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價值理論及經濟體制改革論文
時間:2022-11-25 03:24:00
導語:勞動價值理論及經濟體制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與此同時,經濟與社會領域也出現了許多問題亞需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鑒于問題所在,筆者認為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對新形勢、新課題仍有很強的解釋力與改造力,文章詳細論述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內涵,指出勞動價值論對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一些理論指導意義。
前言
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在經濟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國際形象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但與此同時,也伴隨著產生了一系列重大的結構性問題:勞動收人占國民收人比重的持續下降引起的貧富差距懸殊;資本至上觀念帶來投資產品的價格化、符號化導致的經濟泡沫以及教育、醫療等事業領域在收益導向下產生的種種異化現象,等等。究其原因,這些問題決不是簡單的政策操作失誤,而是有著更深層的政策價值取向和理論導向問題。這些問題已經直接影響到了社會穩定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經濟領域巫需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以化解矛盾沖突,從而實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
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是在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過程中提出來的關于解釋私有制主導下的工人工資大大低于工人創造的價值原因的理論,馬克思創造性地發現了剩余價值規律,找到了資本剝削勞動的根源,并指出了公有制下的按勞分配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這一理論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礎,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根基所在,而勞動至上、勞動光榮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本質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領域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分配方式上實行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但長期以來對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輕視、誤解甚至歪曲,使得我們的經濟行為出現了很多的偏差,輕視勞動、蔑視勞動、勞動異化的現象比比皆是。而經濟現象往往能夠帶來政治與社會文化層面的變動,經濟層面的矛盾往往容易激化為政治與社會文化層面的矛盾。如何審視與對待我們當前的經濟行為已經成為理論界討論的熱點。
因此,我們有必要深人學習和研究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全面把握它的主要觀點,了解其重要現實意義,以指導我們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一、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內涵
馬克思關于勞動價值論的論述主要集中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篇中,但也有個別重要觀點散見于其他章節中。同時,由于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的基本立場、觀點貫穿于其整個理論體系之中,所以應當從馬克思的整個經濟理論體系出發來把握勞動價值論的基本內容。為了全面而深人地理解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有必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探討:
(一)理論科學性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從根本上來說,是論證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誰創造了社會剩余勞動和誰占有了社會剩余勞動的理論。馬克思從商品人手分析了它所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的二因素,并且把這二因素與勞動的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二重性結合。提出人的具體勞動和物質資料是形成使用價值財富的源泉;人類的抽象勞動是形成價值財富的唯一源泉,生產資料不創造價值,只是價值創造和形成的必要物質條件,價值是從社會角度對單個商品生產者所作出的評價,是單個商品生產者對社會所作出的貢獻。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格是價值的外在轉化形式,商品交換遵循等價交換原則。價值的創造、實現和分配分別發生在生產、流通和分配領域。
