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階級社會分層

時間:2022-07-09 03:46:54

導語:馬克思主義階級社會分層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主義階級社會分層

馬克思主義的社會階層理論是我們進行社會分層研究的理論基礎,是正確分析我國當前社會階層問題的理論依據。馬克思、恩格斯是社會階層理論的重要奠基人,他們通過對階級產生、發展和消亡規律的研究創立了嶄新的階級理論和階級分析方法。列寧吸收了馬克思、恩格斯階級理論最精華的部分,并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踐基礎上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社會分層理論的發展。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進一步發展了社會階層理論。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過程中,中國共產黨結合中國階層變化的客觀實際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階層理論。

一、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階級理論

馬克思和恩格斯是馬克思主義階級理論的奠基人,他們一生都在對人類社會客觀存在的階級現象進行研究,揭示了階級的產生、發展和消亡的規律。

1.階級的產生和存在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關。人類在原始社會生產能力非常低下,生產的不足使得人與人之間必須相互依賴才能維持生存。起初,人與人只存在性別和年齡的天然分工,后來才逐漸根據體力、需要和偶然性等因素形成了自然的分工。只有當生產發展到一定程度,出現了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相分離的時候,真正的社會分工才出現。伴隨著分工的產生和發展,一部分人可以支配另一部分人的勞動力和產品,私有制便產生和發展起來。“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達方式,對同一件事情,一個是就活動而言,另一個是就活動的產品而言。”[1](P84)分工和私有制產生之后,必然也同時出現階級和奴役。恩格斯曾在《反杜林論》中詳細論述過最初的奴役,也就是最初的階級產生的兩條路徑。一方面,在有著共同利益的原始氏族或者公社中,極度貧困使得氏族成員之間維持著普遍的平等,但是在這種平等的基礎上,依然存在著簡單的分工。為了對外維護氏族利益,對內調節成員爭端和對有限資源的分配,以及為了執行某種宗教職能,少部分人不得不獨立出來執行這些權力。氏族之間的聯合和兼并以及氏族生產能力的提高帶來的人口增長都使得氏族不斷擴大,原來小范圍內執行監督和管理的權力也隨之擴大,形成了專門的管理機構和集團,直到后來這些集團和機構越來越獨立并最終演變為統治階級。另一方面,隨著生產的發展,農業的生產能力已經能夠生產出多于維持現有勞動力所需要的數量,大量的剩余勞動資料需要更多的勞動力,而戰爭恰好能夠提供勞動力,大量的戰俘因而變成奴隸。

2.人們對生產資料的占有和失去的關系是劃分階級的根本標準。在人類歷史上,除原始狀態以外的全部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這些互相斗爭的社會階級在任何時候都是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的產物,一句話,都是自己時代的經濟關系的產物”。[2](P365)奴隸社會,奴隸主不僅掌握著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絕對權力,而且直接占有奴隸本身。奴隸主成為管理奴隸、經營商業、掌握國家事務以及從事藝術和科學的階級,而奴隸成為單純的勞動階級,為整個社會提供勞動產品。封建社會,貴族享有貴族特權,享有長子繼承權、出賣領地的權利,封建領主通過訂立契約實際上掌握著對封地內附庸者的控制權力。同樣,封建的行會師傅在幫工和學徒之上建立起特權。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通過占有資本,攫取利潤而建立起對無產階級的剝削關系。資產階級占有全部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而無產階級只能通過出賣自己的勞動力才能維持基本生存。每個時代由于經濟結構不同,階級的劃分也有很大區別。“正在過去的各個歷史時代,我們幾乎到處都可以看到社會完全劃分為各個不同的階級,看到社會地位分成多種多樣的層次。在古代羅馬,有貴族、騎士、平民、奴隸,在中世紀,有封建主、臣仆、行會師傅、幫工、農奴?!薄暗?我們的時代,資產階級時代,卻有一個特點:它使階級對立簡單化了。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敵對的陣營,分裂為兩大相互直接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3.階級的消滅也是由生產發展的程度決定的。階級的產生、存在和消亡都是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系的。階級產生于社會生產力開始發展但是又嚴重發展不足的生產狀況,它也最終隨著生產力的充分發展而走向消亡。當生產力高度發展,社會財富極大豐富的時候,階級的存在將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障礙。階級的消亡在大的趨勢上是由生產力發展的客觀因素決定的,但是與階級產生的自發性不同,階級的消亡必須通過人們自覺地進行斗爭。資本主義使社會階級結構簡單化,與資產階級相比,被壓迫的無產階級不代表任何特殊階級的利益,它代表的是全人類的利益,它的目的不僅是消滅它的對立階級,而且是為了消滅包括它自身的所有階級。無產階級必須通過無產階級斗爭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奪取政權,廢除生產資料私有制,不斷發展生產力,不斷走向共產主義。共產主義的特征就是要廢除資產階級所有制,廢除階級和階級對立。到那個時候整個社會將是一個全新的聯合體,在這個聯合體中,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二、列寧的階級階層理論

