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當代化歷程中的新成果

時間:2022-01-20 09:06:00

導語:剖析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當代化歷程中的新成果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剖析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當代化歷程中的新成果

摘要: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馬克思主義新的哲學世界觀。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中,幾代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創造性地運用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當中,把斗爭辯證法創新和發展為和諧辯證法,從而形成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這一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當代化的新成果。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和諧;和諧社會;和諧辯證法

馬克思主義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揭示,是對人類進步思想文化精神的深刻總結。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由于黨在不同歷史時期面臨的客觀形勢和基本任務各有不同,中國共產黨人解讀馬克思主義的視角也有所不同,并且發生了幾次大的轉換:第一次是改革開放之前,主要以“階級斗爭”為視角解讀馬克思主義,運用斗爭的辯證法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在社會主義建設初始時期,又開始從統一與和諧視角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行了積極的探索;第二次是改革開放初期以“生產力論”為視角解讀馬克思主義,運用改革和發展的辯證法取得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成就;第三次是新世紀初以“和諧社會”為視角解讀馬克思主義,運用和諧的辯證法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與奮斗目標,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已取得初步成效。中國共產黨人在解讀馬克思主義的三次視角轉換中,既推動了黨自身功能定位從革命黨向長期執政黨的轉變,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從近現代化向當代化的時空位移,又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特別是和諧辯證法思想。

一、馬克思、恩格斯奠定了和諧社會觀與和諧辯證法的思想理論基礎

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馬克思主義新的哲學世界觀。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表明了它是一種作為人們把握世界的實踐方式、對待世界的實踐態度和評價世界的標準?!罢軐W家們中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彼氖姑皇侨ふ沂澜绲某橄蟊倔w,而是要實際地改變現存事物,其目的和功能是對現實世界進行革命的、實踐的反思和批判。從這樣的意義上說,馬克思、恩格斯的這種新的哲學世界觀就是關于人類的生存觀、發展觀和解放觀,也就是以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則和根本觀點去觀世界、觀人類、觀社會歷史發展的和諧狀態。因此,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觀中深刻地蘊涵著和諧社會的至思取向,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則轉換為一種和諧社會觀。顯然,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與自然和社會和諧統一思想是建立在社會歷史現實基礎上的和諧統一,是人與自然和社會歷史的和邏輯的統一。由于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將人的徹底解放作為終極價值,因此在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中,自然不是“什么樣”的自然,而是“應當”是什么樣的自然,其社會也不是現實是“什么樣”的社會,而是對人類的生存、發展和解放來說“應當”是什么樣的社會。透過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對人類解放事業的終極關懷,不能不理解和感受到它對構建成和諧社會所展現的崇高思想境界。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和諧就是矛盾的統一,是事物之間保持一致、互相依存、互相協作,彼此相生相長的關系和狀態。而社會是人的社會,也是屬人的自然的社會;社會不再是舊哲學認識中的物質性的本體,本質上是一種關系的存在,因此,社會的和諧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乃至人的解放的思想承諾。在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中,和諧社會應該是社會矛盾的統一,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以及在此基礎上的人與人的關系的相適應、符合、協調,使社會的各種功能優化,形成穩定的進化發展秩序,從而最終達到人類解放的終極目標。有的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是關于斗爭的學說。實際上,這種理解不能不說是對馬克思主義的誤讀和曲解。因為馬克思、恩格斯是在分析資本主義的固有矛盾和社會現實的不和諧的情況下,按照歷史發展的必然邏輯來闡述階級斗爭和社會沖突的。而實質上,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社會的和諧不是絕對的、靜止的不變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基礎的變革,“新的交往形式又會成為桎梏,然后又為別的有效形式所代替?!焙椭C社會的秩序又會走向相對的不和諧,為了達到新的和諧,必須經過新的革命從而走向更高的和諧階段,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辯證法與和諧辯證法。馬克思主義和諧社會觀與和諧辯證法思想的旨趣就體現在“作為完成了自然主義=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人道主義=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了的最高的和諧。

