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在我國的繼承和發展
時間:2022-03-16 02:50:01
導語: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在我國的繼承和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把握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精髓實質,牢牢地把握住時代的脈搏,科學地堅持、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加速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發展進程。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是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基礎,將馬克思主義實踐觀運用到中國發展的偉大實踐中,能夠指導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順利進行。
一、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形成有著一定的發展過程,它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有著其特定的具體內涵。
(一)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形成過程
實踐的觀點最初起源于亞里士多德,他的實踐觀點有兩層內涵:一層是道德德性,一層是日常生活實踐智慧,之后馬克思之前的哲學家都只是片面的、單一的發展了亞里士多德實踐觀點的一部分,直到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首次制定了科學的實踐范疇,從總體上、從同一切舊唯物主義的根本對立上提出了科學的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奠定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馬克思、恩格斯于1845~1846年寫的《形態》是對《提綱》的深入探討和科學闡述,標志著馬克思科學實踐觀的徹底形成?!缎螒B》第一次科學闡述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隨后確立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把正在闡釋的歷史唯物主義稱之為“實踐的唯物主義”,因此,如果沒有對實踐的科學闡述,便沒有歷史唯物主義。
(二)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基本內涵
馬克思認為實踐活動是人所從事的“感性活動”“、對象性活動”“,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人們通過參與實踐這種與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感性活動,在改變外部環境的同時也改變了自身。1.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觀點是科學實踐觀。作為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礎,科學實踐觀實現了“本體論”和“認識論”的統一。它確立了認識來源于實踐的觀點;闡明了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指出實踐是人的認識能力得以提高的根本途徑。2.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實現了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它在揭示自然界對于人和社會的先在性的同時也闡明了實踐活動中的物質生產活動對于政治、精神活動的影響,并通過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的發展去說明人和社會的歷史發展。3.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實現了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從科學實踐觀出發,闡明人是從事著感性活動的主體;將世界看作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歷史過程,克服了舊唯物主義的直觀性、機械性和形而上學。
二、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在中國的繼承和發展
在中國不斷發展進步的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本質上是一脈相承的。
(一)對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繼承和發展
在中國的革命和建設時期,根據中國的具體現實狀況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的實踐觀,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實踐觀。他著重強調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也就是認識不僅從實踐中來,還必須回到實踐中進行檢驗。從中國具體實際出發,不唯書、不唯“本本”,通過分析中國的社會性質,沒有照搬蘇聯經驗和模式,而是提出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最終取得革命的勝利。的“實踐論”將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作為基礎、以實踐和認識的辯證統一關系作為中心點,將革命反映論進行了系統全面的論述。在“實踐論”中指出:無產階級和革命人民改造包括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其中這個主觀世界包括著人的認識能力,鑒于此,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具有責任感,勇于認識客觀事物的規律,改造主觀世界,不斷增值自身的價值,提高理論素養。
(二)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繼承和發展
鄧小平創立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深深扎根于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實踐,并對這一實踐產生了巨大的指導作用,這是在思想的基礎上又一次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實踐觀。鄧小平堅持認為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明確地提出“三個有利于”判斷標準,他提出必須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發展科教事業,社會主義的首要任務和歷史使命是“解放發展生產力”。鄧小平不僅把“實事求是”這一原則論發展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還將具體化了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發展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把發展生產力作為馬克思主義實踐目的論、形式論的具體化,形成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在中國的第二次具體化,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實踐觀。
(三)對馬克思實踐觀的繼承和發展