列寧帶領下的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使馬克思主義實現了由理論到實踐的飛躍。列寧認真研究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階級學說,并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客觀實踐基礎上實現了馬克思主義階級理論的發展。

1.列寧界定了階級的科學內涵和無產階級的歷史地位。列寧吸收了馬克思和恩格斯階級理論中最精華的部分,對階級進行了明確的定義:“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由于它們在一定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其中一個集團能夠占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盵3](P13)列寧認為,無產階級是唯一徹底革命的階級,這在俄國表現得十分明顯。無產階級無論在民主革命還是在社會主義革命中都是領導力量。

2.應當妥善處理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關系。與西歐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資產階級不同,俄國的資產階級同其他被剝削階級一樣,受到沙皇專制制度的壓迫而難以發展。俄國的勞動人民不僅苦于資本主義的發展,也苦于資本主義的不發展。資產階級有反對專制,爭取政治自由的主張。但是,俄國資產階級并沒有走上革命的道路,而是為了眼前的自私狹隘的利益同專制政府聯合起來。資產階級從根本上來說是懦弱、膽怯和反動的?!爸灰Y產階級的自私的狹隘利益得到滿足,只要它‘離開’徹底的民主主義(而它現在已經在離開徹底的民主主義了),它就不可避免地會大批轉到反革命方面,轉到專制制度方面去反對革命,反對人民?!盵4](P81)十月革命之后,蘇維埃政府逐步實現了大工業和中小資本家企業的國有化,用社會主義國有制代替了具有發動性質的資產階級私有制。新經濟政策時期,列寧對資本主義的認識更為理性,他正確評價了資本主義和國家資本主義的歷史作用。指出,在小生產占優勢的國家里,資本主義與小生產相比顯然是進步的。而俄國的現實狀況決定了直接從小生產過渡到社會主義是不可能實現的,因此,列寧指出作為生產和交換的自發產物的資本主義是不可避免的,應該把資本主義納入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作為小生產和社會主義之間的過渡環節,其目的是為了提高生產力。列寧在新經濟政策時期對資產階級的認識,是符合經濟落后國家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客觀規律的,為我們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借鑒。

3.在無產階級、資產階級之外還存在廣大的中間階級和階層。中間階級沒有堅定的政治立場,他們搖擺于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無產階級無論是在革命還是建設時期都應該努力爭取中間階級和階層。無產階級同小資產階級、小業主、農民、知識分子等不是根本對立的階級,同他們結成聯盟也是可行的,這些階級和階層都有可能成為社會主義的擁護者。其中,最重要的中間階級就是廣大的農民。農民階級具有明顯的兩面性。一方面,他們長期遭受大地主的剝削和壓迫,經濟上極端貧困,社會地位上極端無權和卑微。他們有強烈的擺脫壓迫和剝削的愿望,希望獲得自由和土地,所以,從這一方面來講,農民是擁護革命的。另一方面,農民也是小私有者,他們彼此之間沒有強烈的依賴性,因此更為分散;他們獲得一點利益就會對革命的遠大目標抱懷疑態度,革命的信念不夠堅定;長期的貧困,使他們具有愚昧和落后的特點。根據農民的這一特點,列寧認為應該充分利用農民革命積極性的方面,無論是革命時期還是建設時期,農民都是無產階級聯合的最主要的階級力量。

4.階級的消滅只有到社會主義才能實現。只有當全體社會成員同生產資料的關系沒有差別的時候,只有當私有制被消滅的時候,人剝削人的現象,階級的現象才能被消滅?!盀榱送耆麥珉A級,不僅要推翻剝削者即地主和資本家,不僅要廢除他們的所有制,而且要廢除任何生產資料私有制,要消滅城鄉之間、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之間的差別。這是很長時期才能實現的事業。要完成這一事業,必須大大發展生產力,必須克服無數小生產殘余的反抗(往往是特別頑強特別難于克服的消極反抗),必須克服與這些殘余相聯系的巨大的習慣勢力和保守勢力。”[3](P13)當然,消滅階級不是一次運動、一次革命就可以做到的,而是需要相當長的過渡時期,同時,消滅階級也是非常困難的事情,改變整個社會的面貌需要大量的時間。