二、、鄧小平、、對和諧辯證法的理解和運用

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追求的一個社會理想,也是中國共產黨人追求的目標。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由革命黨開始轉變為執政黨,政黨的主要功能也發生轉變,由革命轉向建設,由破壞一個舊社會轉向建設一個新社會。中國共產黨人不斷深化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理解和認識,創造性運用和諧辯證法的基本方法,對于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構建一個嶄新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行了長期的不懈的努力。

以同志為代表的第一代中國共產黨人,運用馬克思主義和諧辯證法,對如何加快建成社會主義、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行了初始探索。1956年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當時國際上社會主義國家發生了一些重要事件暴露出嚴重的社會矛盾和危機,國內也出現了一些比較突出的矛盾事件,這引起中國共產黨人的思索。同志先是發表了《論十大關系》,第一次提出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的基本方針;繼之發表了《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系統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的理論,創立了兩類不同性質矛盾的學說。他要求全黨學會用民主的辦法解決人民內部矛盾。具體地說,就是要以“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法,解決科學文化領域的矛盾;以“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法,解決共產黨與派的矛盾;以“統籌兼顧、全面安排”的方法,解決全國城鄉各階層以及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之間的矛盾。同志在《一九五七年的夏季的形勢》中又明確指出:我們的目標,是想造就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以利于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以利于較容易克服困難。同志還曾提出了“統籌兼顧”的思想。他指出,我們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并且盡可能地將消極因素轉化為積極因素,為建設社會主義社會這個偉大事業服務。同志提出的上述思想、觀點,是對馬克思主義和諧辯證法的創造性應用,閃耀著和諧辯證法思想的異彩和光輝。雖然這些思想由于后來黨在指導思想上的“左”的錯誤而沒有能夠得以付諸實踐,但是,它對于我們今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命題的提出,具有發生學意義上的重要意義。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第二代中國共產黨人,運用馬克思主義和諧辯證法,對如何加快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對如何較好地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行了不懈追求。首先,領導全黨實現了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轉變。這一轉變體現了黨對執政地位的自覺,即從領導革命的黨轉變為領導建設的黨。其次,強調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性?!皼]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币虼?,要進行政治體制改革,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再次,強調要安定團結。沒有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不可能搞建設。但是,“要安定團結,也要生動活潑”。為此,黨提出了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的主要任務,就是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努力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社會主義強國而奮斗。最后,主張“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要做到“多方面的綜合平衡”,不能“單打一”。鄧小平同志的上述思想,是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運用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和諧辯證法解決實際問題的光輝典范,標志著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理解發生了重大突破,對于今天中國共產黨領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指導意義。以同志為代表的第三代中國共產黨人,運用馬克思主義和諧辯證法,對如何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如何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了大量努力。首先,明確提出了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應該“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我們黨同一切剝削階級政黨的根本區別”。這實際上為中國共產黨領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了價值基礎。其次,強調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這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項重要領導藝術”。這是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的主要關鍵。再次,提出社會主義事業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發展生產力是不斷加強和諧社會建設的物質基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為和諧社會建設提供政治保障;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和諧社會建設提供精神支撐。最后,規劃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藍圖,首次將“和諧”包含其中。這個更高層次的小康社會,“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睂嵤┝丝平膛d國、可持續發展、西部開發等一系列有利于社會主義和諧發展的戰略。同志上述這些思想和觀點直接繼承了鄧小平同志對和諧辯證法的理解和運用的思路,是中國共產黨人發揮和諧辯證法的思想結晶,這些思想事實上已經孕育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命題的主要方面。

以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國共產黨中央領導集體,開始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的探索,提出“科學發展觀”,將“協調”與“和諧”提高到高度自覺階段。同志指出:“發展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發展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政治文化相協調的發展,是促進人與自然相和諧的可持續發展?!笔鶎萌腥珪ㄟ^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提出必須“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堅持統籌兼顧,協調好改革進程中的各種利益關系”;“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確定以“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一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為指導原則。所有這些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十六屆四中會全正式提出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概念和理論,這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經過幾代領導人孜孜不倦的探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開始破題,成為中國共產黨這個中國執政黨新世紀的一個重大歷史使命。