(二)理論發展性
回顧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歷史發展過程,我們可以看到,在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發展的不同時期,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都根據當時的實際,不斷地發展和完善勞動價值論,并以此揭示不同時期資本主義經濟運行的特點和基本矛盾。從恩格斯到列寧的對壟斷價格和價值規律的新作用作了創新性的研究,再到斯大林對社會主義經濟運行中價值、價值規律作用問題的論述,都對勞動價值理論的發展和完善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商品經濟發展到今天,無論是在科學技術還是生產力水平上都與資本主義初期天差地別,經濟日趨全球化,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已初見端倪。由此而產生了一些新問題,如無人工廠、機器人和工作時間的大為縮短等現象的出現,對勞動價值論提出了許多新的思考、新的挑戰,因此我們必須擴展對創造價值的勞動的認識,在堅持的基礎上繼承、豐富和發展勞動價值論,這也是時展的必然要求。對勞動價值論的發展和創新,應該建立在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形成歷史、科學方法和理論體系的深刻理解上。當前我國學術界對此問題已經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如隨著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管理職能分解出來,在出現了專門從事管理的勞動者的背景下,擴大“總體工人”內涵和外延,將直接服務于生產過程的管理勞動囊括進“總體工人”的勞動。又如在馬克思時代那些看來“微不足道”的非物質產品的生產(教育勞動、科技開發)而如今變得越來越重要背景下,有必要放棄勞動只對象化于一定的物質產品的觀念,樹立教育勞動與科技研發的勞動也是勞動的觀念。
(三)現實批判性
馬克思之所以研究勞動和勞動價值論,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剩余價值理論,主要是為了揭示當時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家如何利用資本來剝削工人所創造的剩余價值的秘密,揭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存在著不可克服的矛盾,主要是階級矛盾,以此來喚醒、鼓動、武裝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拿起批判的武器,起來革命,推翻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埋葬資本主義。這是在一個社會矛盾激化的時代產生的理論,一經產生就賦予了革命的內涵。
與馬克思生活的時代相比,當今運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社會形態也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甚至植人了許多社會主義性質的因素,但卻并未發生實質性變化。從市場經濟的自發性意義上來講,貧富差距的幅度是與經濟發展同步增長的,人類社會發生階級分化的趨勢在當代資本主義生產模式下沒有發生改變,雖然發達國家一方面通過稅收措施矯正這一自然趨勢,以縮小貧富差距,另一方面則通過提高底層社會群體的物質生活水平而從根本上緩和固有的階級沖突,資本主義固有的弱肉強食模式在宏觀調節和社會福利制度下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控制。從全球的角度來看,由于不存在一個類似民族國家功能并且超越于民族國家之上的國際性國家體制,使得民族國家內的資本主義矛盾在國際范圍內重現,弱肉強食的資本主義固有發展模式在強國與弱國、富裕地區與貧困地區之間的關系中重演。從這一意義上來說,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在全球資本主義發展趨勢中仍然發揮著其批判的功能。
當前我國在經濟領域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資本仍然發揮著重大的作用,對待資本文明仍然需要有批判的眼光,努力減少其負面作用,防止資本主義現代化的各種社會異化現象:勞動者同他的勞動產品之間的異化,社會財富的兩極分化加劇;勞動活動本身的異化,勞動者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生命受折磨、精神遭摧殘;人同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淪為經濟動物,少數人無節制地追求財富,更多的人只是維持動物式的個人生存;人與人之間相互關系的異化,形成社會上每個人同其他人的分離和格格不人,彼此作為異己者相互對立;科學技術的異化,科技進步反而使得人的生命化為愚鈍的物質力量,造成人類不斷地喪失“精神家園”和“生態家園”。
二、勞動價值論對現階段我國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理論意義
