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發展理念與馬克思主義發展觀探討

時間:2022-06-14 09:46:23

導語:五大發展理念與馬克思主義發展觀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五大發展理念與馬克思主義發展觀探討

摘要:五大發展理念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對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繼承和重大創新,是我們黨對發展規律的最新認識成果。

關鍵詞:五大發展理念;馬克思主義發展觀

一、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基本觀點

馬克思主義發展觀是一種科學的社會發展觀,有以下基本觀點。

1.社會發展是社會有機體的矛盾運動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是由矛盾構成的復雜矛盾體系,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這兩對矛盾構成了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社會改革和社會革命都是圍繞社會基本矛盾展開并以解決社會基本矛盾為目標的。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總是從基本相適合到基本不相適合,再到基本相適合;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發展方向,不允許上層建筑長時間落后于或不適應自己的發展。這兩對矛盾運動不斷推動生產發展,進而推動整個社會逐步走向高級階段。

2.社會發展是尊重客觀規律基礎上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過程

馬克思主義發展觀認為,人能夠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認識規律、利用規律,但這種認識和利用是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前提的。尊重客觀規律離不開發揮主觀能動性,人們對客觀規律的認識愈深刻、全面,主觀能動性愈充分發揮,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人類。因此,既要反對藐視規律的主觀主義和經驗主義,又要反對在規律面前無所作為。

3.社會發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同自然界一樣,也是有規律的發展過程,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人類在生存發展的過程中,認識自然,利用自然,最后征服了自然,但是因為改造自然的力度不斷加強,打破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導致了生態危機,從根本上威脅到人類自身的生存與發展。人類社會應該在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前提下實現發展,以破環和犧牲自然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既破環了人的生存環境,又污染了人的身心,最終會葬送發展的成果。

4.社會發展的最高目標是人的全面發展

馬克思主義發展觀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既是人的個性、能力和知識的協調發展,也是人的自然素質、社會素質和精神素質的共同提高,同時還是人的政治權利、經濟權利和其他社會權利的充分實現??傊?馬克思主義發展觀啟示我們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要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在推動社會發展過程中要有問題意識,在確定發展理念時要遵循發展規律,在制定發展目標時要做到人民至上。

二、五大發展理念與馬克思主義發展觀一脈相承

五大發展理念是我們黨對發展規律的最新認識成果,與馬克思主義發展觀是一脈相承的。

1.五大發展理念蘊含著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思想品格

五大發展理念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展經驗的集中體現。改革開放之初,面對中國貧窮落后狀況,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首次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1987年,十三大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寫進了黨的政治路線;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時提出了“發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論斷,從社會主義本質的高度強調發展的重要性;面對新世紀國際國內形勢變化,2002年,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提出,必須始終緊緊抓住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將發展的問題與黨的性質、黨的執政使命、黨的執政資格聯系起來,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是對“發展是硬道理”思想的堅持與發展;2003年,同志在江西考察工作時提出了“科學發展觀”,表明我們黨對發展的認識提升到新水平;2012年,黨的十八大將“四位一體”總體布局拓展為“五位一體”,構筑起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全面發展的大格局,在此基礎上,十八屆五中全會科學回答了如何實現發展動力轉換、如何解決發展矛盾、如何保護發展環境、如何拓展發展空間、如何分配發展成果等問題,提出了五大發展理念,表明理論創新從戰略層面、思想層面躍升到理念層面。

2.五大發展理念貫穿著鮮明的問題導向

針對我國發展矛盾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帶有鮮明的問題導向。首先,創新針對發展動力不足問題。從現實選擇看,中國迫切需要創新?!叭裏o”科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折射出我國的機制缺陷;長期經歷了粗放式的發展,留下了粗放的慣性和代價,要完善機制、擺脫慣性、清理代價,只能是一道單項選擇題,答案唯有創新。從縱向考量看,唯有創新才能持續發展。唐代的貞觀之治,經濟總量占全球40%以上的宋朝,都是創新的帶來的結果;世界經濟的幾次革命,看似是航海、內燃機、信息的突破,實質是觀念、制度的變革。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當代中國的核心選擇。其次,協調針對發展不平衡問題。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環境復雜,城鄉差別、地區差別、民族差別以及這些差別的疊加效應,使得各種情況千差萬別、極其復雜。如何避免部分地區和人口在總量發展中“被平均”進入全面小康;如何解決市場要素向發達地區進一步集中、使欠發達地區邊緣化;如何杜絕曾經粗放發展的老路,加快各區域的協調發展與轉型,都關系到能否統籌兼顧、協調發展,關系到長治久安的大局,只有經濟社會各方面協調一致、相得益彰,才是解決這些問題的良方。再次,綠色針對人與自然不和諧問題。以往我們拼資源的發展,帶來了兩方面的“負”效應:一方面,經濟增長方式粗放,浪費嚴重。據統計,我國的一噸標準煤只生產1.4萬美元GDP,而美國能生產3.5萬美元GDP,日本則是5萬美元GDP,我國每萬元GDP的用水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另一方面,環境代價太高。就水環境而言,從城市到鄉村,水質從Ⅰ類、Ⅱ類,退到Ⅳ類、劣Ⅴ類,“跳進河里能洗澡”的時代,只能是老一輩人兒時的記憶,“美麗中國”已難以承受環境破壞的嚴重后果。第四,開放針對發展內外聯動問題。從世界近代史來看,世界全球化到目前經歷了三次浪潮,第一次就是全球化1.0時代,也就是大航海時代,世界由分散走向整體;第二次是全球化2.0時代,也叫英國、英鎊時代,經濟全球化迅速推進;第三次是全球化3.0時代,就是美國和美元時代,全球化進一步的深化與完善。緣于互聯網等技術的突飛猛進和經濟全球化的不斷延伸,現在有的學者提出了全球化4.0版本,在這個版本當中,世界競爭將更加激烈,開放不僅是發展的路徑、競爭的內涵,更是在世界范圍內優化配置資源的方式。面對這種形勢,只有順勢而為、堅持開放,別無他途、別無選擇。最后,共享針對社會公平正義問題。改革開放30多年來,是我國改善民生力度最大、人民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但貧困人口規模還很龐大,全國還有7017萬農村貧困人口;看病難、上學難、養老難等矛盾問題仍然突出;2015年,基尼系數為0.462,仍然超過了警戒線,在逼近危機線。如果忽視社會進步和人民群眾真實的幸福感、獲得感,就會透支社會發展潛力,發展就難以持續,如果不堅持共享發展,就可能會陷入發展誤區甚至南轅北轍。