三、和諧辯證法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

實踐表明:圍繞社會主義建設,同志在對辯證法的理解和運用中開始由“斗爭的辯證法”發生轉向,鄧小平同志在對辯證法的理解和運用上又出現了改革與發展的辯證法這一重大突破,尤其是同志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理論戰略,更明顯地表現出對和諧辯證法的創新和發展。一句話,和諧辯證法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創造性運用和發揮。

1.要用辯證和開放的觀點正視對立面。和平與發展既然是當今世界的主題,那就存在一個與資本主義和平共處甚至是共同發展的問題。我國作為一個后發展國家還要引進其大量的資金和設備,借鑒其大量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不僅經濟發展是如此,就連政治上資本主義的憲政和治國經驗,也能給我們很多有益的啟示。所以不能用片面化的觀點來看待對立面,不僅要看到對立面的相互依存,而且還要看到對立面之間的相互滲透和相互轉化。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有時甚至還要扶持對立面,如香港、澳門的“一國兩制”、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并存、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并存以及中國共產黨與派之間一貫實行“長期共存、相互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基本政策,所有這些都不是勉強的、被動的,而是黨和政府主動采取的戰略性決策。這叫優勢互補、強強聯合。事實證明,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來中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與中國共產黨人對辯證法的新理解及其實踐運用是分不開的。

2.要促進對立雙方的融合。扶持對立面并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促進對立面的融合,推進矛盾統一體的繁榮與發展。用辯證法的觀點來看,發展與和諧是一對矛盾雙方。發展就是一個打破平衡的過程,經濟與社會發展也是通過不平衡發展實現的。按照市場經濟效益最優化的原則,資本、財富、人才、技術,幾乎所有好的東西都會向具有發展優勢的地區和方面集中,其結果必然是“馬太效應”。這個結果一出現,社會就會失去和諧。一個沒有和諧的社會必然會陷入動亂,動亂就沒有發展。如今,人類已經陷入了生存和發展的困境,而陷入困境的原因在于失衡。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是回歸和諧發展所倡導的和諧社會——即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自身的全面和諧發展?,F在我們就必須徹底改變我們思維的片面性:一要注重社會權利的合法性——政府權利是廣大人民群眾給予的,政府運行機制要既有活力又有效率;二要注重社會文化的共融性——主流文化要能被廣大人民群眾所認同,進而產生凝聚作用;三要注重社會基礎的穩定性——社會的各階級階層結構是合理的、多元的,不同利益群體的生存和發展的需要都要能得到表達和實現。等等。注重解決上述問題,就可以把我國建成一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社會。

3.要實現對立面的雙贏和共榮。對立面融合的結果是什么?當然是矛盾統一體的發展和壯大。傳統中理解矛盾雙方對立的結果,就是一方克服、戰勝另一方,新的矛盾統一體取代舊的矛盾統一體。這種理解本身就帶有形而上學性,把發展絕對地限定在一方消滅或取代另一方,其結果必然是把對立面的積極性也同時消滅了。因為對立面和積極因素是和主體自身統一的。不難想象,主體自身的勝利必然也是對立面的積極因素的勝利,因而對于它來說不但不是被消滅,在一定意義上說也是對立面的保留和發展,也是對立面的雙贏和共榮。構建經濟和社會之間,富裕群體和困難群體之間,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之間,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之間,城鄉居民之間的大和諧,對廣大人民群眾來說就是共贏和共榮。wWw.gWyoO

當今時代,國內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固然需要和諧;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這個主題就是一個共贏性的,辯證的思維不完全是追求損他利己。唯物辯證法產生在馬克思、恩格斯那里,經過中國共產黨人的創造性運用和發揮,到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和全球化的今天,唯物辯證法承襲了前人思想的精華,在肯定了斗爭辯證法的基礎上,加上穩定、團結與和諧的砝碼,就形成了一種全面性的而無片面性的和諧辯證法。所以說,“和諧社會”的理念即是對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本真的回歸。

參考文獻:

[1][2][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5]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7][8]論“三個代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9][10]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研討會上的講話[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