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動態的過程探討論文
時間:2022-09-22 11:50:00
導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動態的過程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這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們一再強調的,認識的客觀規律所決定的,也是歷史的經驗教訓警示我們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這體現了真理的過程性和具體性。它要求我們在學習與運用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要注重其精神實質,而不糾纏于其具體論斷、個別詞句,同時要時刻注重對實際的調查研究。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按照中國特點去運用馬克思主義。這是一個長期的動態的歷史過程。每一次結合的提出和實施,都是圍繞當代中國的重大歷史課題展開的。每一次結合的實現,都是新一次結合的開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中國共產黨理論創新的根本路徑,思想是這一路徑指導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初期所取得的成果,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理論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的經驗總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理論飛躍。
任何一種主義都是在特定的時空背景、意識形態、文化傳統、思維方式等綜合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因而它只有同具體實際相結合,與具體國情相適應,實現這種主義的本土化,才能得以在不同的土地上,在不同的環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實際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們對此作過明確的論述。馬克思、恩格斯在談到《共產黨宣言》中有關原理的實際運用時強調:“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在1938年六屆六中全會的政治報告《論新階段》中也指出:“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待解決的問題?!笨梢姡疡R克思主義轉化為我們自己的東西,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這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們一再強調的。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動態性,這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這是由認識的客觀規律所決定的。我們對于任何事物的認識都是一個從淺入深,由表及里的不斷深化、不斷接近事實真相的過程,正由于此,我們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把握,對中國實際的認識,都是隨著時間的推進與實踐的深入而不斷深化的,我們通過實踐的一次次檢驗,來修正我們不正確或不完全正確的認識。而隨著實踐的深入,曾經正確的認識也可能變得不再正確,也需要我們不斷修正,不斷超越與創新。因此,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的結合,是絕不可能一次完成、一帆風順的。正如所說:“我黨在幼年時期,我們對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認識和對于中國革命的認識是何等的膚淺,何等貧乏”。由于沒有能夠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它的某些具體論斷區分開來,與俄國革命經驗及蘇聯建設模式區分開來,在革命和建設中我們黨都付出過巨大代價。正是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結合起來,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了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兩大理論成果,才使馬克思主義真正扎根于中國社會、中國實踐、中國文化的土壤之中。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這也是歷史提供給我們的經驗教訓?;仡櫺轮袊?0年的偉大歷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社會主義實踐中,也經歷了一個由注重“書本詞句”到注重“現實關切”、由被當作“公式標簽”到當作“行動指南”的曲折過程。綜觀歷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時候我們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把馬克思主義轉化為我們自己的東西,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什么時候我們的建設事業就一帆風順,比如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十年,由于我們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不照抄照搬別國模式、別國道路,而是從中國的具體國情出發,獨立自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現代化建設取得輝煌成就;反之,什么時候我們違背了這一原則,形而上學地、僵化地、保守地、片面地堅持馬克思主義,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就會遭到嚴重的挫敗,1957年之后我國所走過的曲折道路,就與我們教條地、片面地理解了馬克思主義,過分夸大階級斗爭的作用等不無關系,其實質,仍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沒有堅持好。由此可見,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動態性,這既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們所強調的,認識的客觀規律所決定的,也是歷史的經驗教訓警示我們的。隨著歷史的推進以及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實踐的展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不斷延展,不斷實現理論的超越與創新。這是一個在實踐中運用馬克思主義、對實踐加以總結,進而發展馬克思主義,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再實踐,再總結,再發展,循環往復、不斷超越與創新的過程。