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時間:2022-03-16 02:45:31

導語: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摘要:馬克思主義思想涵蓋豐富的生態倫理,其對人與自然辯證統一關系的科學闡釋,為解決當前日益嚴峻的生態問題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本文基于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內涵,分析其現實意義,探討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啟示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生態文明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令世界矚目的巨大成就。但就在這巨大的成就下卻涌動著愈加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嚴重的水污染、土壤污染,大范圍的霧霾,銳減的物種,緊缺的資源等強烈地昭示著生態問題的緊迫性。鑒于此,黨中央立足于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全局,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至國家發展戰略高度。黨的十八大中將生態文明建設定性為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國家發展長遠大計,首次獨立成章論述生態文明建設,將建設生態文明納入“五位一體”國家總體布局之中,將“建設美麗中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發展新目標。2015年兩會期間,生態保護成熱點話題“,鐵腕治理”生態問題成政治工作報告新亮點。近年來,黨和政府不斷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力度,充分顯現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緊迫性與重要性。馬克思生態倫理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科學詮釋,對于現代化生態文明建設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啟示作用。

一、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內涵

(一)人作為自然存在物,應與自然和諧共處

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強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馬克思認為“人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盵1]人是自然界的產物,并存在于自然界,自然界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人類生存的基礎環境依托于自然界,發展的物質資料來源于自然界[2],假若人類肆意破壞自然,必將給自然生態帶來不良影響,反之,自然也會對人類的惡劣行為進行報復,讓人類自食其果,這種辯證的唯物主義思想,正是馬克思基于對資本主義狹隘生態觀的批判,是馬克思生態思想自然觀的體現。人與自然之間不是互相征服或互相消費的關系,而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休戚相關的有機整體,自然為人類提供生存環境、生產及生活資料,是人類精神活動和物質勞動的產生源泉。人類作為自然的一部分,愛護自然相當于愛護人類自身,與自然和諧共處,以保障人類持續發展。

(二)人的實踐活動應遵循自然規律

人類優于自然界其他動物的原因在于,人類不僅能認識世界,還能改造世界,因此,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不僅是依賴與被依賴,更有改造與被改造的關系。人類通過實踐活動改造世界,這種實踐對自然界造成影響,同時也被自然界影響。人類在從事實踐活動時不應隨心所欲,應充分認識并遵循自然規律,按照規律約束自身行為,合理改造世界。否則,人類將遭到環境的懲罰。馬克思在其著作中說到:“人類利用實踐使自然服務于自身,并支配自然時,我們不要過分的陶醉于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每一次的勝利,自然界都會對我們進行報復。”[3]從長期的實踐來看,每一次人類對自然所實施的破壞性實踐活動,都以犧牲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為代價,若不加以及時的挽救和彌補,必然會導致人類失去自然界這一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因此,人類在支配自然時應以把握、遵循自然規律為前提,人類支配利用自然的歷史實質上是不斷認識利用自然客觀規律的歷史,與人類持續發展的歷史是相一致的。

(三)人類與自然實現和諧統一,應改革不合理制度

馬克思在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經濟制度考察分析后,即肯定了資本主義為人類社會帶去的巨大進步,又揭示了其制度固有的、野蠻的經濟剝削、殖民掠奪及反生態性質。在剩余價值最大化的驅使下,資本家們為獲取更多的權利地位、財富利益,功利的對待人與自然的關系,只管眼前利益,不顧長遠發展,毫無顧忌的破壞生態環境,爭奪自然資源,加之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人類獲取了更加優越的實踐技能,進而更加狂妄的展開對自然的掠奪,對生態的污染。氣候的惡化、環境的污染,資源的枯竭等生態問題,始終伴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而不斷加劇。資本主義以“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發展現代工業,長期以來,對自然造成了毀滅性的傷害,將人與自然置于對立狀態,脫離了和諧統一原則。在生態危機的巨大威脅下,資本主義國家嘗到了破壞自然環境,違背自然規律的苦果,試圖改變這種局面,然而,資本主義固有的性質和矛盾,使其無法有序調整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但在共產主義社會中,人類不會再為私利無節制的從自然中索取,破壞人與自然正常的物質交換,合理調控人與自然關系,從而達到了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最佳狀態。馬克思認為,社會化的人與自然進行的物質交換是最適合且無愧于人類本性的物質變換。因此,生態問題實質上是制度問題,要想從本質上解決生態危機,必須歸結于對社會制度的變革。

二、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的現代價值

在生態危機日益嚴峻的背景下,人類迫切需要正確審視人與自然的對立統一關系。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思想對于人類擺脫生態危機,建設生態文明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為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提供了理論指導

人與自然辯證統一關系是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的核心,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雖說明人可通過實踐改造自然,但是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關系要求人不能脫離自然,也不能過度支配、征服自然,必須遵循自然客觀規律,否則,必然會打破自然生態平衡,危害自然循環能力,最終危及到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強調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人雖然是自然存在物,但是自然界也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自然雖然創作人,但人也會改造自然,自然同樣也會作用于人,因此,人與人之間存在經濟關系,人與自然之間存在物質關系,另種關系相互依存也相互制約。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從理論層面為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科學解讀,為正確處理二者的關系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

