、改造主觀世界的緊迫。所謂“勝天者力,自勝者強”,人類有力而不自勝,又怎能把握自己的命運?可持續發展戰略在誕生之初,世界觀察研究所所長L·R·布朗就指出,要走向可持續發展,必須穩定世界人口,保護地球環境,開發可再生資源,直至必須改革價值觀念。現在,可持續發展中已經實施了環境、人口、資源戰略,變革價值觀念卻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變革價值觀念,這是主體革命的.

基本內容,是主體革命的先導??梢哉f,可持續革命的根本或下一步,就是主體革命!人的主體和人類的前景之間的關系,已經成為當代人類發展過程中突出的核心問題。作為時代精神的哲學,必須在新的起點、新的高度上喚醒、更新和光大主體能動性,在新的起點、新的高度上統合主體性原則與客觀性原則、實踐性原則,實現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兩者的結合,從而使人自覺地支配歷史進程,實現自然、社會與人的合規律性、合目的性的發展。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主體性理論的歷史使命。既然“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類”,那么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主體性理論和原則也是屬于全人類的!因此,稱之為“科學主體性原則”,既可以使科學主體性原則更易于為東西方的人們所接受,造福于全人類,也可以推陳出新,從而在“科學”的旗幟下,團結和集合全人類的智慧,豐富和發展屬于人類的科學主體性原則和理論。

一篇《提綱》并不代表馬克思主體性原則(思想)的全部,在后來的著作中馬克思的主體性原則(思想)繼續得到豐富和發展;一個“科學主體性原則”也并不能代表主體性原則的全部,但名正方可言順,一個內外俱佳的科學概念就是一個富有生命力的思想、理論的旗幟和奠基石。偉人畫龍,后人點睛,讓科學主體性原則這條巨龍在新的歷史和實踐時空中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