3.五大發展理念體現出對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

五大發展理念是科學認識經濟規律、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等發展規律的必然結果。首先,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一般而言,經濟發展初級階段,主要依靠人以外的“物”來推進經濟增長,但到發展后期,這種路徑和模式的代價會越來越大,發展空間會越來越小,發展道路會越走越窄,最終必然要走向依靠“人”來推動發展。當前我國經濟正處在動力轉換過程中,要做到“換擋”不失速,必須需要新的引擎,就必須把創新作為發展的第一動力;要在國際競爭中拔得頭籌,就必須讓創新居于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除此之外,一個社會的發展,既要注重發展活力,也要注重發展各個方面的平衡與和諧,這樣才能持續健康發展。一個社會如果缺乏活力,好比一臺沒有馬達的機器;如果失去平衡,就好比一匹脫韁的野馬,發展必須全國一盤棋,善于“彈鋼琴”,才能避免發展不平衡,增強發展整體性。其次,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在溫飽之后的升級時代,還以環境為代價是不文明的,更是不理性的。如果說改革開放初期,我們的突出矛盾或者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解決吃飽飯問題,是解決肚子問題,所以把加快發展、增加產出、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作為頭等重要的問題,對環境問題有所忽略。但是,經過30多年的改革發展,我們的溫飽問題已經解決了,如果仍然還采取過去那種方式,不顧忌生態環境來搞一些所謂的經濟建設,那就是得不償失?,F在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最后,是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目前,在全球5313種商品中,我國有1600種商品產量全球第一,超過了第二至第五名國家商品的總和,說明我國通過開放已經由世界的邊緣步入世界的中心,已經站在了世界舞臺的中心,這是大勢所趨,也是經濟增長的動力之一;經濟發展和公平正義并不劃等號,共享就是要滿足人民期待,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與社會主義本質相一致。當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時,就會在擁有獲得感的同時,轉化為強大的發展動力。

4.五大發展理念彰顯著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

“人民至上”是指引、評價、檢驗我們黨一切執政活動的最高標準。從“五大發展理念”原則來看,始終堅持的是人民主體地位,圍繞的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回應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歸根到底是為了給人民群眾創造更有質量的生活,讓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民群眾發展保持同步,讓社會朝著共同富裕方向前進,就是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獲得感,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三、五大發展理念是對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重大創新

五大發展理念是對以往發展經驗的深刻總結,對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又一次重大創新。

1.五大發展理念豐富了發展內涵

五大發展理念以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為理論基礎,緊密聯系當代社會發展實踐予以豐富。創新發展不僅要建設創新型國家,而且要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協調發展要“軟實力”和“硬實力”相協調;綠色發展要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開放發展要提高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共享發展要使全體人民“有更多獲得感”等,都以新的內涵和要求,使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煥發出新的光輝。

2.五大發展理念深化了發展認識

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現實形態總是在與具體國家、具體時代、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煥發生機、豐富發展的。從新中國成立后,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我們黨一直在探索發展規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每一代中國共產黨人都做出了自己應有的理論貢獻,提出了每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發展理念,不斷深化對發展的認識。從“發展是硬道理”到形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都是關于發展認識不斷深化的結果。五大發展理念的提出,是我們黨在發展問題上做出的又一次新提升、新成就,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時代創新。

3.五大發展理念凝結了發展規律

發展規律蘊藏在科學認識中、展示在正確理念中,對發展不斷深化認識的過程,就是不斷探索并揭示發展規律的過程。我國經濟目前處于新常態: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是我國經濟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發展的轉變,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從國際跟隨者向跟隨引領轉變。注定了我國經濟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是轉型、升級和提質的。五大發展理念,集中思考和回答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問題,緊緊扣住了我國發展的五個至關重要的方面,是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正確認識和把握的產物。

4.五大發展理念預見了發展前景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一項前無先例的偉大創舉,“摸著石頭過河”是過往探索經濟發展道路的主要途徑。五大發展理念指明了我國當前與長遠的發展動力、標準,為未來發展前景給予了科學預設與宏觀描繪,對今后更好地把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結合起來,順利實現全面小康和現代化目標具有根本性意義。

作者:李永賢 單位:中共高臺縣委黨校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人民網,2015-11-3.

[2]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2012.

[4]施芝鴻:引領中國發展全局的五大發展理念.北京日報.2015-11-16.

[5]何毅亭: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中國實踐與中國創新.學習時報.2015-11-26.

[6]商曉志:當代中國發展的科學定位與理念升華.中國高等教育.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