當前,我國已經到了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新階段,也是為實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政治目標在經濟領域所必須的重大調整的階段。針對當下經濟與社會中出現的一些矛盾,筆者認為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的內涵與意義仍然是我們的寶貴財富,值得我們進一步挖掘和思考。
第一、有利于鞏固以經濟公正為本質要求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唯物史觀告訴我們,勞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最基本的條件,勞動在人類形成過程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而勞動在不同社會制度下,也具有不同的地位與作用。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最大的貢獻在于其在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上發現了剩余價值規律,揭示了資本剝削勞動的事實,認為人的具體勞動和物質資料是形成使用價值財富的源泉,而人類的抽象勞動是形成價值財富的唯一源泉,提出了在公有制下實行按勞分配的分配方式來尊重勞動、鼓勵勞動。美國學者漢娜·阿倫特在《馬克思與西方政治思想傳統》中寫道:“馬克思所持的觀點:首先,在近代社會,勞動本身遭遇決定性的變化;其次,勞動是一切財富的源泉;從而,勞動不僅是所有的社會價值的源泉,而且人類不管其階級出身都要面臨遲早必然要成為無產階級的命運,不適應這樣的社會變化過程的人,就被社會視為寄生蟲。”因此,任何社會形態的主流價值根基都應該確立“勞動優先”的價值取向,讓勞動者在整個社會中享有其創造的財富。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還不高,物質遠遠沒有達到極大豐富,全體人民還沒有達到共同富裕。應當也必須發揮資本在提升生產力發展效率方面的積極作用,但同時也應該防范過度資本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當然允許有不同的聲音,但是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以西方的“自由、平等”的思想或者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來構建,難免失之偏頗。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在肯定勞動在價值創造中作用的同時也為唯物史觀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礎?!皠趧觾炏取钡膬r值取向不僅能夠增強勞動者的凝聚力,更能夠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感染力。公務員之家
第二、有利于促使經濟行為從工具理性到價值理性的升華。
人們的經濟行為本身就是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統一,而經濟行為動機在總體上也呈現出不平衡性,而這種不平衡性導致了其提升是有過程的。貧窮落后期望富裕強大,這是常理。在人們經濟行為更側重于工具理性的時候,很容易出現:公權力尋租、私權力囂張;制假販假、走私販私;坑蒙拐騙、惡性競爭;人與人之間的陌生、冷漠、隔膜;輕視勞動、抵觸勞動;拜金主義濃重,追求好逸惡勞、不勞而獲的“瀟灑生活”等等現象。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范式來解釋就是:勞動者同他的勞動產品之間的異化—社會財富的兩極分化加劇;勞動活動本身的異化—勞動者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并享受勞動,而是生命受折磨、精神遭摧殘;人同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淪為經濟動物,少數人無節制地追求財富,更多的人只是維持動物式的個人生存;人與人之間相互關系的異化—形成社會上每個人同其他人的分離和格格不人,彼此作為異己者相互對立;科學技術的異化—科技進步反而使得人的生命化為愚鈍的物質力量,造成人類不斷地喪失“精神家園”和“生態家園”。
轉型時期的中國在經濟領域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價值理念與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相結合的經濟模式。不可否認的是,這些現象在當下中國當然存在,這也是市場經濟本身規律的必然產物。一些學者就此指出,轉軌時期的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平等、公正、和諧的人文精神。沒有植根于人文精神這塊沃土上的人類關懷,人只會淪為純粹的經濟動物,喪失人所應具有的一切生存意蘊。一個國家如果不能為本國的國民尋求公平和正義,將永遠不可能獲得真正的發展。
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積聚了強大的物質基礎,市場經濟模式(資本作用)功不可沒。但這并不是我們改革的全部目標和終極目標,也不是每一個在這一模式下進行經濟行為的人們應有目的。我們需要提升經濟行為的動機:從單純追求物質財富的沖動、單純謀利動機升華為一種社會成就感和社會責任感,使全民族的經濟行為有一個更高尚的動機;把庸俗化的重商主義、流通致富意識升華為一種工業精神、實業精神與科技精神;把單純重視貨幣資本的意識轉化為一種重視人力資本的意識;把以鄰為壑、損人才能利己的意識升華為一種互惠互利意識,在經濟交往中升華一種經濟正義精神;必須從只把自然當成勞動對象、資源對象的意識升華為人與自然是有機統一體的現代環境意識,升華為生態倫理精神。翻開世界級大企業家傳記,回顧其企業發展歷史,都會看到金錢的動力是有限的,真正有所作為的企業家都沒有在金錢面前止步,而是社會責任感和社會成就感推動他們不懈地前行。