三、的階級階層理論

第一次運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對中國社會各階級進行研究的著作是《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在這篇偉大的著作中分析了當時中國各階級的經濟地位和政治態度,為無產階級正確處理同各階級的關系指明了正確的道路。無產階級是革命運動的領導力量。認為中國由于資本主義不發達,工業無產階級的數量并不是很多。無產階級雖然人數不多,但是卻代表著中國新的生產力,具有遠大的前途。與無產階級完全對立的是地主階級和買辦階級,特別是大地主和大買辦階級,他們附屬于帝國主義,阻礙革命的步伐,他們是中國最落后的生產關系。在無產階級和地主買辦階級之間,還存在多個革命主張模糊的階級。首先是以民族資產階級為代表的中產階級,他們受到外資和軍閥的打壓而渴望反帝斗爭,但又害怕無產階級的壯大威脅自身發展而又懷疑革命,所以要對其進行區別對待,其右翼與無產階級敵對,左翼是需要聯合的力量;其次是以手工業者,小知識階層為代表的小資產階級。這個階級內部非常復雜,又可以分為左、中、右三個不同的階層。他們對待革命的態度具有很大的差別,但是在革命高潮時期都是革命需要團結的力量;再次是以半自耕農和貧農為主要代表的半無產階級;最后是以失地農民和失業的手工業工人為主要代表的游民無產階級,他們既勇敢又具有破壞性,需要正確的引導。因而得出結論:一切勾結帝國主義的軍閥、官僚、買辦階級、大地主階級以及附屬于他們的一部分反動知識界是革命的敵人;無產階級是革命的領導力量;半無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是無產階級的朋友;中產階級的右翼有可能是敵人,而其左翼有可能變成朋友。[5](PP3~9)對中國階級的正確分析為制定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戰略提供了科學的依據,為無產階級革命的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建國后,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對新中國的階級和階層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做了進一步分析。認為社會主義的中國實現了空前的統一,因為它最大限度地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人,所有贊成、擁護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于人民的范疇。而少部分反抗社會主義革命、破壞社會主義建設的社會勢力屬于敵人的范疇,是專政的對象。認為只有敵我矛盾才是對抗性的矛盾,人民內部矛盾是勞動人民之間的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人民內部矛盾包括:工人階級內部的矛盾、農民階級內部的矛盾、知識分子內部的矛盾、工農階級之間、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之間的矛盾、民族資產階級內部的矛盾、工人階級同民族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6](P205)針對不同階級的性質不同,認為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每個階級都需要改造,剝削者要改造,勞動者也需要改造,只是改造的性質是不同的,進而對如何正確對待各階級、階層的態度和策略進行了詳細的分析。的階級分析方法為我們今天正確分析和認識社會各階層關系,進而實施科學有效的社會管理提供了方法論的指導。

四、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階層理論的最新發展

在改革開放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新時期,中國共產黨秉承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承認社會階層的客觀存在,強調要科學分析當代中國階層結構發生的變化,積極實現社會各階層群眾的利益,充分發揮社會各階層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1.重新承認社會階層的客觀存在。階級和階層的現象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普遍現象。在英文中,階級和階層這兩個概念雖然有區別,但是區別不明顯。而在中文中,我們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解釋來理解階級,就是根據生產關系來劃分的具有直接對立和沖突的社會集團。在經歷階級斗爭擴大化的慘痛教訓之后,為了避免引起誤解,我們一般不用階級的概念來對人民群眾內部的等級進行劃分,而采用“階層”這個不具有根本對抗性的概念來描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存在的帶有等級性質的社會群體。在慶祝中國共產黨八十周年的講話中首次重新使用了“社會階層”的概念,他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階層構成發生了新的變化,出現了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于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等社會階層?!盵7](P1916)黨的十六大報告也肯定了“階層”這一提法,合理地分析了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客觀存在的社會分化現象,指出“在社會變革中出現的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于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等社會階層,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盵8](P11)由此可見,社會階層的客觀存在和產生的新變化是中國共產黨不能回避的問題。

2.各階層雖然利益多元、訴求多樣,但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要全面兼顧社會各階層群眾的利益。改革開放后原有的單一的所有制結構和平均主義的分配方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結構。經濟成分和經濟利益主體多樣化,新的利益格局取代原有的利益格局,個體經營者、私營企業主、資本所有者、中介組織人員以及民營經濟、“三資企業”中的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等新的經濟利益主體大量出現。指出:“在我國,各階層、各黨派、各民族、各團體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盵9]只有通過正確的方法和措施加以引導和調節,兼顧各階層群眾的利益,才能化解沖突和矛盾,才能使各階層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發揮作用。

3.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發揮我國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其他勞動群眾推動我國生產力發展基本力量的作用,同時也要支持新的社會階層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的作用。中國共產黨首先是工人階級的政黨,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在革命和戰爭年代,工人階級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作出了偉大貢獻。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工人階級始終保持著先進性,引領著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展,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主要力量。指出,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時期,“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我國工人階級,始終是推動我國先進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根本力量,是不斷發展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堅定力量,是維護社會安定團結的中堅力量。我們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就必須堅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方針,充分發揮廣大職工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盵10]農民階級和其他勞動階級同樣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力量,他們同工人階級一樣是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同時也應該是改革和發展成果的共同享有者。改革開放后,經濟社會的發展必然產生新興的社會階層,必須尊重社會新興階層的勞動創造和創新成果,積極引導他們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