(二)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思想基石

傳統的發展觀,只管現展,不顧未來發展,只管眼前利益,不顧長遠利益,在發展過程中沒有合理的長期規劃,對人與自然的關系未能給予辯證統一的認識,導致在經濟發展的同時,給生態環境帶去了巨大損害。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思想主要強調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包含人與人、人與自然間和諧共處的綠色發展理念,這一理念與可持續發展有異曲同工之處,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思想基石。可持續發展觀強調經濟、資源與環境的協調發展,人類若不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肆意開發而超出自然界自身承載能力,自然界必將不嫌反補現象,進而危害人類自身的生存發展。而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要求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和諧統一正是可持續發展最有力的思想基石。

(三)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實踐依據

工業文明時期盲目的發展經濟,過度的征服、改造自然,使生態環境遭到了最為嚴重的破壞。人類重新審視并反思傳統文明中改造世界的行為,認識到,必須以生態系統的發展為前提,才能保障人類自身的持續發展。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中的自然觀、生態觀等思想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實踐依據,以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為前提,將人類對自然改造行為控制在自然合理的承載范圍之內,真正實現生態文明。

三、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揭示了資本主義對自然資源的剝削本質,強調了人與自然關系的辯證統一,要充分認識到人作為自然的一部分,對自然的破壞其實質上就是對人自身的毀害,自然生態的惡化其實質是人類與生存環境關系的惡化。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思想科學闡釋人與自然的關系,對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有著積極的啟示作用。

(一)轉變傳統觀念,樹立現代生態意識

工業文明的長期發展,不僅形成了粗放式的生產模式,更形成了征服、主宰自然的行動觀念,人類向自然界的大肆進軍,雖取得了一次次勝利,但這種勝利卻付出了巨大的生態代價。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思想告訴我們,人是自然之子,是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建設生態文明,應改變傳統人類主宰自然的觀念,樹立現代生態觀念,尊重自然規律,善待自然環境。近年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但生態環境卻在日漸惡化,在某些地區,霧霾成為一種天氣,足見環境污染的嚴重,但是,現今還是有很多公民為形成積極的生態文明理念。而培養公民形成正確的生態環保和生態文明意識是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基礎所在。解決生態危機離不開全社會的共同支持與努力,因此,在全社會建立現代化的生態文明意識是現階段建設生態文明的中心任務。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借助現代化技術手段在公眾中廣泛傳播與生態環保相關的知識,例如,利用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微信、微博等公眾性平臺,將生態環保意識潛移默化的灌輸到公眾思想意識中,再通過意識外化為行動,使公眾生態環保付諸于行動,生態文明建設廣泛有效的開展。

(二)創建生態化發展模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以粗放型模式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模式,但實踐證明,該模式雖然能帶來短期的經濟利益,但不利于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而循環經濟秉持著對資源合理高效的循環利用為宗旨,以低消耗、高排放、高效率為其基本特征,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為其基本原則,形成的一種契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現代化經濟增長模式[4],相較于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大生產、高消費、高廢棄有著本質上的差異。換言之,循環經濟以最大化的節約資源為目的,以最大程度的提升資源利用率為核心。這種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與傳統工業化道路不同,它提倡走“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經濟效益好”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三)提倡生態化生活方式,樹立綠色消費理念

傳統意義上無節制、無計劃,以滿足利益需求為中心的消費理念實質是享樂主義的表現。自然資源大多是有限的或不可再生的,這與人類為個人目的而肆意掠奪自然是矛盾的,如果人類過分強調物質,必然會大規模掠奪自然資源、破壞自然環境,導致資源加速枯竭,生態環境問題愈加嚴重,危及人類生存發展。馬克思主義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而現代化的生態化生活方式,應以基于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思想的綠色消費方式為主,考慮自身利益時兼顧他人利益,實現理性消費、適度消費,在追求經濟利益時,實現生態環境保護。這樣的消費理念、生活方式,有利于推動人與社會的健康持續發展,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具體實踐。

(四)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實現生態文明

馬克思認為,人與自然之間之所以會出現不協調,其根源在于人類實踐活動中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異化[5]。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消除異化,應在超越資本主義的基礎上,建立更加完善、健康、和諧的社會制度。只有共產主義可從根本上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正確認識并處理生態危機,構建起科學健康的生態機制,實現共產主義,進而實現生態文明。所以,生態文明建設應以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為宗旨,構建健康合理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生活模式,構建合理有序的生態機制,健全社會主義制度,推動社會、人、自然的可持續發展。

四、結語

生態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在當前工業文明過渡到生態文明的重要時期,合理處理好人與自然關系,保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推動和諧社會的健康發展,應以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為理論指導,實現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中國化,以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健康持續發展,走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道路。

作者:張咪樂 單位:西北大學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2〕趙志升.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對當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D].蘭州理工大學,2014.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9.

〔4〕蔣李.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J].中國資源綜合利用,2014,(12):52-54.

〔5〕雷結斌,胡伯項.論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J].求實,2013,(0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