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在對新時期中國共產黨面臨的執政環境和形勢分析的基礎上創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是對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又一次新發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秉承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實踐特質,堅持把社會實踐作為理論發展的基本途徑。作為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又一次發展,不僅以高度精煉的表達概括了黨的性質、宗旨和根本任務,而且以高度濃縮的形式蘊含著唯物主義歷史觀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叭齻€代表”理論的實施完全符合馬克思主義關于實踐的科學闡述,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在中國發展新階段的理論代表。
(四)對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繼承和發展
在進一步深化認識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過程中,同志在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指導下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思想。在認識過程中,實踐是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它是認識的基礎,來源于實踐又反過來指導實踐,并接受實踐的檢驗??茖W發展觀是我們黨在總結多年發展經驗的同時以科學實踐觀為指導做出的重大決策。科學發展觀提出的“全面發展”思想正是源于馬克思主義科學實踐觀,科學發展觀不僅僅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具體表現,在將其運用到我國社會主義道路的建設過程中,在對我國的社會現狀進行分析總結的過程中,同志審時度勢提出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統籌兼顧的根本方法、提出重視人和自然、經濟和社會、城市和鄉村的協調發展,這些方面無不體現著對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繼承和發展。
(五)對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繼承和發展
不同層面、不同角度的重要講話,無不彰顯著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現實價值。“中國夢”不是停留在思想觀念上虛無縹緲的想象,而是能夠激發行動意志、具有行動能力并最終能夠得以實現的夢。作為一個實踐對象,它的提出是尊重社會主義建設的客觀規律、立足于當代中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最大國情、最大實際,具有科學性和可行性。同時“,中國夢”作為一個美好的愿景,并不是實現不了的國家目標,它需要我們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如通過制定一系列的新方針、新舉措來確保中國夢的實現。馬克思指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這表明社會生活的一切內容都可以通過實踐來解決。偉大的夢想源自現實的土壤,“中國夢”的實現也不例外。人的思維、任何一種理論體系、任何一種方針政策等社會意識和人的行動正確與否,歸根到底是由實踐來檢驗。為此,在筑就“中國夢”的實踐中,立足當前中國最大的國情,黨的十八大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決定》;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等新方針、新舉措;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的發展理念,并在總體布局上提出了新提法,即由過去的“五位一體”,升級為“六位一體”。總之,在實現“中國夢”的歷程中,以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為理論指導,將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推動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在中國的進一步發展和創新。
三、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對于中國社會發展的現實意義
從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實踐觀著手,辨證地認識實踐對于社會發展的巨大作用,結合現實不斷地進行反思,用實踐觀的理論思維來指導中國社會的建設發展。
(一)從現實出發搞好社會建設發展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是客觀的,是以客觀實踐作為依托的,所以在實際的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必須要著力于社會現實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夠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實現的進程,更早、更好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社會建設和發展的最基本的出發點是要符合我國的國情,找到一條與社會現實相符的道路才是硬道理,社會建設發展的過程要經過多次的嘗試和探索,只有緊緊地與社會現實統一起來,從現實里找到與中國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元素,逐漸摸索更適合中國發展的新模式,才能夠在探索的道路上走得更持久。
(二)充分地尊重人的發展需要
人作為社會歷史發展的重要推動者,在整個人類文明發展史上起到無可取代的作用,是連接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和客觀物質世界的橋梁,也是溝通兩者的有力工具。因此,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百年奮斗目標,必須充分地尊重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揮人的主體地位,將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客觀世界結合起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也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不斷豐富發展的過程,要緊緊依靠人類,以人的實踐活動作為根本,發揮人類的聰明才智,認識與實踐相結合,不斷推動社會發展前進。
(三)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明方向
當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攻堅時期,把握好人與自然、經濟與社會、城市和鄉村等各方面的關系,正確處理相互之間存在的矛盾離不開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正確理論指導。把握了推動社會全面進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就從根本上把握了國家的利益、把握了人民的利益、把握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本質。改革開放三十七年來,中國社會經濟在各個方面都獲得了很大的發展,取得了舉世注目的偉大成就,在以后的發展道路上,在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指導下,中華民族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必將指日可待。
作者:張超 單位:齊魯工業大學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董胥騫《.實踐之后———對馬兌思實踐思想的一種理解》[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5]郭學軍,張全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哲學思考》[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2007.
- 上一篇:馬克思主義與生態思想融合的路徑選擇
- 下一篇:工程建設一體化管理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