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這體現了真理的過程性。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所謂永恒真理。事物是過程,實踐是過程,認識是過程,真理也是過程。在《實踐論》中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并沒有結束真理,而是在實踐中不斷地開辟認識真理的道路。馬克思主義是歷史的產物,但它之所以沒有成為歷史的陳跡,關鍵就在于它與時俱進,保持了自己的動態性。正如列寧所說:“我們決不把馬克思的理論看作某種一成不變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東西;恰恰相反,我們深信:它只是給一種科學奠定了基礎,社會黨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實際生活,就應當在各方面把這門科學推向前進。”不顧歷史條件的變化,片面地教條地固守馬克思從當時的歷史條件出發所作出的某些具體論斷,并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只有與時俱進,不斷根據時代的發展發展馬克思主義,為其補充新鮮血液,使其永葆青春活力,才是對馬克思主義最好的堅持。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這也體現了真理的具體性。世界上沒有抽象真理,一切以條件為轉移。在中國,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世界,是馬克思主義民族化。不論搞革命還是搞建設,都只能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從實際出發,獨立探索適合自己國情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固定的道路和模式是沒有的,照抄照搬絕不可能取得成功。列寧曾經指出,馬克思主義理論“所提供的只是總的指導原理,而這些原理的運用具體地說,在英國不同于法國,在法國不同于德國,在德國又不同于俄國?!碑斎唬谥袊煌谄渌鲊?,因為中國在國情上更具有特殊性,遼闊的國土,13億多的人口,沒有經歷像西方國家的完整的資本主義發展階段。這種國情的特殊性就更需要中國共產黨人有創新的精神、創新的勇氣、創新的膽量與創新的氣魄,探索出一條獨具中國特性與中國氣派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公務員之家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與運用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要注重其精神實質,著重學習其所提供的世界觀與方法論,而不要糾纏于其具體論斷、個別詞句。鄧小平曾倡導,“學馬列要精,要管用的。”回顧新中國的歷史,我們就會發現,在怎樣學習運用馬克思主義這個重大的基本問題上,大體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一種是教條主義的態度,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當語錄,當《圣經》,奉行“拿來主義”,沒有看到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許多觀點,是總結歐洲無產階級革命的實踐得出的,簡章地生搬硬套地將它用到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中國,結果導致了理論的“水土不服”。這樣做,看起來取到了馬克思主義的“真經”,但實際上拋棄了馬克思主義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一活的靈魂;看起來思想無比革命,實際上思維十分保守。一種是實事求是的態度,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結合中國的具體實際,靈活地加以運用,用的話講就是用馬列主義這根“矢”,去射中國革命實踐這個“的”,指導思想科學,目標指向明確,使理論在中國結出了累累碩果。這樣做,看起來似乎沒有忠實地踐行馬克思主義,但實際上取到了馬克思主義的“真經”;看起來思想不夠革命,實際上是對馬克思主義最好的堅持。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也要求我們時刻注重對實際的調查研究,實踐是不斷發展的,調查研究的工作也必須堅持不懈。提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不論多么正確的理論,多么高明的指導原則,如果不是和當時的、真的實際結合,而是和“以前的實際”結合,和從書本中得來的“實際”,和報表上看到的“實際”結合,也難以發揮其指導實踐的效用。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有時會看到這樣的例子,一些人好高騖遠、心情浮躁,不肯鋪下身子在調查研究上下真功夫,只是走馬觀花、蜻蜓掠水,搞花架子、走過場,不能掌握當時當地的真實情況,只能從書本出發,從下級的報表出發,從不全面的報喜不報憂的材料出發作決策,拿這一決策來指導實踐,就會出現與實踐的脫節,導致工作的失誤,而他們又會把這一失誤的原因,歸罪為“馬克思主義過時了,不管用了”。
因此,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僅要求有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精神實質的準確把握,也要求有對實際切切實實的認識,只有二者都做到了,才談得上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才會有真正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同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這一過程并不是無主體的過程,馬克思主義不會自動中國化,承擔這一歷史使命的就是中國共產黨。新中國60年的偉大歷程,正是中國共產黨人不斷把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堅持并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深入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將之應用于中國的具體的環境,使之成為偉大中華民族的一部分而和這個民族血肉相聯,是歷史賦予中國共產黨的神圣使命?,F在,中國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面臨的機遇前所未有,面臨的挑戰也前所未有,中國共產黨只有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勇于變革、勇于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動態性,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事業才能取得更大的勝利。
- 上一篇:馬克思失業理論與主流失業探討論文
- 下一篇:馬克思主義與核心價值體系構建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