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校園文化建設研究

時間:2022-11-27 09:15:37

導語: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校園文化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校園文化建設研究

摘要: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環,具有文化育人的重要職責,對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及樹立文化自信有著重要的作用。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統領作用來整合高校校園文化資源,破解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難題,探究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視野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現實路徑。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高校;校園文化建設

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指出:“我們要立足中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平、文明素養,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保?]開展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需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需要不斷開拓創新,需要形成師生共同遵守的價值觀念、校風校紀。高校要通過校園文化活動,讓馬克思主義走進大學生的心靈,從而能夠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關系

(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和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是人民群眾獲得自由和解放的行動指南,馬克思主義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應秉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應運用多種渠道傳播馬克思主義,應讓學生了解馬克思主義的深刻內涵,使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國社會的主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故而高校應始終將傳播馬克思主義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價值導向,從而使大學生具有堅定的政治信念和信仰,能夠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自己的行動,能夠對非主流文化和腐朽文化進行辨識和抵制。高校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潤物細無聲的作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也能夠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供渠道和路徑。(二)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推動力。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能夠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教育強則國家強。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保?]高校校園文化有其自身的開放性、包容性特點,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有豐富的人才資源和充足的、優質的教學資源,能夠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推進提供人才支撐。在高校的課程體系中設置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目的是為了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品德教育,是為了提高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堅定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應與校園文化建設相融合,在高校校園形成一種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良好氛圍,并成為良好的校園風尚,從而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平臺。青年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推進有著重要的作用,如果青年學生不能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那么,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也就成了一句空話,故而應該最大程度地激發大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積極性。恩格斯說過:“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保?]68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應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應發揮好學校團委及學生社團的功能,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讓師生共同參與,應把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開展校園文化活動結合起來,形成學習馬克思主義的校園文化氛圍,使馬克思主義理論成為一種強大的文化磁場,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信念凝聚成大學生的共同意志,讓學生在校園文化活動中體味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魅力。

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視野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面臨的挑戰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陣地功能被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主要陣地和渠道,因而在課程安排上,要有充足的課時保證,在課堂教學中要有充分的吸引力。但從現實情況來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面臨的往往是有學生“到課率”而沒有學生“抬頭率”的尷尬景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考核形式也比較單一。列寧曾指出:“最高限度的馬克思主義=最高限度的通俗化?!保?]467-468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形式較為單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理論水平,沒有根據學生的思想特點進行分類教學,大多數教師采用的是填鴨式教學,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思想及學習、生活實際脫節,不能使學生用所學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同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沒有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對老師所講內容沒有興趣,長此以往,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就會失去興致,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育人功能也會大大降低,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作用就會被弱化,進而就會降低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同感。(二)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的認同度不高。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把認同作為一個準則對事物進行評估,而文化認同是一種對文化的認知和歸屬心理,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的認同,是對馬克思主義在認知和精神層面有歸屬感。但從目前情況來看,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的認同度并不高,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而言,很多學生是被動式地學習和考試,只求考試通過,并沒有以馬克思主義作為自身的價值導向,沒有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今天的大學生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天接收海量的信息,學生對于符合自己口味的思想觀念有很強的包容性,學生關注更多的是自我利益和價值的實現及自身需求的滿足,而對于個人價值的實現如何融入到社會價值的實現中去,卻沒有清晰、明確的認識。部分學生對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缺乏興趣,許多學生不能夠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與自身的人生發展和個人價值的實現聯系在一起。(三)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高校為了更好地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應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內在要求,統籌、規劃和制定一套符合學校實際及學生實際的校園文化建設制度,這一制度要有科學性和系統性,才能使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首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應課堂與課外相結合,不僅課堂上要按時完成教學課時,而且課外實踐教學活動也應制度化、系統化,要使學生懂得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去指導社會實踐,要讓學生提交的社會實踐調查報告有深度,是對社會有深入調查研究而形成的系統認識。其次,要通過學生社團來傳播馬克思主義,這是推進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一個重要渠道。高校眾多的學生社團是以學生的偏好為主而組建起來的,要善于利用學生社團來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這能夠對學生社團建設起到重要的政治引導作用,為此,高校要建立系統性的社團管理制度,為校園文化建設保駕護航。

三、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視野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對策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應與社會實踐協同育人。馬克思指出:“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保?]11所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應與當代中國實際相結合,應與最廣大人民的利益相結合,才能成為人民群眾認識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才能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以人為本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觀點,人(學生)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高校發展要靠人(學生),高校的發展也是為了人(學生)。高校應改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應加大對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考核,要避免滿堂灌式的教學形式,要重視學生自身的需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課堂引導,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努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抬頭率”。同時,要加強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教學,要結合理論知識來引導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在社會實踐中能夠對社會現象進行理性分析和思考。將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目的是為了育人、育好人,只有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理論與實踐形成合力、協同育人,才能夠大力推進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二)整合校園文化資源,引導學生自覺認同馬克思主義。高校應充分整合學校的教育資源,營造有利于馬克思主義傳播的輿論環境。要改變思想政治理論課傳統的教學模式,要充分利用學生社團來傳播馬克思主義。同時,還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利用互聯網,在網絡中爭奪話語權,抵制不良網絡文化的滲透,引導青年學生合理和規范利用網絡。馬克思認為“任何人如果不同時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5]342。從根本上來說,增強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自覺認同感,還要根據學生自身的心理特點,也要讓學生知道自己的需要,這是自覺認同的前提。要滿足學生的合理需求,要充分利用學生社團和各種講座宣傳馬克思主義,讓學生在情感上對馬克思主義產生共鳴,從而提高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認知水平,自覺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自己。(三)建立長效機制,用制度來保障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政治導向。要讓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成為主流價值觀念,貫穿于校園文化建設的各個方面,毋庸置疑需要相應的制度來規范和保障。為此,需要建立長效的馬克思主義學習制度、宣傳教育制度及具體的實施細則、激勵制度、考核評價制度等。要讓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相關制度更加科學,以此推動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更加深入和持久。

參考文獻:

[1].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EB/OL].(2018-05-05)[2018-06-10].http://ylxf.yn.gov.cn/Html/News/2018/5/5/247180-5.html.

[2].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EB/OL].(2016-12-08)[2018-06-12].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1208/c1024-28935841.html?from=groupmessage.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寧.列寧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作者:李鑫 單位: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經濟與管理工程系