經濟行為的價值轉換需要一定的社會、文化以及物質基礎。30年改革開放已經積聚了強大的物質基礎,60年社會主義制度的實施和運行已經使得平等、公正、集體主義以及奉獻社會的觀念深人人心。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是經濟學與哲學對話的產物、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的起點。我們應當理直氣壯地宣傳勞動創造人類、創造世界、創造財富、創造價值、勞動光榮、勞動人民偉大的歷史唯物主義思想,在資本面前不亢不卑,約束其負面作用。鼓勵創造性地勞動,鼓勵經濟行為的奉獻精神。
第三、有利于調整分配收人格局,縮小貧富差距,實現社會經濟公正。
改革開放30年過去了,與轉型前相比較,中國經濟增長的確空前提速,但與此同時,社會公平狀況出現了不斷惡化的趨勢。世界銀行一份報告認為,中國制度轉型造成的貧富鴻溝在世界上是十分驚人的,中國的整體不平等是所有有資料國家中惡化最快的;財政部最新調查就指出,中國的收人分配差距已經達到“高度不平等”狀態,10%的富裕家庭占城市居民全部財產的45%,而最貧窮的10%的人口所占有的財富僅為1.4%;學界也普遍認為基尼系數已經達到5%左右。中國收人分配差距越來越大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勞動收人過低、資本(產)收益過高、政府稅收增長過快是其主要原因。數據顯示,近10多年來,我國勞動報酬率(年人均可支配收人/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一直較低,1990-2005年,我國勞動報酬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從53.4%降到41.4%,降低了12個百分點,而同期營業余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卻從21.9%增加到29.6%,其中作為勞動收人組成部分的工資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991年的15.3%逐年下降至2000年的1200,2005年更下降到1100。而據西蒙·庫茲涅茨研究,西方國家國民收人中由物質資本所貢獻的份額已從45%下降到25%,而勞動對國民收人的貢獻從55%上升到75%。
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一方面是違背勞動價值論,出現對公共資源壟斷,對社會財富掠奪,對勞動者剝削,獲得大量的非法收人。另一方面是弱化勞動價值論理論指導意義,使勞動要素萎縮,非勞動收人膨脹,“按勞分配為主體”原則邊緣化,出現初次分配不公平。
這樣的貧富差距是與社會主義宗旨相違背的,《鄧小平選集》中對改革成敗有個判定,就是“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F在很多人談貧富差距時能找出很多理由,但就是想不起來我們還是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制度。在現實層面,如此的貧富差距,人們的不滿情緒就會滋長,經濟增長的環境就會破壞,從而又會損害效率,進而阻礙一國的經濟發展,影響社會的穩定。轉型之初,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在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時,將貧富差距視為改革的“洪水猛獸”,并將“實現共同富?!倍樯鐣髁x根本任務。但30年后,“洪水猛獸”已經出現。正如王紹光教授所指出的那樣,“遏制分配不公的勢頭現在已不僅僅是個社會倫理問題,而且是危及國家政權穩定的重大政治問題。對一個由共產黨執政的社會主義國家而言,經濟發展固然是硬道理,社會公正也是硬道理?!敝袊嗣翊髮W社會與人口學院周孝正教授認為:“中國現在的貧富差距和經濟發展模式,使得中國有走向“拉美化,的危險,突破極限后就是階級斗爭和革命?!?/p>
因此,我們有必要重新定位勞動的重要意義,提高勞動者在創造價值過程中的歷史地位,當然不僅僅是從事直接體力勞動的勞動,當然還要包括教育勞動、科技創新勞動以及管理勞動等等。使得勞動成為一種光榮,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動不得。
三、結語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強調勞動的歷史作用并不是否定資本的積極意義;強調勞動是創造財富的唯一源泉決不是否定其他非勞動要素在財富形成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給了我們認識這一問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在根本上符合廣大勞動者的利益訴求,也是共產黨人孜孜以求地追求共產主義社會這一政治目標的根本動力。本文的探討也僅僅是從理論出發,來探求勞動價值論的理論價值。而我們當前深化經濟體制的改革,正是需要總結與反思前一階段改革中出現的問題,究其產生問題的本源,以求在經濟發展價值上重新定位,發揮勞動者積極性、創造性,來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
- 上一篇:互聯網企業的藍海戰略實例分析論文
- 下一篇:生產力與商品價值量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